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主在上一篇部落格文中,針對學術倫理發表了肺腑之言後,得到很多回響,其中還包括在日本已經退休的恩師M教授,他對只做ABCDE就能成為全國第一而得獎,表示非常訝異~建議我應再po文告訴格友們,什麼是PICS(ICU後遺症),及比較具體可以有效預防它的策略。
除了要做ABCDE這5個字母所代表的基本5項目以外,還要做到F(家屬參與Family engagement),才是業界學者綜合至少450篇科學文獻的論證結論。
雖然美國SCCM所發表的PAD Guidelines只有從A做到F,但UC San Diego的護理專家Davidson,早已在American Nurse Today(2013)發表過ABCDEF另外加”G及H”的 Bundle概念,G即是代表Good hand-off communication,及H代表Hand the patient and family written information ,即遞交書面資料給病人及家屬,如以上都能做到,理應更能成功預防PICS,是可預期的。
當時她也強調,勿把家屬當作是探病的訪客,而是應該要把他們當作是ICU醫療照護團隊的成員。
事實上,醫療團隊可以自主決定要採納哪幾個Components,而學術團體也沒有硬性要求照單全收,只要能有效控制PAD(Pain, Agitation, Delirium)等症狀,就算達到目的了。
基本上,依照Care Bundle的正確概念是,如果要做Bundle,就應包裹式地全做,而不應選擇性的只做想做的其中幾個Components。
無論如何,刻意隱藏或不提代表性的重要文獻,是不良的學術風範,大家必需引以為誡!
所謂PICS(Post ICU Syndrome=Post Intensive Care Syndrome),即是指病人在住過ICU一段日子後,所發生的各種後遺症。它基本上是因重症疾病發生後,或出院後才持續出現的身體機能惡化、認知障礙及精神障礙的總稱。
當PICS的影響波及家屬(Family)時,則稱為PICS-F。
兩者的發病原因目前並不完全清楚,在美國兩者加總起來的發生率約佔ICU病人的至少三分之一,而罹患急性呼吸衰竭(ARDS)及敗血症的病人,則各有半數難逃過這個後遺症,其他的PICS危險因子包括:
1.病人肢體不動的狀態
2. 呼吸器使用天數
3. ICU的住院日數
4. 深度的鎮靜
5. 譫妄
6. 低血糖
7.低血壓
在大醫院裡,有很多病人在住進ICU後,可能緊急接受侵入性檢查and/or插管及手術治療、巨量輸血、人工呼吸、鎮靜治療、血液透析、目睹急救現場甚至親身體驗被CPR,身體約束且經常都是處於噪音嚴重、幾乎不熄燈的治療環境下,病人本身不管有無意識,隨著病情的變化,也都會面臨很大的衝擊與壓力。
嚴重者可能出現消化性潰瘍、精神錯亂、燥動、幻覺、幻聽、譫妄及記憶力衰退,假設能順利轉病房或出院,在某些創傷後經過一個月以上的病人(約佔¼)也有出現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外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情形,其主要症狀為焦慮及憂鬱,發生的危險因子則包括比較年輕的女性、施行鎮靜時使用高劑量的Lorazepam及Opioid等等,但目前PTSD被認為與瞻妄沒有關連,但卻是與身體約束有關,值得注目。
另外被納入PICS症候群裡面的另一個病態是PICS-AW(Acquired Weakness),主要症狀包括吞嚥困難、消瘦、疲勞、消耗症候群、內臟功能衰竭、慢性疼痛及性功能障礙,容易發生在女性,APACHE III Score高的長期使用肌肉鬆弛劑,及類固醇的Sepsis及MOF(多重器官衰竭)的病人,早期下床做復健是關鍵。
總而言之,預防PICS是全球都很夯的議題,執行要訣是先瞭解PAD Guidelines,理論上就是要藉由ABCDE的Monitoring及介入做到疼痛評估,適度/適時控制疼痛,可以不用鎮靜就盡量少用,選擇適當時間每天中斷鎮靜治療,並讓病人嘗試自己呼吸並調整止痛劑及鎮靜劑(SAT + SBT),監測並處理譫妄,設法讓病人早期離開病床,開始復健治療,邀請家屬積極參與以上諸策略,以及”G”=確保好的醫療溝通品質,尤其是醫療團隊成員之間和”H”= 親手交給ICU病人/家屬一份關於PICS的衛教單張,內容可參考SCCM網站上的After Leaving the I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