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第12回[新加坡。梧槽] Little India 小印度
2024/12/21 22:30
瀏覽802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旅行日期:113.03.31
關鍵字:地鐵小印度站、Ananda Bhavan Restaurant、維拉馬卡里拉曼廟、小印度拱廊、陳東齡故居、竹腳中心

「Little India interchange,小印度。」
「Please mind the gap.
請小心空隙。
Berhati-hati di ruang platform.(馬來語)
தயவு செய்து தளம் மேடை இடைவெளியை கவனத்தில் கொள்ளுங்கள்.(坦米爾語)」

從地鐵小印度站(Little India)走向地面上的賽馬場路(Race Course Rd.),不時與身形高大、皮膚黝黑的坦米爾男子,或者穿著紗麗(Saree)的坦米爾婦女擦身而過。這是新加坡之旅的第五天,卻第一次強烈地意識到自己身在國外,甚至不確定英語是否依然能夠派上用場。

小印度(Little India)是新加坡印度社群的中心,實龍崗路(Serangoon Rd.)縱貫其間,20世紀初期原本的沼澤地被闢建為道路和住宅;1960至1970年代,當地居民陸續遷居到建屋發展局(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 HDB)新建的公共組屋或是私人住宅,小印度因此逐漸由住宅區演變成商業區。至於「小印度」(Little India)一名的來由,源自大約介於1979至1980年間Singapore Tourist Promotion Board(STPB,今Singapore Tourism Board)的旅遊介紹。

「地鐵小印度站裡的路標應該比照地鐵牛車水站,除了英文以外,加註坦米爾文。」弟弟說。

1.

離開地鐵站,從賽馬場路轉接Buffalo Rd.,繞經竹腳中心(Tekka Centre)到達實龍崗路上的Ananda Bhavan Restaurant。起始於1840年代,花拉公園(Farrer Park)附近的賽馬場開幕以後,周圍逐漸形成歐洲移民的居住區,公園前的道路於是命名為「賽馬場路」;至於Buffalo Rd.或許是小印度一帶歷史最悠久的道路之一,早在1842年就已經在地圖上出現,因為以前是聚集牛隻的地方而得名。

創立於1924年,今年正逢百歲的Ananda Bhavan Restaurant創辦人是Kulanthaivelu Muthusamy Kaunder與其兄弟,「Ananda Bhavan」在印地語當中是「幸福之家」(house of bliss)的意思,更是印度首任總理尼赫魯(Pandit Jawaharlal Nehru)於印度北方邦(Uttar Pradesh)普拉亞格拉吉(Prayagraj)故居的名稱。餐廳起初招牌為南印度素食料理,以實惠價格供應當地勞工餐點,後來增加北印度和融合中華料理的菜餚,目前在小印度坐擁四家分店,更進一步插旗樟宜機場。

雖然菜單上所有品項都是由英文字母組合而成,只有少數茶飲和咖啡可以辨別之外,其餘盡是未曾見過的字彙,摸索了一陣子,借助旅遊書提供的有限資訊,最後終於選擇與書中提及拼音相似的每日特餐:Appam Set(2 Pcs)加上奶茶。在此同時,儲藏蛋糕與甜點的冰櫃旁邊、用餐區隔壁的小房間放置高低不等的洗手台和捲筒衛生紙,許多客人會在用餐前簡單梳洗;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所有坐在餐廳裡的顧客除了我們,都是攜家帶眷的坦米爾人家庭,這使我不禁回想起五年前拜訪貓空時遇見的俄國遊客Наталья和Владлена,由於她們和茶廬主人語言不通,一度只能枯坐於餐廳露臺,那般困窘的感受,對此時此刻的我們來說,真真切切地可以體會。

「Is there any fork or spoon?」(這裡有叉子或是湯匙嗎?)

