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杜國清的《詩論.詩評.詩論詩》之〈論《荒原》的八種中譯本〉
2025/01/18 06:08
瀏覽230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Excerpt:杜國清的《詩論.詩評.詩論詩》之〈論《荒原》的八種中譯本〉
書名:詩論.詩評.詩論詩
作者:杜國清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10/12
【Excerpt】
〈論《荒原》的八種中譯本〉
一九四八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略特的成名作《荒原》(The Waste Land),最初發表於一九二二年十月文學季刊《標準》(The Criterion)創刊號上,公認是二十世紀英美文學的一部劃時代的作品,也是西方現代詩的一個里程碑。第一個中文翻譯本是在十五年之後,一九三七年六月,由「新月派」詩人陳夢家的夫人趙蘿蕤所完成。促成這件大事的是當時主持《新詩社》的戴望舒,由他策劃、約稿、仔細審閱譯稿,將這部翻譯列為《新詩社叢書》的第一種出版。在《新詩》月刊上的「出版廣告」可能出自戴望舒手筆,聲稱這部「附以三萬餘言的注釋」的翻譯,「譯筆流麗暢達,注釋精細詳明。卷首有葉公超先生序言,對作者做精密的研究,並附有作者肖像,均為此譯本增色不少。」可惜這個譯本當初只印三百五十冊,而且在一九三七年六月正值抗戰爆發前夕,早已絕版。趙蘿蕤四〇年代在芝加哥深造,四〇年代末回大陸之後就不得不與「資產階級作家」艾略特「劃清界線」;在大陸對艾略特的介紹從此中斷。
在臺灣最早的《荒原》譯本,也是第二個中譯本,是在一九六一年正當臺灣詩壇大力推展現代主義運動時,由詩人學者葉維廉所翻譯,發表在《創世紀》詩刊第十六期。第三個中譯本是我翻譯的,發表在一九六六年《現代文學》第二十八期。當時在臺灣是看不到趙蘿蕤的譯本的。
第四個中譯本是由四〇年代「九葉詩人」之一穆旦,本名查良錚,在七〇年代後半期祕密翻譯的。查良錚於一九四八年赴美,在芝加哥大學攻讀英美文學,一九五三年回國之後,致力於翻譯工作,到一九五八年,五年之內,譯有普希金、雪萊、拜倫、濟慈等人的詩集十餘種。一九五八年十二月被判為「歷史反革命」,受勞動改造,且被奪了著譯出版的權利。一九七七年十二月病逝。他在文化大革命後期,翻譯了當代無人過問而事實上被禁的艾略特的作品十一首,一直到一九八五年才收入
《英國現代詩選》作為遺著出版。
《荒原》的第五個中譯本的譯者是趙毅衡。他原在北京社會科學院,一九八五年五月出版的《美國現代詩選》包括艾略特的作品《荒原》等十二首;序文寫於一九八三年五月,說明這本詩選的編譯工作前後斷斷續續地進行了四年,可見大約譯於一九八〇年前後,當他到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攻讀比較文學時。他目前任教於英國倫敦大學。第六個中譯本該是臺灣東吳大學李俊清教授於一九八二年六月在臺北出版的譯註《艾略特的荒原》。第七個中譯本的譯者是裘小龍。他在一九八五年九月出版《四個四重奏》一書,是艾略特詩的全譯本。他原在上海社會科學院工作,一九八八年到美國深造。第八個中譯本譯者是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劉象愚,收入陳敬容主編的《中外抒情名詩鑒賞辭典》,一九八八年八月出版。
原詩:
April is the cruelest month, breeding
Lilacs out of the dead land, mixing
Memory and desire, stirring
Dull roots with spring rain.
Winter kept us warm, covering
Earth in forgetful snow, feeding
A little life with dried tubers.
