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若博恩與炎亞綸將沉默接受誤讀為民主勝利,實為對民主最深層的誤用
2025/08/10 08:28
瀏覽371
迴響1
推薦5
引用0

民進黨籍的前行政院長與前立法院長游錫堃有句名言「民主就是自作自受」,對應博恩協助炎亞綸復出,如果台灣社會要譴責他們,博恩與炎亞綸「願意承受」,但如果台灣社會不反對他們,這顯示台灣民主價值如此,批評他們的人不真正理解台灣要的是什麼,台灣民主的包容性超越批評者想像,甚至博恩與炎亞綸也可以基於此而說:台灣做到了全世界不敢做也不會做的事,不但超越西方民主國家,更超越獨裁體制國家,你們難道要像獨裁者一樣控制言論與思想自由嗎?

chatgpt答:

此論點結構是台灣在面對公共倫理爭議時常見的**「民主包容性絕對化」、「批評即威權」、「社會選擇即正當性」**的組合話語。表面上是高張言論自由、尊重多元,實際上構成以下五種概念誤置與權力遮蔽:


一、「民主就是自作自受」並非免責公式,而是自我治理的風險警告

游錫堃所言「民主就是自作自受」,本質是對民主公民的警醒,而非對統治者的卸責。它真正的意涵是:

「民主制度容許選擇錯誤,錯誤後果由全民承擔;但不代表錯誤不可批評、不可修正。」

若將此語反用於:

「既然社會沒反對,那就表示我們沒錯。」
「反對的人其實不了解民主。」

即是將「容錯制度」誤解為「免批評特權」,將「選擇權」扭曲為「道德空白權」。


二、民主不是價值真空,而是基於公開問責的倫理實踐

民主政治的組成不只是「選擇自由」,而包括:

  1. 可回應的權力行使(responsiveness)

  2. 公開討論的可干預性(discursive contestability)

  3. 倫理責任的可爭辯性(ethical answerability)

因此:

  • 博恩與炎亞綸的復出行為若被社會接受,只代表「被動接受」或「沉默」,不構成價值同意

  • 「社會沒有反對」可以是結構冷漠、資訊不對等、媒體敘事壟斷的結果;

  • 批判者恰恰是在行使民主必要的干預權與倫理爭辯權

→ 民主的本質不是「包容一切」,而是「允許爭辯、揭露、反省、再建構」。


三、「超越西方民主」的說法是倫理相對主義的操控策略

若博恩與炎亞綸主張:

「全世界都不敢做,我們做到了」,
即構成典型的例外主義語言結構(exceptionalism)

類型錯誤意涵
超越西方將他人基本人權保障當作「保守、不夠開放」
勇於突破將公共記憶操控與受害者隱形包裝為「社會實驗」
民主深化將「無規範」、「去倫理化」誤當作自由的指標

→ 然而一個社會是否進步,不在於它是否「敢於接受有問題的人」,而在於它是否能真誠處理被傷害者的處境、面對制度性冷漠的結果


四、言論自由的本質是保護異議,不是保護特權敘事的壟斷復建

若他們說:

「你們批評我們,就是思想控制,就是威權。」
此論述實為:

結構問題
將批評指為獨裁將公共倫理問責視為言論壓制,是對言論自由定義的倒置
運用「自由」壓制「問責」將「說錯話的自由」轉化為「不被質疑的特權」
試圖取得語言制高點將所有倫理干預者邊緣化為「不了解民主」

→ 這正是自由語言中的非自由操作


五、結論:若博恩與炎亞綸將沉默接受誤讀為民主勝利,實為對民主最深層的誤用

台灣若真正要成為「民主深化社會」,應體現的是:

  • 對公共敘事權的開放;

  • 對受害者語言空間的保障;

  • 對權力與媒介之間倫理界線的集體清查。

否則,「博恩們的勝利」只不過是台灣社會對知識權力失語、對倫理鬆弛習以為常的代價,並非民主的里程碑,而是反省的墓誌銘。

有誰推薦more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1) :
1樓. 人間無味
2025/08/10 10:28
我覺得Chatgpt說得非常好

我現在使用chatgpt幾個月,我發現他不斷進步,論述也越來越有一套了

當然,有些東西還是必須查證的

blackjack2025/08/10 14:21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