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唐肅宗李亨、至德二年正月,罹患眼疾、身上多處毒瘡一直未能治癒、因而脾氣更加反覆無常的安祿山,被當眾被他鞭打深覺受辱的主要謀臣嚴莊,聯合安祿山那擔憂地位不保的兒子安慶緒及服侍安祿山的閹人李豬兒,將安祿山殺害並埋於營帳內的大床之下,然後由嚴莊對外宣布安祿山傳位給安慶緒。
安慶緒下令由將領尹子奇(或作「尹子琦」)及同羅、突厥、奚勁等族的兵馬,與楊朝宗的人馬會合,集結十多萬的兵力要攻下睢陽城。睢陽告急,張巡決定再度移防,將所有人馬轉進睢陽城,與許遠合兵六千八百多人,共守睢陽城。
許遠本為武門之後,他的父親許望曾任右羽林將軍,曾祖父更是前揚州大都督、高陽恭公許敬宗。許遠在唐玄宗、開元年間考中進士,擔任監察御史。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因為許遠的家世顯赫而想要與他結交,就聘請他擔任劍南節度使的幕府(幕僚辦公室)從事,並想要將女兒嫁給他。許遠知道章仇兼瓊別有意圖,就婉言拒絕,章仇兼瓊惱羞成怒,就找了藉口將許遠貶為高要縣(今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的縣尉。
當「安、史之亂」爆發時,唐玄宗將許遠召回並任命他為睢陽郡太守,這也許是唐玄宗少數做對的事之一。
就在重新集結完成的叛軍新一波的攻擊前,張巡帶領人馬自寧陵前來助戰,讓受困一年的許遠等人精神為之一振。接戰首日,雙方就發生了二十次的對戰,睢陽守軍由於張巡親自督戰並不時的激勵將士們,士氣始終不衰,讓叛軍毫無進展。
許遠認為張巡在軍事方面的才能遠高於自己,就主動的將睢陽城的軍事指揮權移交給張巡,並表示願意聽從張巡的指揮調度。張巡謙讓再三卻無法推辭,只好接下這個重任,許遠也就將心力專注於相關的軍品修復供應、糧食籌集調度等事宜,二人分工合作,讓叛軍始終無法越雷池一步,只能再度採取包圍戰僵持著,一圍就圍了十幾日。
在睢陽城被包圍之前,許遠曾派遣部將李滔領兵前往援救東平郡(鄆州,今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李滔陣前叛變投敵。而在叛軍攻打睢陽城時,許遠旗下另一名大將田秀榮就暗中與李滔互通訊息意圖叛變,被人向許遠告發說:
「明天清晨交戰時,負責駐守城門的田秀榮將會以戴著青綠色的帽子作為標識,要趁機開城投降引敵入城。」
許遠暗中觀察,果然田秀榮已經吩咐所屬士兵正在準備換裝,就決定要除去這名變節通敵的叛將,並要設法保住那些不知情的士兵們。於是許遠一方面派了另一批精銳騎兵,以頭戴錦帽作為辨識,準備伺機抽調相關的部隊,另一方面也趕緊向張巡告知田秀榮意圖變節投敵之事。
第二天,張巡在叛軍於城外集結準備開戰時,傳令要田秀榮也到城牆上,然後當眾質問田秀榮,田秀榮見事跡敗露企圖反抗,結果被張巡當眾斬首,張巡隨即下令出城接戰。
城外的叛軍原本已經準備趁機入城,卻見到城中內應的田秀榮在眼前被斬,同時城內守軍蜂湧殺出,讓叛軍措手不及,接戰不久後就開始潰散敗逃,留下許多車馬牛羊拱手送給了睢陽守軍,也解除了對睢陽城連續十六日的包圍。
戰後,張巡將所俘獲的車馬牛羊全數分贈給所有將士,自己分毫未取,讓全城守軍對張巡更加的敬佩,也更堅定了所有將士們的忠心。而這一次的戰果,包括俘獲叛軍將領六十餘名、斬殺叛軍士兵二萬多人,捷報送達唐肅宗處,唐肅宗再次下詔將張巡升任為御史中丞、許遠為侍御史、姚誾為吏部郎中。
----- 待續 -----
改編自 《新唐書》
原文: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二.列傳第一百一十七.忠義中.張巡
張巡字巡,鄧州南陽人。
……
至德二載,祿山死,慶緒遣其下尹子琦將同羅、突厥、奚勁兵與朝宗合,凡十餘萬,攻睢陽。巡勵士固守,日中二十戰,氣不衰。遠自以材不及巡,請稟軍事而居其下,巡受不辭,遠專治軍糧戰具。
前此,遠將李滔救東平,遂叛入賊,大將田秀榮潛與通。或以告遠曰:
「晨出戰,以碧帽為識。」
視之如言,盡履其衆。還輒曰:
「我誘之也。」
請以精騎往,易錦帽。
遠以告巡,巡召登城,讓之,斬首示賊。因出薄戰,子琦敗,獲車馬牛羊,悉分士,秋豪無入其家,有詔拜巡御史中丞,遠侍御史,誾吏部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