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鄭清茂的《中國文學在日本》
2025/11/25 05:39
瀏覽38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Excerpt:鄭清茂的《中國文學在日本》
書名:中國文學在日本
作者:鄭清茂
出版社:純文學
出版日期:1968/10(初版)
【Excerpt】
〈夏目漱石的漢詩〉
4
我曾說過,有關夏目漱石傳記和文學的問題,幾乎都有人討論過或提起過。但事實上,如果再仔細想一想,問題依然很多。譬如從比較文學的立場來考察他的作品,就有不少題目可以作成專論。像漱石的思想與進化論的關係、中國古典文學對漱石的影響,或漱石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等題目,都還沒有人做過專門的研究。我常想,要是有足夠的時間,很希望對漱石與中國文學的相互關係,做一個比較詳細的介紹,但目前實在太忙,無暇做這等工作。只好在這裏提一下,算是給自己的將來出個「宿題」吧。
不過,在這「宿題」還沒着手以前,我想在這裏介紹一下漱石的漢詩。我們都知道漱石是日本的小說家,但知道他會寫中國詩或英文詩的恐怕不多。聽一位美國朋友說,漱石的英文詩相當不錯,我還記得那位洋人表示驚歎的神情。但我覺得漱石的漢詩比英文詩更好。雖然他一輩子所寫的漢詩只有兩百多首,可是大半可以列入佳作之中,即使以我們的標準來衡量,也有不少是值得我們一讀的。
我們已知道漱石終生為人生問題而苦惱,企圖尋求答案而未果。但他在悲觀絶望的現實生活之中,却時時抬起頭來,凝視太空,靜觀自然,渴望精神上的世外桃源,以求暫時的解脫。這種渴望往往表現於漢詩書畫的創作或坐禪上面。但漱石自己承認慧根太淺,坐禪而無法入定,終於半途而廢。晚年他在精神上的寄託,多半是漢詩書畫。他的書畫固然有獨特風格,却很難說是佳品,只有他的詩不但格調高,而且有思想、有懷抱,不僅是排列方塊文字而已。莊忌「哀時命」說:「志憾恨而不逞兮,抒中情而屬詩。」也許正可以借來說明漱石作詩的心理。不過他所言之志,不在刺譏時世,也不在窮通出處,而以歌詠人生義理、描繪理想世界爲主,近於淵明「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五柳先生傳)的傾向。對漱石來說,小說的創作是他的職業,生活的憑藉。漢詩不能賣錢,純粹是業餘的娛樂。小說與漢詩是兩種不同的世界。前者描寫實際的人生,是醜惡的地獄;後者抒陳理想的境界,是美麗的天堂。漱石在實際的人生中所渴望的正是漢詩的理想世界。爲達到這個世界,他晚年在寫小說「明暗」時,曾提出「則天去私」的口號。這四個字成爲日本近代文學史上的論爭題目之一,連有些美國學者也加進來湊熱鬧。但不管漱石是否眞的達到眞正「則天去私」的境界,他到死一直渴望着一種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境界,却是不容否認的事實。
6
