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經今上海市境內的吳淞江,在古時候稱為松江,江中有一種被稱為「松江鱸」的鱸魚,現在已經被列為受保護的物種,因為……就是太好吃了……
吳淞江流域所在的吳郡,向來是江南經濟繁榮的主要地區。隋朝時,隋煬帝楊廣開通大運河後乘龍舟巡行至江都(揚州),吳郡的地方官就獻上了以松江鱸為食材做成的餐點,當中有新鮮的松江鱸生魚片,也就是「魚膾」,這是自古以來的重點美食之一。隋煬帝也很欣賞這道美味,稱讚的說:
「所謂『金齏玉膾』,東南佳味也。」
「金齏玉膾」泛指銀白色的魚做成的生魚片配上薑黃色的醬料,「玉膾」就是生魚片,「金齏」是一種醬料。根據《齊民要術》的記載,此醬料使用蒜、姜、鹽、白梅、桔皮、熟栗子肉和粳米飯等七種配料,當中的熟栗子肉使得此醬料呈現金黃色,因此有「金齏」之名。
關於這松江鱸如何被吃到現在成為受保護的物種,這與名人加持有很大的關係。如三國時期的曹操也喜歡吃魚膾,尤其是松江鱸所製作的魚膾。詳見《小小說 – 百變左慈戲曹操》。
改編自 《隋唐嘉話》/《齊民要術》
原文:
《隋唐嘉話》補遺:
吳郡獻松江鱸,煬帝曰:
「所謂金齏玉膾,東南佳味也。」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卷八.第七十三.八和韲(初稽反)
蒜一,薑二,橘三,白梅四,熟栗黃五,粳米飯六,鹽七,醬八。
齏臼欲重,不則傾動起塵,蒜復跳出也。底欲平寬而圓。底尖擣不著,則蒜有粗成。
以檀木為齏杵臼,檀木硬而不染汗。杵頭大小,令與臼底相安可,杵頭著處廣者,省手力,而齏易熟,蒜復不跳也。杵長四尺入臼七八寸圓之;以上,八稜作之。
平立,急舂之。舂緩則葷臭。久則易人。舂兗宜久熟,不可倉卒。久坐疲倦,動則塵起;又辛氣葷灼,揮汗或能灑汙,是以須立舂之。
蒜:淨剝,掐去強根,不去則苦。嘗經渡水者,蒜味甜美,剝即用;未嘗渡水者,宜以魚眼湯揷碌銀洽反半許半生用。
朝歌大蒜,辛辣異常,宜分破去心——全心——用之,不然辣則失其食味也。
生薑:削去皮,細切,以冷水和之,生布絞去苦汁。苦汁可以香魚羹。
無生薑,用乾薑。五升兗,用生薑一兩,乾薑則減半兩耳。
橘皮:新者直用,陳者以湯洗去陳垢。
無橘皮,可用草橘子;馬芹子亦得用。五升兗,用一兩。草橘、馬芹,准此為度。
薑、橘取其香氣,不須多,多則味苦。
白梅:作白梅法,在《梅杏篇》。用時合核用。五升兗,用八枚足矣。
熟栗黃:諺曰:「金兗(齏)玉膾」,橘皮多則不美,故加栗黃,取其金色,又益味甜。五升兗,用十枚栗。用黃軟者;硬黑者,即不中使用也。
秔米飯:膾兗必須濃,故諺曰:「倍著兗」。蒜多則辣,故加飯,取其甜美耳。五升兗,用飯如雞子許大。
先擣白梅、薑、橘皮為末,貯出之。次擣栗、飯使熟;以漸下生蒜,蒜頓難熟,故宜以漸。
生蒜難擣,故須先下。舂令熟;次下□蒜。兗熟,下鹽復舂,令沫起。
然後下白梅、薑、橘末復舂,令相得。下醋解之。
白梅、薑、橘,不先擣則不熟;不貯出,則為蒜所殺,無復香氣,是以臨熟乃下之。
醋必須好,惡則兗苦。大醋經年釅者,先以水調和,令得所,然後下之。慎勿著生水於中,令兗辣而苦。純著大醋,不與水調醋,復不得美也。
右件法,止為膾兗耳。餘即薄作,不求濃。
膾魚,肉裏長一尺者第一好;大則皮厚肉硬,不任食,止可作鮓魚耳。切膾人,雖訖亦不得洗手,洗手則膾濕;要待食罷,然後洗也。洗手則膾濕,物有自然相厭,蓋亦「燒穰殺瓠」之流,其理難彰矣。
《食經》曰:「冬日橘蒜兗,夏日白梅蒜兗。肉膾不用梅。」
作芥子醬法:先曝芥子令乾;濕則用不密也。淨淘沙,研令極熟。多作者,可碓擣,下絹簁,然後水和,更研之也。令悉著盆,合著掃帚上少時,殺其苦氣——多停則令無復辛味矣,不停則太辛苦。摶作丸,大如李,或餅子,任在人意也。復曝乾。然後盛以絹囊,沈之於美醬中,須則取食。 其為兗者,初殺訖,即下美酢解之。
《食經》作芥醬法:「熟擣芥子,細篩取屑,著甌裏,蟹眼湯洗之。澄去上清,後洗之。如此三過,而去其苦。微火上攪之,少熇,覆甌瓦上,以灰圍甌邊。一宿即成。以薄酢解,厚薄任意。」
崔寔曰:「八月,收韭菁,作擣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