下午一點十五分,從地鐵歐南園站(Outram Park)出發的地鐵東北線(North East Line, NEL)列車駛入地鐵牛車水站(Chinatown),柔和的廣播聲中,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攜帶大小行李魚貫登上電扶梯,又從車站大廳湧向四面八方的地鐵出口。啟用於2003年,地鐵東北線起自地鐵港灣站(HarbourFront),終至地鐵榜鵝站(Punggol),全線設置英文與中文廣播,地鐵牛車水站更是新加坡少數路標兼具英文和中文標示的地鐵站。
1.
登上地面,步行至克羅士街上段(Upp Cross St.)和新橋路(New Bridge Rd.)交會處,乾淨的街道、清爽的地面,以及明亮的店屋,行人與車輛熙來攘往。
早在1819年萊佛士登陸之前,新加坡就已經居住種植甘蜜(Gambier)和胡椒為生的華人移民;建立自由港以後,萊佛士將移民安置在不同的民族聚居區(ethnic quarters),其中,位在新加坡河西南岸的駁船碼頭(Boat Quay)被指定為華人移民的甘榜(Campong,馬來語「村莊」之意。),也是苦力前往馬來亞的中繼站,爾後逐漸發展成為今日的牛車水(Chinatown)。
「牛車水」是新加坡唐人街(Chinatown)的總稱,地名源自早年尚未設置自來水供水系統之前,藉著牛車從安祥山(Ann Siang Hill)和史必靈街(Spring Street)的水井汲水的情景;如今,牛車水成為新加坡最具規模的歷史街區,又可以被細分成牛車水(Kreta Ayer)、直落亞逸(Telok Ayer)、武吉巴梳(Bukit Pasoh),以及丹戎巴葛(Tanjong Pagar)四大分區。
2.
行經史密斯街(Smith Street)到達牛車水大廈(Chinatown Complex),早年街上有一座建於1887年、孕育新加坡粵劇的劇院「梨春園」,史密斯街因此習慣被稱為「戲院街」(Hei yuen kai)。二戰以後,史密斯街匯集眾多街頭小販,直到1983年10月1日全數遷移至牛車水大廈。
牛車水大廈一樓以販售日常用品、服飾,以及玩具為主,主要來自昔日恭錫路(Keong Saik Rd.)和丁加奴街(Trengganu St.)的攤販,二樓則是過往登婆街(Temple St.)與史密斯街(Smith St.)上經營的熟食攤販所組成。搭乘電扶梯登上二樓,中午用餐時間人滿為患,由於室內沒有空調而顯得格外悶熱,只好先在「242」點了幾杯單價2.5新幣、略帶青草澀味的甘蔗汁消暑。
「勿洛水粿」(Bedok Chwee Kueh)以水粿為招牌,所謂的「水粿」是一種源自廣東潮汕的米製點心,類似於客家水粄;將蒸籠裡的水粿包裹在牛皮紙內,一份兩顆,價格為1.2新幣,2019年首次被《米其林指南》推薦:「水粿鬆軟可口,蘿蔔乾、蔥、蝦米和辣椒調製成的醬汁覆蓋其上,簡直令人無法抗拒。」;「115糖水」(115 Tang Shui)則是創始於1966年的港式點心,溫熱的芝麻糊與核桃糊口感濃郁。
「禁止招徠」(NO TOUTING)張貼梁柱上,大廈裡因此不曾出現詢問客人「喝水」的攤商。除了室內濕悶難耐,照明不足也是牛車水大廈令人感到不適的原因;相較於前幾天在烏節路感受到濃烈的時尚氣息,此地呈現出新加坡截然不同的生活樣貌。
3.
2001年11月,史密斯街其中長達100 公尺的路段被改造成戶外飲食區,不乏「滿族全羊鋪」或者「荷蘭村XO魚頭米粉」等餐館,也能遇見7-11便利商店。縱使牛車水主要居民為華人,位在克羅斯街上段和南橋路口也有一處印度商人的小社區,詹美回教堂(Masjid Jamae)和馬里安曼興都廟(Sri Mariamman Temple)矗立其中。
詹美回教堂(Masjid Jamae)落成於1826年,是由原居於印度東南部科羅曼德海岸(Coromandal Coast)的朱烈社群(Chulia community)集資興建,也被稱作「Masjid Chulia」或者「Masjid Kling」,今日外觀則是1830至1835年之間由建築師哥里門(George Drumgoole Coleman)所設計。因為清真寺必須面朝麥加,與四周街道並不對齊,寺廟本身融合達羅毗荼式建築(Dravidian architecture)與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元素。
建於1827年,馬里安曼興都廟(Sri Mariamman Temple)聳立精雕細琢的廟塔(gopurams),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印度教寺廟,由1819年跟隨萊佛士移居當地的印度企業家Naraina Pillai出資興建,主要信徒是來自印度坦米爾納德邦納加帕蒂南縣(Nagapattinam)和古德洛爾縣(Cuddalore)的移民,更是新加坡唯一擁有主持印度教婚姻祭司的印度教神廟;神廟供奉馬里安曼(Mariamman)女神,以具有治癒疾病的力量而深受景仰。
史密斯街之外,平行的寶塔街(Pagoda St.)、登婆街(Temple St.)、碩莪街(Sago St.),以及垂直串連的丁加奴街(Trengganu St.)遊人如織。鄰近南橋路的小巷道,可以窺見展現古風的佛牙寺龍華院。
4.
「唐城坊」(Chinatown Point)聳立在地鐵牛車水站旁,是一棟樓高25層的購物中心,位於一樓的「舌尖尖蘭州牛肉麵」(Tongue Tip Lanzhou Beef Noodles)提供大寬、薄寬、韭葉等八種寬窄不一的手工拉麵,令人印象深刻;此外,地下一樓的「FairPrice」是新加坡規模最大的連鎖超市,為了採買伴手禮,我向一名滿頭白髮、身形瘦削,但是神采奕奕的店員請教。
舊稱「廣合源街」的寶塔街(Pagoda St.),因為馬里安曼興都廟正面的廟塔(gopurams)而得名,至於「廣合源」則是曾經設立於街上的苦力貿易行;1997年時寶塔街與丁加奴街一同改造成行人步行區,並且在2003年與地鐵牛車水站出口相連接。
「八道館魚蝦蟹」坐落於寶塔街,是一家每日從中午12點營業至午夜12點的中華料理餐館。招牌麥片蝦以鹽及玉米粉拌勻的新鮮白蝦為主角,藉著熱油在鍋中半煎半炸,至於麥片則是與黃糖、鹽,以及奶精拌勻,隨後倒入熱鍋,加入一小塊奶油,翻炒至呈現金黃色澤,最後與煎熟的白蝦一起快炒,即可上桌;品嚐麥片蝦之餘,亦可嘗試飽含厚重奶油味的翻炒豆干西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