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第14回[新加坡。東陵] Singapore Botanic Gardens 新加坡植物園 (世界遺產)
2025/02/08 22:33
瀏覽803
迴響0
推薦6
引用0
旅行日期:113.04.01  
關鍵字:地鐵納比雅站、新加坡植物園、National Orchid Garden

“Situated at the heart of the city of Singapore…. It has been an important centre for science, research and plant conservation, notably in connection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rubber plant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since 1875.”
(座落在新加坡市中心……,從1875年以來,新加坡植物園已經成為東南亞植物保護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特別是對於橡膠的培育而言。)
UNESCO, 4 July 2015

從地鐵烏節站(Orchard)搭乘地鐵湯申東海岸線(TEL)途經地鐵烏節大道站(Orchard Boulevard)至地鐵納比雅站(Napier);「Napier」一名取自地鐵站上方的Napier Rd.,更是新加坡首位法律代理人(Singapore’s first Law Agent)William Napier的姓氏。1854年,William Napier在今日地鐵納比雅站附近興建一座名為「東陵」(Tanglin)的屋舍,「東陵」日後成為植物園一帶的地名。

1.

“May I help you?”(需要我幫忙嗎?)

離開車站月臺之前,一個頭戴希賈布(hijab)的穆斯林婦女熱切地為我們指點迷津。地鐵站上方,Napier Rd.人行道沿線架設遮蔽豔陽的遮雨棚,植物園的正門──東陵門(Tanglin Gate)正位在荷蘭路(Holland Rd.)、Cluny Rd.,以及Napier Rd.交會處。

設置新加坡植物園之前,萊佛士曾經在今日福康寧公園(Fort Canning Park)建立面積約19公頃的花園,蒐羅來自中南半島與南洋群島的植物物種。1859年,英國海峽殖民地政府向商人胡阿基(Hoo Ah Kay)收購位於東陵的一塊面積約23公頃的土地;出生於1816年廣東黃埔(今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胡阿基又名「胡璇澤」,1830年移居新加坡並且創立「黃埔公司」,因此享有「黃埔先生」稱號,1878年被清廷任命為駐新加坡領事,爾後獲得俄羅斯和日本聘請代理,成為中國首位駐外領事,更是世界首位身兼三國領事的外交官。

開鑿於1866年,天鵝湖又被稱作「主湖」(Main Lake)或是「第一湖」(First Lake),是新加坡歷史最悠久的裝飾性水景,面積略小於1.5公頃,潭水深度約四公尺,天鵝湖因為一對來自阿姆斯特丹、曾經棲息於此的疣鼻天鵝(Mute swan)而得名,潭中一座石雕刻畫出天鵝優雅滑翔的景象。矗立在天鵝湖東南隅,天鵝湖涼亭(The Swan Lake Gazebo)是一座維多利亞式鑄鐵花園庇護所,曾經是新加坡舊海軍部大樓(Former Admiralty House)的擺設,2001年搬遷至現址。

2.

“I have always believed that a blighted urban jungle of concrete destroys the human spirits. We need the greenery of the nature to lift up our spirits.”
(我一直相信,破敗的水泥叢林會摧毀人類的精神,這顯示出廣植大自然綠色植物的需要。)
時任新加坡總理李光耀, 20 October 1995

天鵝湖的北面,薑園(Ginger Garden)成立於2003年,匯集世界上超過500種薑科植物,偶遇色彩鮮豔的月桃之外,庭園內的瀑布造景不但激起孩童雀躍的笑聲,也些微祛除難耐的暑氣;穿越薑園,抵達成立於1995年10月20日的國家蘭花園(National Orchid Garden)。

不僅橡膠的培育,蘭花品種的研發同樣使植物園蜚聲中外。1899年,植物園第四任園長Henry Nicholas Ridley在園內設置蘭花屋(the Orchid House),隨後,第六任園長荷頓(Richard Eric Holttum)培育出園內第一株雜交蘭花Spathoglottis Primrose;典藏至少3,000多種蘭花品種,國家蘭花園總計展示六萬餘株植栽。值得一提的是,早期植物園的園丁多半是被流放的罪犯,1873年之後轉由「苦力」(coolies)擔任;時至今日,園內遊客仍舊以白人和華人為主,鮮少見到馬來人和坦米爾人。

國家蘭花園並不是單一展館,而是由許多戶外及室內展區所組成,更令人意外的是,園區腹地並非平坦,而是順應地形高低起伏,倒也增添遊賞的樂趣。建立在植物園海拔最高處,伯爾基館(Burkill Hall)竣工於1868年,曾經是植物園第二任園長Humphrey Morrison Burkill的居所,白色塗漆的房舍擁有寬闊的陽臺與挑高的天花板,是世界上碩果僅存的「盎格魯──馬來亞種植園風格」(Anglo-Malayan plantation-style)建築。環繞伯爾基館,「VIP蘭花園」(VIP Orchid Garden)成立於1956年,收藏以各國名人政要命名的雜交品種蘭花。

3.