趙(蘿蕤)譯:
四月是最殘忍的一個月,荒地上
長著丁香,把回憶和欲望
參合在一起,又讓春雨
催促那些遲鈍的根芽。
冬天使我們温暖,大地
給助人遺忘的雪覆蓋著,又叫
枯乾的球根提供少許生命。
葉(維廉)譯:
四月是最殘酷的月份,迸生長
紫丁香,從死沉沉的地上,雜混著
記憶和欲望,鼓動著
呆鈍的根鬚,以春天的雨絲。
冬天令我們溫暖,覆隱著
大地,在善忘的雪花中,滋潤著
一點點生命,在乾的塊莖裡。
杜(國清)譯:
四月最是殘酷的季節
讓死寂的土原迸出紫丁香
摻雜著追憶與欲情
以春雨撩撥萎頓的根莖。
冬天令人温暖,將大地
覆蓋著遺忘的雪泥
讓枯乾的球根滋養短暫的生命。
查(良錚)譯:
四月最殘忍,從死了的
土地滋生丁香,混雜著
回憶和欲望,讓春雨
挑動著呆鈍的根。
冬天保我們温暖,把大地
埋在忘懷的雪裡,使乾了的
球莖得一點點生命。
趙(毅衡)譯:
四月是最殘酷的月份,在死地上
養育出丁香,擾混了
回憶和欲望,用春雨
驚醒遲鈍的根。
冬天使我們溫暖,用健忘的雪
把大地覆蓋,用乾癟的根莖
餵養微弱的生命。
李(俊清)譯:
四月這殘酷的季節,滋育
紫丁香於乾旱土地上,混合
記憶和希望,一陣春雨
擾亂半死根莖的平靜。
寒冬卻令人溫暖,飄灑
忘憂之雪掩飾險幟,而以
乾球根飼育少許的生氣。
裘(小龍)譯:
四月是最殘忍的月份,哺育著
丁香,在死去的土地裡,混合著
記憶和欲望,撥動著
沉悶的根芽,在一陣陣春雨裡。
冬天使我們暖和,遮蓋著
大地在健忘的雪裡,餵養著
一個小小的生命,在乾枯的球莖裡。
劉(象愚)譯:
四月是最殘忍的月份,在死去的
土地裡哺育著丁香,混和著
記憶和欲望,又讓春雨
撥動著沉悶的根芽。
冬天使我們温暖,把大地
覆蓋在健忘的雪裡,用乾枯的
球莖餵養著一個小小的生命。
本文不擬對這八種中譯本的優劣詳加評論,而只以《荒原》開篇的七行為例,根據對原詩主題的理解,略述各家特色,以證文學翻譯人才需備的三個條件,亦即,外國語文(包括文化)的理解能力,本國語文(包括文學傳統)的學養,以及文學的感受性。這三者表現在翻譯作品上,亦即,對原文語意理解的準確性,曲盡原意的表現力,以及再創造的藝術效果,也就是一般所謂的「信達雅」這三者合一的翻譯的理想境界。
……
《荒原》開頭七行所描寫的便是這樣的一個世界的浮影:荒廢、無能、愛死不活、雖生猶死、不生不死、非生非死、亦生亦死的生存景象或精神形象。以下讓我們逐行討論原詩的含義和各家翻譯的差異。
《荒原》一開頭,詩人故作驚人之筆,說:四月最是殘酷的一個月(April is the crulest month)。四月正是大地回春,草木復甦,欣欣向榮的時候,怎麼說是最殘酷的呢?對荒原外的人來說,這是有悖情理的;可是對荒原上的任何生命來說,正是如此。對於一個了無生機的荒地,或生機殘廢的生命,硬要它展示生機或萌生春心,知其不可能而強迫其所不能,這豈非殘酷!這句原文,翻成「四月是最殘忍的一個月」(趙譯),或「四月是最殘酷的月份」(葉譯、衡譯),或「四月是最殘忍的月份」(裘譯、劉譯),都沒錯,「信」而且「達」,但是不夠「雅」,缺少詩的韻味。査譯翻成「四月最殘忍」,將「一個月」或「月份」略去了,不夠「信」的標準,但是不無道理」他一定也認為「一個月」或「月份」在中文的語感上太沒有詩意了。這正是杜譯認為四月代表春天因此將它譯成「季節」的理由。此外,杜譯不將 is the cruelest 直翻成「是最殘酷的」,而翻成「最是殘酷的」,也是基於詩的感受性。有些讀者一定會聯想到徐志摩在〈莎啲娜拉〉那首詩中的名句:「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徐志摩不愧是詩人,將「那一低頭最是溫柔的一這九個字的散文,鍛鍊成一字不差的優美詩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杜譯「四月/最是/殘酷的/季節」在節奏上完全呼應英文原句April / is the /cruelest / month 重輕相間的四個音步。
