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九歌111年散文選》
2023/12/20 05:11
瀏覽146
迴響0
推薦5
引用0
Excerpt:《九歌111年散文選》
近日發現今年初出版的《九歌111年散文選》已可在圖書館預約借閱,才想起《九歌110年散文選》漏未閱讀。
而關於九歌年度散文選的個人閱讀史,需要追溯到2018年。至於九歌本身的散文選出版史,則必須回到1982年。
於是,就先來複習一段《七十年散文選》的〈編者前言〉吧!
文學乃反映時代的鏡子,這一面鏡子應該擦拭得乾淨亮麗,所反映的才不至於不實,甚或歪曲。但是文學另一層更重要的責任是,提昇人們的心靈層面。社會現實是客觀的存在,唯社會現實是由個人生活之總和乃是不容懷疑的事實。因此,文學作品的時代性,成為斷定其是否有存在價值的重要因素。文學如果沒有了時代精神,美麗的辭藻又如何?
——林錫嘉,〈編者前言〉(《七十年散文選》,九歌出版社)
在討論文學獎或散文真實性的當下,所謂的時代精神真的存在嗎?
以下挑選幾篇自己喜歡的作品摘要分享,也包含主編孫梓評的編序。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16773
九歌110年散文選
編者:孫梓評
出版社:九歌
出版日期:2022/02/25
【Excerpt】
〈編序〉/ 孫梓評
散文要求親密。不是捷運鄰座,挨身一程,移動兩站先後下車;亦不是尾隨陌生人幾個街角,最終獨看落葉徐然跌進影子。極端一點的例子,像擠進除駕駛外僅兩人座直升機,雪地陡然升至火山口,駕駛者為你解說腳下湯釜如何形成。或觀光地人力車,車夫代替負荷腳程,沿途兼且景點說明。或也像搭計程車,有時司機儉語,車內擺設、氣味汙潔提供閱讀背影的線索;偶遇話多之人,則連他每日作息,閒暇娛樂,飲食偏好,伴侶子女現況,都一併知曉了。
這時你或許發現,每一種比喻,都是有句點的旅程,你會離開,會下車,散文不是不用跳表計價的無限漫遊。此刻生活的世界,無論無可能修剪整齊的現實,或一篇篇流水似的臉書,LINE,IG,推特,好像有誰允諾你一切會無限延伸,所以世界又扁又平又長,看似永不落幕還能倒帶重來,實則義憤,寶愛,喧鬧和哀傷也隨手指輕輕滑動,事不關已被滑開。這時你應該也發現,每一種比喻裡,都有一個人,為另一些人,貢獻形式不同的細節。散文的親密在此顯現「氣味是沒道理的事,你雖輕微緊張於一言不發的司機,身體卻安適擱淺在爽淨帶有淡淡香氣的後座。說話合拍與否也是沒道理的事,有人謹慎瑣碎,含蓄保守;有人攻勢凌厲,言必有中。散文是,一個人和另一個人之間,各種频率的交通。
〈龍仔尾〉/ 蔣勳
……
顏色在視網膜上的色譜大概多到兩千,光是白色就有四百種,米白、雪白、磁白、月白、灰白、粉白、魚肚白、珍珠白、奶油白……文字上如何精密描寫,其實都不是視覺上的色譜,面對像提香(Titiano)畫裡層次複雜如光流動的白,藝術史家嘆為觀止,也只好創造了「提香白」這樣的名稱。
我一直好奇《紅樓夢》裡賈寶玉常穿的一種「靠色」褲子,「靠色」究竟是什麼顏色?
