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瑪格麗特·尤瑟納爾 (Marguerite Yourcenar) 的《三島由紀夫,或空的幻景》
2025/11/25 05:19
瀏覽40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Excerpt:瑪格麗特·尤瑟納爾 (Marguerite Yourcenar) 的《三島由紀夫,或空的幻景》
作家評論作家,永遠是最吸引人的某一種類型的作品,以下摘要分享。
書名:三島由紀夫,或空的幻景
作者:瑪格麗特·尤瑟納爾 (Marguerite Yourcenar)
譯者:姜丹丹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出版日期:2022/02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個西方偉大作家瑪格麗特·尤瑟納爾,對一個東方偉大作家三島由紀夫的鞭辟入裡的評論。這本書並不是一篇敘述作家生平軼事的傳記,而是以作品為基石和導向,探尋作家的精神歷程的一種嘗試。
在本書中,尤瑟納爾首先按照創作年代,依次分析探討了《假面的告白》《禁色》《金閣寺》《潮騷》《薩德侯爵夫人》《憂國》《豐饒之海》等三島主要的小說、戲劇和電影作品,並在縱向軸上將三島的創作置於日本的文學傳統與發展狀況的脈絡之中,在橫向軸上又將他與西方的諸多作家加以比較,通過精妙的分析,一步步地將作品中顯現的三島的精神生活和思想軌跡展現在讀者面前。同時,尤瑟納爾從三島的生活背景、家庭親人出發,討論了三島不懈鍛造體魄的深層原因,他的政治思想和行動,他對死亡、以及“切腹”的執迷,終勾畫出三島由紀夫從少年得志走向終歸途的人生過程。
【Excerpt】
評價一個同時代的大作家總是困難重重:我們缺乏時間的距離。如果他屬於和我們的文化不同的另一種文化,當異國趣味的誘惑或對他鄉情調的懷疑共同對這種文化發生作用時,要對之作出評斷,就更是難上加難。若是像三島由紀夫這樣的情況,他自身文化的成分與他貪婪吸取的西方文化的成分,即對我們來說平淡無奇的東西與古怪離奇的因素,在每部作品中都以不同的比例混合在一起,同時產生多樣的效果與樂趣,那麼這種誤解的可能性就更大了。然而,正是由於在他的多部作品中有這種雜糅,讓他成為日本真正的代表,那個本身就經歷了劇烈的西方化進程的日本,但無論如何仍然帶有某些恆久不變的特點的日本。在三島身上傳統的日本微粒浮上表面,並在他的死亡中爆發,反過來讓他成為可以說逆潮流與之接軌的英雄日本的見證者——從詞源意義上來說——也是殉道者。
但是——不管涉及哪個國家與哪種文明——當作家的生活與他的作品同樣多變、豐富、激烈,或者有時經過同樣精巧的籌劃時,當人們在兩者中不僅辨別出同樣的缺點、詭詐和瑕疵,也發現同樣的品質,歸根結蒂同樣偉大時,困難就仍然在增加。不可避免地,我們要在對人的興趣和對著作的興趣之間建立起一種不穩定的平衡。人們欣賞《哈姆萊特》而不過問莎士比亞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對於生平軼事的粗俗好奇心是我們時代的特徵之一,報刊雜誌和大眾媒體面向一群越來越不懂得閱讀的公眾,前者的做法更是放大了這種特徵。我們所有人都傾向於不僅考慮到作家——從其定義來說,他在作品中進行自我表達;也要考慮到個體——他總是難以避免地分散、矛盾、多變,在此處隱匿不見,卻在彼處顯而易見;最終,也許特別要考慮到人物,有時個體本身(三島即是如此),出於防衛或虛張聲勢的目的,也會致力於投射出這一暗影或映像,但真實的人總是不及或超過人物,並在一切生靈難以參透的秘密中出生、入死。