不一會兒,一個包覆頭巾的服務生不僅親自遞上餐具,更同時將餐點端上餐桌。望著附上一杯乳白色液體和一灘橘紅色粉末的圓餅。我們因為不曉得如何食用而再度陷入苦思。

「這是楓糖和椰奶,可以沾到餅上一起吃。」就在這時,一名身著白色短袖上衣和米色短褲的新加坡華人戴先生走上前來,主動為我們指點迷津。Appam又被稱為「阿榜糕」,是源自南印度的傳統小吃,主要是將發酵後的米漿注入小鐵鑊烙成圓形,融合椰漿和發酵米漿的香氣,餅皮外緣酥脆如餅乾、中間的口感軟嫩如糕;對我們寒暄一陣,戴先生簡單介紹小印度的特色,「這裡的拉茶非常好喝、你們一定要試試!」臨走前,他拎著一袋早點再三向我們推薦。

享用Appam以後,原先滾燙的奶茶因為冰塊消融冷卻不少。一般而言,新加坡的茶與咖啡都是以熱飲為主,冰塊則需要額外加入,因為如此,當我點餐時特別強調:「Tea mit ice(茶加冰塊),I-C-E。」「I-CE(音似I see.)」店員一面點頭,一面優雅地用新加坡式英語(Singlish)回應。

2.

「實龍崗」(Serangoon)是小印度的舊稱,可能命名自一種名為「ranggong」的澤鵟,也可能命名自馬來語「敲鑼」(serang dengan gong)之意。早年縱貫其間的實龍崗路(Serangoon Rd.)兩側都是種植甘蜜(gambier)與胡椒的農園;19世紀初期,座落於今日新加坡管理大學(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監禁印度囚犯的勿拉士巴沙路監獄(Bras Basah convict jail),監獄圍牆周邊聚集的華人、爪哇人、武吉斯人(Bugis),以及前來貿易的商人,成為小印度發展的先驅。

1820年代,英國人在實龍崗路沿線建造的石灰坑和磚窯,讓此地獲得Soonambu Kambam(石灰村)的別稱。隨著印度移民日益增加,早先位於直落亞逸的聚居區變得過度擁擠,二十世紀初期不少居民因此遷居至實龍崗;與此同時,實龍崗逐漸轉變成農產品集散地,遍布池塘和紅樹林沼澤,加上鄰近梧槽運河(Rochor Canal)都適合飼養牛隻。除了作為蛋白質營養來源,牛隻更是化石燃料普及之前重要動力來源,因此也造就小麥研磨和鳳梨加工等產業的興起。

距離Ananda Bhavan Restaurant大約五分鐘步行時間,維拉馬卡里拉曼廟(Sri Veeramakaliamman Temple)建立於1881年,又被坦米爾人稱作「Soonambu Kambam Kovil」(石灰村的寺廟)。神廟主祀「無畏者迦梨」(Kali the Fearless),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濕婆(Shiva)的妻子,擁有摧毀邪惡、護衛良善的力量;此外,神廟裡也可以看見濕婆最具代表性的化現──那吒羅闍(Nataraj),右手持鈴鼓象徵「新生」,左手托火焰象徵「毀滅」,單腳踩踏在侏儒之上,周圍環繞火環,顯現印度教奧妙的宇宙觀。

「Keep walking!Keep walking!」(繼續走!繼續走!)

星期天的維拉馬卡里拉曼廟人山人海,和所有信眾及遊客一樣,我們在廟塔(gopurams)前發燙的地面褪去鞋襪,洗淨雙足之後以順時針方向參觀神廟。低沉的祝禱聲中,主神迦梨(Kali)和濕婆面前聚集著虔誠的信眾,供奉於主神右側的吉祥天女(Sri Lakshmi Durgai)周圍,同樣簇擁著祈求幸福與財富的人們,這使得神廟裡的神職人員不得不輕聲地提醒遊人保持通道流暢。精雕細琢的殿堂底下,不只擺設象徵純潔、富足的香蕉,信眾們更飲用神廟供應的牛奶為彼此祝福。

3.

就在維拉馬卡里拉曼廟南側,Belilios Rd.取名自曾經在實龍崗叱吒一時的牛隻貿易商Isaac Raphael Belilios,1921年,Isaac Raphael Belilios與Moona Kader Sultaan經營的牛圈整併成Belilios and Kader Sultan & Co.,1936年英屬海峽殖民地政府禁止牛隻貿易,公司因此結束營業;二戰期間,居住在實龍崗的人們多半將商店售出並且逃離新加坡,直到戰後才重返家園,維拉馬卡里拉曼廟更作為戰時的庇護所。