其次,原詩以三個-ing 結尾的動詞斷行,說明何以四月最是殘酷,頗有欲斷還續、苟延殘喘的味道。先說breeding/Lilacs out of the dead land。這個片語直譯成散文的意思是:「使紫丁香從死去了的土地上長出來」。這裡 breeding 是及物動詞,除了「使繁殖」之外,也有「促使」、「導致」、「引起」的意思。四月之所以最是殘酷,在於使乾死的土地長出紫丁香。這種不可能的強迫,勉其所難的酷使,是違反生命和自然之道的。這種不可能的強求,違反萬物本性的殘忍,在趙譯(荒地上/長著丁香),查譯(從死了的/土地滋生丁香),衡譯(在死地上/養育出丁香),裘譯(哺育著丁香,在死去的土地裡),劉譯(在死去的/土地裡哺育著丁香),或李譯(滋育/紫丁香於乾旱土地上)中,都沒有暗示出來。葉譯(进生長/紫丁香,從死沉沉的地上),略有勉強長出之意,而杜譯(讓死寂的土原迸出紫丁香)卻強烈地暗示這種天地不仁的殘酷性。Lilacs,該譯為「紫丁香」而不是「丁香」;前者屬木犀科,春季開花,可供觀賞;後者屬桃金娘科,夏季開花,大多藥用或作香料。至於將dead land 譯為「荒地」(趙譯),不夠準確;譯為「死沉沉的土地」(葉譯),「死了的土地」(查譯),「死地」(衡譯),「乾旱土地」(李譯)或「死去的土地」(裘譯、劉譯),與杜譯「死寂的土原」比照之下,也顯出譯者對詩語的感受性的差異。
……
下一個片語·stirring/Dull roots with spring rain。各家的翻譯差別較大,主要的原因還是由於對詩意的感受不同。stir 的含意包括「攪動」、「使微動」(cause something to move slightly)「激起」;翻成「催促」(趙譯)、「鼓動」(葉譯)、「驚醒」(衡譯)、「擾亂」(李譯)都不夠準確,不如「撩撥」(杜譯)「挑動」(查譯)「撥動」(裘譯、劉譯)庶幾近之。「撩撥」和「挑動」隱含春雨撩人的誘惑,更具感情色彩。Dull roots 翻成「遲鈍的根芽」(趙譯)、「呆鈍的根鬚」(葉譯)、「呆鈍的根」(查譯)「遲鈍的根」(衡譯)都沒錯,只是略嫌呆鈍,不夠生動。李譯翻成「半死根莖」,過於強解。杜譯為「萎頓的根莖」,含有性無能的暗示,尤其是在惱人春雨的撩撥之下,形成極大的反諷;這種暗示力即使超過原詩,只要不違背原詩的含意和「荒原」的主題,該是可取的。裘譯和劉譯翻成「沉悶的根芽」,是違反詩情的,因為荒原人深知追憶與欲情所帶來的痛苦,對春雨的撩撥採取否定的態度,雖然愛死不活,萎靡頹廢,但在主觀上對這種生存狀態是認同的,不該覺得沉悶。
……
從以上的解釋中,我們可以對《荒原》的主旨有了較明確的了解。在荒原的世界裡,春天是殘酷的,他們規避欲望,拒絕回憶,不願生命力的復甦,固然是逃避的心理,也是對現實的消極反抗﹔他們喜歡冬天半死不活的狀態,無為無欲,如果不能獲得救贖,是寧死勿活的。然而,這首詩的主題,並不在於讚揚或歌頌這種反常的生命觀。詩中涉指聖杯傳說的象徵意義,主要在於尋找聖杯以救治漁王的殘疾而使不毛之地恢復生機。因此,繁殖神崇拜的象徵意義,在這首詩中更為重要。換句話說,生與死是《荒原》的兩大主題,其根本意義在於,漁王的傳說象徵由生到死的頹廢,而繁殖神的崇拜象徵由死到生,乃至由死達到生的救贖。《荒原》開篇這七行的主旨在於前者,極言荒原世界的頹廢心態。若不能獲得救贖,這種生是不如死。這也是《荒原》這首詩在詩題之下那段引文的主旨:
