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基督的奧秘》附錄二 -〈心靈轉化的模式〉
下一篇:《基督的奧秘》 - 為什麼耶穌非死不可?
《基督的奧秘》是美國方濟會士理查·羅爾神父 (Richard Rohr, OFM) 所寫的 “The Universal Christ” 一書的中文譯本書名,由周明芹先生翻譯,胡國楨神父審訂,啟示出版社在2023年12月出版。原書在2019年由 Convergent Books 出版。
第二章〈接受你已經被徹底接納〉
我們討論過書中的兩篇附錄之後,現在回過頭來,開始讀第二章。第二章的章題在英文原書裡是“Accepting That You Are Fully Accepted”,直接翻譯成中文是「接受你已經被徹底接納」。用口語表達,就是「神早早就完全地愛你了,承認接受這個事實吧!」 也就是深信神無條件地愛著我們每一個人,而且是愛了我們的全部。
羅爾神父需要這麼說,是因為很多基督徒戰戰兢兢、努力要過好每一天的生活,希望死後可以升天堂。的確,日子是要好好地過,但是卻不必擔心將來上不了天堂,因為神早早就愛了我們每一個人。
羅爾神父先要我們注意到,新約四部福音裡的《若望福音》跟其它三部俗稱「對觀福音」的不同點。在若望福音(約翰福音)裡,納匝肋人耶穌口中傳達的訊息是普世性的,遠遠超越了那個時代、那個地域。若望福音裡的耶穌宣講神對世人的愛是無條件的,人的悔改不是先決條件,更不是交換條件。不只如此,因為沒有認出若望福音的這個特點,許多基督徒也誤解了耶穌所宣講的訊息。羅爾神父以若望福音14章6節的「我是道路、真理和生命,除非經過我,誰也不能到父那裏去 」為例,大部分的基督徒把這句話解釋成:除非經過耶穌基督(領洗成為基督徒),在教會外沒有救恩。但是羅爾神父(以及許多神學學者)認為句話不像是納匝肋人木匠的兒子耶穌講的,而是復活後的基督,也就是宇宙性基督所說的話。如果有這個瞭解,那麼我們就能夠有個耳目一新的領悟:「基督的道路」指的是一條愛、順服與合一的通路;「基督的真理」指的是神的臨在於宇宙萬物中的事實;「基督的生命」指出祂既是生命的來源也是終點,是現在也是永恆。
所以信仰最重要的核心在於相信「神的無條件的愛」,相信神的愛是恩典,不是掙來的。只有當我們瞭解到人與神(華人說的「天」)的關係,我們對自己的瞭解才更深入更圓滿;只有當我們領悟到神已經完全接受了我好壞所有的一切,我們才有辦法接受自己的全部。為基督徒而言,如果能在耶穌身上看到神性與人性的圓滿結合,我們就能夠理解神對我們那種幾乎不可能的完全接納,能夠相信耶穌臨在我們每個人身上,最終我們也能接受神也臨在於所有受造物。而且這個接納與臨在就在此時此刻,不需要等到人世間生命的結束。
只是很多時候,我們視而不見,或是說,看到了不一定認得出來。羅爾神父以福音裡頭關於耶穌復活後顯現給他的門徒們的記載為例,幾乎所有的記載都一樣:門徒們在第一時間都認不出顯現的人是耶穌。顯然復活的耶穌已經是一個嶄新的臨在方式。儘管如此,祂還是以物質可見的方式顯現給門徒,而不是什麼「超自然」的方式,所以可見、可觸摸的事物是通往無形事物的門戶。(復活的耶穌顯現給保祿/保羅,大概是個例外吧。)
羅爾神父以天主教關於「聖事」的教導做例子,天主教會的每一樣聖事都使用物質成分,例如領洗的水、聖體的麵餅和酒,祝聖的按手禮等等。羅爾神父這樣說:「聖事就是如此:在物質世界裡從一個具體的相遇時刻開始,靈魂開始【把與神相遇經驗】普世化,因而這裡【與神相遇】的真理也變成其他所有的地方【與神相遇】的真理。靈魂的旅程好似持續擴大的包容圈,最終融入到『一個神聖的奧跡』中!」
羅爾神父說:「然而,這樣的旅程總是從所謂的『具體事物的絆腳石(scandal of the particular)』開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它的涵義是:人們很難相信無限的神會降臨到有限甚至卑微的人或事。以「耶穌是主」這個概念為例,現代的基督徒把「耶穌是主」當作是理所當然的事,可是他們可能忘了,在耶穌有生之年,猶太人是怎麼看耶穌的:「他不就是木匠若瑟的兒子嗎?」「納匝肋那個鳥不生蛋的地方還會出什麼好人!」當時的猶太人看不起耶穌的出生地,他們認為耶穌出生的家庭太平凡了。在具體的事物細節上,我們看不出它們有什麼潛在的可能性,反而成了培養宏觀視野的絆腳石,這就是「具體事物的絆腳石」。只有當我們保持一個開放的態度,我們才能夠從稀鬆平凡的小事裡,開始拓展我們的視野。這就是羅爾神父說的「持續擴大的包容圈」。