有人說是藍染的大槽裡最靠邊的織品,藍已經很淡,淡到像月白,有一痕不容易覺察的淡淡的藍影。是不是像宋瓷裡的「影青」,我很喜歡影青,比汝窯、龍泉都更淡,像是一抹逝去的青的影子,已經不像視覺,而是視覺的回憶了。
「青」在色彩裡也最複雜,「雨過天青」,有時候近藍,有時候近綠,「青」,有時候是李白詩裡「朝如青絲」的黑。
在龍仔尾看山,色相隨光時時變幻,文字的「藍」「綠」完全無用。
如果寫作,「紅花」「白雲」「藍天」或「綠地」,也還是空洞。有機會仰視浮雲,靜觀海洋,凝視陽光下稻浪翻飛,眼前一朵花,有看不盡的千變萬化,忽然發現文字的形容這麼貧乏。
離開生活,離開真實感受,文字、語言都會流於粗糙的鬥嘴狡辯,離真相越來越遠。
孟子說「充實之謂美」,細想「充實」二字,是感官的充實,也是心靈的充實吧。看到形容不出的色彩、聽到心靈悸動的聲音,鼻翼充滿青草香的喜悅,味蕾有飽滿米穀滋味的幸福,擁抱過、愛過,觸覺充實過,生命沒有遺憾,是不是真正的「充實」本意?
以前以為不讀書會「面目可憎」「語言乏味」,其實越來越感覺到不接近自然,不看繁花開落,不看浮雲變幻,不看著海洋發呆,沒有在夏日星空下熱淚盈眶,少了身體的擁抱牽掛溫度,大概才是「乏味」「乾枯」的真正原因吧……
一棵樹,在很長的時間,從種子、發芽、抽長樹枝,長葉子,開花、結果,而我們認識的樹,往往只是花,把花插在客廳,把果實切了分享,都會裡認識的樹會不會也只剩下了花與果實?
花被購買,果樹傾銷,和自然中花開花落、果實被鳥與蟲蟻啄食,哪一種才是眾生相?哪一種才是壽者相?
即將夏至,雨後初晴,我把籐椅搬到樹下,聽這個夏天激昂嘹亮如銅管高亢號角的蟬聲,光影滿地,喝一口鹿野的新茶,讀張岱在亡國後纂輯的《夜航船》,一段一段,隨時可以拿起,也隨時可以放下,沒有一定的章法連貫,不知道能不能多懂一點「應無所住」。
〈科尼島,一直有光〉/ 何曼莊
……
世界荒誕得像噩夢,科尼島的天際線看似魔幻卻無比真實,是逃避日常生活、一日往返的捷徑,七彩繽紛的摩天輪隨著歡樂的罐頭音樂轉動,毫不在意周圍集合式住宅群陰沉的臉色,各色飛車軌道到處扭動如天女衣帶、海風將雲朵堆得乾淨俐落,無瑕藍天映照著藍綠色的深邃海水,遊客漂在水面上起伏,等待日落,無論是被逼到暴走邊緣的凡人或是缺愛的怪胎,來到科尼島,看到摩天輪,聽見月神遊樂園的龍捲風飛車上下翻滾的載著尖叫哀號聲,頓時便能安心下來,於是科尼島不只是一個場所,一個地名,它也成為美國文學作品中的一種心理狀態,無論是瘋癲、寂寞、闖了禍的人,都會在這裡找到安慰。在瘟疫的一年,我們失去通勤、失去擁擠、失去地鐵上的Big Band、失去面交、失去購物買貴、失去被觀光客雙語問路、失去表情解讀、失去為餐廳服務費心疼、失去在吵雜酒吧裡聊天失聲,失去婚禮樂手是新娘前男友的尷尬;比起這些,許多認識的人與不認識的人失去工作、失去親人、失去生活、失去家庭和樂、失去心靈平靜、失去生存目標、失去存在價值,但只要還有科尼島,便知日子還沒完蛋,還有空間容納綺麗無用的幻想,因為這片沒有陰影的土地,一直有光。
〈在有冥王星的天空下〉/ 張惠菁