在庫瑪耶我親眼看見那位女巫被吊在甕中,每當孩童問她:女巫姑,你想怎樣?她總是回答說:我想死啊。
這種題辭引自羅馬詩人佩特洛尼厄斯(Petronius, -86)作品。在希臘神話中,阿波羅愛上了女巫西比爾,她向阿波羅要求永生,但卻忘了要求青春,因此她的生命只能老而不死,最後衰老萎縮成一個瘦小的軀殼,被吊在甕中或瓶子裡。這種老而不死的生命,簡直生不如死,因此她但求一死,以得解脫。這個題辭用來喻指荒原上的生命,奄奄一息,不死不活,其實是,這種生不如死,甚至可以說,生命荒廢到如此地步無異於死,這題旨是相當明顯的。
從以上的比較論述中,可以看出,翻譯不只是散文意義的傳達,尤其是翻譯詩。詩的語言,不同於散文,有特定的色調、節奏、暗示、聯想、象徵等等語言藝術的要素,也是詩之為詩的特質。能將這些要素或特質在另一種語言中重現或再創造的才是優越的翻譯。因此,文學作品的翻譯,包括原文語意的理解,文學特質或詩意的把握,以及以另一種語言的再創造。這是文學翻譯人才必備的三個條件,亦即,外國語文(包括文化)的理解能力,本國語文(包括文學傳統)的學養,以及文學的感受性。這三者表現在翻譯作品上,亦即對原文語意理解的準確性,曲盡原意的表現力,以及再創造的藝術效果,也就是一般所謂的「信達雅」這三者合一的翻譯的理想境界。
(原題〈從《荒原》的八種中譯本到文學翻譯人才的培養與合作〉,發表於「外國文學中譯國際研討會」,國立中央圖書館,一九四四年,七月八——十日。)
書名:詩論.詩評.詩論詩
作者:杜國清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10/12
【Excerpt】
〈論《荒原》的八種中譯本〉
一九四八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略特的成名作《荒原》(The Waste Land),最初發表於一九二二年十月文學季刊《標準》(The Criterion)創刊號上,公認是二十世紀英美文學的一部劃時代的作品,也是西方現代詩的一個里程碑。第一個中文翻譯本是在十五年之後,一九三七年六月,由「新月派」詩人陳夢家的夫人趙蘿蕤所完成。促成這件大事的是當時主持《新詩社》的戴望舒,由他策劃、約稿、仔細審閱譯稿,將這部翻譯列為《新詩社叢書》的第一種出版。在《新詩》月刊上的「出版廣告」可能出自戴望舒手筆,聲稱這部「附以三萬餘言的注釋」的翻譯,「譯筆流麗暢達,注釋精細詳明。卷首有葉公超先生序言,對作者做精密的研究,並附有作者肖像,均為此譯本增色不少。」可惜這個譯本當初只印三百五十冊,而且在一九三七年六月正值抗戰爆發前夕,早已絕版。趙蘿蕤四〇年代在芝加哥深造,四〇年代末回大陸之後就不得不與「資產階級作家」艾略特「劃清界線」;在大陸對艾略特的介紹從此中斷。
在臺灣最早的《荒原》譯本,也是第二個中譯本,是在一九六一年正當臺灣詩壇大力推展現代主義運動時,由詩人學者葉維廉所翻譯,發表在《創世紀》詩刊第十六期。第三個中譯本是我翻譯的,發表在一九六六年《現代文學》第二十八期。當時在臺灣是看不到趙蘿蕤的譯本的。
第四個中譯本是由四〇年代「九葉詩人」之一穆旦,本名查良錚,在七〇年代後半期祕密翻譯的。查良錚於一九四八年赴美,在芝加哥大學攻讀英美文學,一九五三年回國之後,致力於翻譯工作,到一九五八年,五年之內,譯有普希金、雪萊、拜倫、濟慈等人的詩集十餘種。一九五八年十二月被判為「歷史反革命」,受勞動改造,且被奪了著譯出版的權利。一九七七年十二月病逝。他在文化大革命後期,翻譯了當代無人過問而事實上被禁的艾略特的作品十一首,一直到一九八五年才收入
