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基督的奧秘》附錄二 -〈心靈轉化的模式〉
2025/03/26 09:01
瀏覽335
迴響0
推薦9
引用0

上一篇:《基督的奧秘》附錄一 -〈四種世界觀〉
下一篇:《基督的奧秘》第二章 -〈認了吧,神早已完全接納了你〉

《基督的奧秘》是美國方濟會士理查·羅爾神父 (Richard Rohr, OFM) 所寫的 “The Universal Christ” 一書的中文譯本書名,由周明芹先生翻譯,胡國楨神父審訂,啟示出版社在2023年12月出版。原書在2019年由 Convergent Books 出版。

附錄二〈心靈轉化的模式

在附錄一裡,羅爾神父說有四種「基本」的世界觀裡,他認為其中的「精神與物質合體」世界觀(中譯本翻譯成「天主子降生型」的的世界觀)對我們是最有助益的。

在附錄二裡,羅爾神父談的是心靈轉化的模式。一開始,神父就說,即使在「精神與物質合體」的世界觀中,我們心靈的成長也要經歷三個階段:從某種完美秩序的第一階段開始、經由第二階段中痛苦以及看似不必要的失序混亂,最後走到開悟的重整或「復活」的第三階段。這樣的轉化模式,並非只限於我們個人的經驗,它其實跟大自然中的四季變化以及人類的生命成長都很相像,可以說是一種普世的模式,我們與周圍眾生萬物的關係因之更加密切,神父說這是一種「讓我們與宇宙相連結的模式」(pattern that connects)

神父接著說,美國作家與神話學者Joseph Campbell 經典的「英雄的旅程」模式:離開舒適的熟悉環境,然後經歷了挑戰和危機,最後轉化自己而得到更深層的智慧,正也是我們每個人轉化與成長的軌跡。自然宗教裡的「四季」與「四個方位」的說法,也顯示了同樣的模式:春天/東方象徵新生命萌芽,夏天/南方象徵成長,秋天/西方的衰退與失序,冬天/北方的死亡與重生的希望,也一樣分享了同樣的軌跡和模式。神父說,每一個英雄神話或是自然現象,都以它們自己的方式說明成長與轉化都依照一個完整的順序發生的:秩序、失序混亂、重整找到新的秩序。

這樣的模式在聖經裡也屢見不鮮。例如亞巴郎(亞伯拉罕)被召離開家鄉到陌生的地方開始了一個新的民族;梅瑟(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回到巴勒斯坦。在新約中,耶穌的門徒們也經歷過這樣的轉化過程:在被耶穌召叫之前,他們遵守梅瑟法律、過著平凡的猶太人生活;但是在追隨耶穌之後,生命起了絕大的變動,三餐不繼是小事,與猶太社會當權派的衝突,讓他們內心有著極大的不安,到耶穌被捕受難,他們的不安達到頂峰;一直要到耶穌復活、顯現給他們,門徒們對耶穌的道理有了嶄新的理解,在心靈上他們這才開始進入第三階段。

當然,並非每個人的心靈成長都有如此戲劇化的轉折。其實,在我們平凡的生命當中,從孩提時期進入青少年、再到青年期、中年期,許多人也經歷了相似的轉化過程。

第一階段:秩序

羅爾神父用「初始的純真」來稱呼第一個階段「秩序」。在這個階段裡,周遭的每件事都是我們熟悉習慣的,事情的發生都遵照既定的規矩與法則。凡所發生的一定有它的原因、都有它的意義。對現況我們覺得安定美好、對未來我們覺得可以預期。在這個「純真無邪」的階段,一切井然有序,我們信任教會和社會當局所有的訓令和教導,我們深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理,只要我們是好人做好事,神一定降福庇佑我們。身處這樣完美無缺的處境,所看到的只有公平正義,都是我們這樣的好人理所應得的。我們覺得安定幸福,不希望有任何改變。我們心中那個只顧自己利害得失的「小我」,拒絕看到任何失序和混亂,如果真正的遇到,寧可做個縮頭烏龜,假裝沒有發生。(當然,不是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很幸運的有這個階段。有的人生下來,就是在一個失序混亂的環境中。)神父說,這種想永久停留在第一階段的心態總是出自一個「匱乏」的世界觀出發,擔心失去現況的確定性和穩定性,對成長與轉化缺乏信心。從來不是來自一個對轉化有豐富信心的世界觀。

羅爾神父說,如果一直停留在第一個階段太久,很可能造成一些不好的現象。例如有些人為了避免看到失序,寧可視而不見,裝做一副天真無邪的樣子。他們喜歡簡單、黑白分明的答案,習慣相信權威、規則與傳統,抗拒改變與任何不確定的事。他們有固定的心理框架,相信只有他們的看法是正確的、是唯一的真理。把四周發生的事都硬擠到他們的框架裡去解釋,不理解為何別人會有不同的想法,養成事無大小,都要遵照他的方式去做的控制狂。

