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在與世界的對抗中:慢讀卡夫卡》(二讀)
2025/02/11 05:33
瀏覽208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Excerpt:《在與世界的對抗中:慢讀卡夫卡》(二讀)
重新複習及分享《在與世界的對抗中:慢讀卡夫卡》
從耿一偉教授的導讀文章可知本書編者彼得.霍夫勒(Peter Höfle)是德國當代知名的卡夫卡專家,本書共有11個主題,收錄了239篇書摘。
以下從最後一個主題〈以寫作作為禱告的形式〉(第199~239篇)挑選其中的12篇書摘進行分享。
書名:在與世界的對抗中:慢讀卡夫卡
作者:法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
譯者:闕旭玲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5/09
內容簡介
沒有任何作家的名字像卡夫卡一樣,具有如此特殊的一種氛圍。但,當有人說這是「卡夫卡式」(kafkaesk)的風格時,我們當真知道那是什麼意思嗎?無論大家對「卡夫卡式」這個形容詞有多少人云亦云的刻板印象,隱身背後的其實都是一位具非凡文學能力,無比聰穎又不教條的思想家,更是一位真摯的朋友。本書除了替讀者摘錄卡夫卡最具代表性的一些文字與段落外,還特別挑選了卡夫卡對自己,及其身為一名作家的一些重要看法,以期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作家勾勒出一幅鮮活的自畫像。
【Excerpt】
〈以寫作作為禱告的形式〉
201
我坐下來開始寫,寫了長長的一段時間後,我彷彿能從空無一物的空氣中直接擷取文字。但捕獲了一個字,也就只有這麼一個字,其他的所有工作還是得從頭來過。
一九一一年十二月十三日,《日記》190 頁
204
在我的腦袋裡有個可怕世界。到底該怎樣才能讓我得到解脫,也讓那個世界得到解脫,並且不會毀了一切。千百次我寧願一切毀了也不願讓那個世界再回到我身上,或再被埋葬在我身上。但我正是為此而存在,這一點我非常清楚。
一九一三年六月二十一日,《日記》306 頁
205
任何東西一旦被我說出口,就會立刻且永遠地失去它的重要性,但如果是寫出來,雖也會失去它的重要性,有時卻又會獲得嶄新的重要性。
一九一三年七月三日,《日記》308 頁
214
像《鄉村醫生》這樣的作品還是能帶給我短暫的滿足,但前提是:我還能寫出類似的東西(這實在不太可能),可是只有我能把世界置於純粹、真實與不變中,我才會真正快樂。
一九一七年九月二十五日,《日記》534頁
215
「接著他又回去繼續工作,就像什麼事也沒發生過一樣。」這是我們在不知多少舊的短篇小說裡看到的一句話,儘管如此,現在似乎不出現在小說裡了。
一九一八年二月二十六日,《鄉村婚禮籌備及遺稿中的其他散文》54 頁
219
節錄自一封信:「在這悲傷的冬季裡,我藉此為自己取暖。」這些隱喻是寫作令我絕望的原因之一。寫作不具獨立性,它依賴幫我們把火爐弄暖的女僕,依賴在火爐邊取暖的貓,甚至依賴正在取暖的可憐老人。但他們都是各自獨立的,是自主的,只有寫作是無助的,無法安居在自己之中,寫作是樂趣也是絕望。
一九二一年十二月六日,《日記》550 頁
220
書信似乎總能令我開心,令我感動,令我獲得許多驚喜,但書信之於我,從前似乎太過重要,不像現在只是我生活的一種基本型態。但書信其實沒有欺騙過我,是我自己用書信欺騙了自己,是我在那些年裡迫不及待地想靠在火旁邊取暖,殊不知唯有把一切都丟進火裡燒了,才能製造出真正的溫暖。
一九二三年一月底,寫給羅伯特·克羅普史托克的信,摘自《書信集:一九〇二至一九二四年》369頁
230
就文學這件事來看,我的命運其實很簡單。我想將我夢想中的內心世界呈現出看來,此舉意義之重大讓其他所有的事都變成了次要的,並以一種可怕的方式凋零,不停地凋零。其他所有的事都無法帶給我滿足。可是現在,我的那股呈現內心世界的力量變得無法捉摸,甚至有可能已永遠消失了,但也有可能會再次回到我身上,但我的生命狀態非常不利於它。換言之我開始搖晃,並朝山巔不停地飛去,但我根本一秒鐘都無法在那上面站穩。其他的人也在晃,卻是在下面晃,而且他們力氣比較大;即便他們快掉下去了,也會被他們的親人接住,那些親人就是為了接住他們而來到他們身邊。但我卻是在最上面搖晃,不但死不了,還得承受死亡永遠的折磨。