《英國現代詩選》作為遺著出版。
《荒原》的第五個中譯本的譯者是趙毅衡。他原在北京社會科學院,一九八五年五月出版的《美國現代詩選》包括艾略特的作品《荒原》等十二首;序文寫於一九八三年五月,說明這本詩選的編譯工作前後斷斷續續地進行了四年,可見大約譯於一九八〇年前後,當他到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攻讀比較文學時。他目前任教於英國倫敦大學。第六個中譯本該是臺灣東吳大學李俊清教授於一九八二年六月在臺北出版的譯註《艾略特的荒原》。第七個中譯本的譯者是裘小龍。他在一九八五年九月出版《四個四重奏》一書,是艾略特詩的全譯本。他原在上海社會科學院工作,一九八八年到美國深造。第八個中譯本譯者是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劉象愚,收入陳敬容主編的《中外抒情名詩鑒賞辭典》,一九八八年八月出版。
原詩:
April is the cruelest month, breeding
Lilacs out of the dead land, mixing
Memory and desire, stirring
Dull roots with spring rain.
Winter kept us warm, covering
Earth in forgetful snow, feeding
A little life with dried tubers.
趙(蘿蕤)譯:
四月是最殘忍的一個月,荒地上
長著丁香,把回憶和欲望
參合在一起,又讓春雨
催促那些遲鈍的根芽。
冬天使我們温暖,大地
給助人遺忘的雪覆蓋著,又叫
枯乾的球根提供少許生命。
葉(維廉)譯:
四月是最殘酷的月份,迸生長
紫丁香,從死沉沉的地上,雜混著
記憶和欲望,鼓動著
呆鈍的根鬚,以春天的雨絲。
冬天令我們溫暖,覆隱著
大地,在善忘的雪花中,滋潤著
一點點生命,在乾的塊莖裡。
杜(國清)譯:
四月最是殘酷的季節
讓死寂的土原迸出紫丁香
摻雜著追憶與欲情
以春雨撩撥萎頓的根莖。
冬天令人温暖,將大地
覆蓋著遺忘的雪泥
讓枯乾的球根滋養短暫的生命。
查(良錚)譯:
四月最殘忍,從死了的
土地滋生丁香,混雜著
回憶和欲望,讓春雨
挑動著呆鈍的根。
冬天保我們温暖,把大地
埋在忘懷的雪裡,使乾了的
球莖得一點點生命。
趙(毅衡)譯:
四月是最殘酷的月份,在死地上
養育出丁香,擾混了
回憶和欲望,用春雨
驚醒遲鈍的根。
冬天使我們溫暖,用健忘的雪
把大地覆蓋,用乾癟的根莖
餵養微弱的生命。
李(俊清)譯:
四月這殘酷的季節,滋育
紫丁香於乾旱土地上,混合
記憶和希望,一陣春雨
擾亂半死根莖的平靜。
寒冬卻令人溫暖,飄灑
忘憂之雪掩飾險幟,而以
乾球根飼育少許的生氣。
裘(小龍)譯:
四月是最殘忍的月份,哺育著
丁香,在死去的土地裡,混合著
記憶和欲望,撥動著
沉悶的根芽,在一陣陣春雨裡。
冬天使我們暖和,遮蓋著
大地在健忘的雪裡,餵養著
一個小小的生命,在乾枯的球莖裡。
劉(象愚)譯:
四月是最殘忍的月份,在死去的
土地裡哺育著丁香,混和著
記憶和欲望,又讓春雨
撥動著沉悶的根芽。
冬天使我們温暖,把大地
覆蓋在健忘的雪裡,用乾枯的
球莖餵養著一個小小的生命。
