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Excerpt:西格麗德.努涅斯的《永遠的蘇珊:回憶蘇珊.桑塔格》
2024/07/17 05:03
瀏覽149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Excerpt西格麗德.努涅斯的《永遠的蘇珊:回憶蘇珊.桑塔格

有一段時間蠻認真讀過蘇珊.桑塔格的一些作品,她的聰慧反應在作品當中總是讓人折服,而本書透過兒子的前女友兼助理西格麗德.努涅斯的視角,描繪出永遠的蘇珊,同時也更能讓我們看見真實的蘇珊,以下摘要分享。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59613
永遠的蘇珊:回憶蘇珊.桑塔格
Sempre Susan: a memoir of Susan Sontag

作者:西格麗德.努涅斯
原文作者:Sigrid Nunez
譯者:葉佳怡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23/06/22

作者簡介
西格麗德.努涅斯(Sigrid Nunez
生長在紐約,母親是德國人,父親是巴拿馬華人。大學就讀巴納德學院,之後到哥倫比亞大學攻讀藝術碩士(MFA)。畢業後陸續擔任《紐約時報》、《紐約時報書評》、《巴黎評論》、《紐約客》等雜誌的撰稿人,並於哥倫比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波士頓大學等校任教,更曾在多所大專院校擔任訪問或駐校作家。作品收錄於多本選集中,包括手推車獎選集與美籍華人文學選。曾獲2019美國最佳短篇故事獎、懷丁作家獎、羅馬文學獎、柏林獎學金。
 
近年代表作《摯友》獲得2018年美國國家圖書獎殊榮,更入圍國際IMPAC都柏林文學獎、法國費米娜獎、法國最佳外國圖書獎決選。現居紐約。

Excerpt
〈永遠的蘇珊〉
……


那是一九七六年的春天,距離我讀完哥倫比亞大學的創意寫作學院將近一年。我住的地方在西一〇六街,蘇珊就住在一〇六街和河岸大道的轉角。她在病弱期間累積了大量未回覆的信件,正打算開始處理,所以要求朋友推薦可以幫忙的人,那些朋友是《紐約書評》的編輯。在大學畢業準備讀研究所期間,我曾在那間雜誌社做過編輯助理。那些編輯知道我會打字,而且就住附近,所以建議她打給我。我當時想打的正是這種零工:不太會干擾我寫作的工作。
我去到河岸大道三四〇號的第一天,天氣晴朗,整間公寓——那是間有許多巨大窗戶的頂樓公寓——明亮得刺眼。我們在蘇珊的臥室工作。我坐在她的書桌前用她那臺龐大的IBM Selectric 打字機打字,她則在一旁說出要我打下的內容,同時來回踱步或躺在床上。那個房間就跟公寓的其他空間一樣,裝潢非常簡樸,白色的牆面上什麼都沒有。正如她後來解釋,因為這是工作的地方,她想要盡可能處在白色的環境中,也希望盡量確保其中不要有書。我不記得有任何家人或朋友的照片(事實上,在那間公寓中,我無法回想起任何這類照片有被展示出來);相反的,那裡有幾張黑白照(就像出版社準備的公關資料袋中會附的那種照片),照片中是她的文學英雄:普魯斯特了、王爾德、安托南(她才剛編完他的一部選集)、華特·班雅明。公寓的其他地方有幾張老電影明星的照片,而且都是著名黑白老電影中的定格畫面。一根據我的回憶,這些照片之前是紐約客電影院「的大廳的裝飾品,那間專門放老片的電影院位於八十八街和百老匯大道的交叉口。)她穿著一件寬鬆的套頭衫、牛仔褲,還有胡志明輪胎橡膠製的夾腳拖鞋,那雙拖鞋我想應該是她某次去北越旅行帶回來的。因為癌症的關係,她試圖戒菸(她會嘗試,然後失敗,然後再嘗試,一次又一次)。她會一次吃掉一整罐炸玉米粒,同時從一加侖裝塑膠桶中大口大口狂喝水。
信件總是多到令人卻步,我們得花上好幾小時處理,但我們的進度之所以慢到如此荒謬的程度,是因為電話一直響起,而且她每次都會接起來閒聊(有幾次是真的聊了好一陣子),而我就是坐在一邊等她說完,同時當然也在聽她聊天,偶爾拍拍她兒子那條總愛討人關注的巨型愛斯基摩犬。打來的人大多是我聽過的名字。我逐漸發現大家聽說她罹癌時的反應讓她很受不了。(不過當時我還不知道,她已經在整理一些想法,準備之後寫成〈疾病的隱喻〉。)我記得她在提起癌症時,對著電話另一頭的人說那是一種「專橫的疾病」。和漢娜.鄂蘭的死讓她覺得自己「變成了孤兒」。
……


