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內視鏡檢查前是否該停用阻礙凝血的藥物? 參考國際共識 降低出血與血栓的風險
2025/10/07 10:56
瀏覽13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

內視鏡檢查前是否該停用阻礙凝血的藥物? 參考國際共識 降低出血與血栓的風險

撰稿╱林姿伶(好心肝門診中心副院長及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臺大醫院綜合診療部兼任主治醫師)

2025-07-11


腸胃內視鏡技術已可即時完成切片、息肉切除與止血,但術後延遲性出血仍是常見難題,特別是在使用抗凝血藥物或抗血小板藥物的病患中,如何在降低出血機率與避免血栓之間取得平衡,成為重要課題。

 
圖說:內視鏡檢查前是否需請病人停用抗凝血劑,減少出血風險,是重要課題。


隨著現代腸胃內視鏡技術的進步,醫師在檢查時已能同時執行治療,包括可疑病灶的切片、腫瘤性息肉的切除、傷口的止血等,這些操作多可經由內視鏡器械即時完成。然而,在實務上,內視鏡醫師仍常面對一個挑戰:病人術後持續性出血。即使用了止血夾、注射止血劑等傳統止血技術,部分傷口仍可能從組織縫隙間持續滲血,難以控制。

若當場無法止血,尚可透過緊急住院、輸血、放射科動脈栓塞或外科手術等手段處理,但延遲性出血則更為棘手。延遲性出血指的是在手術當下止血看似成功,但於處置後24小時至14天內再次出血,病人常需再次接受內視鏡止血處置,增加醫療負擔與風險。

事實上,切片或切除息肉後必然會留下傷口,而有傷口就可能出血。關鍵在於如何降低傷口出血的速率與難度。在內視鏡操作上,除了謹慎選擇適合切除的病灶,更先進的止血器械與止血膠的使用也有助於提升止血效果。
  

抑制血液凝固藥物可避免血栓
但有出血副作用


許多內視鏡醫師會要求病人在檢查前停用抗凝血劑與抗血小板劑,其原因在於這些藥物會抑制血液凝固,使得傷口不易癒合。

抗凝血劑(anticoagulants)的作用是延緩或阻止血液凝固,以預防或阻止血栓形成惡化,避免下列疾病,如缺血性中風、心肌梗塞、肺栓塞、深層靜脈栓塞及心房顫動引發的血栓跟腦栓塞等。但這類藥物最主要的副作用就是出血或止血困難。

抗血小板藥物(antiplatelet agents)則是透過抑制血小板聚集來預防動脈內血栓形成,常用於預防心肌梗塞、中風及支架阻塞等。典型用藥如Aspirin、clopidogrel等,尤其在放置心臟支架或接受冠狀動脈繞道術後,患者常需長期使用。其主要副作用亦為出血風險上升,常見於牙齦、腸胃道及皮下。


停藥合理,但如何避免血栓風險?

因此,在內視鏡手術前要求病人停用這類藥物,看起來是合理的。但藥物暫停期間若無抗凝/抗血小板保護,原本預防的中風或心肌梗塞等血栓事件反而可能發生。因此,臨床上必須在「出血風險」與「血栓風險」間取得平衡。

目前多項國際共識建議如下:


1.對於單純診斷性胃鏡或大腸鏡(無切片、無處置),若患者僅服用Aspirin,可繼續使用藥物。

2.其他情況,則建議依據風險個別評估, 選擇是否暫停或調整用藥。

3.對於直接作用型口服抗凝血劑(directacting oral anticoagulants, DOACs),如apixaban、rivaroxaban、dabigatran、edoxaban,多數情境下在接受治療性內視鏡前應停藥。
  

DOACs為近年發展出的新型抗凝藥物,優點包括:藥效快、半衰期短、不需定期抽血監測INR(國際標準化凝血酶原時間比值)、藥物交互作用較少。然而,其缺點亦需考量,例如臨床上缺乏可即時檢測抗凝效果的工具;若發生嚴重出血,解毒劑在台灣尚不易取得,處理困難;對腎功能依賴度高,腎功能不良者需延長停藥時間或禁用。
  

將手術出血風險分級
擬定藥物停用策略


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於2024年9月10日刊登的文章,討論當病人正在服用直接口服抗凝血劑(DOACs),又需接受手術或其他處置時,該如何進行管理。該文認為對於接受選擇性手術或程序的DOAC患者,可適用分類的標準化停藥方案,而不需常規檢測藥物濃度或使用肝素橋接。而在緊急或急診手術中,若DOAC濃度偏高或未知,則可考慮使用「抗凝逆轉劑」(但是台灣無法輕易取得此種藥物)。該文章並依照手術或程序的出血風險,將手術分為最小出血風險、低至中度出血風險及高度出血風險3類。
  

1.最小出血風險(如純診斷性內視鏡,無任何處置):不需停藥,或可於當日停藥,術後照常服用。

2.低至中度出血風險(如經內視鏡執行切片檢查):手術前1天停藥,術後1天恢復。

3.高度出血風險(如息肉切除、採用內視鏡黏膜切除術[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或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手術前2天停藥,術後2天恢復,腎功能不佳者需延長停藥時間。


此策略已證實能有效將術中重大出血率控制在1~2%、血栓事件率控制在0.2~0.4%,同時避免手術延誤或取消。

因此,若預期病人將接受高度出血風險的內視鏡處置(如息肉切除),且不屬於高血栓風險族群,應依據建議,停用DOACs至少2天。然後,若實際執行的內視鏡檢查無進行切除或造成黏膜出血,即屬於最小風險,DOACs術後即可恢復服用,避免血栓風險升高。

正在使用抗凝血藥物的病人,若因病情需接受侵入性術式,包括內視鏡檢查,建議在術前做兩件事:


1. 先請教開立抗凝血藥物的醫師,自己是否屬於高血栓風險者

2. 之後再請教將執行內視鏡的醫師,究竟是純診斷性或可能會涉及高風險操作。釐清這兩個疑問後,病人就能比較清楚自己所面對的情況及所能採用的最佳選擇了。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