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駕駛艙:飛行員的聊天室與鋼彈夢
2025/11/05 07:44
瀏覽71
迴響0
推薦9
引用0

提到「駕駛艙」,多數人腦海裡立刻浮現的就是飛機。畢竟誰沒看過飛安電影?螢幕上一打開那扇厚重的艙門,裡面一片儀表燈光閃爍,兩個人戴著耳機,臉色凝重,像是正在駕馭一艘外星戰艦。

但嚴格說起來,駕駛艙這東西並不是飛機的專利。只要是人類造的交通工具,只要需要專人駕駛,理論上都該有個「控制區」。只不過,若沒有個獨立、分隔的空間,好像就不太好意思叫它「駕駛艙」。

所以呢,牛車馬車,抱歉,你就只是一張座椅;汽車和巴士的駕駛座也算不上「艙」;倒是火車、電車、船艦,當然還有飛機,那才是正統的駕駛艙。


最炫的駕駛艙?當然是鋼彈

不過如果要我票選「史上最炫駕駛艙」,除了戰鬥機之外,非鋼彈莫屬。

當年孩子還小,迷上了鋼彈卡通。每天放學第一件事不是寫作業,而是準時鎖定電視。身為老爸,我這個外行人被迫「陪讀」,只好臨時惡補,連鋼彈內部結構都得搞清楚。

印象中的鋼彈駕駛艙,基本就是一個高科技的圓形球體。想像一下:一張戰鬥機風格的座椅,駕駛前後左右都是儀表板,球形顯示器像把駕駛包進一顆透明球裡。坐上去,雙手握著搖桿,腳下還有踏板,簡直就是人體工學的極致。

後期的鋼彈更是玩出花樣,強調駕駛員和機體的「同步率」。意思就是你跟機器人心靈契合,動作才能一氣呵成。對一個小朋友來說,這是熱血設定;對一個中年老爸來說,則是「還好現實中的駕駛艙不用搞這麼玄學,否則模擬機考試時恐怕早就被淘汰了」。

說真的,如果鋼彈的駕駛艙能量產,飛行員大概要失業一半。因為那種介面友善程度,連會打電動的中學生都能秒上手。


回到現實:真正的飛機駕駛艙

當然,我本人最清楚的,還是噴射客機的駕駛艙。

我生得不算早,上線時已經是第二代飛機 737-200 的年代。雖然還是電表燈泡滿天飛,但至少飛航工程師這個職位已經退休了,駕駛艙裡只剩下正、副駕駛兩人。之後我又飛過 MD-11Airbus A340/330,第三代的數位駕駛艙更是進化。只有在長程航線上才會多派一位增員駕駛,其他時候,兩人相看兩不厭——或者,相看兩不爽。

然而在我起飛前的年代,某些航空公司可不是這樣。那時候一個駕駛艙裡,正駕、副駕、飛航工程師、領航員、無線電通訊員,湊一湊就是五個人。想像一下,這就不是駕駛艙,而是「飛行版的員工茶水間」。想聊天?隨時七嘴八舌,保證不冷場。


駕駛艙裡的最大活動:聊天

沒錯,別以為駕駛艙內每一秒都驚心動魄。絕大部分時候,飛機在自動駕駛下安穩飛行,駕駛艙最普遍的活動就是——聊天。

什麼看電影、聽音樂、打電動?在某些公司可是禁忌。報紙雜誌也未必人人敢翻。那剩下什麼?只好聊天。畢竟公司總不能規定「談話內容僅限航行相關」吧?要是這樣,十幾個小時的洲際航班還不把人憋瘋。

只是呢,飛行員的聊天內容實在貧乏,貧乏到可以用「一隻手」就數完。


迪茨右手定則

這是我當 MD-11 副駕駛時,一位來自瑞士的資深機長傳授給我的智慧。他說,飛行員在駕駛艙裡的談話題材,五根手指頭就能數完:

1. 女人

2. 美食

3. 車子

4. 房子

5. 錢(薪水、津貼、股票、基金、公債全包)

就這五樣。

我後來把它稱作「迪茨右手定則」,以紀念這位機長。也就是說,無論古今中外,無論你是瑞士人、美國人、台灣人,飛行員都是同一類人——沒有想像力,沒有創意,眼裡永遠只盯著鼻子前的三寸。


從媳婦熬成婆

等到我熬成機長,終於有資格主導話題時,我曾經暗暗發誓:一定要避開這五大俗套。結果呢?開始的確試過,努力把話題扯到政治、哲學、文學,或者國際局勢。

問題是,副駕駛通常不太買帳。當我好不容易開口談「莎士比亞的悲劇結構」時,對方一臉迷茫,接著把話題硬生生拉回去:「副機長,你那棟房子現在值多少錢啊?」

最後我也就放棄了。要維持駕駛艙的和諧,比堅持高尚話題更重要。於是漸漸地,我也被吸收進「右手定則」的同溫層。


年紀大了,視野也變大了?

如今年紀一把,老花眼嚴重,近處越來越看不清楚。反倒因此看得比鼻子更遠一點了——終於能看到一呎以外的東西。

所以我常想:也許飛行員之所以永遠繞不開「女人、美食、車子、房子、錢」,並不是因為他們膚淺,而是因為生活被駕駛艙侷限太久,久而久之,世界就縮成了那五樣。

說穿了,這也算是一種「人體工學」吧。鋼彈的駕駛艙設計得舒適,我們的駕駛艙則把飛行員的話題壓縮到五根手指頭。這或許就是飛行員獨有的浪漫與悲哀。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其他
自訂分類:天空之城
下一則: 長途飛行----現代忍者的身心考驗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