第二階段:失序混亂

在第一階段裡,我們為自己打造了一個條理井然的安全世界,讓我們有一個錯覺,以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二十世紀的靈修導師牟敦神父(Thomas Merton)稱之為「私人救贖計劃」(private salvation project )】。但是事與願違,這個世界遲早會出現龜裂,要讓我們失望。人生中太多事迫使我們離開那個安定的環境,有時是單純的生命成長,例如兒童成長為青少年,或是離開家鄉出外求學;有時是家境有了變遷、或是家人發生了變故;有時是在生活中遇到了無解的事情。不管我們是否情願,還是必須走向第二個階段:失序混亂。

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創世紀》裡亞當厄娃的「墮落」,原先亞當厄娃天真無邪地住在伊甸園(秩序),當他們吃了禁果時,感受到羞恥、罪惡和處罰(失序混亂),離開伊甸園之後,他們開始適應在地上的新生活(重組重生)。

羅爾神父說,如果我們的心靈要有真正的成長,這個失序混亂的階段是不可避免的,在每個人的生命中,它會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因為這個階段的生活著實不舒服或是太痛苦了,有些人看不出,如果願意敞開心胸,對心靈的轉化抱持一個開放的態度,那麼一個新的重生契機正在等著他們。可惜很多人一心只想著要回去第一個階段,(那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另外的一些人則完全放棄了「普世秩序」的存在,或是不再信任他們從前相信的宗教和道德秩序,這就是「後現代主義」的立場。這些人對所有主張可以解釋人生現實和目的的宏大敘事(grand narratives)和意識形態,不管是宗教的、哲學的、政治的、或是科學的,都抱持懷疑和拒絕的態度;對全球可以共享同樣的普世真理和價值體系的「全球主義」也不相信。

過去幾百年對歷史過份樂觀的那個理想主義的社會(秩序)是回不去了,可是後現代社會對秩序的完全不相信也不是答案。如果長久的處在這樣失序混亂的階段,會造成很多問題。例如,許多人變得相當負面和憤世嫉俗,固執己見。他們急需一個可以賦予生命意義的基礎,可惜,不理解轉化昇華心靈的重要,卻仍然只信任教條與規矩,在丟棄了舊的教條之後、又去擁抱新的教條,那豈不是換湯不換藥?

第三階段:重整、找到新的秩序

羅爾神父如此形容第三階段:「重整的階段是死亡之後的生命;失敗之後的勝利;分娩痛苦後的喜悅。」神父清楚地指出,心靈的成長別無他途,我們不能從底下鑽過去(例如屈服於絕望)、從上面跨過去(用理智說服自己)、或是從旁邊繞過去(用工作娛樂等來讓自己分心),唯一的途徑是:誠實地面對失序混亂的事實去經驗痛苦、打開心胸,專心聆聽,允許心靈的旅程自然展開。神父說,要學會忍耐、學習、包容「失序和混亂」,要包容和超越「初始純真」階段的秩序。神父在這裡一再強調「包容」、「接受」、「尊重」與「超越」,不要自己覺得走在別人前面,就看不起還在路上落在我們後邊或是還沒有上路的那些人。

羅爾神父結論說,維持原始的秩序(「初始純真」),只能帶來暫時的舒適,它本身並不是幸福。「第二次純真」才是我們的目標,可是它是賦予給我們的禮物,而非光靠我們努力就可以得來的。我們需要帶著一顆開放的心,耐心的期待和聆聽,允許我們的心靈在經歷痛苦磨難中成長轉化,最終將被帶到重整的第三階段,找到新的秩序。


【一些翻譯上的討論】《基督的奧秘》不是一本容易讀的書,翻譯成中文更是困難。我把一些我認為值得商榷的地方列在底下,供大家做參考,希望有助於中文讀者們對這本書有更深入的領悟。

【中譯本第297頁】附錄二 轉化模式的靈修旅程
【羅爾神父原文】The Pattern of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
【我的建議】附錄二 心靈轉化的模式

