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壩籌建史 :
1932.中國工程師學會擬定黃陵廟.葛州壩計畫 因抗戰而終止
1944.美.薩凡奇博士擬定揚子江開發計畫 1056萬千瓦 一半供製氮肥
【派54位技術人員赴美進修 後因國共戰爭而終止】
1949. 中共成立前夕 長江大水
1950. 成立長江水利委員會 後改為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長辦)
規劃 加固荊江大堤及設置南岸分洪區→減少大堤壓力
1953. 毛澤東 與其整治支流倒不如畢其功於一役,但(長辦)認為 整治金沙江.岷江.烏江..等支流並不能解決荊江防洪問題
1963. 毛澤東以安全理由為藉口 放棄興建長江大壩;但卻同意興建葛州壩 (1970動工)
1986. 鄧小平欲成立三峽省來推動三峽工程 , 未成;但也指派14位水利專家積極論證研究 結論:→技術可行 經濟合理 →建比不建好, 早建比晚建有利
1991. 中共的水利計畫中仍以加固. 加高堤防及水土保持為主
1992. 4月3日中共人代大會以2/3同意興建大壩←因1991大洪患;但尚有3分之1 約800人反對或棄權
1993 正式動工 ; 1998 合龍 截流 ; 2009 預估完工
三峽大壩 與 葛州壩
| 三峽大壩 | 葛州壩 |
壩 長 | 1983 公尺 | 2561 公尺 |
壩 高 | 185 公尺 | 71 公尺 |
蓄水標高 | 175 公尺 | 47 公尺 |
蓄 水 量 | 500 億立方公尺 | 23 億立方公尺 |
|
|
|
總裝機容量 | 68萬千瓦 * 26 = 1768 | 30萬千瓦 * 9 = 270 |
年發電量 | 840 億度 | 165 億度 |
船 閘 | 5 級 | 1 級 |
升 船 機 | 高差113公尺 |
|
工 期 | 預定 20 年 | 18 年 原訂五年 |
| 1993 --- 2009 ? | 1970 ---1988 |
壩後湖長(回水) | 1084 公里 |
|
淹沒區 | 632 平方公里(19縣市) |
|
移 民 | 113 萬人 |
|
總 經 費 1986年 | 360 億人民幣 | 48.48 億人民幣 |
1992 | 570 (官方版) |
|
1995 | 2500 ? |
|
1998 | 6000 ?【反對者預估】 |
|
|
|
|
1. 全長 6285 ㎞(居Ⅲ),源自沱沱河及『唐古拉山系』的格拉丹冬山
2. 年徑流量共約 一萬 億m3(平均3萬m3/s,佔中國1/3),次於亞馬孫(3.6萬億m3)、剛果河
3. 水量佔中國38 ﹪(黃河流域僅佔5 ﹪)
→洪、枯水量比僅17:1(水量穩定、航期長)
4. 水力亦佔中國38 ﹪【約23萬兆千瓦】,但開發量尚不足5 ﹪→已建中、小型水 電廠2萬座以上;水庫4.8萬座以上
5. 佔中國內河航運貨運量的76﹪(幹、支流共可航行7萬㎞);萬噸海輪可達漢口
6. 耕地佔中國25 ﹪,年產糧食卻佔40 ﹪;棉花佔1/3 ;淡水魚佔2/3
7. 養活3.5億人口
8. 潮差2.55.0 m,漲潮時海水入江量可達26.636.7萬m3/s(江水入海量僅3.0萬m3/s);潮汐可達安徽- 大通【距海300㎞】
9. 受喜瑪拉雅造山運動【3-4千萬年前:第三紀-始新世】的影響,古長江始由西向東流
→ 300萬年前,喜瑪拉雅造山運動再度活躍、隆起,原較低平的鄂西地區亦不斷上升至1500 m,古長江流速增加而將之蝕低、切穿
→近期鄂西山地再度隆升,江水繼續下切,才形成今之峽谷
10.長江三峽:
→自奉節白帝城至宜昌南津關,長約193㎞
→三個峽谷皆屬石灰岩-背斜地形;石灰岩下有頁岩或黏土受侵蝕而導致上層石灰岩崩塌,形成險灘
→瞿塘峽(8.5㎞)
