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基督的奧秘》 - 偉大的逗號
2025/02/11 10:31
瀏覽386
迴響0
推薦7
引用0

上一篇:《基督的奧秘》 - 跟循麵包屑的縱跡
下一篇:《基督的奧秘》第一章 -〈基督不是耶穌的姓氏〉

《基督的奧秘》是美國方濟會士理查·羅爾神父 (Richard Rohr, OFM) 所寫的 “The Universal Christ” 一書的中文譯本書名,由周明芹先生翻譯,胡國楨神父審訂,啟示出版社在2023年12月出版。原書在2019年由 Convergent Books 出版。

偉大的逗號

「偉大的逗號」是《基督的奧秘》這本書的第二部分,指的是在天主教的〈宗徒信經〉裡提到耶穌的部分,在「由童貞瑪利亞誕生」之後,直接跳到「祂在比拉多執政時蒙難」,在誕生和死亡兩個詞句之間,對耶穌的生平隻字不提,只用一個標點符號(逗號)輕輕帶過,對耶穌在世三十年的生活、宣講、和醫治、愛人的事蹟,只是「點到為止」。信經給人一個印象,好似耶穌在世的生平事蹟以及祂的教導並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只有教會的教理。可是羅爾神父認為,「人類現在需要的耶穌是:在歷史中生活過、對現實生活有意義、跟我們一樣有形又具體的耶穌」(中譯本第152頁)。而這個標點符號代表的正是耶穌三十年的人間生命,所以這個標點符號被羅爾神父形容為「偉大的」。

第八章〈做與說〉
至於第二部分的內容,頭一章(第八章)算是一個導覽,除了解釋「偉大的逗號」之外,羅爾神父說信經所反映的是:西方教會(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傳統上重視信理而忽略實踐。神父說他在第二部分想討論的是耶穌在世的生活,也從宇宙基督的角度去重新認識耶穌,幫助我們徹底改變我們如何活出信仰來(中譯本第151頁)。耶穌以祂在世上的言行,把宇宙基督具體化身出來。神父勸勉我們學習耶穌言行兼顧的生命。

第九章〈事物的深度〉
我們看事情很容易只停留在外表,而沒有能夠深入裡層。許多基督徒信教是為了能夠「上天」,可是卻忘記了,神在耶穌內跨出的一大步是「下來」到人間(中譯本第154頁)。「耶穌在他整個人生旅程中,行走過、享受過、也遭受過痛苦;他告訴我們有能力、也應該這樣做。」(中譯本第155頁)。凡事不要只看表面,而要能夠深入的事物的裡層深處。羅爾神父這樣說,「一定有辦法讓我們能夠同時在這裡【的表面】又在這裡的深處。耶穌是這裡,而基督是這裡的深處。」羅爾神父說這就是「神臨在於宇宙中的本意(the essence of incarnation),也是默觀帶來的禮物。」(中譯本第162頁)。默觀是「第二次的凝視」,透過它,我們可以看到每件事有它具體的特殊性,同時又可以看到它在更大的框架中如何地與其它事物相關連。

第十章〈神臨在的女性面(中譯本:天主女性特質的顯現)〉
在〈《基督的奧秘》 - “incarnation” 這個字〉那篇文章中,我曾對中譯本這章章題表示過意見,這裡就不再重複。談論耶穌的時候,自然避不開他的母親瑪利亞,瑪利亞在天主教友的心目中有她獨特的地位。在第十章中,羅爾神父認為瑪利亞也象徵了神臨在世界上的女性面,不管是第一次或第二次的臨在。「如果耶穌和基督是天主化工的原型,那麼瑪利亞就是接受天主的化工並將之傳與他人的原型」 (中譯本第173頁)。