【中譯本第297頁】即使在天主子降生型的世界觀中,我們的成長也是透過超越某種完美的秩序、透過通常是痛苦、且看似不必要的混亂,走向開悟的重整或「復活」,這是一種「連結合而為一的模式」,它鞏固了我們與周圍一切的關係。
【羅爾神父原文】Even inside an incarnational worldview, we grow by passing beyond some perfect order, through a usually painful and seemingly unnecessary disorder, to an enlightened reorder or “resurrection.” This is the “pattern that connects” and solidifies our relationship with everything around us.
【我的建議】即使在精神與物質合體的世界觀中,我們的成長也是經歷了從某種完美秩序【的第一階段】、經由痛苦且看似不必要的失序【的第二階段】,走到開悟的重整或「復活」【的第三階段】,這是一種「【讓我們與周遭】相連結的模式」,【這樣的成長模式加深】了我們與周圍一切的關係。
【附帶註釋:】「相連結的模式(pattern that connects)」是20世紀出生在英國的博學者Gregory Bateson所啟用的一個詞語,意思是萬物都是彼此緊密連結著。它不帶有「合一」的含意。

【中譯本第297頁】這些「神話」中的每一個,都以自己的方式說明成長是在完美秩序中發生的。
【羅爾神父原文】Each of these “myths,” and each in its own way, is saying that growth happens in this full sequence.
【我的建議】這裡的每一個「神話」,都以自己的方式說明成長是在完整的序列中發生的。

【中譯本第298頁】試圖停留在對「事物如何存在、應該如何發展」的第一個令人滿意的解釋中的人,往往傾向於拒絕和避免任何混亂、衝突、不一致、痛苦或黑暗。
【羅爾神父原文】Those who try to stay in this first satisfying explanation of how things are and should be will tend to refuse and avoid any confusion, conflict, inconsistencies, suffering, or darkness.
【我的建議】那些試圖停留在對事情的現狀和未來有第一個令人滿意解釋的人,往往傾向於拒絕和避免任何混亂、衝突、不一致、痛苦或黑暗。

【中譯本第299頁】長久停留在這個階段,往往使人們相當消極和憤世嫉俗,他們通常是憤怒的,對某種形式的政治正確相當武斷和固執己見,因為他們在尋找一些堅實的基礎。
【羅爾神父原文】Permanent residence in this stage tends to make people rather negative and cynical, usually angry, and quite opinionated and dogmatic about one form of political correctness or another, as they search for some solid ground.
【我的建議】長久停留在這個階段,往往使人們相當負面和憤世嫉俗,他們通常是憤怒的,在尋找立足點的過程中,他們對某些政治正確性的觀點相當偏執和武斷
【附帶註釋:】 政治正確性(political correctness)指公正的態度,不冒犯歧視弱勢群組。

【中譯本第299頁】有些人指責宗教人士過於教條主義,但這種受阻的立場卻把混亂本身當作教條來崇拜,
【羅爾神父原文】Some accuse religious people of being overly dogmatic, yet this stymied position worships disorder itself as though it were a dogma:
【我的建議】有些人指責宗教人士過於教條主義,但這種受阻【堅決拒絕所有普世價值的】立場卻把混亂本身當作教條來崇拜,

【中譯本第299-300頁】這種普遍的憤世嫉俗和懷疑成為他們的普遍解釋,他們所運作的宗教也是他們最大的弱點。
【羅爾神父原文】Such universal cynicism and skepticism become their universal explanation, their operative religion, and also their greatest vulnerability.
【我的建議】這種普遍的不信任和懷疑態度成為他們的新的普世信條指導他們的信仰原則、也成為他們最大的弱點。
【附帶註釋:】不信任和懷疑的態度導致一個人拒絕新的可能、更深的智慧,所以非但是他們的優點,反而是最大的弱點。

【中譯本第300-301頁】這通常是他們真正的安全系統,他們強烈的宗教語言往往表現為虛偽和掩蓋,用以支持非常保守的政治作為
【羅爾神父原文】This is often their real security system; their intense religious language often shows itself to be a pretense and a cover for a very conservative politics.
【我的建議】這通常是他們真正的安全系統,他們激烈的宗教語言往往成為支持非常保守的政治主張的藉口和掩飾
【附帶註釋:】這裡指出保守人士真正依賴的「安全系統」,並非對神的信仰,而是拿神當藉口,來實現他們保守的政治主張。

【中譯本第301頁】相對地,自由主義者必須放棄他們對永久混亂的信念,以及他們對所有領導、長老或權威的恐懼,並找到良好、健康、深刻真實的基本秩序。這通常會被視為一種邁向謙卑和真正群體的豐富體驗
【羅爾神父原文】Liberals, however, must surrender their belief in permanent disorder, and their horror of all leadership, eldering, or authority, and find what was good, healthy, and deeply true about a foundational order. This will normally be experienced as a move toward humility and real community.
【我的建議】相對地,自由派的人必須放棄他們對永久混亂的信念,以及他們對所有領導階層、輔導的長老或權威人士的恐懼,並在一個基本秩序裡找到良好、健康、深刻真實的成分。他們會體驗到這樣做是一種邁向謙卑和有真正團體精神的行動。