這就是產生闡釋錯誤的多種可能性。讓我們繼續分析,但要時刻提醒自己,要在作品中尋找主要的真實:作者選擇書寫的,或不得不寫的東西,才是最終重要之物。並且,毫無疑問,三島如此深思熟慮的死亡正是他的作品之一。儘管如此,一部像《憂國》這樣的電影,一段像《奔馬》中勳的自殺描寫這樣的敘述,為我們理解作家的結局投射了點點的微光,並對其作出部分的解釋,但作者的死充其量是證實而不能解釋前兩者。
……
在《假面的告白》之前,三島只獲得寥寥無幾的贊譽。他的第一本書、十六歲時的作品《鮮花盛開的森林》,從詩意的古老日本中汲取靈感;在他越來越體現出“絕對的現代性”的創作中,同一主題、同樣形式的短篇小說不時出現,直至最終。有人說,三島由紀夫對古典日本的認識,勝過他同時代的大多數人,當然這其中要排除掉博學者。而他對歐洲文學的熟悉程度也毫不遜色。他大量讀了歐洲文學的經典作品,似乎對法國十七世紀劇作家拉辛偏愛有加。從希臘歸來後,他開始學習希臘語,並且掌握了相當豐富的希臘語知識,足以在《潮騷》這部短小的代表作中,注入均衡和安詳這些人們公認的所謂希臘式的優點。尤其,他也經常閱讀歐洲現代文學,像斯溫伯恩、王爾德、維里耶或鄧南遮等近當代作家,甚至托馬斯·曼、科克多,以及拉迪蓋,而拉迪蓋的早熟,也可能是其了結青春盛年之死,曾讓他目眩神迷。他在《假面的告白》中提到普魯斯特,引用安德烈·沙蒙,並且在赫希菲爾德醫生的幾部已經有點過時的作品中,他後來也尋找到一份他自己的感官衝動的目錄清單。似乎很久以來,也許直到最後,他都始終與歐洲文學家保持著密切的聯繫,這種聯繫與其說是通過本質——它經常會鞏固並證實三島自己的本質,不如說是通過他們從形式上帶給他的新鮮的、奇特的事物而實現的。1949到1961年間,或者甚至比我們將看到的更早,三島最偉大的幾部作品,以及其他稍顯遜色的作品,在其表達手法中,歐洲化(但不是美國式的)的成分,要多於其中的日本元素。
……
一切都伴隨著《豐饒之海》發生了改變。首先是節奏。我們已經大概涉獵的這些小說都在1954到1963年間瓜熟蒂落;而四部曲的四卷小說的創作集中在1965至1970這命中注定的幾年間。根據傳說,如果我們已經可以談論傳說的話,第四卷《天人五衰》的最後幾頁是三島在1970年11月25日那天早晨寫的,也就是在他死亡前的幾個小時裡寫的。有人否認了這件事:有一個傳記作家肯定地說,小說是在下田寫成的,每年作家和妻子以及兩個孩子會來到這片海濱一起度過八月。但是寫完一本小說的最後一頁,並不必然意味著完成了這本小說:一本書,只有在裝進寫著編輯姓名的信封的那天才算是完成了,就像三島在11月25日早晨做的那樣,這是一部作品從孕育書籍的性命攸關的胎盤中最終脫胎而出的時刻。如果說最後幾頁不是在那個早晨寫出來,或者至少是在那時潤色過的,它們也證明瞭思想的最後一種狀態。此外,這一思想的產生要遠遠早於下田的假期,但似乎就是在那次度假中,三島確定了儀式性的自殺,換一種說法就是“切腹”的日期。整部《豐饒之海》就是一份遺囑。首先,它的題目就證明瞭這個具有極端生命力的男人,已經與生命拉開距離。這個題目借用了開普勒和第谷·布拉赫時代的星象天文學家的古老的月球學的概念。“豐饒之海”是月球中心可見的大片平原的名字,而且我們現在知道,月球完全就是我們的衛星,它是一片沒有生命,沒有水,也沒有空氣的荒蕪之地。從一開始,映入我們眼簾的就是,在相繼煽動連續四代人的這種激奮中,在如此多的作為和反作為中,在虛假的成功和真正的災難中,最終脫穎而出的是空無,虛無。這種虛無,也許接近於西班牙神秘主義者的“烏有”(Nada),究竟它是否完全與法語中我們稱之為“無”的東西一致,這一點還不清楚。
