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基督的奧秘》第一章 -〈基督不是耶穌的姓氏〉
下一篇:《基督的奧秘》附錄二 -〈心靈轉化的模式〉
《基督的奧秘》是美國方濟會士理查·羅爾神父 (Richard Rohr, OFM) 所寫的 “The Universal Christ” 一書的中文譯本書名,由周明芹先生翻譯,胡國楨神父審訂,啟示出版社在2023年12月出版。原書在2019年由 Convergent Books 出版。
附錄一〈四種世界觀〉
羅爾神父在他的“Another Name for Every Thing” podcast 【註一】裡說,他原先的計劃是把附錄一和附錄二的材料放在書裡當作第二或第三章的,但是後來同意編輯的建議,把它們放到書的最後邊,變成了兩個附錄。其實這兩個附錄的內容,的確很適合在我們步上轉化的旅程之前,就先討論的。所以我決定就按照羅爾神父原先的計劃,在第一章之後,先看看這兩個附錄,然後再討論第二章以及以後的章節。
〈附錄一〉談的是「世界觀」。不管是否意識到,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戴著一副心靈的眼鏡,透過它去看世界。這副眼鏡就是羅爾神父在這裡談的世界觀。為何每個人需要瞭解自己的世界觀呢?羅爾神父說,因為沒有一個世界觀是不偏不倚的。我們要知道自己的偏好和偏見是什麼,只有當我們承認自己是戴著過濾器(眼鏡)來看世界時,才能對自己的成見做出彌補。
關於「世界觀」,羅爾神父有更詳細的說明,他說,「你的世界觀不是你所看到的事物,而是你從它裡面看、或是透過它去看見事物。因此,它常被視為理所當然,大部分是無意識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所看見的事物,以及你根本沒看見的事物」(第291頁)。
談到世界觀,我們可能想到資本主義的、或是社會主義的世界觀,也可能想到儒家、道家或佛家的世界觀。但是羅爾神父要談的是更「基本」的世界觀,是一個人對宇宙中存有物質和心靈看法。
羅爾神父說他認為有四種這樣的「基本」世界觀,不過它們並不是刻板的四個框架,它們之間可能會互相重疊,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時代也可能有不同的表達。有些人的世界觀是這四種世界觀的綜合版,如果能把這四種世界觀最好的要素都體現出來,他們就能夠超越宗教、文化和種族的界線。「這四種世界觀都各有它們的優點,沒有一個是完全錯誤或完全正確的。不過,神父覺得其中有一個是特別有用的。」(中譯本第292頁)
神父把這四種基本世界觀取名為:the material worldview, the spiritual worldview, the priestly worldview, 和 the incarnational worldview。中譯本翻譯成「物質型世界觀」、「靈性式世界觀」、「司祭式世界觀」和「天主子降生型世界觀」。英文裡的“material worldview”以及“spiritual worldview“ 都容易理解,就是把宇宙看成或是全部只有物質(物質型)、或是全部只有精神(靈性式),別的都是虛幻和假象。至於“incarnational worldview”,我們先要瞭解這裡的“incarnational”不是一般基督徒專指兩千年前耶穌誕生的專有名詞,在這裡它是當普通名詞用,意思是精神與物質都有、而且是合體。這樣說明了以後,就比較容易懂什麼是“priestly worldview”,這個宇宙觀跟“incarnational worldview”一樣,承認精神與物質都有,不過它們是分開的,需要有中介在其間,才能使物質和精神有所溝通,這個中介的代號就是“priest(司祭)”。
有了這樣的理解,我認為把這四種世界觀更好翻譯成「物質型世界觀」、「靈性式世界觀」、「精神與物質需要中介的世界觀」以及「精神與物質合體的世界觀」。
羅爾神父解釋,在許多宗教以及哲學學派(包括西方的基督宗教)裡,過去都傾向於「靈性式世界觀」:認為無形世界裡的精神、意識才是真實、首要的,而我們看得到的物質不是虛幻就是次要的。這樣的世界觀重視精神價值,但是無形中也讓人對人學、心理學的忽視;更影響了許多人對社會主義需求或是環境保護的看法。在基督宗教裡,這樣的看法讓許多基督徒只追求靈性的美好,認為世俗是壞的、是罪惡的。這樣的世界觀在西方歷史上佔了一個很大的份量。
相對的,「物質型世界觀」雖然在古希臘就有人提倡,但是它的「崛起」卻是五六百年前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以後的事。物質型世界觀創造了近代的物質文明,為已開發國家的人們帶來了許多好處。但是它的忽視精神價值,是否也影響了今天全球貧富不均的情形?