本文不擬對這八種中譯本的優劣詳加評論,而只以《荒原》開篇的七行為例,根據對原詩主題的理解,略述各家特色,以證文學翻譯人才需備的三個條件,亦即,外國語文(包括文化)的理解能力,本國語文(包括文學傳統)的學養,以及文學的感受性。這三者表現在翻譯作品上,亦即,對原文語意理解的準確性,曲盡原意的表現力,以及再創造的藝術效果,也就是一般所謂的「信達雅」這三者合一的翻譯的理想境界。
……
《荒原》開頭七行所描寫的便是這樣的一個世界的浮影:荒廢、無能、愛死不活、雖生猶死、不生不死、非生非死、亦生亦死的生存景象或精神形象。以下讓我們逐行討論原詩的含義和各家翻譯的差異。
《荒原》一開頭,詩人故作驚人之筆,說:四月最是殘酷的一個月(April is the crulest month)。四月正是大地回春,草木復甦,欣欣向榮的時候,怎麼說是最殘酷的呢?對荒原外的人來說,這是有悖情理的;可是對荒原上的任何生命來說,正是如此。對於一個了無生機的荒地,或生機殘廢的生命,硬要它展示生機或萌生春心,知其不可能而強迫其所不能,這豈非殘酷!這句原文,翻成「四月是最殘忍的一個月」(趙譯),或「四月是最殘酷的月份」(葉譯、衡譯),或「四月是最殘忍的月份」(裘譯、劉譯),都沒錯,「信」而且「達」,但是不夠「雅」,缺少詩的韻味。査譯翻成「四月最殘忍」,將「一個月」或「月份」略去了,不夠「信」的標準,但是不無道理」他一定也認為「一個月」或「月份」在中文的語感上太沒有詩意了。這正是杜譯認為四月代表春天因此將它譯成「季節」的理由。此外,杜譯不將 is the cruelest 直翻成「是最殘酷的」,而翻成「最是殘酷的」,也是基於詩的感受性。有些讀者一定會聯想到徐志摩在〈莎啲娜拉〉那首詩中的名句:「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徐志摩不愧是詩人,將「那一低頭最是溫柔的一這九個字的散文,鍛鍊成一字不差的優美詩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杜譯「四月/最是/殘酷的/季節」在節奏上完全呼應英文原句April / is the /cruelest / month 重輕相間的四個音步。
其次,原詩以三個-ing 結尾的動詞斷行,說明何以四月最是殘酷,頗有欲斷還續、苟延殘喘的味道。先說breeding/Lilacs out of the dead land。這個片語直譯成散文的意思是:「使紫丁香從死去了的土地上長出來」。這裡 breeding 是及物動詞,除了「使繁殖」之外,也有「促使」、「導致」、「引起」的意思。四月之所以最是殘酷,在於使乾死的土地長出紫丁香。這種不可能的強迫,勉其所難的酷使,是違反生命和自然之道的。這種不可能的強求,違反萬物本性的殘忍,在趙譯(荒地上/長著丁香),查譯(從死了的/土地滋生丁香),衡譯(在死地上/養育出丁香),裘譯(哺育著丁香,在死去的土地裡),劉譯(在死去的/土地裡哺育著丁香),或李譯(滋育/紫丁香於乾旱土地上)中,都沒有暗示出來。葉譯(进生長/紫丁香,從死沉沉的地上),略有勉強長出之意,而杜譯(讓死寂的土原迸出紫丁香)卻強烈地暗示這種天地不仁的殘酷性。Lilacs,該譯為「紫丁香」而不是「丁香」;前者屬木犀科,春季開花,可供觀賞;後者屬桃金娘科,夏季開花,大多藥用或作香料。至於將dead land 譯為「荒地」(趙譯),不夠準確;譯為「死沉沉的土地」(葉譯),「死了的土地」(查譯),「死地」(衡譯),「乾旱土地」(李譯)或「死去的土地」(裘譯、劉譯),與杜譯「死寂的土原」比照之下,也顯出譯者對詩語的感受性的差異。
