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只要經歷過一次長途飛行,就會明白這絕不是什麼「浪漫的空中旅程」,而是一場耐力賽——或者說,是一種高級版「坐牢體驗」。你想想:十幾個小時被困在一個狹小的鐵皮盒子裡,燈光永遠昏昏沉沉,不是黑就是灰;空氣悶得像誰忘了開抽風機,怎麼呼吸都覺得不對勁;而且無時無刻都有引擎發出的「嗡——」聲,在你耳邊死纏爛打,比鄰居的電鑽還堅持,堅持到讓人懷疑人生。能在這樣的環境下保持清醒,還能心平氣和不抓狂的人,我覺得應該頒個「現代忍者」勳章,外加一張心理健康證書。
整趟長途飛行裡,真正能令人打起精神的時刻,其實只有一個:下降、準備落地的那一段。前面十幾個小時你就當自己被丟進時光隧道,暈頭轉向,無聊到懷疑人生;可一旦飛機開始往下掉,你突然就有種「啊!我要重返人間了!」的欣喜。這份喜悅,大概跟蹲過十年牢房的人聽到「今天可以放風」差不多。
運氣不太差的話,飛機會先鑽出厚厚的雲層,像是終於掀開了棉被,讓光透進來。從灰濛濛的天空裡,逐漸出現了大地的模樣——湖泊、河流、田野,還有遠方閃閃發亮的海。和火車旅行不同,火車讓你看的是「快閃近景」,窗外景物呼嘯而過,眼睛忙得要抽筋;飛機降落時看的卻是「高空遠景」,一切都縮小成像積木一樣的模型:建築物像小方塊,道路像線條,連森林看上去都像塗抹上去的綠色顏料。這時候你會覺得自己彷彿是個神靈,高高在上俯瞰凡間。只不過,凡間的高樓大廈群,遠遠望去不過是一堆灰灰的水泥塊,冷冰冰的,真是毫無美感。還是大自然好看——至少顏色比較多,不會看著看著覺得眼睛要長白內障。
當飛機再降得低一些,色彩開始變得鮮明起來。森林的綠、田野的翠、湖水的藍,甚至偶爾冒出一塊閃白的積雪,這些元素交織成一幅大地拼圖。說實話,這段「免費的高空紀錄片」倒挺值得看,只可惜只有短短幾分鐘。很快,畫面就被各種「機械噪音」搶走注意力。
首先出場的,是「減速板」那位低音歌手。因為現代機場航管常常很忙,飛機不是被逼著「太高」就是被逼著「太快」,最後沒轍,只能靠減速板硬壓速度。於是客艙裡就響起「呼呼——」的風聲,好像誰在耳邊吹號角。然後,引擎聲會突然安靜下來,取而代之的是那低沉持續的風聲,聽起來就像飛機在抱怨:「你們人類就不能好好安排我進場嗎?」
接著是「襟翼秀」。這玩意要一段一段地放,每放一次就會伴隨「嗡嗡」的馬達聲,像在提醒大家:「注意囉,我的翅膀要展開啦!」特別是空中巴士的聲音格外悠長,彷彿在故意刷存在感。緊接著——噹噹!主角登場:放起落架。這下可熱鬧了,一聲「轟隆」從頭等艙地板底下炸開,還常常附贈一聲「喀嚓」,像是在說:「放心,輪子已經卡緊啦!」這時候客艙組員也該出來念經了——呃,我是說,做落地前廣播,順便檢查大家的安全帶,確保沒有人以為自己還在電影院。
到了這個階段,氣氛就緊張起來了。你可以感覺到全機的人心裡都在倒數:「要落地啦,要落地啦……」這種心理其實跟戀愛有點像——既期待又怕受傷害。飛機一旦「砰」地一聲踩上跑道,全機乘客會瞬間鬆口氣,哪怕這一聲其實震得他們屁股發麻。隨即,減速板「刷」地升起,引擎反推力「轟」地開啟,飛機開始狂踩剎車,客艙立刻陷入一片震耳欲聾。幸好這熱鬧不會持續太久,不出幾秒鐘聲音就嘎然而止,接著你就感到身子被甩向一邊,表示飛機已經脫離跑道。此刻大家心裡的聲音是一致的:「謝天謝地,終於結束了!」
對我來說,身為航空業的一份子,坐飛機本來應該很熟悉。但有趣的是,每次我當乘客時,這些聲音、這些景象,反而比我坐在駕駛艙時更讓人敏感。大概因為駕駛艙裡你是操縱者,心裡有底;可在客艙你完全是「任人宰割」的狀態,任何一聲怪響都被放大成「是不是壞掉了?」的恐懼。某種程度上,這比坐在駕駛艙還刺激。
說到這裡,忍不住想感慨:現代飛行雖然是最快捷的旅行方式,但對乘客來說,這根本是一場修煉——必須練就一身「忍功」,才能在十幾個小時的鐵皮盒子煎熬後,全身心完整走出來。否則,就只能在抵達時,靠著那短短幾分鐘的「下降與落地刺激」來安慰自己:嗯,這趟折磨,好像還是有一點點值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