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唐德宗李适(李適)、貞元年間,有一名僧人客居在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他的法號已經不可考,因為他自號大師,廣陵人就以「大師」稱呼這名僧人。大師的容貌長得非常抱歉,又喜歡喝酒吃肉,每天都穿著好幾件破衣裳在身上(註),即便是酷熱的夏天也不曾脫下,也因此就有許多跳蚤、蝨子卵(註)聚集其上。大師寄居在孝感寺,單獨住在一間禪房中,每晚也不像別的僧人那般做晚課,關上門窗就睡。因為他只是掛單在本寺的外地僧人,如此行為也只能當做是他的自律工作不行,大家都習慣了,也就不怎麼管他。然而大師的性格狂妄悖理,喜好屠殺豬狗,平日還會與廣陵城內的少年鬥毆,或是醉臥在路傍。廣陵人都因此很厭惡他。
有一個孔武有力的少年在鄰里間小有名聲。有一天,少年正與人賭博。忽然大師怒氣沖沖的來到,一掌拍了下去,將擺放賭具的桌子以及賭具都拍了個粉碎。少年很不高興的罵道:
「你這個傻禿驢(註),為何如此大膽敢衝撞我!」
就見大師一邊開罵一邊朝少年臉上吐口水,於是兩人就打了起來,周圍看熱鬧的人越聚越多,少說也有上千人。少年雖是勇武,但最後居然沒能打贏大師,竟然趁機逃走了。自此以後,廣陵人都說大師有神力。只不過大師也靠著自己的一身蠻力,經常向街市中的商鋪強行化緣(搶奪)金錢衣物,街市的人們都懼怕他的大力神功,沒有人敢拒絕他。
後來,有一名老僧召喚大師前來。大師到了之後,老僧就告誡他,說:
「既然出家為僧,就應當一心一意的遵奉戒規。奈何你又是喝酒,又是殺狗宰豬,還搶奪街市商鋪的錢物,又與少年互毆,這些豈一個僧人應該做的事嗎?一旦被衙門的人將你捉去見官法辦,到時候你難道不覺得羞恥嗎?」
大師聽了之後,生氣的回罵說:
「只吃羶腥之物如蚊蠅那般的人,又怎麼能知道我那如龍鶴之心呢!既然如此,我所修行的『道』也就不是你所能明瞭的。況且我是『清其中而混其外』的人,豈是像你所認為的那種卑鄙醜惡、沒有器量的人?」
如此爭辯許久,老僧到最後還是說不過大師,也只能搖頭嘆氣、任由他去了。
後來有一日,大師從外面回來,進入自己的禪房後就關上了門。有人好奇的從門縫中偷窺,見大師坐在席榻上,從大師的眉毛末端發出了奇異的光亮,明晃晃的將整個房間都照亮了。偷窺的人很是驚訝,趕緊將自己所見告訴了其他僧人們。眾僧人聽說後都來到大師住處,也都親眼見到大師的眉端發光,紛紛相互比畫描述著,說:
「我聽說如來佛祖的三十二相之一是『白毫相』,眉間有白色毫毛會發出佛光(註),現在大師有此相,他果然是佛祖化身啊!」
因此紛紛朝房內的大師跪拜禮佛。到了第二天的清晨,許多慕名前來的僧人們一起聚集在庭院中,等候拜謁廣陵大師。等到打開他的房門時,才發現廣陵大師已經消失不見了。群僧對大師顯露的事跡更加感到奇異,因此稱呼大師為「大師佛」。
----- 偶素分隔線 之 備註 -----
註:按後文文義,此處的「襲」指「重衣」,即衣上加衣,重複多餘的衣服。
註:「蟣」,音「機」,蝨子的卵。
註:「騃兒」,「騃」音「捱、ㄞˊ」,傻孩子。