比如一個夜晚。比預想來得涼,也比預想來得靜。忽然就在那多出幾分的涼與靜裡無話可說。感覺有些簌簌地,似乎是擁擠的世間規範深植於我身上的某些制約,正在蒸發而去,細小魂魄一般從毛孔抽離散逸。一下子意識到,自己正在無所方向無所欲求之處。即便正走在路上,也並不覺得原來要去的地方真有非去不可的意義。如此,在時間與有限性的念頭再次湧上來之前,或許就是置身於荒野吧。而荒野,明確地呼吸著。
又比如那些周末的日間。因為家住在五層樓高的空間,正好是巷弄內樹木樹冠的高度。於是從清晨起,鳥聲便一直是背景音。倘若打開書,不,打開劇吧,這些背景音就會從意識中遠去,讓渡給劇裡的影像和聲音。其實是自願脫離日常,去跟隨劇裡的時間軸。而倘若又不是一齣足夠好的劇,常常就會邊看邊虛無地感到,自己為它放棄了點什麼,大概是時間的另一種可能吧。有時,也就聽著鳥聲再把自己的意識招回來,回到當下這個物理性空間。這個沒有殺人懸疑,沒有笑點或哭點,不以單一故事推進的時間。這個擁有歧義的此刻。
那些是意識到時間的線性的時候。也是意識到,時間的線性既是一種可能,也是一種陷阱的時候。是意識到在這一條線之外,還有一條平行的、還有一條歪斜的、還有不同轉速的時間的時候。是生出置身在此時間之外的念頭,從另一個角度俯瞰自身的時候。
……
〈攝影迷境〉/ 蘇紹連
……
幻影轉移的經驗,誘惑著我無法自拔地陷入攝影的迷境裡,一再挖掘記憶的深洞,卻難以預知記憶能否復刻於現實介面,而被我拍攝成影像。這是因念而生迷,若一念而不覺,或若無明而妄動,我便會在這時刻亂了攝影的方針,甚至是茫然無助至癱軟於地。我離不開水邊,心中只想等候水中出現更多可能的幻影,例如:一隻魚在停止呼吸之前突然從水底翻躍出來、一片落葉捲著蟲卵墜至水上像救生艇發出求援訊號,我就能夠拍攝到這些影像。我離不開水邊,似乎還有一些記憶尚未浮現,但我並未住過這裡,卻感受到有一種回溯這裡的力量進入我腦中,彷彿捲動膠片播放過往的影像,我需透過我的相機將之翻拍下來。或許,是那些不存在的人借用了我的身體,要看見他們昔日的景象。所以,我離不開水邊啊。
在一陣暈眩後,我聽見幾束光線貼地而行的顫音,由遠而近,有些交錯的陰影得列隊閃避於兩側,讓光線通過。草葉微微瞥見其實那是一陣風,一陣風先是帶來短暫的光線,隨後是濕潤的雨滴流淌下來。下雨了,我起身想躲到不遠之處一座廢棄的屋子,然而那座房子卻像被包裹在透明的膠囊裡,我努力把自己的身體一寸一寸地擠了進去,才免去遭受更大的雨水襲擊。屋內陰暗少光,但誰知被光線捨去的角落隱藏了一些傢俱,或許,還隱藏了一些我能拍攝出的人物。我拿著相機在小小的房屋空間裡迴轉身體,透過鏡頭凝視,拍下屋內足以象徵歲月的累累灰塵和殘缺蟲網,它們在人去後進駐,卻因屋內無人寄生時失去了生機,連生物也一一離滅。我正好用相機拍下所有生命離滅後的那種感受,不是只有灰塵和蟲網,還有那些損毀的桌椅櫃子,以及躺過歲月軀體的床。
