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1
因此,人天同數是《內經》把時間的週期性和空間的秩序性有機地結合觀念的體現。強調人體自然節律是與天文、氣象密切相關的生理、病理節律,故有氣運節律、晝夜節律、月節律和周年節律等。 其基本推論是以一周年(四季)為一個完整的週期,四季有時、有位,有五行生克,因此,以一年分四時,則肝主春、心主夏、肺主秋、腎主冬......。月節律則與該月相和所應之藏在一年之中的“當旺”季節相關。其晝夜節律也是將一日按四時分段,指人體五藏之氣在一天之中隨晝夜節律而依次轉移,則肝主晨,心主日中,肺主日入,腎主夜半。 (見《素問·藏氣法時論》) 實質上,「人身小宇宙」在《內經》中絕非泛泛而談,《內經》認為人體與宇宙之間存在著某種數理上的一致性。 如《內經》論述人體呼吸完全與太陽的運行聯繫起來,將呼吸與天地相通、氣脈與寒暑晝夜相運旋的規律,與太陽的周日運行規律聯繫起來。如,《靈樞·五十營》將人體氣血運行與日行28宿直接挂鉤,認為太陽一晝夜環行28宿一周,人體氣血運行人體50周(白天25周、夜晚25周),如此太陽每行一宿,血氣行身1、8周,人一呼一吸為一息,氣行6寸,270息,氣行16丈2尺,即行人體之一周。由此再進一步,太陽每行一宿,(此指28宿均勻分佈的一宿,實際上28宿不是等長的),人呼吸486息,據此推算人一晝夜有13500息。 《平人氣象論篇》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乙太息,命曰平人。 平人者,不病也。 “即平常人一息,脈跳動五次,一次脈的跳動,氣行1寸2分。 如此用氣運行的長度表示脈搏的頻率,從而表示一種時間週期。這種以大氣貫通一切為基點而形成的人體與宇宙的相互類比,在《內經》理論中比比皆是,強調了天人一致的內在本質。
總的來說,《內經》的天人之間的取象類比,是超邏輯、超概念的心領神會的類比。比如五行作為一個大象,它在《內經》中的成功,就不是物理學家的概括,而是哲人對世界的感覺分類,是哲人對世界上的物質及其性情的感覺分類,是“同氣相求”,而不是物質結構的等量齊觀。而感覺的相似、感覺的類同、感覺的相通,必然有著深刻的生理學、心理學乃至物理學的意義。這種“天人合一”的直觀生命的體驗,是我們領會《內經》文字的真正出發點。 事實上,現代物理學已充分體會到這種思維方式的可貴性,正如卡普拉在《物理學之道》中言:量子論和相對論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它們說明瞭原子和亞原子的實在超越了經典的邏輯,我們無法用日常的語言來描述它,而東方神秘主義並不顧忌對邏輯概念的超越,這就是為什麼對於構成近代物理學的哲學背景來說,東方哲學關於實在的模型, 要比西方哲學的模型更為適當的主要原因。
人與天:最根本的對立統一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來的思想核心與精神實質。它首先指出了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關係;其次表明,人類生生不息、則天、希天、求天、同天的完美主義和進取精神;第三,體現了中華民族的世界觀、價值觀的思維模式的全面性和自新性。 在天人合一價值成就系統中,天人合一是描述了事物的矛盾變化以及反應進程與指向的觀察工具、思維模式。天與人各代表了萬物矛盾間的兩個方面,即內與外、大與小、靜與動、進與退、動力與阻力、被動與主動、思想與物質等等對立統一要素。 我們用天和人來代表萬事萬物中的矛盾,其主要原因是,如無人,一切矛盾運動均無法覺查;如無天,一切矛盾運動均失去產生的載體;唯有人可以運用萬物的矛盾;唯有天可以給人運用矛盾的資源!總之,以天與人作為宇宙萬物矛盾運動的代表,才能最透徹的表現天地變遷的原貌和功用。 天人合一的根本表述:天與人是世間萬物矛盾中最核心最本質的一對矛盾,天代表物質環境,人代表調適物質資源的思想主體,合是矛盾間的形式轉化,一是矛盾相生相依的根本屬性。 天人合一構成了人類社會中最根本矛盾對立統一體,在萬物諸矛盾中,又按照由內到外的順序,存在著四大層級矛盾!而人類活動的一切起點、指向與歸宿,又全在這天人合一的四大矛盾運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