其次,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作品的構成與風格發生了變化。這部作品不是從作者的想象中分別產生的,不管在這些作品中我們能夠看到或推測出什麼關係,四卷書構成一個序列,並顯然從一開始就被引向某種結局。與一個西方作家得到這樣的啓發後能夠寫出的散文作品不同,不管是《禁色》的懈怠風格,《假面的告白》的主觀主義,《潮騷》的適度平衡,還是《金閣寺》的繁盛或《午後曳航》的乾澀,我們感到我們面對的風格,是赤裸的,有時近乎乏味,甚至在抒情的時刻也克制隱忍,還被刻上了似乎故意要讓人磕磕絆絆的划痕。即使在最出色的英語譯本中,試圖建立連續性的處理手法也顯得很不協調,也許原作也會讓讀者因此而感到困惑。歐洲繪畫的透視法,代替了中國繪畫中俯瞰深入的散點視角,或者日本版畫中在平面鋪展開的視角,在後兩種視角中,具象通常表現為具有侵略性的層雲的水平帶狀物,切開了物體,並分隔了空間。就像所有體現了強烈意志的寫作或思想一樣,如果我們不能原原本本地接受這部作品的獨特性,這部書就會讓人感到生氣或失望。
……
現在,讓我們來看一看為了結尾預留下來的最後的也是最讓人心靈受創的照片;它是如此讓人震驚,以至於很少被翻印。將軍辦公室裡大概是聚丙烯腈纖維材質的地毯上,兩顆頭顱像木樁一樣並排擺放著,幾乎快挨上了。兩顆頭,無生氣的球,兩個血液不再灌溉的大腦,兩台在工作中停止運行的計算機,不再揀選和解碼連續不斷的圖像、感受、刺激和反應之流;它們每天以百萬計的數量穿過一個人,共同形成了我們所謂的精神生活甚至是感覺生活,解釋和指揮著身體其他部分的運動。兩顆被砍下的、“去了另一種法則統治的其他世界”的頭顱,在我們注視它們的時候,引起的更多是驚訝而非恐懼。不管是道德的、政治的,抑或美學的價值判斷,在它們面前,至少暫時地歸於了沈寂。擺在眼前的觀念更加讓人窘迫,也更單純:在存在和存在過的不可勝數的事物中,這兩顆頭存在過;它們存在。充滿這些失去目光的眼睛的,不再是寫著政治抗議的舒展的旗幟,也不是其他任何一幅精神或肉體的圖像,甚至也不是本多曾經冥想的“空”,這“空”似乎突然變成了一個概念,或一個總體而言過於人性化的象徵,除此之外,別無他物。這是兩個物體,被毀壞的組織的幾乎已經無機的碎片,它們一旦被火掠過,也一樣只會剩下些礦物殘渣和灰塵,它們甚至不受思考的約束,因為我們缺乏對它們進行思考的數據。這是兩艘沈船,卷裹在行動之河中,巨浪暫時把它們留在了沙灘上漸漸風乾,然後便會再次挾它們而去。
作家評論作家,永遠是最吸引人的某一種類型的作品,以下摘要分享。
書名:三島由紀夫,或空的幻景
作者:瑪格麗特·尤瑟納爾 (Marguerite Yourcenar)
譯者:姜丹丹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出版日期:2022/02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個西方偉大作家瑪格麗特·尤瑟納爾,對一個東方偉大作家三島由紀夫的鞭辟入裡的評論。這本書並不是一篇敘述作家生平軼事的傳記,而是以作品為基石和導向,探尋作家的精神歷程的一種嘗試。
在本書中,尤瑟納爾首先按照創作年代,依次分析探討了《假面的告白》《禁色》《金閣寺》《潮騷》《薩德侯爵夫人》《憂國》《豐饒之海》等三島主要的小說、戲劇和電影作品,並在縱向軸上將三島的創作置於日本的文學傳統與發展狀況的脈絡之中,在橫向軸上又將他與西方的諸多作家加以比較,通過精妙的分析,一步步地將作品中顯現的三島的精神生活和思想軌跡展現在讀者面前。同時,尤瑟納爾從三島的生活背景、家庭親人出發,討論了三島不懈鍛造體魄的深層原因,他的政治思想和行動,他對死亡、以及“切腹”的執迷,終勾畫出三島由紀夫從少年得志走向終歸途的人生過程。
【Excerpt】
