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1
(2)時間週期(曆)與天地之氣的運動相應
古人早就發現,地球特有的時間週期與地球在太陽系的特定位置相關,如晝夜、24節氣、四季、年等。晝夜是地球自轉的週期。年是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週期。節氣和四季的變化是由地軸與公轉軌道的夾角造成的。這些時間節律的背後,是地球所受太陽能量輻射的週期性改變,人的生命節律也是由地球的這種特性造成的。因此,天地四時之氣的運動變化有著相動一致的特性,人體生理功能節律也隨天地四時之氣運動變化而改變。 由此,《黃帝內經》依據天地同律的原則創建了的獨特的“五運六氣”曆。這種歷法特別注意氣候變化、人體生理現象與時間周期的關係,是《內經》學術中時空合一理念的集中表達,從非常廣泛的時空角度反映了天地人之統一,反映了人與天之間存在著隨應而動和制天而用的統一。 就一年四時而言,「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人的生理功能活動隨春夏秋冬四季的變更而發生生長收藏的相應變化。 就一年十二月而言,“正月二月,天氣始言,地氣始發,人氣在肝。三月四月,天氣正方,地氣定發,人氣在脾。五月六月,天氣盛,地氣高,人氣在頭。七月八月,陰氣始殺,人氣在肺。九月十月,陰氣始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復,地氣合,人氣在腎。 “(《素問·診要經終論》)隨著月份的推移,人氣在不同部位發揮作用。 就一日而言,「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素問·生氣通天論》)隨著自然界陽氣的消長變化,人體的陽氣發生相應的改變。
天人合一的醫學內涵
《內經》天地人系統中的人與天相通的總原則是:同氣相求,同類相應。順則為利,逆則為害。 《淮南子·精神訓》曰:“天地運而相通,萬物總而為一”。 “運而相通”指運動過程中的相通關係,而不是靜態空間裡的結構聯繫。 “總而為一”指運動方式的同氣相求,而不是物質結構的等量齊觀。 即,天人合一的醫學內涵主要是指人作為“小宇宙”是如何與天地這個大宇宙相應的。其中,人天同構是《內經》天人合一觀的最粗淺的層次,人天同象與同類則是中醫取象比類思想的具體體現,人天同數則是人與天氣運數理的相應。 總之,這是將生命過程及其運動方式與自然規律進行類比,是以自然法則為基質,以人事法則為歸宿的系統理論。
一、人天同構
人天同構是《內經》天人合一觀的最粗淺的層面。《內經》認為人的身體結構體現了天地的結構。 例如《靈樞·邪客》說: “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 天有雷電,人有音聲。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熱。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莖、垂以應之;女子不足二節,以抱人形。天有陰陽,人有夫妻。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節。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地有泉脈,人有衛氣。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晝夜,人有臥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齒。地有小山,人有小節。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蜠肉。歲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節。地有四時不生草,人有無子。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 ” 這裡把人體形態結構與天地萬物一一對應起來。人體的結構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相對應的東西,人體彷彿是天地的縮影。其目的在於強調人的存在與自然存在的統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