回到本章的章題:「神接納了我們整個人」,這句話可以有什麼意思?當我們說「接納一個人」,表示願意在一起;「完全的接納整個人」,表示不只願意在一起,而且願意合而為一。可是人如何能夠與無形無限的神在一起或是合而為一?如果反轉過來想,無形無限的神是否可以臨在我們當中?如果我們在耶穌身上看到神性與人性的完美結合,那麼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果神願意,祂也可以臨在我們當中,然後從我們個人開始,神也可以臨在於我們的家庭、我們的社區、我們整個周遭的受造物當中。這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羅爾神父講的「持續擴大的『包容』圈」。
一旦我們可以接受這樣的看法,我們的心胸就變得海闊天空。羅爾神父用基督徒都很熟悉的「光」做例子,若望福音說耶穌是「世界的光」,瑪竇/馬太福音說「你們是世界的光」。我們看的並不是光本身,而是藉著光線,我們得以看到周遭的景物。如果我們相信神臨在我們當中,我們就能夠開始以「神的眼光」去看世間的萬事萬物。這對我們的人生是一個多麼大的轉化!「天主在耶穌基督內,將祂自身的寬廣——深刻而包含一切的世界觀——提供給我們。」羅爾神父說這就是福音書的重點。
回到耶穌與基督的關係這件事上,羅爾神父認為如果我們相信神真的能夠轉化我們,那麼我們需要透過祂的「個人性」與「普世性」去體驗祂。如果我們只信賴一個過於個人性、甚至情感性的「耶穌」的話,這樣的「耶穌」帶給我們心中許多安慰和舒適,卻讓我們失去了宇宙的宏觀。如果我們敬拜這樣的耶穌,卻拒絕「普世性」的基督,我們的宗教就受到特定的時間與文化所限制,甚至於隱含著種族歧視,把大部分的人排除在神的懷抱之外。
在本章結尾的一段,羅爾神父這麼說:「當你從孤立的『我』變成一個相互連結的『我們』時,你就已經從耶穌轉移到基督。我們不再需要背負著『完美的我』的包袱,因為我們『在基督裡』得救了,而且肖似基督(we are saved “in Christ,” and as Christ)。」 在這裡,羅爾神父玩了一個小小的文字遊戲,因為第三章的章題就是「在我們之內顯現,而且如同我們(Revealed in Us—as Us)。」
後記:讀完這一章,未免想到對於不是基督徒的華人朋友,羅爾神父說的這些意義在哪裡?華人有「天」的概念,可是並不等同於西方有位格的「神」。華人在修身養性上講求培養完整的人格以及人的自我超越。自我超越顯示我們向「自我之外」開放,或是說被「自我之外」所吸引。靈修講究的原本就是「經驗」而不是「理論」,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東西方在這方面的經驗是否雷同?把這個議題拋給諸位網友。
【一些翻譯上的討論】《基督的奧秘》不是一本容易讀的書,翻譯成中文更是困難。我把一些我認為值得商榷的地方列在底下,供大家做參考,希望有助於中文讀者們對這本書有更深入的領悟。
【中譯本第64頁】是謙卑的納匝肋人耶穌?還是另有其人?我們得下個結論,誰在這裡說話,這提供的診斷歷史一個偉大和樂觀的情節,而且在這裡,不像是謙卑的加里肋亞木匠簡單的發言。
【羅爾神父原文】Is it Jesus of Nazareth, or someone else? We’d have to conclude that whoever is talking here is offering a grand and optimistic arc to all of history, and is not speaking simply as the humble Galilean carpenter.