「精神與物質需要中介的世界觀」固然認為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都是真實的存在,但是二者卻是處於分離的狀態,需要靠著中介來把它們結合在一起。
關於「需要中介」這件事,從前有一大部分的基督徒秉持著「靈性式世界觀」,他們認為世俗的物質世界不好、不重要、不實在的。他們在神職人員的引領下進入靈性的世界,神職人員的存在是被認為理所當然、絕對需要的。但是當「物質型世界觀」在已開發的國家裡變成主流的世界觀以後,許多虔誠的基督徒因著神職人員的引領,讓他們在物質與精神世界之間維持著一個平衡的融洽關係,這是可喜的事。但是有更多的基督徒在平日生活中都是以物質世界為重,精神心靈生活只留給星期日上教堂的時候。對這些人來說,神職人員的主要責任就是提醒來教堂的信友們,在享受物質生活之餘,不要忘記了還有一個精神世界,也不要忘記了還有一位熱愛他們的神。
「精神與物質需要中介的世界觀」也會引發出一些弊病。例如,羅爾神父說,因為有些信友過度的依賴神職人員,造成了宗教上過份依賴的失衡關係,以及把信仰當作物質消費品一樣的消費者,而不是對神的真誠尋求者。我們大多數人對制度化的宗教和大部分勵志自助業者就是這樣的看法。如此地把信仰商業化,用《新約》中的比喻來說,就是在聖殿中進行的各式各樣的交易行為(中譯本第293頁,我的重新翻譯與詮釋)。
如同「精神與物質需要中介的世界觀」,「精神與物質合體的世界觀」也認為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都是真實的存在,而且二者是合體的存在著。當我們說「精神與物質合體」的時候,有的人可能把它理解成「泛神論(pantheism)」,把「神與萬物合體」解釋成「萬物都是神」,例如路邊的一棵樹、一塊石頭都是神。羅爾神父說他不是泛神論者,而是「萬有在神論者(Panentheist)」(中譯本第三章第83頁),意思是神臨在於萬物內,同時也超越萬物。
【許多基督徒以及神職人員誤認羅爾神父是泛神論者,因而不敢親近《基督的奧秘》這本書,甚至斷章取義的對羅爾神父大加鞭伐。】
羅爾神父解釋在「精神與物質合體的世界觀」的世界觀裡,物質與靈性被理解為從非分離的,它們互相揭露和顯示,(就像我們在大自然、在人彼此的關懷、在藝術文學中都體會到神的臨在。)神父說這樣的世界觀:
靠的不是加入某個宗教團體去找到神、而是經由意識到神的處處臨在而找到祂;
靠的不是遵守教條或規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看出神的臨在來增進靈命的成長;
靠的不光是神職人員、神學學者、道德規範、聖經或宗教儀式,(這些都是幫助我們意識到更深層面的辦法,它們本身不是目的),最終最重要的是不斷加深的愛以及對神臨在的深度意識。
羅爾神父說在這本書裡,「基督」就是這個世界觀的代號。
神父又說,這四種世界觀,每一種都持有宇宙現實拼圖的一部分,只是他覺得「精神與物質合體的世界觀」最能夠幫助我們更接近神。神父強調沒有一個世界觀是絕對正確的,甚至「精神與物質合體的世界觀」都可能被誤解誤用。例如每個人都可以輕易地說「萬物都是神聖的」或是「神處處臨在」,但是如果這只是認知層面上的、只是戴在嘴邊的口號,而不是真的渴望這個覺知、並且願意為此調整自己的生命,那麼一切都只是空談。(第294頁)
一個真正領悟「精神與物質合體的世界觀」的人,「基督臨在於萬物的意識,很自然地會驅動我們去直接面對社會問題、採取實際和即刻的行動。」(第295頁,重新翻譯,見底下的翻譯討論)
如果我們瞭解了自己目前的世界觀,也願意步上以「精神與物質合體的世界觀」為目標的轉化旅程,那麼附錄二可以帶給我們一些重要的參考資訊。
【註一】討論這兩個附錄的是2019年4月27日的那一集,叫做 "An Incarnational Way",整個“Another Name for Every Thing” potcast 的第一季連結如下:
https://cac.org/podcast/another-name-for-every-thing/?season=anfet-one#season-details
【一些翻譯上的討論】《基督的奧秘》不是一本容易讀的書,翻譯成中文更是困難。我把一些我認為值得商榷的地方列在底下,供大家做參考,希望有助於中文讀者們對這本書有更深入的領悟。
【中譯本第291-292頁】重要的是,你要知道自己的偏好和偏見是什麼,因為並沒有有一個公正的世界觀。當你感知到你過濾一切事物的條件時,你才有可能補足你對這些事物在你視野之外的觀感。
【羅爾神父原文】The important thing is that you know what your preferences and biases are, because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n unbiased worldview. When you acknowledge your filters, you can compensate for them.