以及牆壁上幾個生鋪的釘鉤,原本掛著的相框都不見了,我試著想像相框裡的人物影像,是老人家嗎?是小孩生日照嗎?是結婚照嗎?是全家福嗎?而今他們像那些灰塵落往哪裡?或飄出窗口,尋覓一條離去的路徑,通往另一個生存的疆域邊緣?我欲追隨而去,拿著相機向屋外拍攝,卻見屋外的光在雨停時變得像一層油,抹在沒有玻璃的窗框和破損的門板上,產生一種水漬的逆光之美,亮與暗的對比更為強烈,周遭的屋牆和樹木形體如同一幅浮雕,似乎也把往日的家園記憶刻削出來。我調整相機設定,降低對比度和銳利度,如此才不會對逆光下的現實影像和記憶造成傷痕,只有變得朦朧而無法辨識的景象,才能夠在觀賞者的心理上有了一種療癒的效果。
〈如何拍攝一部公路電影?〉/ 言叔夏
要如何拍攝一部公路電影呢?要如何集合演員?要如何讓一條長路的盡頭延長再延長?要如何才能不下車?如果,一條公路其實從來不筆直:「世界是記憶的圓環。」波赫士說。「我們所以為的創造,不過是被我們遺忘的事物。」寺山說,那就是父親不在家的結果。於是我沿著螺貝的旋不斷往內,像一條環山公路不停旋轉下墜,進入一個記憶之谷。擋風玻璃就是電影布幕。一艘夜車是一部公路電影也是一座夜間電影院。如果你剛好中途坐進後座,為我沿途講述那些我們共同的記憶與場所,我從照後鏡裡看見你夜色的臉孔,那就是一瞬間與電影裡隱身的畫外音人擦身而過。如果你的聲音啟動了我腦海裡的畫面,投放在擋風玻璃的電影屏幕前,這架移動的深夜電影院究竟是一部電影還是一座年少時代的電影放映室?車一直駛。有人講著講著下了車。有人臨時打撈搭便車。只有你會從後座遞來明信片,駕駛座後方十五度位置,靠右窗,只有你會給方向盤上的我傳來錦囊小紙條。
車過北七路。再往前一小段就是統聯綠色大帳棚。二〇〇五年〈乘客YMV播出時,有人說沒想到乘客竟然是搭國道客運來的。十五年後車過北七路,有人說沒想到我會在這條路上聽見這首歌。高架橋過去了,路口還有好多個。太陽餅島沿路熄滅。生日蠟燭都吹完了以後,第一盞路燈就開了。「世界是記憶的圓環。」於是我旋轉木馬般原地不停奔跑不停奔跑,公轉與自轉,想一圈一圈彌補圓周率的缺口:世上可有任何事物比雨中奔跑的旋轉木馬更憂傷?世上可有任何事物比不斷後退又遭逢的高架橋更憂傷?
也是在這樣的一個雨夜。不停下雨的某年九月木柵。鐵皮屋頂被雨敲得好大聲。在一座年少時代的地底洞穴裡抱膝坐起,真的以為就此失去了那列往東的列車。
「世上可有任何事物比雨中靜止的火車更憂傷?」
……
近日發現今年初出版的《九歌111年散文選》已可在圖書館預約借閱,才想起《九歌110年散文選》漏未閱讀。
而關於九歌年度散文選的個人閱讀史,需要追溯到2018年。至於九歌本身的散文選出版史,則必須回到1982年。
於是,就先來複習一段《七十年散文選》的〈編者前言〉吧!
文學乃反映時代的鏡子,這一面鏡子應該擦拭得乾淨亮麗,所反映的才不至於不實,甚或歪曲。但是文學另一層更重要的責任是,提昇人們的心靈層面。社會現實是客觀的存在,唯社會現實是由個人生活之總和乃是不容懷疑的事實。因此,文學作品的時代性,成為斷定其是否有存在價值的重要因素。文學如果沒有了時代精神,美麗的辭藻又如何?
——林錫嘉,〈編者前言〉(《七十年散文選》,九歌出版社)
在討論文學獎或散文真實性的當下,所謂的時代精神真的存在嗎?