夏目漱石所讀漢籍,就其量來說,似乎不及同時代的森鷗外(一八六二——一九二二)或幸田露伴(一六八七——一九四七)之多。譬如他對經書就好像沒什麼興趣。但他却是個精兵主義者,只求其精,不求其廣。他所讀的書,以唐宋詩文爲中心,好像特別醉心於寒山、王維、杜甫、李白、白居易、蘇東坡。唐宋之外,上有老莊、屈原、「列仙傳」、陶潛、「世說新語」;下有高啓、邵長蘅、鄭燮等人的詩文。此外,他還看了不少佛敎的經典,如「碧巖錄」等。對於書畫最喜山水,文與可、黃公望、倪瓚等,似乎是他比較熟悉的。在日本漢文學方面,他在「裨益余文章之書籍」的談話筆記中,說他最喜歡荻生徂徠(一六六六——一七二八)一派即「義園學派」的文章。另外他對詩僧良寬(一七五七——一八三一)及安井息軒(一七九九——一八七六)的詩文,也頗爲推崇。
這些名字只是就我想到的隨便舉出來。儘管說,他讀中國書範圍有限,但也相當可觀了。譬如「四史」,他好像就讀過。因為在他的文章中,常常可發現引自「史記」、「漢書」、「後漢書」或「三國志」的典故。不過說不定他這些知識是從「蒙求」或「醉古堂劍掃」(明陸紹珩編)之類的書中得來的,這一點我還沒有把握肯定地說。由他比較親近的書籍中,至少可說明一事實,是就是他的嗜好永遠在於修道遊仙、山水田園、或言志抒懷一類的詩文。這一點跟幸田露件的愛鑽
經典說文,或稍後的永井荷風的傾慕香奩豔詩,有所不同。漱石的中國文學知識,不但表現於漢詩漢文上,也在他的小說創作和生活思想上留下很深的痕迹。
漱石對自然的嚮往,對世外的幻想,固然由於在家中得不到溫暖,孤獨寂寞之餘可能發生的一種現象,但引導他積極地去追求這種境界的主要媒介,無疑的是中國的詩文和書畫。他在兒時已能「誦唐宋數千言」。後來又入漢學塾「二松學舍」學習「莊子」等書。在東京大學念書時,曾寫了論文「老子的哲學」。另外,據他在四十四歲那一年,經過一場大病——即有名的所謂「修善寺大患」——幾乎死而復生後寫的「回憶種種」一文裏說,他的「讀書欲剛萌芽時」,在偶然的機會裏讀了「列仙傳」,對書中所寫的凌虚御風的仙人生活,和奇形怪狀的仙人容貌,極感興趣。尤其對卷末講長壽法的附錄,更是愛不忍釋。於是他還在日記裏抄下了「靜之爲性,心在其中。動之爲心,性在其中。心生性滅,心滅性生」一類的句子。這種幼稚而天眞的經驗,在他大病一場之後「已不望長生的悠然的心情下」,居然甦醒過來,而給他莫大的愉快。
其實,漱石對神仙境界的幻想,終生從未間斷過。雖然明知根本無所謂神仙,但在醜惡的人生路途上,不免偶爾仰視太空,想像一下「縹緲忘是非」或「逍遙隨物化」(「春興」)那樣的仙鄉。抒發這種心情的詩很多。他二十三歲時所寫的「七艸集評」附詩裏,已有這樣的一首:
洗盡塵懷忘我物,只看窗外古松鬱。
乾坤深夜闃無聲,默坐空房如古佛。
我們一看這首詩,就發現濃厚的老莊思想的影響。很顯然的,他已爲「我」的存在,亦即所謂「我執」所苦了。從「默坐空房如古佛」句,又使我們連想到幾年後,他突然跑到鐮倉圓覺寺去參禪的故事。但參禪既不能入定,也無法解决問題,所以不久就跑到遠離東京的愛媛縣松山中學去敎書了。在松山只呆了一年,一八九六年轉到熊本的第五高等學校任講師。同年結婚。次年父親去世。一八九九年升任大學預科英語系主任。不久就奉「文部省」之命赴英國留學了。在松山和熊本的那些年,他作了不少漢詩,也熱心於俳句,但還沒有小說的創作。偶然寫點東西,多半是介紹或批評英國文學的短文。
漱石在熊本時代所作的漢詩,據說曾獲得長尾雨山的添削。不過這似乎是多餘的,因為他的詩已經相當好了。這時他好像對那悠然的白雲特別嚮往。如「春日靜坐」:
青春二三月,愁隨芳草長。
閑花落空庭,素琴横虚堂。
蠨蛸挂不動,篆烟繞竹梁。
獨坐無隻語,方寸認微光。
人間徒多事,此境孰可忘?
