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rpt:維利‧羅尼的《那一天》(Ce jour-là)
繼接觸過布列松 (Henri Cartier-Bresson)、布拉塞 (Brassaï)、尤金‧阿傑 (Eugène Atget) 這幾位攝影家的作品之後,這次找到了去年底才出版的維利‧羅尼 (Willy Ronis) 的這一部人文攝影故事集《那一天》(Ce jour-là)。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CN11192682
維利羅尼:那一天(人文攝影故事集)
作者: (法)羅尼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2/01
語言: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
《那一天》是維利羅尼的人文攝影故事集。書中每篇文章都以「那一天」開頭,不但收錄了作者的經典攝影作品,同時詳盡講述了每幅照片背後的拍攝故事,以及照片捕捉到的城市和人物獨有的時代氣息及意境,將珍貴動人的瞬間定格永恆。讓我們跟他踏上旅程,徜徉在巴黎的街巷,漫步於馬恩河畔,乃至追隨他的報道。一幀照片,是生活中截取的片刻,也是一天的故事。它帶我們進入作者內心深處,領略他攝影師的才華和講故事的天分。
維利羅尼(1910—2009),法國著名攝影家。1910年誕生於巴黎,父親是來自敖德薩的猶太攝影師,母親是來自立陶宛的鋼琴教師。15歲擁有第一台照相機。1937年,決定成為獨立新聞攝影師。1949年,加入Rapho圖片社,拍攝題材豐富廣泛,其中包括社會名流、工業報道、廣告、時裝等。1957年,榮獲威尼斯雙年展金獎。陸續在巴黎多所藝術學院執教。1975年,繼布拉塞之後,接任法國攝影師—記者—插畫師協會的名譽主席。1979年,獲法國教育部頒發的攝影藝術金獎。隨後因攝影集《沿著命運之線》獲得法國攝影大獎納達爾獎。1993年,成為英國皇家攝影協會成員。2008年,獲得法國政府榮譽軍團軍官級勛章。其照片曾在世界多國舉辦過專題展覽。於
這部攝影故事集收錄超過50餘張照片,作品的拍攝日期則是從 1934 年至 1992 年,橫跨將近 60 年,其中有不少經典攝影作品,好比是 1952年的〈巴黎小男孩〉(Le petit Parisien),大家應該是相當孰悉。
從書中摘要了幾篇攝影故事給大家欣賞,其中特別想提到的是〈當一天”女王”〉,它不禁讓我想起韓波 (Arthur Rimbaud) 的一首詩,在此一併分享。
〈王權〉(Royalty)
清晨,天氣晴好,某國淳和的人民之中,有一男一女,情態俊美,在公共廣場上,高聲叫道:「朋友們,我願她成為王后!」「我要當女王!」她又是笑,又是顫抖。他向朋友解釋這件非常之事,說得鑿鑿有據。他們雙雙相對昏厥倒地不起。
事實上,這天上午,他們就是國王,這天上午,各處住宅房屋都張掛出鮮紅的幔帳,這天下午,他們就沿著棕櫚園一側,王者一般向前走去。 (王道乾譯)
【Excerpt】
馬克斯小屋,橋連城,1947
(Chez Maxe, Joinville, 1947)
那一天,我正站在一把椅子上。應《費加多報》的要求,我前往橋連城做一個關於露天小咖啡館的報導。……
那是 1947 年的一個周日下午,這些露天小咖啡館的熱鬧氣氛,我特別喜歡,經常到那兒去。“馬克斯小屋”就是其中一家,它的名字末尾還稀奇地加了個”e”。跨入店門,一群在院落深處舞動的身影瞬間映入眼簾,拍攝的欲望噴薄而出,我恨不得立刻摁下快門。
……