一九一四年八月六日,《日記》420頁
235
他在建造時,所有東西都聽命於他。陌生工人搬來大理石塊,切割完成,而且一塊塊配合得天衣無縫。在他手指精準的動作下,一塊塊石頭聳立起來,移動位置。沒有任何建築物像這座廟宇蓋得這麼容易,或者該說,這才是蓋廟宇的真正方法。不過,每塊石頭上——這些石頭到底來自哪裡的岩層?──都有像孩子隨手塗鴉般的笨拙潦草的字跡,或者更像山上野蠻人的雕刻,或許是挑釁、羞辱或為了徹底毀掉這座廟,所以才要用如此銳利的工具在這座廟上刻出比它更能長存的永恆。
一九一八年初,《鄉村婚禮籌備及遺稿中的其他散文》127 頁
236
落筆時愈來愈膽小。這是可以理解的。每個字都會落入鬼魅之手——這個手的揮舞是他的典型動作——每個字都將變成矛,回過頭來攻擊那個言說者。尤其是我現在寫下的這一句。一切將這麼延續下去沒完沒了。唯一的值得安慰是:不管你願不願意,事情就是這樣。至於你希望怎麼樣,那只能幫上你微不足道的忙。不過比令人安慰更值得慶幸的是:你也有你的武器。
一九二三年六月十二日,《日記》585 頁
238
我曾提過,我試圖藉寫作以及與寫作有關的事來尋求獨立,尋求逃離,並獲得了微不足道的成果,但這樣的嘗試已經快繼續不下去,許多事都在印證這一點。即便如此我還是有責任繼續做,或更恰當的說法,我人生的意義就在於守護這些嘗試,並讓那些我有能力擋下的危險無法危害它們,甚至連靠近它們的機會都沒有。婚姻可能就是這樣的危害之一,雖然婚姻同時也是最有幫助的事,然而光是婚姻的危險可能性就夠我受的了。既然婚姻可能是一種危險,要我怎麼投入其中!要我怎麼帶著一種或許無法證明、卻絕推翻不了的危險感在婚姻中繼續生活!面對這樣的困境,我雖猶豫不決,但最終的結果已經確定,我必須放棄。「手中的麻雀和屋頂上的鴿子」的比喻言之差矣。因為我手裡根本空無一物,屋頂上卻什麼都有,但是我卻非選擇空無一物不可——畢竟生活所需不同於比赛的情況。
一九一九年十一月,〈給父親的信〉,摘自《鄉村婚禮籌備及遺稿中的其他散文》218 頁起
239
以寫作作為禱告的形式。
一九二〇年底,《鄉村婚禮籌備及遺稿中的其他散文》348 頁
重新複習及分享《在與世界的對抗中:慢讀卡夫卡》
從耿一偉教授的導讀文章可知本書編者彼得.霍夫勒(Peter Höfle)是德國當代知名的卡夫卡專家,本書共有11個主題,收錄了239篇書摘。
以下從最後一個主題〈以寫作作為禱告的形式〉(第199~239篇)挑選其中的12篇書摘進行分享。
書名:在與世界的對抗中:慢讀卡夫卡
作者:法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
譯者:闕旭玲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5/09
內容簡介
沒有任何作家的名字像卡夫卡一樣,具有如此特殊的一種氛圍。但,當有人說這是「卡夫卡式」(kafkaesk)的風格時,我們當真知道那是什麼意思嗎?無論大家對「卡夫卡式」這個形容詞有多少人云亦云的刻板印象,隱身背後的其實都是一位具非凡文學能力,無比聰穎又不教條的思想家,更是一位真摯的朋友。本書除了替讀者摘錄卡夫卡最具代表性的一些文字與段落外,還特別挑選了卡夫卡對自己,及其身為一名作家的一些重要看法,以期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作家勾勒出一幅鮮活的自畫像。
【Excerpt】
〈以寫作作為禱告的形式〉
201
我坐下來開始寫,寫了長長的一段時間後,我彷彿能從空無一物的空氣中直接擷取文字。但捕獲了一個字,也就只有這麼一個字,其他的所有工作還是得從頭來過。
一九一一年十二月十三日,《日記》190 頁
204
在我的腦袋裡有個可怕世界。到底該怎樣才能讓我得到解脫,也讓那個世界得到解脫,並且不會毀了一切。千百次我寧願一切毀了也不願讓那個世界再回到我身上,或再被埋葬在我身上。但我正是為此而存在,這一點我非常清楚。
一九一三年六月二十一日,《日記》306 頁
205
任何東西一旦被我說出口,就會立刻且永遠地失去它的重要性,但如果是寫出來,雖也會失去它的重要性,有時卻又會獲得嶄新的重要性。