對大衛來說,她在他還是個小孩時就成了「蘇珊」,而他的父親,也就是社會學家及文化評論家菲利普.里夫(Philip Rieff)則是「菲利普」;大衛告訴過我,他無法想像自己稱呼他們「媽」和「爸」。每次蘇珊和大衛談起他的父親時——那是她在十七歲時結婚的對象,當時她是芝加哥大學的學生,而他是二十八歲的講師,接著兩人在七年後離婚——她也稱他為菲利普。大衛提起她時很少說「我母親」,我也覺得說「你母親」聽來很怪。她就是永遠的「蘇珊」。(有一次,我剛開始在《紐約書評》工作沒多久,羅伯特·席爾維特說,「幫我打電話給蘇珊」。我伸手去拿旋轉名片架,說:「哪個蘇珊?」芭芭拉·雅皮斯坦當時也在場,她一聽就笑了。「哪個蘇珊?」她重複了一次,搖搖頭,我知道她在嘲笑我。)
名字啊。蘇珊向我坦承,獲得這樣一個無聊又平凡的名字始終讓她開心不起來。(「妳看起來不像是叫蘇珊的人,」她會模仿那些對自己這麼說的人。)只要有人叫她蘇,她就會全身帶刺地嚴詞糾正對方。普遍來說,她不喜歡任何形式的略稱或暱稱,不過她還是常把大衛(她是用米開朗基羅的雕像作品為他命名)暱稱為小衛(Dig)。
……


在所有當時的美國作家中,她除了敬佩哈德維克之外,還仰慕唐納德・巴塞爾姆(Donald Barthelme)、威廉.加斯(William Gass)、倫納德·麥可斯(Leonard Michaels)、瓊·蒂蒂安(Joan Didion),還有格拉斯·佩利(Grace Paley)。但相對於當代美國影像作品,她已經不怎麼閱讀當代美國小說(她哀嘆地表示,當代美國小說大概只能粗分為兩類:過時的郊區寫實主義,或者就是「布魯明黛百貨公司的虛無主義」)。在她看來,上一本出版的一流美國小說作品是《八月之光》,那是福克納的作品(她尊敬但不熱愛的作家)。當然,菲利普·羅斯和約翰·厄普戴克都是好作家,但她對他們的作品就是無法產生興趣。再之後,她也不覺得瑞蒙.卡佛對美國小說帶來的巨大影響有何值得高興之處。這完全不是因為她反對極簡主義,她表示,而是她對於「寫作跟說話一樣」的作家就是提不起興致。
真正能讓她提起興致的是一些歐洲作家,像是伊塔羅.卡爾維諾、博胡米爾·赫拉巴爾、彼得.漢德克和史丹尼斯瓦夫.賴(Stanislaw Lem)。相對於她那些野心比較小的美國同胞,他們創作的是更為大膽的原創性作品,另外同樣了不起的還有拉丁美洲的作家,像是豪爾赫·路易斯·波赫士,和胡利奧.科塔薩爾(Julio Corthzar)。跟平庸的美國當代寫實主義相比,她喜歡將所有突破形式及文類的高度創造性寫作都稱為科幻小說。她認為一名作家就該立志寫出這種文學作品,她正是致力於此,也認為這種作品的重要性能夠歷久不衰。
……