【我的建議】重要的是,你要知道自己的偏好和偏見是什麼,因為並沒有有一個不偏不倚的世界觀。當你承認你是戴著過濾器【來看世界】時,你才能對自己的成見做出彌補。
【中譯本第292頁】我的結論是,有四種基本的世界觀,它們可能以多種方式表達,但不一定完全分離。有些人代表了他們所有人中最好的,或者以某種方式結合了幾個不同的世界觀,使他們能夠超越宗教、智力和種族的界線。
【羅爾神父原文】I have concluded that there are four basic worldviews, though they might be expressed in many ways and are not necessarily completely separate. Some people represent the best of all of them, or combine several somehow, allowing them to cross religious, intellectual, and ethnic boundaries.
【我的建議】我的結論是,有四種基本的世界觀,雖然它們可能以多種方式表現出來,也不一定完全分得開。有些人把這四種世界觀最好的要素都體現出來,或者以某種方式綜合了幾個,使他們能夠超越宗教、智力和種族的界線。
【中譯本第292頁】物質型世界觀顯而易見地產生了許多優勢,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中,它已經主導大多數已開發國家,以至於人們通常認為它是唯一可能、完全適當的世界觀。
【羅爾神父原文】The material worldview has obviously produced much good, but in the last couple of centuries it has come to so dominate most developed countries that it is often presumed to be the only possible and fully adequate worldview.
【我的建議】物質型世界觀顯然帶來了許多好處,況且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中,它已經如此地主宰了大多數已開發國家,以至於人們通常認為它是唯一可能、完全適當的世界觀。
【中譯本第292頁】物質型世界觀傾向於創造高度以消費者為導向和競爭的文化,這些文化往往專注於匱乏性,因為物質商品總是有限的。
【羅爾神父原文】A material worldview tends to create highly consumer-oriented and competitive cultures, which are often preoccupied with scarcity, since material goods are always limited.
【我的建議】物質型世界觀往往造成非常重視消費者與競爭力的文化,這些文化往往只顧到物資是否缺乏,因為物質商品總是有限的。
【中譯本第293頁】(這就是「宗教」一詞的含義:re-ligio,或re-ligament,重新締結之意,也是「瑜伽」一詞的根本涵義。)
【羅爾神父原文】(which is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religion”: re-ligio, or re-ligament, and also the root meaning of the term “yoga”).
【我的建議】這就是「宗教」一詞的含義:re-ligio,或re-ligament,重新締結之意,也是「瑜伽」一詞字根的涵義。)
【附帶註釋:】「瑜伽(yoga)」這個詞來自梵语(sanskrit)的「yuj」,有「連結」之意。
【中譯本第293頁】當然,這種重新結合的需要,有一部分是真實的,但對它的信仰會造成地位上的差異,而且往往造成了更多宗教上的相互依賴者和消費者,而不是真誠的尋求者。這描述了我們大多數人所認為有組織的宗教和大部分自助式的世界。用《新約》中的比喻,它經常涉及聖殿中的買賣。
【羅爾神父原文】That need to reunite is partially real, of course, but belief in it creates status differences and often more religious codependents and consumers than sincere seekers. It describes what most of us think of as organized religion and much of the self-help world. It often gets involved with buying and selling in the temple, to use a New Testament metaphor.
【我的建議】當然,這種重新結合的需要,有一部分是真實的,但相信這種世界觀會造成地位上的差異,而且往往造成了更多宗教上的過份依賴的失衡關係以及【把信仰當作物質一樣】的消費者,而不是真誠的尋求者。我們大多數人對制度化的宗教和大部分勵志自助業者的看法就是如此。用《新約》中的比喻來說,它經常涉及聖殿中【把信仰商業化】的交易行為。
【附帶註釋:】 codependents指的是互累症(codependency)也稱為共依存症的患者,是指照顧者和被照顧者之間一種失衡的依附狀態,是一種病態的關係。consumers消費者指那些把信仰看成是被動的接受(消費),而不是積極的追求的信友,self-help是自助,在書店的分類裡,它通常被稱之為「勵志、自助」。勵志自助的書籍、視頻與課程在今天的消費文化中,儼然已經成為商業化的消費品。
【中譯本第294頁】一般而言,唯物主義的物質型世界觀主要存在於以技術為主的世界,以及其擁護者的殖民地區;靈性式世界觀有所有令人陶醉和奧秘的人所持有;而司祭式世界觀則存在於有組織的宗教內。
【羅爾神父原文】In general, the materialistic worldview is held in the technocratic world and areas its adherents colonize; the spiritual worldview is held by the whole spectrum of heady and esoteric people; and the priestly worldview is almost all of organized religion.
