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她講了心底話
2013/03/17 12:41
瀏覽3,572
迴響7
推薦41
引用0

聯合報影劇版報導,TVBS 「新聞夜總會」主持人李艷秋在最後一集播出之夜承認,過去幾年,由於「新聞綜藝化」,她也變得隨波逐流,自覺有違新聞專業,因此向觀眾道歉。

她講的心底話,顯示她是一位有良心的新聞人,不像現今還有很多人,頂著新聞人的光環,卻繼續做著讓有識人士感到厭惡的事;前些日子,有一位談話性節目主持人竟帶著名嘴和攝影等工作人員,跑去新北市八里雙屍命案現場製作推理劇,趕熱鬧,在電視台播出,跟另一個同樣以命案炒作話題的談話性節拚收視率,這種行徑簡直莫名其妙到了極點。

正如李艷秋所說,如今新聞圈界線模糊,主播和藝人、新聞與綜藝、政論和一般談話節目完全分不清楚,更嚴重的是這些電視節目都被冠上了「新聞」這個很專業的名字,像什麼哈新聞、追新聞、話新聞、挖新聞、掏新聞,事實上節目內容跟新聞不一定有多少相關。

這正是當下有識之士對所謂談話性節目感到深惡痛絕的主要原因,可笑的是有人居然還以為這只是不同階段的風潮改變,只要加入更多不同元素,這種節目應該仍可存在。

專門搞模仿秀的邰智源都認為,政治評論應由報社發表社論或專家撰寫專欄為之,而非只是少數人圍坐在一起臧否人物或奢言天下大事。

台灣的政論性節可能始自倣效美國新聞界的 talk show。依據 Wikipedia 的註解,起源於1950年代初的所謂電視或廣播 talk show 是在一位或一組主持人主導下,由在現場參加人士或觀眾針對各種不同事務進行討論的節目。

依據膚淺的瞭解,這些談話性節目又可分為一般性的談話節目、專業性的話節目或政論性談話節目;一般性談話性節目例如 Oprah Winfrey show等 ,談的主題很廣泛,無論宗教、婚姻、族裔、教育、性別、時尚、美食等,都能談,現場參加人士和 call-in的觀眾都可發表意見,但像這樣的談話性節目其實也並非完全是天馬行空式的各說各話,多半在那樣的談論中,觀眾常能吸取到一些新知或觀念,專業性的經濟論壇討論的是財金、稅務與產業等問題,而像 Tonight show 這樣的談話性節目則邀請藝文界人士等,談一些並不嚴肅的話題,加以插科打諢,娛樂性很高。

至於新聞性談話節目主要談論的是國內外大事,這樣的節目一般都只有少數幾位資深媒體人、專欄作家、專家等應邀出席;例如 This Week、Face the Nation、Larry King live 等,儘管每週出現的都是那幾張老臉孔,但談論的話題都是當時重要的國際大事、國家政策、社會問題等,談話深具內涵,有助閱聽大眾瞭解新聞的深層含意或背景。

這樣的談話性節目不但受到政府官員、國會參眾議員、各國派駐華府的外交官員、智庫研究人員、重要新聞機構等人重視,連全球各國派駐華府的外籍記者都不敢忽視,因為這樣的節目很可能透露出一則重要新聞的背景資料、進一步的發展或作為未來追蹤採訪的線索。

反觀台灣的所謂政論性節目其實很不倫不類,占據了最珍貴的電視節目時段,卻讓觀眾看些只有空洞言論、沒來由爆料、不合邏緝指控、毫無根據陳述的節目內容,再加上一些八卦夢囈、裝神弄鬼,完全就是把觀眾當白痴耍,可是讓人不明白的偏就是有那麼些人犯賤,甘願被耍,看看影劇版報導那些「新聞綜藝化」談話性節目的收視率就知道。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心情隨筆 雜記
自訂分類:陋室雜文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7) :
7樓. joycelinlin愷悅
2013/03/23 09:15
問題在那裡呢

"媒體若能善盡職責就能幫助民眾認清事實、---使社會不致沉淪,向上發展。"
http://blog.udn.com/tzongchuhu/7356185#ixzz2OJOrDsje
另一篇:"她也變得隨波逐流,自覺有違新聞專業,因此向觀眾道歉。"
http://blog.udn.com/tzongchuhu/7399932#ixzz2OJOD7z7B )

問題是媒體為什麼做不到?或沒有做?如果記者們的專業不足,編輯們應屬有更嚴格資歷要求的人才呀!

記者公會有沒有同業規定:記者必須記點進修呢?教師們,心理咨商師們都有這樣的制度課程。這些"特殊專業性質對社會更具有重大影響力"(借吳先生語)的人們都應如此嚴格要求,須不懈進修吧!

但若是政治因素,媒體不肯中立或假中立,就沒奈何了。
.

