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之後一個晴天麗日,去中正紀念館庭園避靜。園林寂寂,林蔭涼爽,有薰風。小坐一會兒,恢復了精神體力,但白日尋灰藍羽夜鷺未著,即遁入展覽廳堂觀畫去。大廳中正展著英國畫家威廉透納(W. Turner 1775-1851)的畫,廳前空濛一片,因展著幾幅水氣朦朧的畫作。因無優待票,故沒打算進入參觀。
透納的畫讓人想到同時期的,一位原創畫家約翰康斯塔伯 (John Constable 1776-1836),透納空濛的畫法,在康斯塔伯的畫中,則屬於科學層次的大氣層水氣現象,所以感覺很不一樣。
透納空濛的畫作
★ ★ ★ ★ ★
康斯塔伯與其妻搬到漢普斯德定居後,倫敦潮濕的氣候讓他研畫起大氣層變化的氣象。他稱之為「雲天繪畫」(skying)
。其實他不是在觀察雲,而是在「讀雲」(cloud study)。像科學家一樣研讀雲層每分每秒的變化,以及瞬間對他產生的意義。這些雲天的畫作逼真得彷彿是氣象雲圖,提醒人們出門要帶雨傘(倫敦人的習慣),就像「山雨欲來風滿樓」一樣的氣象預告。
早期在鄉居時期的畫作〈運乾草的馬車〉,與今日的景況極為相似,只是池塘的水漲滿了,沒有了人事活動。
鄉居期間他曾為其未婚妻瑪麗亞作畫,後以這幅畫求婚成功。這幅畫也曾在法國展覽期間,贏得國際的讚譽。
我最喜歡的一幅畫則是〈玉米田〉("THe Cornfield") ,因其啟發了我 Lane 一字的特殊意義。這幅畫有很美的立體感,光線明暗對比使風景非常逼真,透視法的應用,使得遠近距離非常實際感,可以感覺到畫家的視角是從近處出發,望到遠處的雲天,未來極為遼闊的視野。
T
來到現代的康斯塔伯博物館周邊旅遊:磨坊老家的磚房,是康斯塔伯早年習畫的庇護所,也是後來其父母去世後,贈與他的資產,及磨坊的一切,供其專心作畫。還有溪水,是他聽到溢出磨坊的水聲之地…令人發思古之幽情。
墓墓碑
寫生之位置角度
野渡無人舟自橫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