往返於「跨越島嶼的道路」(road leading across the island),自從1828年的地圖中即已標示的實龍崗路人潮熙來攘往,駛向盛港(Sengkang)與榜鵝(Punggol)的車輛在單向通行的道路上魚貫前進,有時撞見恣意穿越馬路的行人,雙層巴士隨即發出刺耳的喇叭聲。待到1980年代,匯集各地移民的小印度市聲鼎沸,雜貨店(provision shop)、勞務供應承包商(labour supply contractor)及貨幣兌換人(money-changers)屬於坦米爾人社群經營的事業,竹腳中心內銷售羊肉和牛肉的商販主要是坦米爾穆斯林(Tamil Muslim),至於北印度人(North Indian)則是以販賣牛奶、麵包,還有擔任保全為業。

4.

不時可以聽見節奏輕快的寶萊塢(Bollywood)樂曲,實龍崗路沿線金飾店櫛比鱗次,更不乏寶萊塢電影明星的廣告。聳立在實龍崗路和甘貝爾巷(Campbell Ln.)交會處,小印度拱廊(Little India Arcade)落成於1913年,由一群呈現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店屋共同組成,不僅蒐羅許多餐廳和精品店,小印度拱廊外不難發掘運用玫瑰、萬壽菊(marigold),以及茉莉花編織花環的店家。每年舉辦屠妖節(Deepavali)時,實龍崗路沿線佈置燦爛的花燈,甘貝爾巷則有販售服飾、珠寶,或者食物的手推車,期望帶來好運和財富。

座落在小印度拱廊對面,玻璃帷幕外觀的印度傳統文化館(Indian Heritage Centre)成立於2015年,蔚藍天空底下一如閃耀的寶石。離開甘貝爾巷,順著Clive St.漫步,這裡曾經也是the Singapore Cattle Trading Company業主Moona Kader Sultaan經營的牛圈所在地。除了載運馬鈴薯和洋蔥等蔬果的小貨車,一處五岔路口旁的綠地更可以遇見新加坡藝術家Marthalia Budiman創作的彩繪水牛《Cattle on Clive Street》,周圍房屋牆面上的彩繪同樣呈現過往實龍崗牛隻貿易的繁盛。

經由迪克森路上段(Upper Dickson Rd.)跨越實龍崗路進入Kerbau Rd.,「Kerbau」源自於馬來語「水牛」之意,與鄰近的Buffalo Rd.相互呼應。走過並排販售金飾的店屋,一家婚紗店前有著兩隻艷麗的藍孔雀裝飾,作為印度國鳥,孔雀是美麗、優雅,以及活力的象徵;更有趣的是,甘蔗竟然也可以當作布置街道的植栽。

不只我們,許多來自歐美和日本的旅人手持單眼相機,盡情感受小印度的包羅萬象。矗立在竹腳中心附近,陳東齡故居(Former House of Tan Teng Niah)落成於1900年,由經營糖果工廠致富的商人陳東齡出資興建;雙層樓房總計八個房間,一樓設置五腳基(Five-foot way)步行通道,兩側馬車門(carriage gate)通往庭院,平開門(pintu pagar)雕刻精美,大門懸掛書寫「秀松」的鍍金銘牌,是目前小印度碩果僅存的華人別墅。

5.

「You can find everything at the Tekka.」(你可以在竹腳中心找到所有東西。)

小印度巡禮的最後,再度返回Buffalo Rd.上的竹腳中心(Tekka Centre)。始建於1915年,竹腳中心舊稱「Kandang Kerbau」,在馬來語當中是「牛欄市場」的意思,販售牛隻和牛奶為主,由於市場舊址瀕臨竹林叢生的梧槽運河,當地人於是又以閩南語「竹腳」(Tekka)的發音,將其稱作「Tekka Pasar」(竹腳市場),至於今日的竹腳中心,則是在1982年遷建並且開幕。

就像其他新加坡境內的熟食中心,竹腳中心一樓的攤販以供應熟食為主,除了來自印度各地的美食,也不乏馬來和中華料理可以選擇,至於二樓則是販售印度傳統服飾為主,五顏六色的紗麗令人目不暇給;當父親和我漫遊小印度時,收費20分錢的洗手間乾淨清爽,更深受弟弟的肯定。雖然不過是半天的漫遊,我們徜徉在「更遙遠的印度」(Further India),小印度的繽紛多彩無所不在。

延伸閱讀: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