→巫峽(46.0㎞):峽谷深長-日照短「最少2小時」;強烈東、西風;雨霧多、雷雨可連續幾天
→ 西陵峽(66㎞):中夾黃陵廟【祭祀大禹】寬谷『三斗坪位此谷,谷內多花崗岩-石蛋』
→峽中寬谷:屬向斜、紅盆地,卻多險灘
→秭歸寬谷:氣候溫和陽光、水汽充足且土壤肥沃,適栽種橘、桔(120萬株);產地10斤一元人民幣,運至漢口則10斤六元人民幣
長江水患 :
發生年代 | 洪峰(萬m3)秒 | 淹沒面積 | 災民死亡 | 災 情 |
1860 | 宜昌 10.50 | 平原.盆地 | 【萬】 |
|
1870 | 宜昌 10.50 | 平原.盆地 |
|
|
1931 | 6.40 | 330 萬公頃 | 2887 14.5 | 漢口水淹3月 |
1935 | 5.69 | 147 | 1003 14.2 |
|
1949 | 中共成立前夕 |
|
|
|
1954 | 6.68 | 300 | 1888 3.0 | 武漢圍困45日 京廣中斷100日 |
1988 | 中共全區水患 | 1136 | 0.3 | 損失135億人民幣 |
1991 |
| 安徽.江蘇 | 0.1 | 700億 |
1998-7.8月 | 6.00(6次洪峰) 洪水量共約2000億m3 | 兩湖.江西 洪水位高出地面約15 m | 24000 0.2 | 損失2000億人民幣.動員百萬軍警護堤救援 |
|
|
|
|
|
備註
- 從 漢初 清末 2000年中 長江中.下游共發生200多次洪患
- 水患原因 →人口增多 砍伐森林
→河床淤高; 超抽地下水
→河床坡降小, 滯洪時間長(平原區標高約30公尺)
※宜昌武漢:直線距離286㎞,河道實長712㎞【九曲迴腸】
→降雨特性 : 由上游至下游(向東移), 最易造成中.下游洪患
且降雨集中夏季;年雨量亦多『1-2千㎜』
- 長江-宜昌: 長期平均洪水量(萬m3/s)
10 年 6.00
20 年 7.23
100 年 8.37
4.台灣年降雨量才900億m3
5. 長江年徑流量共約一萬億m3
6. 宜昌年徑流量共約4530億m3
1.防洪之爭論
官方說法:
- 蓄存500億m3的水,可將10年一次的洪水(6萬m3/s)改為百年一次【即須超過8.37萬m3/s的洪水量才會做水災】
- 能防止一次洪水的發生,即可保護千百萬人的生命、財產、家園…就是值得
- 整治長江是一件長期性工作,三峽大壩雖非唯一的防洪工程,卻是最迫切、有效的計劃
- 已建之防洪措施:
→江岸建有3570㎞的江堤【主要分布在北岸;荊江大堤江陵至監利182㎞、明代即開始修築】;另有3萬㎞的民堤
→分洪計劃:在 藕池口.. (或另以炸堤方式)將洪水引入洞庭湖【可分洪500億m3】,以避免決堤
→支流上已建有4.8萬座水庫(庫容量1222億m3)--【年發電量482億千瓦】;且陸續增建中
→武漢地區的防洪,另有漢水的丹江口水庫支援
反方異議:
- 長江流域的洪水類型有三:
→全流域性大洪水:1954年全流域洪水總量4587億m3,而未及宣洩量有1032億m3,然三峽大壩的
防洪庫容量僅221.5億m3【扣除安全存量】及分洪量500億m3,尚有300餘億m3的洪水無法解決
→中、上游降雨少,但下游大雨型:1991年皖、蘇之洪災即是,而三峽大壩位其上游,乃無用武
之地
→上游降雨大,但下游少雨型:1981年重慶洪峰水量8.57萬m3/s,至宜昌時減為7.08(受三峽蓄洪
而降),並未成災
* 然1955年寸灘洪峰6.22萬m3/s,至宜昌時卻增為6.68萬m3/s,顯然亦須留意三峽區之雨勢
* 涪陵石碑記錄最大洪峰水量高達11萬m3/s
2. 水庫上游(即庫尾重慶附近)因泥沙淤積,水位湧高;若洪水來襲則恐災情嚴重
【1870年重慶洪峰水位高達197.6m】
3. 整治河川應先支後幹→花費少,見效快,促進地方發展,亦能防洪、發電..