一九一三年七月三日,《日記》308 頁
214
像《鄉村醫生》這樣的作品還是能帶給我短暫的滿足,但前提是:我還能寫出類似的東西(這實在不太可能),可是只有我能把世界置於純粹、真實與不變中,我才會真正快樂。
一九一七年九月二十五日,《日記》534頁
215
「接著他又回去繼續工作,就像什麼事也沒發生過一樣。」這是我們在不知多少舊的短篇小說裡看到的一句話,儘管如此,現在似乎不出現在小說裡了。
一九一八年二月二十六日,《鄉村婚禮籌備及遺稿中的其他散文》54 頁
219
節錄自一封信:「在這悲傷的冬季裡,我藉此為自己取暖。」這些隱喻是寫作令我絕望的原因之一。寫作不具獨立性,它依賴幫我們把火爐弄暖的女僕,依賴在火爐邊取暖的貓,甚至依賴正在取暖的可憐老人。但他們都是各自獨立的,是自主的,只有寫作是無助的,無法安居在自己之中,寫作是樂趣也是絕望。
一九二一年十二月六日,《日記》550 頁
220
書信似乎總能令我開心,令我感動,令我獲得許多驚喜,但書信之於我,從前似乎太過重要,不像現在只是我生活的一種基本型態。但書信其實沒有欺騙過我,是我自己用書信欺騙了自己,是我在那些年裡迫不及待地想靠在火旁邊取暖,殊不知唯有把一切都丟進火裡燒了,才能製造出真正的溫暖。
一九二三年一月底,寫給羅伯特·克羅普史托克的信,摘自《書信集:一九〇二至一九二四年》369頁
230
就文學這件事來看,我的命運其實很簡單。我想將我夢想中的內心世界呈現出看來,此舉意義之重大讓其他所有的事都變成了次要的,並以一種可怕的方式凋零,不停地凋零。其他所有的事都無法帶給我滿足。可是現在,我的那股呈現內心世界的力量變得無法捉摸,甚至有可能已永遠消失了,但也有可能會再次回到我身上,但我的生命狀態非常不利於它。換言之我開始搖晃,並朝山巔不停地飛去,但我根本一秒鐘都無法在那上面站穩。其他的人也在晃,卻是在下面晃,而且他們力氣比較大;即便他們快掉下去了,也會被他們的親人接住,那些親人就是為了接住他們而來到他們身邊。但我卻是在最上面搖晃,不但死不了,還得承受死亡永遠的折磨。
一九一四年八月六日,《日記》420頁
235
他在建造時,所有東西都聽命於他。陌生工人搬來大理石塊,切割完成,而且一塊塊配合得天衣無縫。在他手指精準的動作下,一塊塊石頭聳立起來,移動位置。沒有任何建築物像這座廟宇蓋得這麼容易,或者該說,這才是蓋廟宇的真正方法。不過,每塊石頭上——這些石頭到底來自哪裡的岩層?──都有像孩子隨手塗鴉般的笨拙潦草的字跡,或者更像山上野蠻人的雕刻,或許是挑釁、羞辱或為了徹底毀掉這座廟,所以才要用如此銳利的工具在這座廟上刻出比它更能長存的永恆。
一九一八年初,《鄉村婚禮籌備及遺稿中的其他散文》127 頁
236
落筆時愈來愈膽小。這是可以理解的。每個字都會落入鬼魅之手——這個手的揮舞是他的典型動作——每個字都將變成矛,回過頭來攻擊那個言說者。尤其是我現在寫下的這一句。一切將這麼延續下去沒完沒了。唯一的值得安慰是:不管你願不願意,事情就是這樣。至於你希望怎麼樣,那只能幫上你微不足道的忙。不過比令人安慰更值得慶幸的是:你也有你的武器。
一九二三年六月十二日,《日記》585 頁
238
我曾提過,我試圖藉寫作以及與寫作有關的事來尋求獨立,尋求逃離,並獲得了微不足道的成果,但這樣的嘗試已經快繼續不下去,許多事都在印證這一點。即便如此我還是有責任繼續做,或更恰當的說法,我人生的意義就在於守護這些嘗試,並讓那些我有能力擋下的危險無法危害它們,甚至連靠近它們的機會都沒有。婚姻可能就是這樣的危害之一,雖然婚姻同時也是最有幫助的事,然而光是婚姻的危險可能性就夠我受的了。既然婚姻可能是一種危險,要我怎麼投入其中!要我怎麼帶著一種或許無法證明、卻絕推翻不了的危險感在婚姻中繼續生活!面對這樣的困境,我雖猶豫不決,但最終的結果已經確定,我必須放棄。「手中的麻雀和屋頂上的鴿子」的比喻言之差矣。因為我手裡根本空無一物,屋頂上卻什麼都有,但是我卻非選擇空無一物不可——畢竟生活所需不同於比赛的情況。
一九一九年十一月,〈給父親的信〉,摘自《鄉村婚禮籌備及遺稿中的其他散文》218 頁起
239
以寫作作為禱告的形式。
一九二〇年底,《鄉村婚禮籌備及遺稿中的其他散文》348 頁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