第十一章〈這是我的身體〉
在天主教徒的信仰生活中,感恩祭(聖餐禮)是很重要的一環。在受難前的最後晚餐中,耶穌祝聖了餅和酒說,「這是我的身體、我的血,你們拿去吃拿去喝。」基督宗教受到希臘文化的影響,認為靈肉是對立的,靈是尊貴的、肉是腐敗的。可是從耶穌在最後晚餐所做的,以及他的來到人間取了肉軀,都告訴我們肉跟靈一樣是神聖的。而且,當耶穌在晚餐中說出「這是我的身體」時,羅爾神父認為耶穌「不只是在說祂面前的麵餅,而是在說整個宇宙,在說每一個有形的、物質的、被聖神充滿的事物」(中譯本第179頁),神的確臨在於整個宇宙中。最後,羅爾神父說「感恩聖事是心靈的相遇,透過我們自己獻出的臨在,來體會神的臨在」(中譯本第184頁)。

第十二章〈耶穌為什麼死亡?〉
在這一章裡,羅爾神父先反省了教會對耶穌受難的傳統看法,把「報復性的正義(offended justice)」和「修復性的正義(restorative justice)」做了一個比較。前者要求對錯誤行為加以懲罰,後者注重的是康復與和解、而不是懲罰。神父提到中世紀有一個解釋耶穌受難的理論:主張人的罪行嚴重損害了神的榮耀,因此需要一位與天父同等地位的神來償付這個代價。這個理論成為過去這一千年的主流說法,讓許多基督徒對神的愛產生了嚴重的誤解。羅爾神父認為,耶穌是死於目標不一致所造成的矛盾(a collision of cross-purposes)、利害衝突、似是而非的論調,以及夾在羅馬帝國與猶太宗教當權派的需求之間所造成的結果。耶穌活在一個好壞參半的世界所付出的代價,這個既是人性又是神性、既是破裂又是全然完整的世界(中譯本第196頁)。耶穌同意負擔起普世苦難這個奧秘,讓這個奧秘轉化他(從死亡到復活),也希望這個奧秘也轉化我們,負擔起自己的責任,不再把自己的惡歸咎於「代罪羔羊」(中譯本第197頁)。跟隨耶穌基督就是要負擔起神的負擔、關愛神所關愛,包括了世上一切的好壞,而且要為好壞之間的和解付出代價(中譯本第203頁)。

第十三章〈這無法獨自承擔〉
在個人主義盛行的今天,許多基督徒關心的是:「我」能不能得救?在這一章裡,羅爾神父說明,在基督宗教的歷史上,神的恩賜是給整個團體、不是針對個人的。從舊約裡的「盟約」開始,到新約裡的「基督奧體」,都明確的指出這個事實。可是當五百年前個人主義在歐洲開始抬頭以後,人們就慢慢忘記了這個事實。羅爾神父說宇宙性基督再次提醒了我們:是整體、不是個人;不論是救贖或是痛苦,都是一個整體。宇宙性基督帶給我們一個完整的「基督選項」,如果我們選擇踏上這個改變身心的旅程,那麼這個選項將帶給我們的是那麼美好又新穎:一位在旅途中時時刻刻與每個人都完全連結的神,祂將在愛中把我們所有的人一起帶到目的地(中譯本第219頁)

第十四章〈復活之旅〉
如同在痛苦中我們是一個整體,在生命中,我們也是一個整體。在第14章裡,羅爾神父認為耶穌的復活也不只是兩千年前耶穌一個人的復活,它更代表了整個宇宙的更新和變化。許多人或許無法相信耶穌復活的事,保羅這樣對格林多的信友說,「如果耶穌沒有復活,那麼我們就沒有什麼好傳的,你們也沒有什麼好信的」(格林多前書15:14,現代中文譯本)。羅爾神父為耶穌的復活提出一個更深遠更寬廣的解讀。他認為:「如果宇宙從一開始就是『基督的臨在』,那麼它當然不會消失(If the universe is “Christened”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then of course it can never die forever.)」;「復活更新只是神臨在的自然結論("Resurrection is just incarnation taken to its logical conclusion." )」;「如果神存在於物質內,那麼我們自然可以相信肉身的『復活更新』("If God inhabits matter, then we can naturally believe in the resurrection of the body." )」(中譯本第221頁)。換句話說,「復活說的是整個的創造,是歷史,是每一個出生、犯錯、受苦和死了的人,是每一個活過卻飽受折磨而死的動物,是每一個在冗長時間中曾經從固態變成液態變成氣態的物質元素,復活說的是你,說的是我,是所有的一切。『基督之旅』確實是每一個事物的別名。」(中譯本第239頁)