【我的建議】一般而言,唯物主義的物質型世界觀主要存在於以技術專家為主的世界,以及其追隨者所影響的領域;持有靈性式世界觀的有各色人等,從感情衝動到神秘難測的人;而司祭式世界觀則存在於制度化的宗教內。
【附帶註釋:】物質型世界觀不只限定於科學技術領域裡,物質科技文明所帶來的消費文化直接衝擊到現代世界的各個角落裡。
【中譯本第295 頁】並不一定意味著他真的渴望、並為這種覺知創造出空間,也不一定意味著他真的整合了如此驚人的領悟。
【羅爾神父原文】that doesn’t necessarily mean one has really longed and made space for this awareness, nor really integrated such an amazing realization.
【我的建議】並不一定意味著他真的渴望這個覺知、並且願意為它調整【自己的生命】,也不一定意味著他真的整合了如此驚人的領悟。
【中譯本第295 頁】我認為隨著時間的演進,你真的必須學會去愛物質所有表現出來的樣式。
【羅爾神父原文】You really must learn to love matter in all its manifestations over time, I think.
【我的建議】你真的必須學會去愛物質在時間洪流中所有的顯示,我這樣想。
【中譯本第295 頁】「天主子降生」本身不能成為另一種心理信仰體系,因為它很容易被輕率地接受。
【羅爾神父原文】Incarnation itself cannot become another mental belief system, glibly accepted because it is easy and trendy.
【我的建議】「精神與物質合體的世界觀」本身不能成為另一種聽起來容易而且時尚、讓人輕率地就接受的精神信仰體系。
【附帶註釋:】羅爾神父認為神臨在於萬物的世界觀,是要人深入體驗、並且轉化改變生命的,不要只是另一種新的信仰思想體系,光說不練。
【中譯本第295 頁】天主子降生型的世界觀,將基督徒的聖潔建立在客觀和存在論的現實中,而不只是基於道德行為。這是它的巨大回報。然而,這也是大多數人尚未達成的重要飛躍。
【羅爾神父原文】The incarnational worldview grounds Christian holiness in objective and ontological reality instead of just moral behavior. This is its big payoff. Yet, this is the important leap that most have not yet made.
【我的建議】精神與物質合體的世界觀,將基督徒的聖潔建立在客觀現實和存在的本質當中,而不只是基於道德行為。這是它的巨大回報。然而,這也是大多數人尚未能跨過的鴻溝。
【附帶註釋:】傳統上,一個人因為遵守道德律和教規行善事、而被認為是聖潔的。但是精神與物質合體的世界觀告訴我們,因為神的臨在,萬物的存在本質就是聖潔的。聖潔是等著我們去覺知去發現,而不是需要我們去掙來的。這樣的領悟給予我們一個更深入更普世的歸屬感和神聖性,知道萬物以及我們自己都在神的聖潔當中,這不是莫大的回報是什麼?
【中譯本第295 頁】「天主子降生」的基督意識通常會走向直接的社群,具有實際和立即的影響力。
【羅爾神父原文】Incarnational Christ Consciousness will normally move toward direct social, practical, and immediate implications.
【我的建議】基督臨在於萬物的意識,很自然地會驅動我們去直接面對社會問題、採取實際和即刻的行動。
- 2樓. 大信2025/03/16 21:37中華文化的世界觀
謝謝你介紹羅爾神父的四種世界觀。我讀了幾遍,總覺得這四種世界觀都是神父從他自己的西方文化背景,尤其是基督教信仰的背景,來做的觀察。如果從中華文化的背景來考量,會是什麼樣的世界觀呢?沉思中.....謝謝大信兄的留言分享。我對中華傳統文化有關物質與精神世界的看法,知道的不多,只能把想到的皮毛拿在這裡獻醜,請大信兄指教。
有關「天地人」的闡述,《莊子‧齊物論》有這麼一段話,「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我認為這樣的思想接近於羅爾神父所說的「精神與物質合體的世界觀」。儒家與佛家也有同樣的說法,大乘佛教說「萬法皆有佛性」,明代大儒王陽明也有「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觀念。至少這樣的概念是一個人修身養性的目標。 mushiner 於 2025/03/19 10:56回覆 - 1樓. tzi2025/03/16 08:11要再仔細多看幾遍.
感謝🙏❤️謝謝老友 tzi 的回應。羅爾神父的許多思想為許多人來說,是相當新穎。不急,慢慢讓信息在心中消化、發酵就好了。 mushiner 於 2025/03/16 09:29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