【我的建議】是謙卑的納匝肋人耶穌?還是另有其人?我們得做個推斷,不論在這裡說話的是誰,他給整個歷史描繪出一個宏大樂觀的軌跡,他也不僅僅是以那位謙卑的加里肋亞木匠在說話。
【中譯本第65頁】那麼,「我是道路、真理、生命」就是非常合理的聲明,並不會冒犯、威脅到任何人。畢竟,耶穌不是在談論參加、或排斥任何團體,而是在描述一個所有人類和宗教都必須以允許物質與靈性合而為一的「方法」。
【羅爾神父原文】then “I am the way, the truth, and the life” is a very fair statement that should neither offend nor threaten anyone. After all, Jesus is not talking about joining or excluding any group; rather, he is describing the “Way” by which all humans and all religions must allow matter and Spirit to operate as one.
【我的建議】那麼,「我是道路、真理、生命」這句話就是非常合理的聲明,不應該會冒犯或威脅到任何人。畢竟,耶穌不是在談論加入或拒絕哪一個宗教團體,而是在描述一個「物質與靈性合而為一的模式」,是一個所有文化傳統與宗教都應該採納的模式。
【附帶註釋:】「我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經過我,誰也不能到父那裏去 。」若望福音的這句話,被許多基督徒解釋為,耶穌說只有在基督宗教裡有救恩。但是如果這句話出自宇宙性的基督之口,那麼含意就完全不同,它只是在描述一個普世的真理和模式,
【中譯本第66頁】這是一個美好而普世的事實,並不取決於任何族群擁有獨家的「神聖啟示」。這和一般宗教所採用的小團體類型有多麼不同——在持續擴張的宇宙中,只有少數人在一個小星球上得到救贖,這種關於個人救贖的貧乏概念,還以一條主線劇情圍繞著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一樁罪行旋轉!
【羅爾神父原文】This is good and universal truth, and does not depend on any group owning an exclusive “divine revelation.” How different from the clannish form religion often takes—or the anemic notion of individual salvation for a very few on one minor planet in a still-expanding universe, with the plotline revolving around a single sin committed between the Tigris and Euphrates rivers!
【我的建議】這是一個美好而普世的事實,無需依靠任何擁有獨家「神的啟示」的群體。這和一般宗教形成的狹隘宗派有多麼不同,也大異於個人救贖的貧乏概念——亦即在不斷擴張的宇宙中,認為只有在一個小行星上的極少數人得到救贖,而且主線劇情是圍繞著一樁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發生過的罪行打轉!
【附帶註釋:】「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發生過的一樁罪行」指亞當厄娃在伊甸園發生的事。
【中譯本第66頁】這是耶穌以「永恆基督」身分說話的最大收穫。
【羅爾神父原文】That is the big takeaway from having Jesus also speak as the Eternal Christ.
【我的建議】這是耶穌以「永恆基督」身分說話的最主要信息。
【中譯本第66頁】「東正教之父」聖亞大納修
【羅爾神父原文】the “Father of Orthodoxy,” St. Athanasius
【我的建議】「正統信仰之父」聖亞大納修
【附帶註釋:】Orthodoxy 意思是「正統信仰」,聖亞大納修反對亞略(Arianism)異端,支持正統信仰。因而被尊稱為「正統信仰之父」。聖亞大納修死於公元373年。今天的希臘東正教(Orthodox Church)是在1054年東西教會大分裂之後的才有的名稱,聖亞大納修自然不可能是「東正教之父」。
【中譯本第67頁】因此,整個宇宙充滿天主的知識,就像海裡裝滿水一樣」。
【羅爾神父原文】so that ‘the whole universe was filled with the knowledge of the Lord as the waters fill the sea, ’
【我的建議】因此,整個宇宙充滿天主的智慧【與臨在】,就像海裡裝滿水一樣」。
【中譯本第67頁】他們稱為「天主化」,意思是「人逐漸有了天主性」。如果這個字聽起來很有挑釁意味,那你就該知道他們的論點建立在〈伯多祿後書〉一章四節:「祂將最大和寶貴的恩許賞給了我們為使你們能成為有分於天主性體的人」。這是基督宗教的核心好消息,也是唯一使人徹底改觀的訊息。
【羅爾神父原文】They call it divinization (theosis). If that sounds provocative, know that they are only building on 2 Peter 1:4, where the author says, He has given us something very great and wonderful . . . you are able to share the divine nature! This is Christianity’s core good news and only transformative message."