我還在哥倫比亞大學讀書時上過一堂現代英國文學課,老師是愛德華.薩依德。每次只要我提起他,蘇珊就會逗我,「看來有人迷上人家了。」(蘇珊和薩依德當時應該已經見過面,但還沒成為朋友。)她的說法不算是錯。許多學生當時都因為這位傑出、英俊的年輕薩依德教授而心醉神迷。
然後不知為何——我不記得細節了,只記得與我無關——薩依德教授來到家裡拜訪!
我始終不明白那天發生了什麼事。我記得我們四人坐在客廳,那裡只有一張舒適的椅子,而薩依德就坐在那張椅子上,大衣也沒脫,帶來的一把傘放在椅子旁的地板上。從他坐下到離開的那段期間,他不停伸手往下撿起雨傘,然後又立刻放回地上。
我記得我什麼都沒說,大衛也什麼都沒說,儘管蘇珊想盡辦法與他交流,薩依德卻幾乎沒怎麼開口。他穿著大衣坐在那裡,一隻手緊張地撥弄雨傘,從頭到尾沒說什麼話,真正開口時也含糊不清。他坐在唯一那張舒適的椅子上,那是整間公寓唯一舒適的一張椅子,看起來卻像坐在釘子上一樣難熬。他不停把雨傘拿起來又放下,雖然不管蘇珊說什麼他都點頭,但仍顯得心不在焉,根本沒有真的在聽她說話。至於當時討論的話題,我只記得有提到誰還在哥倫比亞教書、誰又已經離開之類的話題,因為多年前蘇珊也在那裡工作過。那次的造訪時間儘管不長,卻非常難熬,等他離開後,我們都鬆了一口氣。
等他離開後,蘇珊跑來找我。「妳還好嗎?」我聳聳肩。
「聽著,」她說,「我完全不知道剛剛是怎麼一回事,但我知道妳會有什麼感覺,我很遺憾。」這話是什麼意思?「我知道若是仰慕一個人,卻又看到對方有損形象的一面時,可能會有什麼感受。這可能讓人很痛苦。」
我們坐了一陣子,一邊抽菸一邊聊天。我們曾這樣度過多少時光呢?就是這樣邊抽菸邊聊天?她是我認識最忙碌、最有創作能量的人,但不知為何永遠有時間來場長談:這真的是我難以想像的事。
「不過有時就會發生這種事,」她說。「妳得做好準備。」她自己就碰過很多次,她說。一旦開始跟作家及藝術家認識之後,這種事就是不停、不停地在發生。「我以前是多麼興奮地想要認識這些人啊!我的英雄!我的偶像!」
一次又一次,她感到失望,甚至覺得遭受背叛。這些幻滅感受甚至讓她後悔實際見到這些人,因為她再也無法崇拜他們或他們的作品了,至少是無法再用同樣純潔的心態這麼做了。
她最愛的其中一本書是巴爾札克的《幻滅》,她堅持我應該立刻找來讀。
她最愛的電影之一是《東京物語》。「我盡量每年看一次。」(在那個年代,如果住在曼哈頓,這是可以做到的事。)
她發現我不愛那部電影時極為震驚。(我必須不好意思地說,第一次看時,我覺得小津這部傑作的節奏太慢了。)
「妳無法明白嗎?母親葬禮之後那段呢!妳覺得那段如何?」——她複誦出小女兒和媳婦之間的一段對話。「噢我的老天!」她掐住自己的喉嚨。「那段沒讓妳落淚嗎?」
我在她眼裡一定是個無比愚鈍的傢伙吧。為了顧及她的感受,我有考慮騙她,但後來她揮揮手,說,「噢,妳只是太年輕了。再過幾年就能看懂,然後就會真的明白了。」她信心滿滿。
其實不用花上幾年。我也不用再看那部電影了。

京子:活著不就是失望嗎?
紀子:是啊,沒錯。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隨堂筆記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