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的奧秘》是美國方濟會士理查·羅爾神父 (Richard Rohr, OFM) 所寫的 “The Universal Christ” 一書的中文譯本書名,由周明芹先生翻譯,胡國楨神父審訂,啟示出版社在2023年12月出版。原書在2019年由 Convergent Books 出版。
為什麼耶穌非死不可?(二)
4月20日復活節,紀念兩千年前耶穌被捕受難、死於十字架上、以及第三日復活的事蹟,是基督宗教最重要的節日。
為何耶穌必須受死?羅爾神父《基督的奧秘》的第十二章就是談論這個議題,將來我們有機會可以好好地一起討論。
上一篇裡,我們提到基督宗教的西方教會在中世紀時,「補贖罪過」代替「戰勝死亡」,變成了解釋耶穌為何必須受死的主流看法,以及這樣的詮釋有許多無法令人信服的地方。
除了「補贖罪過」或是「戰勝死亡」之外,耶穌的死還可能有什麼別的解釋?
羅爾神父在他的《基督的奧秘》一書的第十二章提出了另一個解釋:耶穌的死是為了「修復與和好」。讓我們來看看這樣的解釋能否給這個古老的問題帶來一些新意。
這個世界有許多無解的難題,其中之一是「痛苦」的存在,尤其是「好人受苦」的事更讓有些人覺得「老天無眼」。
為何世上有痛苦、有紛爭?讓我們先從基督徒的角度來探討。在《創世紀》的兩個創世故事中,神創造的世界本來樣樣美好,可是經歷了亞當厄娃吃禁果的事件以後,辛勞、痛苦、紛爭和缺憾就變成了人生的一部分。猶太人把這個事件看成是人間現實景況的解釋,西方教會的基督徒把它看成是人罪惡的來源。
現代的進化心理學者另有一番說法。他們說,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有一段時間,人都是單打獨鬥、自求多福,自身的生存以及種族的延續是人的本能,造成了弱肉強食的現象,這是自然律的一種秩序。這種本能也深深地植入人類的基因當中。後來人理解到,在群居的環境中,生存和生活都容易些。可是即使在群居的環境裡,存在於人基因裡求個人生存的本能還是不時地顯露出來,造成群體中人與人的競爭、嫉妒、記恨、以及彼此的傷害以及人間的痛苦。
不管痛苦是如何來的,人世間有痛苦是公認的事實。佛教對這個議題很重視,他們對痛苦有深度的闡釋,並且有解除痛苦的修練方法。
一般基督徒除了接受痛苦存在的事實之外,他們把痛苦當成心靈修煉的一個方法,並且把自己的痛苦當作是參與主耶穌的受難、死亡以及光榮的復活。可是這個並沒有回答為何耶穌必須受死的問題。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羅爾神父所提出的「修復與和好」是什麼意思,為何它給我們帶來一個新的有關「耶穌受難」的闡釋。
平常,當我們看到有人身心受苦的時候,為了表達同理心,常常會說,「我瞭解你的痛苦、你的感受。」其實,這種話聽在受苦者的耳朵裡,表面上他們可能會謝謝你,但是心中可能想著:「你瞭解個鬼!」
的確,要對正在受苦當中的人真正有幫助,我們或是能夠實際解除他們的痛苦,或是自己也受過同樣的痛苦、並且以自己身歷的受苦經驗去陪伴他們。
這正是耶穌在世時所做的:一生中他不斷地醫好受苦的病人;給被社會拋棄的人帶來關注與安慰;最終,他以被冤屈、被羞辱、被鞭撻、然後蒙受最痛苦的極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十字架上,耶穌還經驗了神的「不在」。
哀莫大於心死,人最大的不幸、最大的痛苦就是「呼天不應、叫地不靈」,感到絕然的孤獨無助。在香港的耶穌會士任安道神父說,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時候,經驗到神的「不在」,經驗到被他的天父所遺棄的最大不幸和最大的痛苦。耶穌以此經驗安慰了世上孤獨無靠、灰心喪志的人們,讓他們知道他們並不孤單,經歷過同等遭遇的耶穌正在陪伴著他們,並且要帶他們脫離絕望的幽谷。
所以,耶穌以他自己一生的經歷,包括了他的受難死亡,安慰陪伴了苦難中的人們,並且因為他的復活,帶給苦難中的人希望,幫助他們轉化心靈,走上生命更深一個層次。人類從原初的美好,因為某些事件而進入一個分裂、敵對、傷害、痛苦的境遇。如今因著耶穌的受難,把我們帶到一個重新完整的生命與社會裡。
相對於把耶穌當作「代罪羔羊」、把他的苦難死亡當作是神對人類罪惡「報復求償」的代價,羅爾神父把耶穌的受難看成是神給人類帶來的「療癒、修復與轉化」,讓人類有機會達到整全與合一。
這也是羅爾神父給「為何耶穌必須受死」的一個新的闡釋:不是關係到「死亡」、不是關係到「罪惡」,而是關係到「痛苦與分裂」,耶穌因著他的苦難與死亡給在痛苦中的人們帶來了「療癒」、給分裂的世界帶來了「修復」、給我們的生命帶來了「轉化」。
朋友們,如果「補贖罪過」的道理已經深深烙印在你的信仰中,當你下一次看到十字架時,問問自己,你是否相信神的愛真的是「無條件」的?你是否願意相信:耶穌藉著他的受難療癒了我們生命中的苦難和創傷;修復了我們與神、與鄰人、以及與宇宙萬物關係中的裂痕;並且幫助我們轉化心靈,走進生命的深處?
【後記】讀過《基督的奧秘》附錄二的朋友大概已經看出一些蛛絲馬跡,這不就是「心靈轉化的模式」裡的三個階段:秩序、失序混亂、重整找到新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