註:「白毫相」,如來三十二相之一。佛教傳說世尊眉間有白色毫毛,右旋宛轉,如日正中,放之則有光明,名「白毫相」。
改編自 《宣室志》
原文:
《宣室志》.卷九.廣陵大師
唐貞元中,有一僧客於廣陵,亡其名,自號大師,廣陵人因以「大師」呼之。大師質甚陋,好以酒肉為食。日衣弊襲,盛暑不脫,由是蚤蟣聚其上。僑居孝感寺,獨止一室。每夕闔扉而寢,率為常矣。性狂悖,好屠犬彘,日與廣陵少年鬥毆,或醉臥道傍。廣陵人俱以此惡之。有一少年以力聞,常一日,少年與人對博,大師怒,以手擊其博局,盡碎。少年曰:
「騃兒,何敢逆壯士耶!」
大師且罵而唾其面,於是與少年鬥擊,而觀者千數,少年卒不勝,竟遁去。自是,廣陵人謂大師有神力。大師亦自負其力,往往剽奪市中金錢衣物,市人皆憚其勇,莫敢拒。
後有老僧召大師,至,曰:
「僧當死心奉戒,奈何食酒食,殺犬彘,剽奪市人錢物,又與少年同毆擊,豈僧人之道耶!一旦吏執以聞官,汝不羞人耶!」
大師怒罵曰:
「蠅蚋徒嗜羶腥爾,安能知龍鶴之心哉!然則吾道亦非汝所知也。且我清其中而混其外者,豈汝齪齪無大度乎?」
老僧卒不能屈其詞。
後一日,大師自外來歸,既入室,閉戶。有於門隙視者,大師坐於席,有奇光自眉端發,晃然照一室。觀者奇之,具告群僧。群僧來,見大師眉端之光,相指語曰:
「吾聞佛之眉有白毫相光,今大師有之,果佛矣。」
遂相率而拜。至明日清旦,群僧俱集於庭,候謁廣陵大師,比及開戶,而廣陵大師已亡去矣。群僧益異其事,因號大師為「大師佛」焉。
宋朝、釋贊寧著.《大宋高僧傳》.卷第十九.廣陵大師(唐揚州孝感寺)
釋廣陵大師者,維揚人也。不言法名,淮海之間競呼廣陵大師也。形質寢陋性多桀黠,真率之狀與屠沽輩相類,止沙門形異耳。好嗜酒啖肉,常衣繐裘,厚重可知,盛暑亦不暫脫,蚤虱聚其上。僑寓孝感寺,獨一室,每夕闔扉而寢,率以為常。或狂悖性發則屠犬彘,日聚惡少斗驅,或醉臥道傍。揚民以是惡之。
貞元中有一少壯,素以力聞。嘗一日少壯與人賭博,大師大怒以手擊碎博局。少壯笑曰:
「騃兒何敢逆壯士耶?」
大師且罵而唾其面。於是索少壯。斗擊。觀者圍匝千數。少壯為大師所困,迸道而逃。自此人方知有神力焉。亦於稠人廣眾中自負其力,往往入闤闠間剽奪人錢帛,市人皆畏其勇而莫敢拒。
後有一耆年僧,召大師誡敕之曰:
「汝胡不謹守戒法,奈何食酒肉屠犬豕,強抄市人錢物,又與無賴子弟斗競,不律儀甚,豈是僧人本事耶?一旦眾所不容,執見官吏案法治之,何處逃隱?且深累佛法。」
大師怒色對之曰:
「蠅蚋徒喋膻腥,爾安知鴻鵠之志乎?然則我道非爾所知也!且我清中混外者,豈同爾齷齪無大度乎?」
耆年且不能屈。
後一日,自外來歸,入室閉戶。有於門隙覘之。見大師坐席、放神光自眉間,晃朗照物洞然,觀者驚報。少頃,寺僧奔至瞻禮稱嘆,或有懺悔曾謗之者,或有彈指讚詠之者。
明日,群僧伺候大師出,焚香致禮。及開戶,瞑目如入禪定,已長往矣。自此廣陵人寫貌供養,號之為大師焉。
- 1樓. 府城古意廣衡藝術郭老師2025/05/14 17:05讚讚的
讚讚的也是有好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