【我的建議】他們稱為「天主化」,意思是「人分享了天主性」。如果這個字聽起來帶有挑釁意味,那你就該知道他們的論點建立在〈伯多祿後書〉一章四節:「祂將最大和寶貴的恩許賞給了我們,為使你們得以分享天主的神性」。這是基督宗教的核心好消息,也是唯一能夠轉化人心的訊息。
【中譯本第68頁】造物主的天主性DNA存在於所有受造物之中。我們稱之為每個受造物的「靈魂」,其實就是天主在那個受造物之內的自我認同。他知道自己是誰,並長成那個身分,就像每個種子和雞蛋一樣。因此,我們最好將拯救稱之為「復興」,而非大部分人被教導的賞報式行程。
【羅爾神父原文】That the Divine DNA of the Creator is therefore held in all the creatures. What we call the soul of every creature could easily be seen as the self knowledge of God in that creature! It knows who it is and grows into that identity, just like every seed and egg. Thus salvation might best be called restoration, rather than the retributive agenda most of us were offered.
【我的建議】造物主的天主性DNA存在於所有受造物之中。我們稱之為每個受造物的「靈魂」,其實就是天主在那個受造物之內的自我意識。他知道自己是誰,並長成那個身分,就像每個種子和雞蛋一樣。因此,我們最好將拯救稱之為「復原」,而非大部分人被教導的報應式教理。
【附帶註釋:】復原什麼呢?就是恢復天主和我們每個人初始的美善關係。
【中譯本第68頁】把天主囚禁在一個賞報式、而非復興式的框架裡,我們就不會有實質的好消息了;它既不好、也不新,只是在歷史中同樣古老、且令人疲乏的陳舊故事。
【羅爾神父原文】That as long as we keep God imprisoned in a retributive frame instead of a restorative frame, we really have no substantial good news; it is neither good nor new, but the same old tired story line of history.
【我的建議】只要我們把天主囚禁在一個報應式、而非復原式的框架裡,我們就不會有真正的好消息;【我們有的是】既不好、也不新,只是在歷史中一再重覆、老掉牙的故事。
【中譯本第69頁】或者,如同其他人直接了當地說:「你如何前往,將決定你抵達何處。」
【羅爾神父原文】Or as others have simply put it, “How you get there is where you arrive.”
【我的建議】或是像有人直白地說了:「你用什麼樣的方式前往,抵達的就是什麼樣的地方。
」 【附帶註釋:】羅爾神父的意思是,神的恩典並非在抵達終點後才給我們。事實上在旅途的每一天,天主就慷慨地把它的恩典賜給我們。用什麼方式去走人生的旅程,就抵達什麼方式的終點。旅途和終點不是不相關的兩回事。
【中譯本第69-70頁】這是一種嶄新的臨在方式,一種新的化身,也是一種新的敬拜天主的方式.
【羅爾神父原文】This is a new kind of presence, a new kind of embodiment, and a new kind of godliness.
【我的建議】這是一種嶄新的臨在方式,一種新的化身,也是一種新的神存在的方式.
【中譯本第70-71頁】大約在耶穌復活二十年後,當保祿寫信給哥羅森和厄弗所的教友,他已將耶穌單一身體與其他人類相連結在一起,他也用麵餅及酒所象徵的個別元素與宇宙歷史及大自然本身的整個基督相連結在一起。
【羅爾神父原文】By the time Paul wrote the letters to Colossae and Ephesus, some twenty years after Jesus’s era, he had already connected Jesus’s single body with the rest of the human species, with the individual elements symbolized by bread and wine, and with the entire Christ of cosmic history and nature itself.