◎洞庭湖面積的縮減(6千多㎞2→3千㎞2以下),致調節長江功能大減 →1850年代後長江泥沙大增,1940年後年淤積量1.28億m3【淤高4㎝】→圍湖築田-冬春之際(自康熙即開始)
2.泥沙之爭議 :
官方說法 :
- 蓄清排渾以除沙:6-9月洪患期之水較濁,則排洪以去沙;水清再蓄水
- 大壩電廠進水口孔下方有172億m3的使死角區,可使泥沙自然淤積於此
- 上游主、支流廣建中小型水庫(全流域已建4.8萬座)
- 做好水土保持
- 預期年淤積1.5億m3,則100年後仍可維持80 ﹪的容量
- 重慶的淤積可用【整治、疏浚】【港口改造】【水土保持】…來改善
- 原地後靠的開發性移民,會導致更多的泥沙淤積入庫
- 下游泥沙含量減少,導致河流下切侵蝕及海岸侵蝕後退;營養鹽類的減少亦會導致淡水魚類資源的減少
反對聲浪:3.航運之爭議 :
1. 泥沙 = 癌細胞 實在難以整治
2. 西南森林原有40-50 ﹪的覆蓋率,90僅存10 ﹪(四川只有4 ﹪)
3. 流經三峽的泥沙:70年代有5.1億m3/年 ; 90年代有7億多m3/年
※其中以7、8兩月佔80 ﹪
4. 劉家峽 : 庫容量57億m3,營運17年已淤積10億m3
5. 三門峽 :營運4年已淤積62 ﹪
6. 重慶位於庫尾,泥沙淤積最嚴重,恐導致嘉陵江口阻塞;又庫尾回水變動區長達200㎞,深深影響其港口功能
7.『蓄清排渾以除沙』,恐不能去除庫尾的淤沙【距水壩1084㎞】
◎世界大河年輸沙量排名:(億m3/年)1. 黃河【16】 2. 布拉馬普得拉河 3. 印度河 4. 長江【5】
官方說法 :
官方論證
- 大壩之後660㎞將通行無阻,並可降低航運成本3537 ﹪
- 可調節中、下游枯水期流量至五千m3/s(原僅三千m3/s)
- 可使目前行駛三千噸級船隊提升至一萬噸級船隊
- 可使單向年總航運量自500萬噸提升至5000萬噸【每日單向可通過萬噸級船隊13航次】『平均每通過一座船閘需費時約一小時』
- 庫尾泥沙淤積乃工程上的重大缺失,但其主要淤積區在長壽濟漬(距重慶100㎞),20年後會妨礙 一個月 的航期;4080年後會妨礙23個月的航期,仍屬利多餘弊,或者以後的科技可解決此問題
- 建一座升船機:可提升113 m;載重一萬多噸
※現有最大升船機在-比利時: 74 m; 8800噸
反方異議
- 長江水位提高,則橫跨長江的鐵橋是否要改建?
- 船閘不會因一、二艘船隻而隨到隨開,應此需加上等待的時間;三峽大壩有五個船閘,則至少需浪費五小時以上
* 進水或排水很費時(約20分)
* 壩門重 - 開、關慢【葛洲壩門-單扇:寬19.7 m;高34 m;重600噸】
- 若有一船閘故障,則雙向通行變為單向,其所需通行時間恐不止加一倍而已
- 萬縣下游因水位提升,故有利航行;但若上溯至重慶,則屬變動的迴水區,其泥沙淤積甚速,將嚴重影響航行
- 若純以航運而言,19491979年間,共花費一億人民幣而使長江年航運量達500萬噸;若繼續炸險灘、疏河道、建碼頭,到2000年就可提高至1800萬噸,卻只需花費數億人民幣而已(至2015年可達3000萬噸)
- 大壩攔沙、清水下泄→則下游河床因下切加深而危及橋樑;或水流加速且側蝕而危及荊江大提
4.發電之爭
官方說法:
一、設電廠需因地制宜
1. 川.康.雲.貴:水力(金沙江兩發電廠預定地【向家壩、溪落渡】的發電量與三峽相當,但較遠、
偏西又無防洪發電的功能,且地質複雜)
2. 東北、山西:火力(產煤、鐵)
3. 粵.浙:核能
二、三峽水電並非無限大(預定1768萬千瓦/時),故無法解決所有缺電問題,但應可改善
三、23 ﹪供應華東;餘則供應華中、四川,仍是可以大幅改善缺電問題
四、三峽水力年發電量840億度『相當於燃燒4 -5千萬噸原煤』--可減少大量污染【1億噸CO2 、200萬噸SO2
、37萬噸氮氧化合物 、1萬噸CO 、及許多廢水、廢渣】
- 需另建鐵路原有鐵路暨倉儲系統不堪負荷
- 中國煤藏量: 9千億頓,但多分佈在北部
- 大陸地區能源使用比重:煤 74 ﹪;石油 21 ﹪;水力 5 ﹪
反方論述:
- 經濟建設多偏重華東及沿海一帶,中日戰爭時期,資源卻為敵用,今又要將水電輸往華東,
是否會重蹈覆轍?又何不將高耗能的產業西移?
