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特展由臺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北美館」)結合多所大專院校共同舉辦,起自二戰結束,終至解嚴前夕,將這段長達34年的時間區分成:一、美援,二、中國復古,三、中國現代,四、在地現代,五、非典型,以及六、新生活等六個階段,藉由不同時代的經典建築,探索不同階段的時代精神。
走進北美館之前,運用花旗松集成拼板組裝出25座椎狀的柱子,其上覆蓋定型防縮針織遮陽網,形成藝術創作《林木林》朝向四方展延的遮蔭,感想工作室(office one senses, OOS)期望透過這份創作,引領行人步入其下,得以從日常生活所支配的時間及空間裡獲得解放。
1.
作為特展的序曲,《臺北車站》與《北埔廟會》呈現二戰結束之際時代的劇變;不穩定的局勢,使得新建建築並不活躍,而北埔姜阿新洋樓則是特例。落成於民國38年(1949),由姜阿新聘請堂姪彭玉理操刀設計,承襲日據時期折衷洋、和、臺的傳統,見證茶葉貿易繁盛的過往。
因應韓戰爆發,臺灣在民國40年(1951)至民國54年(1965)間獲得美援,聘請美國懷特工程顧問公司(J. G. White Engineering Co.)擔任審查,規定所有接受美援建築工程和預算必須以英文和英尺標示,經審查通過,始得依程序申請撥款執行,並且建立完整的審計稽核制度。這對臺灣現代建築發展產生三項影響:一、培養建築師熟悉美式工程與設計實務;二、引進美式「系統式施工圖」繪製方式,取代日式「簡式」建築繪圖;三、導入美式現代建築設計風格。其中,竣工於民國52年(1963)的臺灣大學農業陳列館即為代表作品之一。
2.
別稱「宮殿式建築」的中國復古風格,源自二十世紀初期活耀於大陸的外國教會和慈善團體;戰後之初,為了推動「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文化政策,中國復古風格建築自此主宰臺灣、特別是臺北市的都市地景,直到民國69年(1980)中正紀念堂與兩廳院啟用之後才日漸式微。
坐落在臺北植物園內的南海學園,匯聚中國復古風格建築的經典,其中又以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的設計最具創意。落成於民國48年(1959),建築師盧毓駿以重檐攢(音同「ㄗㄢˇ」)尖頂結合天壇祈年殿意象,凸顯體用合一觀念,又受到柯比意(Le Corbusier)「建築散步」(promenade architecturale)概念的啟發,環狀坡道和沿著核心向外延展的梁柱結構設計,顯現強烈的現代主義實驗色彩。
同屬中國復古風格的「圓山大飯店二期」,設計者為楊卓成,參考紫禁城宮殿樣式所構築,從民國62年(1973)建成至民國70年(1981)之間甚至是全臺第一高樓;除了設計圖及舊照,展間落地窗正好面向倚靠劍潭山、依傍基隆河與中山高的圓山大飯店本尊。
「中國現代」則是對「中國復古」仿古或者復古風格進行批判,但是也不追隨西方現代建築,提倡對中國各地的鄉土建築進行研究,靈感取自地方環境氣候、地理資源,以及精神文化。四面拋物雙曲線混凝土牆所構成的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以及王大閎設計,以中國傳統合院的空間為基礎,外顯構造、柱廊,以及騰空臺基受到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晚期紀念性建築概念影響的國父紀念館都是中國現代風格的試驗。
3.
相較於「中國現代」與「中國復古」,「在地現代」不以國族的宏大敘事為主題,轉向尋求體現個人或是小群體的現代性經驗。鳳山區農會肉品市場運用圓形的幾何特性,規劃出放射狀向心路徑,成功地將進貨動線、拍賣行政、競標動線、競標區等機能整合形配置之中;位於臺南市楠西區的曾文青年活動中心透過逐層退縮的住宿單元,建築四周和上方圍閉形成一個大型集會空間,是臺灣現代建築設計重要的里程碑。
漢寶德設計的洛韶山莊落成於民國61年(1972),建築在背山面谷、前窄後寬的基地上,善用方形、圓形、三角形等幾何圖案建構出嚴謹又不失活潑的布局,平穩當中營造動態感;創辦於民國49年(1960)的臺北醫學大學打破以學系為中心的的傳統醫學院配置,採取「同性質使用空間集中化,但是彼此之間相互支持」的原則,將整個醫學院空間歸納為教學、實驗,以及研究三個單元,是建築師吳明修的代表作。
面向臺北市中心,中山女高長凳旁展示景美女中圖書館的模型和圖片,民國57年(1968)啟用的景美女中圖書館是修澤蘭的經典作品,運用類傘狀結構,活潑地以環廊、立體弧線及弧面交織,有如盛開花朵的二層樓圓形建築,室內藉由螺旋梯連通上下兩層,屋頂圓形天窗和周圍弧形高窗鑲嵌彩色玻璃,營造出既神聖又充滿朝氣的閱讀環境。值得一提的是,景美女中校門、行政樓、藝能館、教室,以及大禮堂的設計都出自建築師修澤蘭的構思。
「非典型」建築站在理性與可預期的對立面,靈感源自當下實際情形或是個人喜好。其中,聖十字架天主教堂和指南宮凌霄寶殿分別是「非典型」建築的兩種典型。矗立於臺南市後壁區菁寮社區的聖十字架天主教堂竣工於民國49年(1960),是德國建築師哥特佛里德.波姆(Gottfried Böhm)與本地建築師楊嘉慶合作設計,方形量體搭配四座尖塔,展現教堂神聖的光輝;落成於民國55年(1966)的指南宮凌霄寶殿樓高約21公尺,是臺灣廟宇從原先平面化格局轉變成立體樓房的先驅。
4.
隨著經濟起飛與都市化,塑造出前所未見的「新生活」樣貌。有別於住宅的單一居住機能,林肯大廈集合辦公、住家,以及旅館於一體,並且設置游泳池及洗衣房,中庭天井維持採光通風,架設電梯提升垂直移動的效率,建築外觀方中帶圓,幾分神似林肯汽車,顯現1970年代高級生活的意象。
都市化過程中,住宅社區的試驗亦不斷演變,民國53年(1964)竣工的南機場公寓,是國民住宅計畫下第一期整建住宅,首創戶戶配設抽水馬桶與獨立廚房,然而每戶面積過小,又難以兼顧公共需求;同年建立的民生社區,每一個社區單元在步行400公尺範圍內設立學校、小型公園,以及兒童遊樂設施,社區巷道退縮兩公尺作為人行空間,是全臺第一個實施都市計畫容積率管制的地區。
特展展區的中央,開幕於民國72年(1983)的臺北市立美術館採用管狀網絡交疊而成的「井」字型空間系統,同時重新詮釋傳統建築「斗栱」的精神,設計者高而潘萃取中華文化元素,卻也展現臺灣社會對「現代」的期盼。走向大廳,落地窗外的都會發展方興未艾,將來的人們,又將如何透過建築定義今日的時代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