【我的建議】大約在耶穌復活二十年後,當保祿寫信給哥羅森和厄弗所的教友,他已將耶穌一個人的身體與整個人類相連結在一起;與用麵餅及酒象徵的個別物質成分相連結在一起;以及與宇宙歷史及大自然本身的整個基督相連結在一起。
【中譯本第71頁】聖事原則是這樣的:從一個具體的相遇時刻開始,基於這個有形世界,靈魂從那裡開始普世化,因此,這裡的真理也變成其他地方的真理。靈魂的旅程以越來越大的圈子進行,融入到「唯一神聖的奧跡」中!然而,這樣的旅程總是從許多明智之人稱為「特定的羞辱」開始。在那裡,我們必須臣服,即使反對本身似乎一點也不值得我們敬畏、信任或臣服。
【羅爾神父原文】The sacramental principle is this: Begin with a concrete moment of encounter, based in this physical world, and the soul universalizes from there, so that what is true here becomes true everywhere else too. And so the spiritual journey proceeds with ever-greater circles of inclusion into the One Holy Mystery! But it always starts with what many wisely call the “scandal of the particular.” It is there that we must surrender, even if the object itself seems more than a bit unworthy of our awe, trust, or surrender.
【我的建議】聖事原則是這樣的:從一個在物質世界裡具體的相遇時刻開始,靈魂開始【把與神相遇經驗】普世化,因而這裡【與神相遇】的真理也變成其他所有的地方【與神相遇】的真理。靈魂的旅程好似持續擴大的包容圈,最終融入到「一個神聖的奧跡」中!然而,這樣的旅程總是從許多人明智地稱之為「具體事物的絆腳石」開始。在那裡,我們必須順服,即使具體的事物本身似乎一點也不值得我們敬畏、信任或臣服。
【附帶註釋:】具體事物的絆腳石“scandal of the particular”,這裡的particular是具體事物或細節,scandal 指絆腳石,因為英文的scandal來自希臘文的skandalon 這個字,意思就是stumbling block 絆腳石。在新約保祿書信中用到這個字。
【中譯本第74頁】我們已經準備好,再次更正它,
【羅爾神父原文】We are ready to reclaim it again,
【我的建議】我們已經準備好,再次把【那個失去的教會】重建起來,
【中譯本第74頁】精確地說,耶穌唯一排除的人,是那些拒絕知道自己和其他人一樣是平凡罪人的人。
【羅爾神父原文】The only people that Jesus seemed to exclude were precisely those who refused to know they were ordinary sinners like everyone else.
【我的建議】耶穌唯一排除的人,恰恰正是那些拒絕承認自己和其他人一樣是平凡罪人的人。
【中譯本第74頁】在天主降生成為耶穌這個人之後,我們可以更容易地想像一位給予和接受的天主、一位與我們有連結的天主、一位饒恕的天主。
【羅爾神父原文】After the incarnation of Jesus, we could more easily imagine a give-and-take God, a relational God, a forgiving God.
【我的建議】在天主降生成為耶穌這個人之後,我們可以更容易地想像一位和人有往來互動的天主、一位與人建立關係的天主、一位饒恕的天主。
【中譯本第74頁】著名神學家布魯諾把恩哈特(Bruno Barnhart) 稱為「基督量子」的啟示,
【羅爾神父原文】Strobe light revelations of Christ, which Bruno Barnhart calls the “Christ Quanta”
【我的建議】著名神學家布魯諾把恩哈特(Bruno Barnhart) 把基督频閃灯式的啟示稱為「基督量子」。
【附帶註釋:】Strobe light 是按節奏發閃光的燈。基督在人類歷史上也短暫微量不斷地啟示著。基督量子(Christ Quanta)即指這個微量,像量子一般同時在宇宙各處啟示著。
【中譯本第76頁】沒有人曾經擁有過祂,也將永遠不可能有人擁有祂。
【羅爾神父原文】No one owns him, and no one ever will.
【我的建議】無人可以據祂為己有,現在及將來永遠如此。
【中譯本第76頁】被耶穌所愛,會擴大我們心靈的容量;被基督所愛, 會擴大我們的心智能力。在我看來,我們需要耶穌和基督來瞭解全貌。
【羅爾神父原文】To be loved by Jesus enlarges our heart capacity. To be loved by the Christ enlarges our mental capacity. We need both a Jesus and a Christ, in my opinion, to get the full picture.