- 供電仍不敷所需:2015年華東用電將達九千億度,而三峽年發電量僅840億度;何況目前華中就
有20 ﹪的工廠因缺電而停工,且至2000年,三峽水電就不足供應華中所需,如何再輸往華東?
- 四川目前年缺電60億度以上,工廠普遍(停三開四);甚至【停五開二】…,生產設備大量閒置
,故三峽若有餘電,自應就近供應四川
- 葛州壩原計畫供電--東自上海『光鋪電纜就花了11億人民幣』、西至萬縣『放棄鋪設』,但
湖北當局只同意撥1/4與滬(約70萬千瓦/ 時)
5.地質之爭
官方說詞
- 三斗坪基盤是花崗岩,且半徑20㎞內未曾發生地震,50㎞以上曾發生規模五級的大地震;未來預測技術進步,則於事前放水洩洪,更可減低傷害
- 人造衛星照片上,似有一條裂縫經過大壩,經實地勘測結果,是地貌、植被及水文地質條件等差異所致,而不是斷裂破碎帶
- 三斗坪的定點型變位移量很小,有幾條中等規模的斷裂,但多屬弱活動斷裂;若誘發地震,其強度不會超過大壩設計可承受的七級
- 水庫蓄水後可能局部失去穩定(即 崩塌、滑坡)之地,共有22處--其皆距大壩26㎞以上
→新灘滑坡體【1000萬m3】及 鏈子崖危岩體【250萬m3】落入長江形成2.5~2.7 m的湧浪;此級湧浪不會危及三峽大壩,甚且湧浪會被大壩所阻斷而增加下游航行的安全
反方抗辯
1. 大壩建成後蓄積水位175 m以下,三峽之兩岸需承受幾百萬噸重的水壓,其誘發地震或滑坡的機
率是千分之一(印度6.5級地震;廣東-新豐江5.1級地震)
2. 本區兩岸因受水的浸泡而膨脹、鬆軟、浮盪→降低滑坡穩度;若暴風雨來襲則更令人擔憂
3. 本區兩岸共有滑坡或崩塌214處,其中較大型者多分佈在萬縣秭歸之間
※1985年6月 秭歸大滑坡,有200萬m3土石滑入江中,佔據江面寬度100 m,造成77艘船受損、死亡數十人
6.國防安全
- 緊急時可及時洩洪【最大洩洪量3.72萬m3/s → 1天可洩洪32億多m3/s】
- 有重兵防守,並有毀滅性還擊的能力(一百多顆核子彈頭),使敵方不敢輕舉妄動想炸毀大壩
- 壩體(壩基寬121m)可承受五千萬噸黃色炸藥的攻擊
反方論證
1.水壩是軍事對抗中的主要打擊目標之一
* 大戰,英炸毀德魯爾區的主要水源:穆爾湖水庫
* 波灣戰爭,伊拉克曾想炸毀 埃亞斯文大壩(因飛毛腿飛彈射程不足而作罷)
* 1958年毛澤東的軍事幕僚提出構築大壩的要件
- 可承受五千萬噸黃色炸藥的攻擊
- 位在山腹之中
- 大壩周圍填築人工大山
- 大壩上游另築水中壩
2.大壩建成後需集結龐大兵力來防衛【陸軍10集團;裝甲師--2;步兵師-- 28;空降師--3】,約佔中共兵力40 ﹪
3.遇警訊,七天內可將水位降至標高145 m(共放水225億 m3/s;降低水位30 m),此時可用庫水量僅存170億m3,將導致:
a. 發電量僅存1/8
b. 若水位降至標高130 m,則升船機無法使用
c. 下游恐有洪氾的威脅:荊江河道最高安全容量6萬m3/s
→若下游河道內原有水流量達 2.30萬m3/s以上,即有洪氾之災
4. 宜昌(有50萬人),距大壩36㎞;洪水1小時即可達,居民無法及時撤離【其下尚有枝城、枝江…等大城】
5. 敵方會等到枯水期或放水七天後才展開攻擊?
6. 航道中的鋼閘(幾十公分厚),是否抵擋的住攻擊?
※ 鋼閘一壞,其水壓即可沖毀整個大壩
大壩下游有20㎞長的峽谷,可約束並緩和洪水 ※1968年起,中共將荊江水段-截灣取直,使原本河長240㎞,現減為162㎞→主流以南之支流雨季在4-6月;以北之支流雨季在6-8月
長江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