【中譯本第301頁】承認自己的無能為力,這才是復原運動(Recovery movement)的第一步
【羅爾神父原文】The Recovery movement calls this Step 1, the admission of powerlessness.
【我的建議】【戒癮】康復計劃(Recovery movement)把這稱之為第一步:承認自己的無能為力
【附帶註釋:】指美國AA(Alcoholics Anonymous)的「十二步驟」戒癮康復療愈計劃。

【中譯本第301頁】我們的角色是傾聽和允許,至少要稍微配合這種近乎自然的進展,我們都是以純真和控制為代價,才得以抵達智慧的一端
【羅爾神父原文】Our role is to listen and allow, and at least slightly cooperate with this almost natural progression. We all come to wisdom at the major price of both our innocence and our control.
【我的建議】我們可以做的是傾聽【失序的經驗】和允許【過程的發生】,至少要稍微配合這種近乎自然的進展。我們都是以【放下幼稚的】純真和控制欲為重大的代價,才得以得到智慧

【中譯本第301頁】我想再說一遍,從秩序到重整,或從混亂到重整,沒有直達班機,除非你重新回到最初的「秩序」或「混亂」和受傷的悲劇中那些好的、有幫助的、但也是有限的事物
【羅爾神父原文】I want to repeat that there is no nonstop flight from order to reorder, or from disorder to reorder, unless you dip back into what was good and helpful but also limited about most initial presentations of “order” and even the tragedies of “disorder” or wounding.
【我的建議】我想再說一遍,從秩序到重整,或從混亂到重整,沒有直達班機,除非你重新回憶最初的「秩序」階段裡那些好的、有幫助的、但也是有限的事物,甚或「混亂」階段裡的悲慘和受傷的經驗
【附帶註釋:】羅爾神父在這段話裡指出,第一和第二階段裡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人生經驗,可以幫助我們抵達第三階段。

【中譯本第302 頁】在開始和結束之間,「偉大的故事」不可避免地揭示了衝突、矛盾、困惑,以及在我們自己所創造的天堂裡的美中不足。這使戲劇開始運轉,並賦予他動力和謙遜
【羅爾神父原文】Between beginning and end, the Great Stories inevitably reveal a conflict, a contradiction, a confusion, a fly in the ointment of our self-created paradise. This sets the drama in motion and gives it momentum and humility.
【我的建議】在開始和結束之間,「偉大的故事」不可避免地揭示了衝突、矛盾、困惑,以及在我們自己所創造的天堂裡的美中不足。這(衝突與矛盾)拉開了戲劇的序幕,並賦予【故事發展的】動力,也【迫使人在其中學得】謙遜

【中譯本第302頁】維持我們最初的秩序並不是幸福。我們必須期待並等待「第二次的純真」,這種純真更多是被賦予的,而不是我們創造或設計出來的。
【羅爾神父原文】Maintaining our initial order is not of itself happiness. We must expect and wait for a “second naïveté,” which is given more than it is created or engineered by us.
【我的建議】維持我們最初的秩序,這事的本身並不是幸福。我們必須期待並等待「第二次的純真」,這種純真更多是被賦予的,而不是我們創造或設計出來的。
【附帶註釋:】羅爾神父認為真正的幸福來自成長、轉化和對改變保持開放的態度,而不是維持初始的舒適環境。

【中譯本第302 頁】你是被帶向幸福的,你無法透過意志力或聰明才智找到通往幸福的道路。
【羅爾神父原文】You are taken to happiness—you cannot find your way there by willpower or cleverness.
【附帶註釋:】羅爾神父在這裡說,幸福不是一個人的「成就」,而是我們被帶著走過一個「捨棄」、「開放」和「恩典」的旅程。

【中譯本第302頁】你也可以相信我的話,希臘、埃及、古印度和古代中國,這些世上的美,在藝術和科學中單純而真實的反映出來,而我所看到人類內心深處的宗教信仰則是未知的,但所有這些事情對我所做的,就像那些引人注目的基督徒一樣多,一度把我交到基督的手中,成為他的俘虜—西蒙娜瑋伊
【羅爾神父原文】You can take my word for it too that Greece, Egypt, ancient India and ancient China, the beauty of the world, the pure and authentic reflections of this beauty in art and science, what I have seen of the inner recesses of the human hearts where religious belief is unknown, all these things have done as much as the visibly Christian ones to deliver me into Christ’s hands as his captive. —Simone Weil
【附帶註釋:】這一段引西蒙娜瑋伊的一段話,在原書中是書的跋,而不是附錄二的結尾。羅爾神父把它做為跋,是要說明,「基督」不被限於基督宗教,祂是神在宇宙中的臨在。不只是宗教裡,我們在文化、藝術、科學,甚或沒有宗教信仰的人身上都可以體驗到基督的臨在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