6樓. joycelinlin愷悅
2013/03/21 10:43
全社會的省思

"請媒體界有理念的前輩出來救救台灣媒體吧,"

五媒合一的《醒報》,就是這樣的努力啊,立場夠不夠中立,報導和討論夠不夠客觀和深度可能見仁見智。這樣的努力,也好幾年了,迴響如何?有廣泛影響及媒體界的風氣嗎?可見全體民主公民社會都要省思。
.

5樓.
2013/03/21 10:18
被錢綁住了

媒體生態是這樣,觀眾口味>收視率>廣告收入>電視台老闆>節目製做人>節目內容

關鍵來啦,誰知道觀眾口味呢?

個人認知台灣觀眾並不低俗,好節目不代表曲高和寡,是媒體無能,無法做出觀眾想看的好節目.

觀眾渴求某些節目內容,但電視節目打死也不去做,或做不出來.今年棒球經典賽的驚人收視率就是個例子.

我有華僑朋有來台灣過年,他說在台期間,若只看臺灣電視節目/新聞,他覺得幾乎處於資訊封閉狀態,全世界其它國家的新聞非常少或不充份,跟在外國差太多.本國新聞也都是充斥小吃美食精品正妹名人八卦等垃圾新聞.

目前只有公視節目比較可以看!

請媒體界有理念的前輩出來救救台灣媒體吧,不然就出面集資成立公司,事在人為, 不要只是批評抱怨而沒有行動.講了一堆,叫誰去做?不可能是財團老闆吧!

4樓. joycelinlin愷悅
2013/03/21 08:30
推薦文章

吳先生的觀點應也是不少關心社會的公民們的觀點,沒夠能力主動表達的,吳先生完整道出了。媒體向商業社會的利害低頭,為爭取羣衆那工餘休息時間娛心的想望(直接影響閱讀率收視率等),政事評論娛樂化情況嚴重。走偏了媒體的任重道遠(如下引吳先生段落)。到底媒體們是勇氣不足?還是民主政治的爭奪氛圍左右了,躲在一些嘻笑怒罵裡誰都不太得罪尋保身之道?若都是,應是全民省思,我們的自由民主怎麼走成這樣?讓好媒體乏力,讓好的媒體人乏力?聰敏如李女士,這段勇氣之言,流露了省思和心淡啊!

(下引,力推):

"各行各業人員對整個社會、整個國家的貢獻並不是不重要,但新聞媒體的特殊專業性質對社會更具有重大影響力,媒體若能善盡職責就能幫助民眾認清事實、建立共識、移風轉俗,使社會不致沉淪,向上發展。"

?X?B: 請媒體作為整體上升力量 - 吳育剛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tzongchuhu/7356185#ixzz2O7r2NTos

3樓. 斑尼鈍
2013/03/20 04:13
李艷秋有良心但沒勇氣

很久,很久,很久以前,她還是華視記者的時候,上台領金鐘獎,也講過類似的話,說她拿的是"新聞傀儡獎"。當時大家都覺得她勇於批判新聞界弊病,但是她講完了也就算了,繼續留下來當名記者名主播,並沒有具體的反體制行動。

後來去了TVBS,配合老公的全民開講,也搞個新聞夜總會前後呼應。任誰也看得出她根本不是這路的,但是硬要八卦煽情,坦白講,不倫不類。

現在夫婦倆突然辭了,無論有沒有什麼內幕,希望她這次說的是真話,而且,以後有機會重出江湖的時候,按照自己以前講過的這些話,做一些符合自己良心與社會期待的節目吧。

2樓.
2013/03/19 13:10
可笑的文章
李豔秋自知有違新聞道德,還昧著良心繼續做,簡直是不值得原諒,那和殺了百人後,最後救了一個人,那這個人還是殺人犯,不會是有良心的人,真不知作者為何認為其是有良心的人,可笑
1樓. osernchang
2013/03/19 09:17
台灣市場小媒體規格差

媒體主管不像政府官員有人管,有私心的可以為所欲為撈取收益,台灣應該學一下英國對媒體有個主管權,有限度約束新聞自由。

此外在有限的市場下又反媒體巨獸化的環境,圈養的一群專業新聞工作者也只能在國內小圈圈挖八卦等爆料,產業規模與能力只能養得起一些宅記者,天下事似乎只發生在台北城,新聞觀點、題材與評論仍不脫大學生的天真與有限的見識,奇怪的是各家媒體的內容相似度竟如此的高,這群記者是組成公會還是甚麼俱樂部嗎?洞悉或可以預測或操縱這種機制的有心人豈不容易對社會輿論上下其手?

台灣媒體產業先天市場條件小,政府與教育單位的培養與監督又有限,靠得只是市場淘汰,偏偏只要有小眾市場就足以存活,甚至還可互通有無,難怪沒有甚麼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