會得一日靜,正知百年忙。
遐懷寄何處?緬邈白雲鄉。
既然生而為人,便如莊子所說,「無所逃於天地之間」,但不妨在忙碌而多事的人生中,偷得暫時的虛靜,面對閑花空庭,想像一下緬邈的白雲之外的仙鄉。又如「無題」:
眼識東西字,心抱古今憂。
廿年愧昏濁,而立纔回頭。
靜坐觀復剥,虛懷役剛柔。
鳥入雲無迹,魚行水自流。
人間固無事,白雲自悠悠。
「復」、「剝」是「易經」中的兩卦名。剝是剝落,復爲來復。「靜坐觀復剝」一句,就是靜觀萬物盛衰和人間禍福之象的意思。這首「無題」所寫的心境,比上一首平靜超脫得多。上一首還在「人生徒多事」的感慨之下,仰望白雲,聊寄遐懷。但這一首却已擺脫那種感慨,起碼在詩中已能斷言「人問固無事」,而「回頭」共鳥入雲,偕魚行水,與自然融合爲一了,兩首所作的時間相隔不到一年,足見漱石心境的變化。
不過,每次讀這首「無題」五言詩,總使我想起陶淵明的詩,尤其是他的「歸園田居」,不妨抄在下面: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檢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黑烟。
狗吠深巷中,鶏鳴桑樹成。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拿這首詩比較一下漱石的「無題」,就知道有許多相同的地方,所寫的心境也是大致一樣的。淵明有「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漱石有「廿年愧昏濁,而立纔回頭」,都是後悔過去執着於塵世之非的。又淵明有「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漱石有「鳥入雲無迹,魚行水自流」,都拿鳥魚來做譬喩。而且兩詩的結尾,一爲「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一爲「人間固無事,白雲自悠悠」,都表露着解放後自由自在的心境。淵明「歸去來辭」中「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的話,也許可以拿來說明漱石寫這首詩時的心情。他死前兩個月,還在病中抄寫全部「歸去來辭一送給朋友瀧田樗陰。可見他傾慕淵明的一斑。
書名:中國文學在日本
作者:鄭清茂
出版社:純文學
出版日期:1968/10(初版)
【Excerpt】
〈夏目漱石的漢詩〉
4
我曾說過,有關夏目漱石傳記和文學的問題,幾乎都有人討論過或提起過。但事實上,如果再仔細想一想,問題依然很多。譬如從比較文學的立場來考察他的作品,就有不少題目可以作成專論。像漱石的思想與進化論的關係、中國古典文學對漱石的影響,或漱石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等題目,都還沒有人做過專門的研究。我常想,要是有足夠的時間,很希望對漱石與中國文學的相互關係,做一個比較詳細的介紹,但目前實在太忙,無暇做這等工作。只好在這裏提一下,算是給自己的將來出個「宿題」吧。
不過,在這「宿題」還沒着手以前,我想在這裏介紹一下漱石的漢詩。我們都知道漱石是日本的小說家,但知道他會寫中國詩或英文詩的恐怕不多。聽一位美國朋友說,漱石的英文詩相當不錯,我還記得那位洋人表示驚歎的神情。但我覺得漱石的漢詩比英文詩更好。雖然他一輩子所寫的漢詩只有兩百多首,可是大半可以列入佳作之中,即使以我們的標準來衡量,也有不少是值得我們一讀的。