當我爬上椅子,我的鏡頭立即被一個男孩所吸引,他正領著兩個女孩在他右側翩翩起舞,隨性而優雅。這就是我要的主題!我告訴自己。每一次,當我發現了主題,就立刻會有這種感覺。然後,我示意那個舞者靠近些。他之前就注意到我,便馬上理解了我的意思。於是,他攜著兩個舞伴,踏著舞步迎向我:就在此時,我摁下了快門。他就像一個天使一樣悠然起舞。而尤為可貴的是,要使兩個女伴能有如此的發揮,他確實得有很高的天賦。然而,當音樂停止,他返回座位,我才發覺他的一隻腳行動不便。我錯愕不已——當他跳舞時竟沒有人能察覺。
……
故事並沒有就此結束。三年前,我收到一封來信,寫信的是當年那個在右邊跳舞的姑娘。信中說到,她時不時在報刊雜誌上看到這張照片,而她一直想對我傾訴:她是多麼的為這幅照片所呈現的一切而感動。她的青春韶華,咖啡屋美妙的氣氛,當然還有那個在左邊跳舞的年輕女孩,事實上那是她幼兒園時代的童年伙伴。至於那個男孩,她倆卻再也沒見過。那是他們仨唯一的一支舞曲。
當一天”女王”,1949
(La reine d’un jour, 1949)
那一天.我全程跟蹤報導了一檔節目,名為“當一天的女王”。1949 年,某廣播電台推出了這檔節目,為所有心存女王夢的女人提供一次圓夢的機會。這樣的節目,對那些嚮往己久的選手來說,實在太美妙了。在為期一天的節目裡,她將玩得心滿意足。先去美髮沙龍,再逛遍巴黎的各個角落,然後欣賞一段輕鬆詼諧的小戲劇,到了中午,一頓高級餐廳的美味是必不可少的。下午,一輛勞斯萊斯等著她,司機載著她在巴黎兜風。最後,我記得我對她說:“現在,女士,該輪到您來做些什麼了。在當了一天的女王之後,請把您內心的喜悅盡情傾倒給我們吧。”
我的照片正是拍攝於那個瞬間。廣袤的藍天在她的身後,映襯著她。此時的她,是一個絕對自由的人,是一個完全融入到角色中的“女王”。她的夢想已全然實現。
米勒街,1934
(Rue Muller, 1934)
那一天,我決意要拍幾張夜景。剛下過一場雨,真可謂天賜良機,正好可以試著拍攝一個全新的蒙馬特高地。石板路面閃閃發亮,煙霧在黑夜裡浮散,萬事俱備。這張照片年代頗為久遠,攝於 1934 年,當時的我還只是個業餘攝影愛好者。我們在米勒街上,靠近蒙馬特高地其中的一個樓梯,旁邊就是聖皮埃爾 (Saint-Pierre) 廣場。
當時的我完全不知道,在巴黎有個叫布拉塞 (Brassaï) 的攝影師.已經拍過了一張類似的夜景……直到二十五年之後,我才認識了他。他創作出了那張美而至極的《夜巴黎》(Paris de nuit)。在那個年代,膠片的感光性還遠遠不如現代,攝影師們用的是固定在三腳架上的那種相機。
其實我很少使用三腳架,這張照片算是一次。同時,我也很喜歡這輛在夜幕下形單影隻的出租車。在那個年代,像這樣的雪鐵龍出租車隨處可見。
郎比托街,1990
(Rue Rambuteau, 1990)
那一天,我坐在 29 路公交車上。……
在過去的十年或十五年裡,我一直很喜歡乘坐這路公交,因為我知道,我可以在它的敞開式平台上,拍到一些不同尋常的照片。公交車才剛剛駛過波堡街 (Beaubourg),拐向了朗比托街。由於交通原因,汽車開得很慢,在轉彎的時候,我注意到了這個街邊小咖啡館,古樸而老式,與蓬皮杜中心的高新科技形成了鮮明對比。兩個不同時代的直接對話與激情碰撞,令我欣喜。
……
一般來說,我的鏡頭瞄準的都是那些平衡失調的瞬間,但我會試著從中發掘出一種新的平衡,儘管這樣的平衡可能轉瞬即逝。但我若有幸捕捉到了這短暫的平衡,就不留遺憾了。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1樓. 牛仔3號2015/04/19 17:56謝謝推薦~這就去下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