評價一個同時代的大作家總是困難重重:我們缺乏時間的距離。如果他屬於和我們的文化不同的另一種文化,當異國趣味的誘惑或對他鄉情調的懷疑共同對這種文化發生作用時,要對之作出評斷,就更是難上加難。若是像三島由紀夫這樣的情況,他自身文化的成分與他貪婪吸取的西方文化的成分,即對我們來說平淡無奇的東西與古怪離奇的因素,在每部作品中都以不同的比例混合在一起,同時產生多樣的效果與樂趣,那麼這種誤解的可能性就更大了。然而,正是由於在他的多部作品中有這種雜糅,讓他成為日本真正的代表,那個本身就經歷了劇烈的西方化進程的日本,但無論如何仍然帶有某些恆久不變的特點的日本。在三島身上傳統的日本微粒浮上表面,並在他的死亡中爆發,反過來讓他成為可以說逆潮流與之接軌的英雄日本的見證者——從詞源意義上來說——也是殉道者。
但是——不管涉及哪個國家與哪種文明——當作家的生活與他的作品同樣多變、豐富、激烈,或者有時經過同樣精巧的籌劃時,當人們在兩者中不僅辨別出同樣的缺點、詭詐和瑕疵,也發現同樣的品質,歸根結蒂同樣偉大時,困難就仍然在增加。不可避免地,我們要在對人的興趣和對著作的興趣之間建立起一種不穩定的平衡。人們欣賞《哈姆萊特》而不過問莎士比亞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對於生平軼事的粗俗好奇心是我們時代的特徵之一,報刊雜誌和大眾媒體面向一群越來越不懂得閱讀的公眾,前者的做法更是放大了這種特徵。我們所有人都傾向於不僅考慮到作家——從其定義來說,他在作品中進行自我表達;也要考慮到個體——他總是難以避免地分散、矛盾、多變,在此處隱匿不見,卻在彼處顯而易見;最終,也許特別要考慮到人物,有時個體本身(三島即是如此),出於防衛或虛張聲勢的目的,也會致力於投射出這一暗影或映像,但真實的人總是不及或超過人物,並在一切生靈難以參透的秘密中出生、入死。
這就是產生闡釋錯誤的多種可能性。讓我們繼續分析,但要時刻提醒自己,要在作品中尋找主要的真實:作者選擇書寫的,或不得不寫的東西,才是最終重要之物。並且,毫無疑問,三島如此深思熟慮的死亡正是他的作品之一。儘管如此,一部像《憂國》這樣的電影,一段像《奔馬》中勳的自殺描寫這樣的敘述,為我們理解作家的結局投射了點點的微光,並對其作出部分的解釋,但作者的死充其量是證實而不能解釋前兩者。
……
在《假面的告白》之前,三島只獲得寥寥無幾的贊譽。他的第一本書、十六歲時的作品《鮮花盛開的森林》,從詩意的古老日本中汲取靈感;在他越來越體現出“絕對的現代性”的創作中,同一主題、同樣形式的短篇小說不時出現,直至最終。有人說,三島由紀夫對古典日本的認識,勝過他同時代的大多數人,當然這其中要排除掉博學者。而他對歐洲文學的熟悉程度也毫不遜色。他大量讀了歐洲文學的經典作品,似乎對法國十七世紀劇作家拉辛偏愛有加。從希臘歸來後,他開始學習希臘語,並且掌握了相當豐富的希臘語知識,足以在《潮騷》這部短小的代表作中,注入均衡和安詳這些人們公認的所謂希臘式的優點。尤其,他也經常閱讀歐洲現代文學,像斯溫伯恩、王爾德、維里耶或鄧南遮等近當代作家,甚至托馬斯·曼、科克多,以及拉迪蓋,而拉迪蓋的早熟,也可能是其了結青春盛年之死,曾讓他目眩神迷。他在《假面的告白》中提到普魯斯特,引用安德烈·沙蒙,並且在赫希菲爾德醫生的幾部已經有點過時的作品中,他後來也尋找到一份他自己的感官衝動的目錄清單。似乎很久以來,也許直到最後,他都始終與歐洲文學家保持著密切的聯繫,這種聯繫與其說是通過本質——它經常會鞏固並證實三島自己的本質,不如說是通過他們從形式上帶給他的新鮮的、奇特的事物而實現的。1949到1961年間,或者甚至比我們將看到的更早,三島最偉大的幾部作品,以及其他稍顯遜色的作品,在其表達手法中,歐洲化(但不是美國式的)的成分,要多於其中的日本元素。
……