我們已知道漱石終生為人生問題而苦惱,企圖尋求答案而未果。但他在悲觀絶望的現實生活之中,却時時抬起頭來,凝視太空,靜觀自然,渴望精神上的世外桃源,以求暫時的解脫。這種渴望往往表現於漢詩書畫的創作或坐禪上面。但漱石自己承認慧根太淺,坐禪而無法入定,終於半途而廢。晚年他在精神上的寄託,多半是漢詩書畫。他的書畫固然有獨特風格,却很難說是佳品,只有他的詩不但格調高,而且有思想、有懷抱,不僅是排列方塊文字而已。莊忌「哀時命」說:「志憾恨而不逞兮,抒中情而屬詩。」也許正可以借來說明漱石作詩的心理。不過他所言之志,不在刺譏時世,也不在窮通出處,而以歌詠人生義理、描繪理想世界爲主,近於淵明「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五柳先生傳)的傾向。對漱石來說,小說的創作是他的職業,生活的憑藉。漢詩不能賣錢,純粹是業餘的娛樂。小說與漢詩是兩種不同的世界。前者描寫實際的人生,是醜惡的地獄;後者抒陳理想的境界,是美麗的天堂。漱石在實際的人生中所渴望的正是漢詩的理想世界。爲達到這個世界,他晚年在寫小說「明暗」時,曾提出「則天去私」的口號。這四個字成爲日本近代文學史上的論爭題目之一,連有些美國學者也加進來湊熱鬧。但不管漱石是否眞的達到眞正「則天去私」的境界,他到死一直渴望着一種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境界,却是不容否認的事實。
6
夏目漱石所讀漢籍,就其量來說,似乎不及同時代的森鷗外(一八六二——一九二二)或幸田露伴(一六八七——一九四七)之多。譬如他對經書就好像沒什麼興趣。但他却是個精兵主義者,只求其精,不求其廣。他所讀的書,以唐宋詩文爲中心,好像特別醉心於寒山、王維、杜甫、李白、白居易、蘇東坡。唐宋之外,上有老莊、屈原、「列仙傳」、陶潛、「世說新語」;下有高啓、邵長蘅、鄭燮等人的詩文。此外,他還看了不少佛敎的經典,如「碧巖錄」等。對於書畫最喜山水,文與可、黃公望、倪瓚等,似乎是他比較熟悉的。在日本漢文學方面,他在「裨益余文章之書籍」的談話筆記中,說他最喜歡荻生徂徠(一六六六——一七二八)一派即「義園學派」的文章。另外他對詩僧良寬(一七五七——一八三一)及安井息軒(一七九九——一八七六)的詩文,也頗爲推崇。
這些名字只是就我想到的隨便舉出來。儘管說,他讀中國書範圍有限,但也相當可觀了。譬如「四史」,他好像就讀過。因為在他的文章中,常常可發現引自「史記」、「漢書」、「後漢書」或「三國志」的典故。不過說不定他這些知識是從「蒙求」或「醉古堂劍掃」(明陸紹珩編)之類的書中得來的,這一點我還沒有把握肯定地說。由他比較親近的書籍中,至少可說明一事實,是就是他的嗜好永遠在於修道遊仙、山水田園、或言志抒懷一類的詩文。這一點跟幸田露件的愛鑽
經典說文,或稍後的永井荷風的傾慕香奩豔詩,有所不同。漱石的中國文學知識,不但表現於漢詩漢文上,也在他的小說創作和生活思想上留下很深的痕迹。
漱石對自然的嚮往,對世外的幻想,固然由於在家中得不到溫暖,孤獨寂寞之餘可能發生的一種現象,但引導他積極地去追求這種境界的主要媒介,無疑的是中國的詩文和書畫。他在兒時已能「誦唐宋數千言」。後來又入漢學塾「二松學舍」學習「莊子」等書。在東京大學念書時,曾寫了論文「老子的哲學」。另外,據他在四十四歲那一年,經過一場大病——即有名的所謂「修善寺大患」——幾乎死而復生後寫的「回憶種種」一文裏說,他的「讀書欲剛萌芽時」,在偶然的機會裏讀了「列仙傳」,對書中所寫的凌虚御風的仙人生活,和奇形怪狀的仙人容貌,極感興趣。尤其對卷末講長壽法的附錄,更是愛不忍釋。於是他還在日記裏抄下了「靜之爲性,心在其中。動之爲心,性在其中。心生性滅,心滅性生」一類的句子。這種幼稚而天眞的經驗,在他大病一場之後「已不望長生的悠然的心情下」,居然甦醒過來,而給他莫大的愉快。
其實,漱石對神仙境界的幻想,終生從未間斷過。雖然明知根本無所謂神仙,但在醜惡的人生路途上,不免偶爾仰視太空,想像一下「縹緲忘是非」或「逍遙隨物化」(「春興」)那樣的仙鄉。抒發這種心情的詩很多。他二十三歲時所寫的「七艸集評」附詩裏,已有這樣的一首:
洗盡塵懷忘我物,只看窗外古松鬱。