第十五章〈耶穌和基督的兩個見證人〉
在本書的前十四章裡,羅爾神父帶領我們從各個角度去看從耶穌到宇宙基督的旅程。在本章裡,神父提出兩位走過這段旅程、可以做我們楷模的人:瑪利亞瑪達肋納(抹大拉的馬利亞)和保祿(保羅)。而且他們兩個人異途同歸,瑪利亞瑪達肋納愛的是非常具體的耶穌這個人,但是在耶穌死後復活的時候,她沒有緊緊抓住過去的耶穌,而是讓耶穌介紹她給更大的基督,那位宇宙性的基督。保祿的途徑正好相反,他不認得生前的耶穌,但是被一道基督的光瞎了眼。等他的「視力」恢復時,他不再只看事物的表面,而是深入內在。他的後半生都獻給那位被棄絕、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本章裡,羅爾神父對保祿的貢獻有不少的討論。

第十六章〈轉變與默觀〉
從耶穌到宇宙性基督是一個轉化的旅程。可是為平常習慣了「非此即彼」、「全有或全無」這種二元思維的人來說,要欣賞接受宇宙性基督觀念著實不容易。羅爾神父說,默觀提供給我們一種不同方式來處理我們的經驗,一種完全不同的觀察方式,默觀的心智可以看見事物的深度和整體性。尤其是生命中的痛苦和愛。在面對痛苦和處理愛的時候,如果我們真誠地允許自己經歷這個過程,我們就會意識到愛和痛苦實際的影響。在佛教的思維中,苦難被視為放下幻想、虛假的慾望和優越感所付出的代價,同時,苦難也是我們不放手所要付出的代價。放下無關緊要的小事好讓重要的事發生,這不是什麼宗教真理,而是世事運作的方式,也是宇宙性基督所揭示的真理。萬事靠著死於現況而轉變、成長(Things change and grow by dying to their present states),但是每次都有風險。我們一直都要問:「這次會成功嗎?」(中譯本第274-275頁)。

第十七章〈不僅是神學:兩個實際操練〉
對本書所談的宇宙性基督這個奧秘,除非我們肯用一種新的方式去體驗它,否則這個奧秘也只是一種理論或空談,讀過就丟了。在這本書的最後一章,羅爾神父建議了兩個實際的操練。第一個操練是「你就是你(Simply That You Are)」,單純的接受神好意給我們的一切,不要用理智或感情去對待,讓我們的身體成為啟示和內在休息的地方。第二個操練是「物質實相是一面鏡子(All Physical Reality as a Mirror)」,羅爾神父說這個操練的目的是重裝我們的線路,包括我們心神的線路和身體的線路,讓我們得以看到萬物都在神內,神也在萬物內。神父以一首詩「上主的鏡子(The Divine Mirror)」來結束本書。


原書中有一個無題的跋(Epilogue),在中文譯本被略掉,是猶太裔法國哲學家和神秘家Simone Weil的一段話。意思是世界上的真善美,它們幫助我心甘情願地投入基督的手中,不輸給有形可見的基督宗教。

後記〈愛之後的愛〉
“Love After Love” 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詩人 Derek Walcott 的作品。原作書寫人在一段失去的戀情之後,重新再找回自己。羅爾神父借用這首詩來說明愛的無止境、包容和轉化的力量,最終會帶我們回到真實的我以及沉浸在宇宙性的基督裡。

【以上是我匆匆瀏覽了書本後的素描,不周全之處難免,請已經細細讀過本書各章節的朋友們指正。我們在走向宇宙基督的旅途上互勉。】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