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1 林文欣
相術,並不局限在人體。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也蘊含著“全像”道理,這需要有心人的細心觀察。樂山巨型睡佛的發現就是一個例子。 廣東一位老人在遊覽四川樂山時偶然發現,著名的樂山大佛竟是一座巨型睡佛的心臟。經省有關部門勘查證實,一座隱形巨佛頭南足北地仰臥江中,而樂山大佛剛好位於巨佛心胸。 上述發現,雖然引起學術界爭論,但這種“睡佛效應”卻使當地旅遊業大大受益。由於遊人猛增,1991年樂山旅遊收入竟達兩億元,外匯700萬元。他們深有感慨地說:不能靠鐵飯碗,要靠知識、靠文明、靠發現。」
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文化
接下來再深入的談談天人合一的文化:中國人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具體表現在天與人的關係上。它認為人與天不是處在一種主體與物件之關係,而是處在一種部分與整體、扭曲與原貌或為學之初與最高境界的關係之中。主要有道家、儒家、佛教三家觀點。
在儒家來看,天是道德觀念和原則的本原,人心中天賦地具有道德原則,這種天人合一乃是一種自然的,但不自覺的合一。但由於人類後天受到各種名利、慾望的蒙蔽,不能發現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則。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慾望的蒙蔽,“求其放心”,達到一種自覺地履行道德原則的境界,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在禪宗來看,人性本來就是佛性,只緣迷於世俗的觀念、慾望而不自覺,一旦覺悟到這些觀念、慾望都不是真實的。真如本性自然顯現,也就達到最後成佛的境界,因此,他們提出“煩惱即菩提,凡夫即佛”。真正達到覺悟後的境界是什麼呢?從某種秤諶看,仍有點象道家的一切順應自然之意。故禪宗語錄有言:「悟得來,擔柴挑水,皆是妙道。」「禪便如這老牛,渴來喝水,饑來吃草。」
在道家來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莊子說:“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於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範,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調。人類行的目的,便是“絕聖棄智”,打碎這些加於人身的藩籬,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於自然,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
《黃帝內經》中的天人合一觀
標誌著中國醫學由經驗醫學上升為理論醫學的新階段的醫學典籍——《內經》主張“天人合一”,其具體表現為“天人相應”學說。 《內經》反覆強調人:“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參天地”(《靈樞·刺節真邪》),“人與天地相參也”(《靈樞·歲露》、《靈樞·經水》),“與天地如一”(《素問·脈要精微論》)。 《內經》認為作為獨立於人的精神意識之外的客觀存在的“天”,與作為具有精神意識主體的“人”有著統一的本原、屬性、結構和規律。因此,《內經》的天人合一觀是《黃帝內經》天道觀的目的所在。 《內經》「天人相應」學說,可以從兩方面來探討:一是從大的生態環境,即天地(大宇宙)的本質與現象來看「天人合一」的內涵;二是從生命(小宇宙)的本質與現象來看「天人合一」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