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秦國、秦穆公十二年(周朝、周襄王四年),秦穆公有一次外出,不慎讓自己的愛馬走失了。秦穆公領著隨從們循著馬的足跡一路找到了岐山,結果發現他的愛馬已經被當地的農民宰了分而食之,算算現場正有三百多人一同正在吃著馬肉。
隨從們正要上前將這些人通通抓起來依法處置,但被秦穆公阻止了,因為秦穆公知道這些人也是因為生活困苦,才捉了一匹以為是無主的馬兒殺來吃。於是秦穆公對從們說:
「有德行的君子不能因為牲畜的緣故而隨便傷害人命。」
然後秦穆公走上前去,對這些農民說:
「你們吃的正是我的馬啊。」
眾人一看馬主人找來了,而且馬主人還是國君,大家都很驚慌,害怕的站了起來。秦穆公和顏悅色的又說:
「我聽說馬肉味酸有毒,吃多了容易上火,必須同時喝酒才能解毒,不然會死人的。」
於是秦穆公不但不怪罪這些農民,還吩咐隨從將攜帶的酒取來分給這些農民飲用。這些農民喝完酒後,都覺得很慚愧,向秦穆公告罪後便離開了。
這年,晉國因為鬧旱災,便派人前來秦國借糧。
大夫丕豹主張不借,並且應當要趁機攻打晉國。
大夫公孫支認為每個國家都有可能遇到天災導致農作欠收,所以應該同意借糧。
大夫百里傒更是指明了說:
「得罪君上的是晉國的國君晉惠公夷吾,而不是晉國的老百姓啊!」
(晉惠公夷吾當年受秦穆公之助才得以回到晉國繼位為晉惠公,曾答應割讓河西八城為謝禮卻毀約。)
於是秦穆公決定借糧給晉國,運糧的車隊從秦國都城一路綿延到晉國都城,解決了晉國飢荒的危機。
秦穆公十四年(周襄王六年),秦國也遇到了旱災而缺糧,於是秦穆公便派人前往晉國借糧。但是晉惠公再度忘恩負義,不但不借糧,還打算趁著秦國缺糧之際發兵攻打秦國。
秦穆公聞訊,對於晉惠公屢次忘恩負義的行為非常生氣,決定先發制人攻打晉國。當年在岐山吃馬肉的那三百多人聽說秦穆公要攻打晉國,紛紛要求從軍,要隨著秦穆公一同出征。
秦穆公十五年(周襄王七年)秋九月,秦穆公親率大軍進攻晉國邊境,三戰皆捷,隨即揮軍直入晉國腹地,晉惠公領兵迎戰。
冬十一月,秦、晉於韓原(今山西省東部和河南省西北部)大戰。混戰中,晉大夫梁由靡截擊並傷了秦穆公,秦穆公更因此為晉軍包圍,性命危急之際,緊隨秦穆公那岐山三百多人義憤填膺的說:
「眼下就是咱們盡全力為君上拼死作戰,報答君上給我們吃馬肉喝好酒的恩德的時機了。」
於是這三百多人不論騎兵步卒,奮勇衝向晉軍,一個個不怕死的衝殺,一下子就衝破了晉軍的包圍圈,順利保護秦穆公逃脫。
這時晉惠公的座車卻陷於泥濘進退不得,反而被秦穆公活捉了回去。秦國大勝,班師回國。
秦穆公本打算將晉惠公處死,但晉惠公的姐姐正是秦穆公的妻子,自然會替弟弟求情,晉國也派大夫陰飴甥代表與秦穆公談判,同意由晉國太子圉入秦為人質,並將河西八城(鄭、武城、陰晉、芮、王城、北徵、新城、少梁)割讓給秦國後,秦穆公才在年底將晉惠公釋放回國。
後世的史官認為,這是因為依循道德做出來的行為,縱使當時不求回報,但日後必然會有好事回來的。
改編自 《獨異志》/《史記》/《資治通鑑》
原文:
《獨異志》卷上
秦穆公亡善馬,岐山野人共得而食之。吏欲法之,公曰:
「君子不以畜害人。吾聞食馬肉不飲酒,傷人。」
皆賜酒沃之。
後與晉戰,而三百人爭死以報恩。
司馬遷《史記》.秦本紀
(秦穆公十五年)九月壬戌,與晉惠公夷吾合戰於韓地。晉君棄其軍,與秦爭利,還而馬驇。繆公與麾下馳追之,不能得晉君,反為晉軍所圍。晉擊繆公,繆公傷。於是岐下食善馬者三百人馳冒晉軍,晉軍解圍,遂脫繆公而反生得晉君。
初,繆公亡善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餘人,吏逐得,欲法之。繆公曰:
「君子不以畜產害人。吾聞食善馬肉不飲酒,傷人。」
乃皆賜酒而赦之。三百人者聞秦擊晉,皆求從,從而見繆公窘,亦皆推鋒爭死,以報食馬之德。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引漢.劉向《說苑》.復恩
秦穆公嘗出而亡其駿馬,自往求之,見人已殺其馬,方共食其肉。穆公謂曰:
「是吾駿馬也。」
諸人皆懼而起。穆公曰:
「吾聞食駿馬肉,不飲酒者殺人。」
即以次飲之酒。殺馬者皆慚而去。
居三年,晉攻秦穆公,圍之。往時食馬者相謂曰:
「可以出死,報食馬得酒之恩矣。」
遂潰圍,穆公卒得以解難,勝晉,獲惠公以歸。
此德出而福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