以下挑選幾篇自己喜歡的作品摘要分享,也包含主編孫梓評的編序。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16773
九歌110年散文選
編者:孫梓評
出版社:九歌
出版日期:2022/02/25
【Excerpt】
〈編序〉/ 孫梓評
散文要求親密。不是捷運鄰座,挨身一程,移動兩站先後下車;亦不是尾隨陌生人幾個街角,最終獨看落葉徐然跌進影子。極端一點的例子,像擠進除駕駛外僅兩人座直升機,雪地陡然升至火山口,駕駛者為你解說腳下湯釜如何形成。或觀光地人力車,車夫代替負荷腳程,沿途兼且景點說明。或也像搭計程車,有時司機儉語,車內擺設、氣味汙潔提供閱讀背影的線索;偶遇話多之人,則連他每日作息,閒暇娛樂,飲食偏好,伴侶子女現況,都一併知曉了。
這時你或許發現,每一種比喻,都是有句點的旅程,你會離開,會下車,散文不是不用跳表計價的無限漫遊。此刻生活的世界,無論無可能修剪整齊的現實,或一篇篇流水似的臉書,LINE,IG,推特,好像有誰允諾你一切會無限延伸,所以世界又扁又平又長,看似永不落幕還能倒帶重來,實則義憤,寶愛,喧鬧和哀傷也隨手指輕輕滑動,事不關已被滑開。這時你應該也發現,每一種比喻裡,都有一個人,為另一些人,貢獻形式不同的細節。散文的親密在此顯現「氣味是沒道理的事,你雖輕微緊張於一言不發的司機,身體卻安適擱淺在爽淨帶有淡淡香氣的後座。說話合拍與否也是沒道理的事,有人謹慎瑣碎,含蓄保守;有人攻勢凌厲,言必有中。散文是,一個人和另一個人之間,各種频率的交通。
〈龍仔尾〉/ 蔣勳
……
顏色在視網膜上的色譜大概多到兩千,光是白色就有四百種,米白、雪白、磁白、月白、灰白、粉白、魚肚白、珍珠白、奶油白……文字上如何精密描寫,其實都不是視覺上的色譜,面對像提香(Titiano)畫裡層次複雜如光流動的白,藝術史家嘆為觀止,也只好創造了「提香白」這樣的名稱。
我一直好奇《紅樓夢》裡賈寶玉常穿的一種「靠色」褲子,「靠色」究竟是什麼顏色?
有人說是藍染的大槽裡最靠邊的織品,藍已經很淡,淡到像月白,有一痕不容易覺察的淡淡的藍影。是不是像宋瓷裡的「影青」,我很喜歡影青,比汝窯、龍泉都更淡,像是一抹逝去的青的影子,已經不像視覺,而是視覺的回憶了。
「青」在色彩裡也最複雜,「雨過天青」,有時候近藍,有時候近綠,「青」,有時候是李白詩裡「朝如青絲」的黑。
在龍仔尾看山,色相隨光時時變幻,文字的「藍」「綠」完全無用。
如果寫作,「紅花」「白雲」「藍天」或「綠地」,也還是空洞。有機會仰視浮雲,靜觀海洋,凝視陽光下稻浪翻飛,眼前一朵花,有看不盡的千變萬化,忽然發現文字的形容這麼貧乏。
離開生活,離開真實感受,文字、語言都會流於粗糙的鬥嘴狡辯,離真相越來越遠。
孟子說「充實之謂美」,細想「充實」二字,是感官的充實,也是心靈的充實吧。看到形容不出的色彩、聽到心靈悸動的聲音,鼻翼充滿青草香的喜悅,味蕾有飽滿米穀滋味的幸福,擁抱過、愛過,觸覺充實過,生命沒有遺憾,是不是真正的「充實」本意?
以前以為不讀書會「面目可憎」「語言乏味」,其實越來越感覺到不接近自然,不看繁花開落,不看浮雲變幻,不看著海洋發呆,沒有在夏日星空下熱淚盈眶,少了身體的擁抱牽掛溫度,大概才是「乏味」「乾枯」的真正原因吧……
一棵樹,在很長的時間,從種子、發芽、抽長樹枝,長葉子,開花、結果,而我們認識的樹,往往只是花,把花插在客廳,把果實切了分享,都會裡認識的樹會不會也只剩下了花與果實?
花被購買,果樹傾銷,和自然中花開花落、果實被鳥與蟲蟻啄食,哪一種才是眾生相?哪一種才是壽者相?