乾坤深夜闃無聲,默坐空房如古佛。
我們一看這首詩,就發現濃厚的老莊思想的影響。很顯然的,他已爲「我」的存在,亦即所謂「我執」所苦了。從「默坐空房如古佛」句,又使我們連想到幾年後,他突然跑到鐮倉圓覺寺去參禪的故事。但參禪既不能入定,也無法解决問題,所以不久就跑到遠離東京的愛媛縣松山中學去敎書了。在松山只呆了一年,一八九六年轉到熊本的第五高等學校任講師。同年結婚。次年父親去世。一八九九年升任大學預科英語系主任。不久就奉「文部省」之命赴英國留學了。在松山和熊本的那些年,他作了不少漢詩,也熱心於俳句,但還沒有小說的創作。偶然寫點東西,多半是介紹或批評英國文學的短文。
漱石在熊本時代所作的漢詩,據說曾獲得長尾雨山的添削。不過這似乎是多餘的,因為他的詩已經相當好了。這時他好像對那悠然的白雲特別嚮往。如「春日靜坐」:
青春二三月,愁隨芳草長。
閑花落空庭,素琴横虚堂。
蠨蛸挂不動,篆烟繞竹梁。
獨坐無隻語,方寸認微光。
人間徒多事,此境孰可忘?
會得一日靜,正知百年忙。
遐懷寄何處?緬邈白雲鄉。
既然生而為人,便如莊子所說,「無所逃於天地之間」,但不妨在忙碌而多事的人生中,偷得暫時的虛靜,面對閑花空庭,想像一下緬邈的白雲之外的仙鄉。又如「無題」:
眼識東西字,心抱古今憂。
廿年愧昏濁,而立纔回頭。
靜坐觀復剥,虛懷役剛柔。
鳥入雲無迹,魚行水自流。
人間固無事,白雲自悠悠。
「復」、「剝」是「易經」中的兩卦名。剝是剝落,復爲來復。「靜坐觀復剝」一句,就是靜觀萬物盛衰和人間禍福之象的意思。這首「無題」所寫的心境,比上一首平靜超脫得多。上一首還在「人生徒多事」的感慨之下,仰望白雲,聊寄遐懷。但這一首却已擺脫那種感慨,起碼在詩中已能斷言「人問固無事」,而「回頭」共鳥入雲,偕魚行水,與自然融合爲一了,兩首所作的時間相隔不到一年,足見漱石心境的變化。
不過,每次讀這首「無題」五言詩,總使我想起陶淵明的詩,尤其是他的「歸園田居」,不妨抄在下面: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檢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黑烟。
狗吠深巷中,鶏鳴桑樹成。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拿這首詩比較一下漱石的「無題」,就知道有許多相同的地方,所寫的心境也是大致一樣的。淵明有「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漱石有「廿年愧昏濁,而立纔回頭」,都是後悔過去執着於塵世之非的。又淵明有「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漱石有「鳥入雲無迹,魚行水自流」,都拿鳥魚來做譬喩。而且兩詩的結尾,一爲「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一爲「人間固無事,白雲自悠悠」,都表露着解放後自由自在的心境。淵明「歸去來辭」中「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的話,也許可以拿來說明漱石寫這首詩時的心情。他死前兩個月,還在病中抄寫全部「歸去來辭一送給朋友瀧田樗陰。可見他傾慕淵明的一斑。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上一則: Excerpt:夏多布里昂的《墓畔回憶錄》(下冊)之 [威尼斯]下一則: Excerpt:瑪格麗特·尤瑟納爾 (Marguerite Yourcenar) 的《三島由紀夫,或空的幻景》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