……
下一個片語·stirring/Dull roots with spring rain。各家的翻譯差別較大,主要的原因還是由於對詩意的感受不同。stir 的含意包括「攪動」、「使微動」(cause something to move slightly)「激起」;翻成「催促」(趙譯)、「鼓動」(葉譯)、「驚醒」(衡譯)、「擾亂」(李譯)都不夠準確,不如「撩撥」(杜譯)「挑動」(查譯)「撥動」(裘譯、劉譯)庶幾近之。「撩撥」和「挑動」隱含春雨撩人的誘惑,更具感情色彩。Dull roots 翻成「遲鈍的根芽」(趙譯)、「呆鈍的根鬚」(葉譯)、「呆鈍的根」(查譯)「遲鈍的根」(衡譯)都沒錯,只是略嫌呆鈍,不夠生動。李譯翻成「半死根莖」,過於強解。杜譯為「萎頓的根莖」,含有性無能的暗示,尤其是在惱人春雨的撩撥之下,形成極大的反諷;這種暗示力即使超過原詩,只要不違背原詩的含意和「荒原」的主題,該是可取的。裘譯和劉譯翻成「沉悶的根芽」,是違反詩情的,因為荒原人深知追憶與欲情所帶來的痛苦,對春雨的撩撥採取否定的態度,雖然愛死不活,萎靡頹廢,但在主觀上對這種生存狀態是認同的,不該覺得沉悶。
……
從以上的解釋中,我們可以對《荒原》的主旨有了較明確的了解。在荒原的世界裡,春天是殘酷的,他們規避欲望,拒絕回憶,不願生命力的復甦,固然是逃避的心理,也是對現實的消極反抗﹔他們喜歡冬天半死不活的狀態,無為無欲,如果不能獲得救贖,是寧死勿活的。然而,這首詩的主題,並不在於讚揚或歌頌這種反常的生命觀。詩中涉指聖杯傳說的象徵意義,主要在於尋找聖杯以救治漁王的殘疾而使不毛之地恢復生機。因此,繁殖神崇拜的象徵意義,在這首詩中更為重要。換句話說,生與死是《荒原》的兩大主題,其根本意義在於,漁王的傳說象徵由生到死的頹廢,而繁殖神的崇拜象徵由死到生,乃至由死達到生的救贖。《荒原》開篇這七行的主旨在於前者,極言荒原世界的頹廢心態。若不能獲得救贖,這種生是不如死。這也是《荒原》這首詩在詩題之下那段引文的主旨:
在庫瑪耶我親眼看見那位女巫被吊在甕中,每當孩童問她:女巫姑,你想怎樣?她總是回答說:我想死啊。
這種題辭引自羅馬詩人佩特洛尼厄斯(Petronius, -86)作品。在希臘神話中,阿波羅愛上了女巫西比爾,她向阿波羅要求永生,但卻忘了要求青春,因此她的生命只能老而不死,最後衰老萎縮成一個瘦小的軀殼,被吊在甕中或瓶子裡。這種老而不死的生命,簡直生不如死,因此她但求一死,以得解脫。這個題辭用來喻指荒原上的生命,奄奄一息,不死不活,其實是,這種生不如死,甚至可以說,生命荒廢到如此地步無異於死,這題旨是相當明顯的。
從以上的比較論述中,可以看出,翻譯不只是散文意義的傳達,尤其是翻譯詩。詩的語言,不同於散文,有特定的色調、節奏、暗示、聯想、象徵等等語言藝術的要素,也是詩之為詩的特質。能將這些要素或特質在另一種語言中重現或再創造的才是優越的翻譯。因此,文學作品的翻譯,包括原文語意的理解,文學特質或詩意的把握,以及以另一種語言的再創造。這是文學翻譯人才必備的三個條件,亦即,外國語文(包括文化)的理解能力,本國語文(包括文學傳統)的學養,以及文學的感受性。這三者表現在翻譯作品上,亦即對原文語意理解的準確性,曲盡原意的表現力,以及再創造的藝術效果,也就是一般所謂的「信達雅」這三者合一的翻譯的理想境界。
(原題〈從《荒原》的八種中譯本到文學翻譯人才的培養與合作〉,發表於「外國文學中譯國際研討會」,國立中央圖書館,一九四四年,七月八——十日。)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