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小小說 – 鑒師
2025/05/15 04:44
瀏覽158
迴響0
推薦25
引用0


唐朝唐憲宗李純元和年初,長樂縣(今福建省福州市有一名姓的書生,家住在吳縣(位於今江蘇省蘇州市內),因為通過了《明經科》的考試成為進士並被調選進入吏部任職,只不過就在同一年,生就因能力不足被吏部免職了,因此暫時住在長安城中等待吏部改派他職。有一天,一名法號單名為的老僧人前來拜訪馮生,對他說:

 

「施主與老僧我俗家同姓。」

 

既然都姓,也算是有緣,生便與老僧逐漸熟絡而相互交往,並尊稱老僧為鑒師

 

經過了一年多,生接到吏部的派令,派他前往東越縣擔任縣尉之職。生正在整理行裝時,鑒師居然也背著一個箱子前來向生道別。生問道:

 

「師父此次離去後,弟子該到哪裡去再見您嗎?」

 

鑒師說:

 

「我原本住在靈巖寺的西側廂房很久了,後來才來到這長安城中遊歷,至今也已經有十年了,有幸能在此遇到你。現在我將要返回原本的住處,因此特地前來與你告別。不過你既然出任東越縣的縣尉,途中經過靈巖寺時,可以順道去找我。」

 

生承諾說:

 

「謹受教。」

 

數個月後,生從長安出發赴任,來到靈巖寺的山門前,生停馬眺望著山上,自言自語的說:

 

「那裡不就是鑒師所居住的靈巖寺嗎?」

 

隨即入寺去拜訪鑒師。當時有一名僧人在院中,生就問他:

 

「不知鑒師所居住的禪房是哪一間?我想要去拜見他。」

 

僧人說:

 

「我們這裡有幾位法師,唯獨沒有這一位被稱作鑒師的法師。」

 

生聽了之後剛開始有些懷疑,但在心中暗暗思索後,覺得:

 

鑒師是一位講信用的人,又怎麼會欺騙我呢!」

 

於是當下決定獨自一人在寺院內走走看看,走到西廂房前的走廊時,忽然見到廊壁上有群僧的畫像,其中有一人,模樣與鑒師相同,生大吃一驚,說:

 

鑒師果真是異人啊,並且能以如此神奇的方式出現在我面前。」

 

因此生感慨得流下了眼淚。過了好一陣子後,生打起精神,仔細閱讀畫像旁的題字,寫著:

 

「馮氏子,吳郡人也。年十歲學浮圖法,以道行聞。卒年七十八。」

 

大意是:這位僧人俗家姓吳郡人,十歲始學佛法,以修行功夫高深而聞名,終年七十八歲。

 

生看完題詞後,對鑒師更覺得神奇了。

 

----- 偶素分隔線 之 備註 -----

 

:按前後文意及相關地理位置,則此處的「靈巖寺」應是指位於江蘇省蘇州市西南郊木瀆鎮靈岩山靈巖寺,。該寺大殿傳說為春秋時期吳王夫差西施所建的館娃宮舊址。東晉末、司空陸沅(亦作陸琉北宋書畫家米芾陸統),字士瑤)舍宅為寺,南朝梁武帝蕭衍天監二年擴建為「秀峰寺」。天監十五年以智積菩薩靈岩開山祖,梁武帝賜名「智積菩薩顯化道場」,始為著名叢林。唐朝時改稱「靈岩寺」,信奉律宗北宋宋神宗趙頊元豐年間,靈岩寺被闢為禪院,改律宗禪宗南宋韓世忠薦先親,改名「顯親崇報禪院」。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間賜額「報國永祚禪寺」。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年間寺毀。清朝清世祖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順治六年,擴建為「崇報禪寺」後又遭毀壞。民國十五年,靈岩山寺開闢為十方淨土道場,由禪宗改為淨土宗。文化大革命期間,靈岩山寺遭到破壞,古蹟被砸、住持自縊身亡、長老被迫離開。寺內原藏佛教文物一千多件由明學長老交予蘇州市文管會保管得以留存,改革開放後許多貴重文物重歸靈岩山寺。現為江南最著名的淨土宗道場。

 

改編自 《宣室志》

 

原文:

 

《宣室志》.卷九.鑒師

 

元和初,長樂縣有馮生者,家於吳,以明經調選于天官氏,是歲,見黜於有司,因僑居長安中。有老僧鑒其名者,一日來詣生,謂生:

「汝,吾姓也。」

因相與往來,近歲餘。及馮尉于東越,既治裝,鑒師負笈來,告去。馮問曰:

「師去安所詣乎?」

鑒師曰:

「我廬於靈巖寺之西廡下且久,其後遊長安中,至今十年矣,幸得與子相遇。今將歸故居,故來告別。然吾子尉于東越,道出靈巖寺下,當宜一訪我也。」

生諾曰:

「謹受教。」

後數月,馮生自長安之任,至靈巖寺門,立馬望曰:

「豈非鑒師所居寺乎?」

即入而詣焉。時有一僧在庭,生問曰:

「不知鑒師廬安在?吾將詣之。」

僧曰:

「吾曹數輩,獨無鑒其名者。」

生始疑異,默而計曰:

「鑒師信士,豈欺我耶!」

於是獨遊寺庭,行至西廡下,忽見有群僧畫像,其一人,狀同鑒師,生大驚曰:

「鑒師果異人也,且能神降于我。」

因慨然泣下者久之。視其題曰:

「馮氏子,吳郡人也。年十歲學浮圖法,以道行聞。卒年七十八。」

馮閱其題,益異之。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雜記
自訂分類:小小說
上一則: 小小說 – 李德裕
下一則: 小小說 – 廣陵大師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