【我的建議】被耶穌所愛,會增加我們心靈【同情、同理別人】的能力;被【宇宙】基督所愛, 會開擴我們的心智的【視野和格局】。在我看來,我們需要耶穌、也需要基督來瞭解全貌。
【中譯本第76-77頁】一位真正具有變革性的天主——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歷史而言——都需要透過個人和普世來體驗。沒有什麼比這更能完全發揮作用的了。
【羅爾神父原文】A truly transformative God—for both the individual and history—needs to be experienced as both personal and universal. Nothing less will fully work.
【我的建議】一位真正具有轉化能力的天主——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歷史而言——都需要透過個人和普世來體驗。缺一不可。
【附帶註釋:】只有個人性,天主顯得親密但渺小,只有普世性,天主是宏觀但遙遠。
【中譯本第77頁】耶穌已經顯示,如果過於個人化(或過於感性),本身就會有嚴重的局限和問題,因為這個耶穌不是普世的。如果祂變得安逸,我們就會失去全宇宙。
【羅爾神父原文】If the overly personal (even sentimental) Jesus has shown itself to have severe limitations and problems, it is because this Jesus was not also universal. He became cozy and we lost the cosmic.
【我的建議】如果過於個人性、甚至情感性的「耶穌」已經顯示出嚴重的局限和問題,那是因為這樣的「耶穌」缺少普世性【而只有個人性】的緣故。這樣的「耶穌」帶給我們安適,卻讓我們失去了宏觀的宇宙。
【中譯本第77頁】然而,我完全相信,沒有任何一個靈魂不被基督擁有,即使在耶穌尚未出世之前的時代也是如此。
【羅爾神父原文】I fully believe, however, that there has never been a single soul who was not possessed by the Christ, even in the ages when Jesus was not.
【我的建議】然而,我完全相信,從來都沒有過一個不被基督的臨在所充滿的靈魂,即使在耶穌來世之前也是如此。
【中譯本第77頁】我希望你在此感受到一個開端——那是一種肯定、一種你也許已感到絕望、且認為永不會聽見的歡迎。
【羅爾神父原文】I hope you sense an opening here— an affirmation, a welcome that you may have despaired of ever hearing.
【我的建議】我希望你意識到在這裡有一扇開啟的門窗——一種【對你的】肯定、一種【對你的】欣然接受,儘管你也許已經放棄、認為永遠不會來到。
【中譯本第77頁】對於那些希望相信天主或神聖世界、但從未能夠以「信仰就是要去實踐」的方式去相信的人來說——本書對耶穌基督的看法對你有幫助嗎?如果它能幫助你去愛和盼望,那麼它就是真正基督的宗教。任何受限制的團體都不能聲稱自己擁有這個頭銜!
【羅爾神父原文】For you who have hoped to believe in God or a divinized world, but never been able to “believe” in the way belief is typically practiced—does this vision of Jesus the Christ help? If it helps you to love and to hope, then it is the true religion of Christ. No circumscribed group can ever claim that title!
【我的建議】對於那些希望相信天主或神聖世界、但是對一般人活出他們信仰的方式卻從未信服的你——本書對耶穌基督的看法對你有幫助嗎?如果它能幫助你去愛和盼望,那麼它就是真正基督的宗教。任何有【教規】限制的團體都不能聲稱自己是真正的基督宗教!
【附帶註釋:】羅爾神父建議真正基督的宗教在於愛與盼望的經驗和關係,而非信條和機構。
【中譯本第77頁】你是否意識到:任何一位名副其實的至上神,都必須超越信條和教派、時間和地點、國家和種族,以及所有反覆無常的性別,延伸到一切我們所見的受苦和享樂的極限?
【羅爾神父原文】do you recognize that any God worthy of the name must transcend creeds and denominations, time and place, nations and ethnicities, and all the vagaries of gender, extending to the limits of all we can see, suffer, and enjoy?
【我的建議】你是否意識到:任何一位名副其實的至上神,必須超越信條和教派、時間和地點、國家和種族,所有【有關神的】性別的猜測,以及我們一切【生命經驗的極致,包括】雙目所及和生活中的喜怒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