一切都伴隨著《豐饒之海》發生了改變。首先是節奏。我們已經大概涉獵的這些小說都在1954到1963年間瓜熟蒂落;而四部曲的四卷小說的創作集中在1965至1970這命中注定的幾年間。根據傳說,如果我們已經可以談論傳說的話,第四卷《天人五衰》的最後幾頁是三島在1970年11月25日那天早晨寫的,也就是在他死亡前的幾個小時裡寫的。有人否認了這件事:有一個傳記作家肯定地說,小說是在下田寫成的,每年作家和妻子以及兩個孩子會來到這片海濱一起度過八月。但是寫完一本小說的最後一頁,並不必然意味著完成了這本小說:一本書,只有在裝進寫著編輯姓名的信封的那天才算是完成了,就像三島在11月25日早晨做的那樣,這是一部作品從孕育書籍的性命攸關的胎盤中最終脫胎而出的時刻。如果說最後幾頁不是在那個早晨寫出來,或者至少是在那時潤色過的,它們也證明瞭思想的最後一種狀態。此外,這一思想的產生要遠遠早於下田的假期,但似乎就是在那次度假中,三島確定了儀式性的自殺,換一種說法就是“切腹”的日期。整部《豐饒之海》就是一份遺囑。首先,它的題目就證明瞭這個具有極端生命力的男人,已經與生命拉開距離。這個題目借用了開普勒和第谷·布拉赫時代的星象天文學家的古老的月球學的概念。“豐饒之海”是月球中心可見的大片平原的名字,而且我們現在知道,月球完全就是我們的衛星,它是一片沒有生命,沒有水,也沒有空氣的荒蕪之地。從一開始,映入我們眼簾的就是,在相繼煽動連續四代人的這種激奮中,在如此多的作為和反作為中,在虛假的成功和真正的災難中,最終脫穎而出的是空無,虛無。這種虛無,也許接近於西班牙神秘主義者的“烏有”(Nada),究竟它是否完全與法語中我們稱之為“無”的東西一致,這一點還不清楚。
其次,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作品的構成與風格發生了變化。這部作品不是從作者的想象中分別產生的,不管在這些作品中我們能夠看到或推測出什麼關係,四卷書構成一個序列,並顯然從一開始就被引向某種結局。與一個西方作家得到這樣的啓發後能夠寫出的散文作品不同,不管是《禁色》的懈怠風格,《假面的告白》的主觀主義,《潮騷》的適度平衡,還是《金閣寺》的繁盛或《午後曳航》的乾澀,我們感到我們面對的風格,是赤裸的,有時近乎乏味,甚至在抒情的時刻也克制隱忍,還被刻上了似乎故意要讓人磕磕絆絆的划痕。即使在最出色的英語譯本中,試圖建立連續性的處理手法也顯得很不協調,也許原作也會讓讀者因此而感到困惑。歐洲繪畫的透視法,代替了中國繪畫中俯瞰深入的散點視角,或者日本版畫中在平面鋪展開的視角,在後兩種視角中,具象通常表現為具有侵略性的層雲的水平帶狀物,切開了物體,並分隔了空間。就像所有體現了強烈意志的寫作或思想一樣,如果我們不能原原本本地接受這部作品的獨特性,這部書就會讓人感到生氣或失望。
……
現在,讓我們來看一看為了結尾預留下來的最後的也是最讓人心靈受創的照片;它是如此讓人震驚,以至於很少被翻印。將軍辦公室裡大概是聚丙烯腈纖維材質的地毯上,兩顆頭顱像木樁一樣並排擺放著,幾乎快挨上了。兩顆頭,無生氣的球,兩個血液不再灌溉的大腦,兩台在工作中停止運行的計算機,不再揀選和解碼連續不斷的圖像、感受、刺激和反應之流;它們每天以百萬計的數量穿過一個人,共同形成了我們所謂的精神生活甚至是感覺生活,解釋和指揮著身體其他部分的運動。兩顆被砍下的、“去了另一種法則統治的其他世界”的頭顱,在我們注視它們的時候,引起的更多是驚訝而非恐懼。不管是道德的、政治的,抑或美學的價值判斷,在它們面前,至少暫時地歸於了沈寂。擺在眼前的觀念更加讓人窘迫,也更單純:在存在和存在過的不可勝數的事物中,這兩顆頭存在過;它們存在。充滿這些失去目光的眼睛的,不再是寫著政治抗議的舒展的旗幟,也不是其他任何一幅精神或肉體的圖像,甚至也不是本多曾經冥想的“空”,這“空”似乎突然變成了一個概念,或一個總體而言過於人性化的象徵,除此之外,別無他物。這是兩個物體,被毀壞的組織的幾乎已經無機的碎片,它們一旦被火掠過,也一樣只會剩下些礦物殘渣和灰塵,它們甚至不受思考的約束,因為我們缺乏對它們進行思考的數據。這是兩艘沈船,卷裹在行動之河中,巨浪暫時把它們留在了沙灘上漸漸風乾,然後便會再次挾它們而去。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