分佈於伯爾基館所在山崗的東北坡,the Orchidarium模擬熱帶雨林的環境,展示拖鞋蘭(Slipper)、鼠尾蝴蝶蘭(Rat’s Tail),以及象耳蘭(Elephant’s Ear)等稀有蘭花品種,the Tan Hoon Siang Mist House(陳溫祥霧室)陳列手參(Fragrant Orchid)為主,the Yuen-Peng McNeice Bromeliad Collection(陸婉平鳳梨館)則以鳳梨科植物為特色;國家蘭花園擁有豐富的典藏,儘管如此,熾熱難耐的天氣底下,仍屬Cool House(嵐煙樓冷室)涼冷的空調最令人流連。

啟用於2004年的Cool House是一座占地約600平方公尺、模擬熱帶山地氣候的玻璃房,玻璃房內氣溫常年維持在攝氏15至29度之間,匯聚多達450多種蘭花,其中許多品種甚至在野外幾乎絕跡:肋柄蘭屬(Pleurothallis)蘭花花朵只有米粒大小,從外觀不容易辨別品種;竹葉蘭(Sobralia)原產於中南美洲,因為具有蘆葦狀的葉片而容易被誤認為竹子;Angraecinae亞科蘭花生長於 熱帶非洲和馬達加斯加,依靠鷹蛾(hawk moth)授粉,因為耕地拓展而瀕臨絕種;石斛蘭(dendrobium)囊括800多種蘭花,是蘭科植物裡的大家庭,廣泛分布於亞洲和大洋洲。

從薑園的人工瀑布到Cool House的池塘造景,無處不是人們對於自然地景的想像,更不禁使我想到:濱海灣花園雲霧林(Cloud Forest)的設計,是否靈感取自新加坡植物園呢?

4.

植物園在1859年成立之後,主要是由新加坡農業與園藝協會(the second Singapore Agricultural and Horticultural Society,以下簡稱「協會」)經營,並且聘請毗鄰肉豆蔻種植園的莊主Lawrence Niven擔任首任園長;當時受到英國風景運動風格(English Landscape Movement Style)影響,花園的規劃不講求對稱,也不拘泥於任何形式,直到1874年因為債務問題,植物園轉由英國海峽殖民地政府管轄。

這段長達15年的時光,不只是開鑿天鵝湖和闢建園區步道,薑園東側海拔約33公尺的演奏臺山(Bandstand Hill)同樣是Niven擔任園長期間的建設。自從1862年起,演奏臺山即為樂團表演的舞臺,1914年,英國King’s Own Light Infantry甚至在每逢滿月的夜晚登場演出,只有當年四月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取消;矗立於山巔,八角形涼亭(gazebo)興建於1930年,周圍環繞葉片呈現鮮黃色的雨豆樹(samanea saman),如今成為代表新加坡植物園的地標。

隱藏在演奏臺山東面山坡的戰俘階梯(Prisoner-of-war Brick Steps)是新加坡日佔時期(1942~1945)的遺跡,階梯的磚石上,來自澳洲的戰俘藉由箭頭標誌表達無聲的抵抗;走下階梯,展示攀緣植物的the plant house建立於1882年,隱約可見青綠色的池沼。

5.

面向一方平坦的草地,背後坐擁蓊鬱樹林,荷頓樓(Holttum Hall)建於1921年,又名「新加坡植物園遺產博物館」(SBG Heritage Museum),曾經是第六任園長Richard Eric Holttum的辦公室和實驗室,更重要的是,第一次在亞洲成功無菌培養的蘭花正是在這裡誕生,自此成為新加坡及東南亞蘭花選育產業的濫觴。作為植物園內少有的歐洲風格建築,荷頓樓屋頂通風口與側邊百葉窗式通風口則又融合南洋建築元素,冷氣開放的二層樓室內空間呈現植物園的歷史軌跡。

英國海峽殖民地政府接管之後,植物園轉型為科學研究基地,並且與倫敦邱園(Kew Gardens)密切交流。1877年,植物園第二任園長Henry James Murton首次在園內成功種植巴西橡膠樹(Hevea brasiliensis)幼苗,第四任園長Henry Nicholas Ridley完善橡膠採集技術,與新加坡國花──卓錦萬代蘭(Papilionanthe Miss Joaquim)的研發並列為任內兩項重大成就;不僅如此,展廳內筆觸細膩的植物插圖(botanical illustration)是Ridley畢生研究的成果,聘請Sinhalese ,James de Alwis等人為園內植物建檔,不只是科學,也是藝術。

1996年,植物園劃歸新加坡國家公園局(National Parks Board, NParks)管轄,並且使得植物園煥然一新;2015年7月4日,新加坡植物園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單,更是新加坡目前唯一的世界遺產。度過淙淙水聲的薩拉卡溪(Saraca Stream),再次見到東陵門時,我仍舊沉浸在滿園綠意當中,不忍心將之化作回憶收藏。

延伸閱讀: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