即將夏至,雨後初晴,我把籐椅搬到樹下,聽這個夏天激昂嘹亮如銅管高亢號角的蟬聲,光影滿地,喝一口鹿野的新茶,讀張岱在亡國後纂輯的《夜航船》,一段一段,隨時可以拿起,也隨時可以放下,沒有一定的章法連貫,不知道能不能多懂一點「應無所住」。
〈科尼島,一直有光〉/ 何曼莊
……
世界荒誕得像噩夢,科尼島的天際線看似魔幻卻無比真實,是逃避日常生活、一日往返的捷徑,七彩繽紛的摩天輪隨著歡樂的罐頭音樂轉動,毫不在意周圍集合式住宅群陰沉的臉色,各色飛車軌道到處扭動如天女衣帶、海風將雲朵堆得乾淨俐落,無瑕藍天映照著藍綠色的深邃海水,遊客漂在水面上起伏,等待日落,無論是被逼到暴走邊緣的凡人或是缺愛的怪胎,來到科尼島,看到摩天輪,聽見月神遊樂園的龍捲風飛車上下翻滾的載著尖叫哀號聲,頓時便能安心下來,於是科尼島不只是一個場所,一個地名,它也成為美國文學作品中的一種心理狀態,無論是瘋癲、寂寞、闖了禍的人,都會在這裡找到安慰。在瘟疫的一年,我們失去通勤、失去擁擠、失去地鐵上的Big Band、失去面交、失去購物買貴、失去被觀光客雙語問路、失去表情解讀、失去為餐廳服務費心疼、失去在吵雜酒吧裡聊天失聲,失去婚禮樂手是新娘前男友的尷尬;比起這些,許多認識的人與不認識的人失去工作、失去親人、失去生活、失去家庭和樂、失去心靈平靜、失去生存目標、失去存在價值,但只要還有科尼島,便知日子還沒完蛋,還有空間容納綺麗無用的幻想,因為這片沒有陰影的土地,一直有光。
〈在有冥王星的天空下〉/ 張惠菁
比如一個夜晚。比預想來得涼,也比預想來得靜。忽然就在那多出幾分的涼與靜裡無話可說。感覺有些簌簌地,似乎是擁擠的世間規範深植於我身上的某些制約,正在蒸發而去,細小魂魄一般從毛孔抽離散逸。一下子意識到,自己正在無所方向無所欲求之處。即便正走在路上,也並不覺得原來要去的地方真有非去不可的意義。如此,在時間與有限性的念頭再次湧上來之前,或許就是置身於荒野吧。而荒野,明確地呼吸著。
又比如那些周末的日間。因為家住在五層樓高的空間,正好是巷弄內樹木樹冠的高度。於是從清晨起,鳥聲便一直是背景音。倘若打開書,不,打開劇吧,這些背景音就會從意識中遠去,讓渡給劇裡的影像和聲音。其實是自願脫離日常,去跟隨劇裡的時間軸。而倘若又不是一齣足夠好的劇,常常就會邊看邊虛無地感到,自己為它放棄了點什麼,大概是時間的另一種可能吧。有時,也就聽著鳥聲再把自己的意識招回來,回到當下這個物理性空間。這個沒有殺人懸疑,沒有笑點或哭點,不以單一故事推進的時間。這個擁有歧義的此刻。
那些是意識到時間的線性的時候。也是意識到,時間的線性既是一種可能,也是一種陷阱的時候。是意識到在這一條線之外,還有一條平行的、還有一條歪斜的、還有不同轉速的時間的時候。是生出置身在此時間之外的念頭,從另一個角度俯瞰自身的時候。
……
〈攝影迷境〉/ 蘇紹連
……
幻影轉移的經驗,誘惑著我無法自拔地陷入攝影的迷境裡,一再挖掘記憶的深洞,卻難以預知記憶能否復刻於現實介面,而被我拍攝成影像。這是因念而生迷,若一念而不覺,或若無明而妄動,我便會在這時刻亂了攝影的方針,甚至是茫然無助至癱軟於地。我離不開水邊,心中只想等候水中出現更多可能的幻影,例如:一隻魚在停止呼吸之前突然從水底翻躍出來、一片落葉捲著蟲卵墜至水上像救生艇發出求援訊號,我就能夠拍攝到這些影像。我離不開水邊,似乎還有一些記憶尚未浮現,但我並未住過這裡,卻感受到有一種回溯這裡的力量進入我腦中,彷彿捲動膠片播放過往的影像,我需透過我的相機將之翻拍下來。或許,是那些不存在的人借用了我的身體,要看見他們昔日的景象。所以,我離不開水邊啊。
