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為什麼有些氣功大師壽命不長?醫曝「氣功病」致早逝(上)---- 健康2.0
2025/03/12 17:05
瀏覽56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2020/10/13

「氣功大師」張寶勝是80年代有名的氣功大師之一,享年58歲。為什麼勤練氣功的大師,卻無法長命百歲呢?

過度練功 燒光先天精氣

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顧問醫師楊世敏指出,練氣功是由下焦往上焦練氣,但是一直將元氣抽上來使用的後果,有些人就容易產生「氣功病」—以意導氣,過度的練功,使大氣充盈上焦,心火旺盛,其外在明顯特質就是外表看似勇壯,實際上是將營衛之氣不斷向上提取,供應心肺使用,所以下焦的人體之本(精元)在供不應求之下就產生「龍雷之火」,這把火如果不理它,讓它一直持續燃燒,就會燒光我們最後一滴的先天精氣。所以,有些未深入了解人體生理的「氣功大師」,外表顯得面色紅潤,但是透過把脈就能發現,這種臉色紅潤的表徵是因為有高血壓的症狀,而且「中焦、下焦空乏無本」。原因就在於他們過度練氣、提氣,讓元氣逸散於外,而無保本固攝,練氣功卻將人體精元使用過度,因此「氣功大師」往往難有「長命百歲」的天年,大多在6、70歲便猝死,原因在於體內維持壽元的能量已經燒乾了,肇因於所練之氣大量由下抽取,並從上焦逸失,無法持盈保泰,充潤體內。

練習氣功重點:修復、滋潤、通暢、排毒

楊世敏認為,真正練習氣功的重點是,讓所練之氣能隨意在宗營衛之間乃至全身人體之間「流轉」,主要是「修復、滋潤」三焦之中的五臟六腑,並「通暢」十四經脈,幫助「排毒」,達到保健身體之效。但是時下有些宣稱氣功療法、氣功治病的師父,以己氣灌注他人之體,使人覺其神效。 一開始也許病症真的有所改善,但如果患者本身的氣無法自給自足,而需完全倚賴他人之氣供為己用,就好像身體無法自行造血而需依賴輸血存活的情形一樣,並非達到健康的長遠之計。其實氣功療法確實可行,不過,使用錯誤練氣之法的人,不但無法真正治癒病人,反而容易耗損自己的精元而致早逝。

楊世敏:練對氣功導引,才能開啟自癒力 ---- 康健雜誌

2015-10-01 中醫師,著有《致中和》、《祛濕寒百病消,調養即治療》

搭配體質練對氣功導引或運動,有助激發自癒力,但若選擇不符體質的運動,當心努力白忙一場。中醫史上的養生醫家,例如年逾百歲仍可四處遊方行醫的孫思邈,便是以導引、針灸、藥食全面地治療病患,當然,他自己更身體力行,才能享有超過120歲的康壽松齡。而在這些中醫養生療癒技能中,又以導引、氣功的鍛鍊最被推崇,因為這類方法沒有侵入性治療、依賴藥物的顧慮,也不必學古人上山採仙芝,只需飲食適合體質而均衡,剩下來便是按照方法要訣,一步步練習下去,就有機會把身體這個寶庫所蘊含的能量不斷地提煉出來。

雖然說「導引與氣功」有如此好的自我療癒功能,但從古到今,尤其現今各種養生功法、導引功法盛行,練習者不下百萬、千萬,為什麼能明顯康壽延年者不多?按照中醫理論分析會發現:其實成敗關鍵往往不是功法的優劣,而是練習者的體質和功法屬性不相符合,才讓功法的成效打了折扣。 即使是運動,也要考量體質是否適合?中醫認為「藥無貴賤,對證方良」,其實不只用藥或食物,需依照「寒熱溫涼補瀉」屬性,連呼吸法、運動法,都必須注意虛實補瀉。譬如,配合呼吸的快走屬「強瀉法」,目的在於「通」暢氣機;配合呼吸的正常慢步走則是「輕瀉法」,在通暢氣機的同時,有輕微補養作用。所以同屬久坐少動的人要藉走路健身,心肺功能強的可快走,心肺功能弱的應選擇慢走。同樣地,靜坐或站樁時會運用調息法攝心,使意識不致散亂無章,此時如果把注意力放在吸氣、不管呼氣,則是「補養法」,會產生以氣滋潤五臟的效果,適合純虛而沒有明顯氣滯血瘀(例如:胸痛、固定的關節痛)的人。反之,不管吸氣、把注意力放在呼氣,則是「輕瀉法」,會先產生以氣疏通氣機,並排除濁氣廢物的效果。所以,對於生活壓力大、久坐不動、長時間使用3C產品的現代人,無論站樁或靜坐時,我大都建議觀呼氣不觀吸氣。尤其是癌症病友,我一直鼓勵他們練習導引或氣功,因為透過氣功導引練習,可讓患者吃進去的中藥或西藥,發揮最好的預期效果,而達到縮短療程的目的;其次,氣功導引練習,更可以減輕化放療的副作用,改善生活品質,使體力儘快恢復。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