在一陣暈眩後,我聽見幾束光線貼地而行的顫音,由遠而近,有些交錯的陰影得列隊閃避於兩側,讓光線通過。草葉微微瞥見其實那是一陣風,一陣風先是帶來短暫的光線,隨後是濕潤的雨滴流淌下來。下雨了,我起身想躲到不遠之處一座廢棄的屋子,然而那座房子卻像被包裹在透明的膠囊裡,我努力把自己的身體一寸一寸地擠了進去,才免去遭受更大的雨水襲擊。屋內陰暗少光,但誰知被光線捨去的角落隱藏了一些傢俱,或許,還隱藏了一些我能拍攝出的人物。我拿著相機在小小的房屋空間裡迴轉身體,透過鏡頭凝視,拍下屋內足以象徵歲月的累累灰塵和殘缺蟲網,它們在人去後進駐,卻因屋內無人寄生時失去了生機,連生物也一一離滅。我正好用相機拍下所有生命離滅後的那種感受,不是只有灰塵和蟲網,還有那些損毀的桌椅櫃子,以及躺過歲月軀體的床。
以及牆壁上幾個生鋪的釘鉤,原本掛著的相框都不見了,我試著想像相框裡的人物影像,是老人家嗎?是小孩生日照嗎?是結婚照嗎?是全家福嗎?而今他們像那些灰塵落往哪裡?或飄出窗口,尋覓一條離去的路徑,通往另一個生存的疆域邊緣?我欲追隨而去,拿著相機向屋外拍攝,卻見屋外的光在雨停時變得像一層油,抹在沒有玻璃的窗框和破損的門板上,產生一種水漬的逆光之美,亮與暗的對比更為強烈,周遭的屋牆和樹木形體如同一幅浮雕,似乎也把往日的家園記憶刻削出來。我調整相機設定,降低對比度和銳利度,如此才不會對逆光下的現實影像和記憶造成傷痕,只有變得朦朧而無法辨識的景象,才能夠在觀賞者的心理上有了一種療癒的效果。
〈如何拍攝一部公路電影?〉/ 言叔夏
要如何拍攝一部公路電影呢?要如何集合演員?要如何讓一條長路的盡頭延長再延長?要如何才能不下車?如果,一條公路其實從來不筆直:「世界是記憶的圓環。」波赫士說。「我們所以為的創造,不過是被我們遺忘的事物。」寺山說,那就是父親不在家的結果。於是我沿著螺貝的旋不斷往內,像一條環山公路不停旋轉下墜,進入一個記憶之谷。擋風玻璃就是電影布幕。一艘夜車是一部公路電影也是一座夜間電影院。如果你剛好中途坐進後座,為我沿途講述那些我們共同的記憶與場所,我從照後鏡裡看見你夜色的臉孔,那就是一瞬間與電影裡隱身的畫外音人擦身而過。如果你的聲音啟動了我腦海裡的畫面,投放在擋風玻璃的電影屏幕前,這架移動的深夜電影院究竟是一部電影還是一座年少時代的電影放映室?車一直駛。有人講著講著下了車。有人臨時打撈搭便車。只有你會從後座遞來明信片,駕駛座後方十五度位置,靠右窗,只有你會給方向盤上的我傳來錦囊小紙條。
車過北七路。再往前一小段就是統聯綠色大帳棚。二〇〇五年〈乘客YMV播出時,有人說沒想到乘客竟然是搭國道客運來的。十五年後車過北七路,有人說沒想到我會在這條路上聽見這首歌。高架橋過去了,路口還有好多個。太陽餅島沿路熄滅。生日蠟燭都吹完了以後,第一盞路燈就開了。「世界是記憶的圓環。」於是我旋轉木馬般原地不停奔跑不停奔跑,公轉與自轉,想一圈一圈彌補圓周率的缺口:世上可有任何事物比雨中奔跑的旋轉木馬更憂傷?世上可有任何事物比不斷後退又遭逢的高架橋更憂傷?
也是在這樣的一個雨夜。不停下雨的某年九月木柵。鐵皮屋頂被雨敲得好大聲。在一座年少時代的地底洞穴裡抱膝坐起,真的以為就此失去了那列往東的列車。
「世上可有任何事物比雨中靜止的火車更憂傷?」
……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