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孟東籬 (孟祥森) 的《給你一朶禪的花》
2022/10/08 05:00
瀏覽707
迴響0
推薦8
引用0
Excerpt:孟東籬 (孟祥森) 的《給你一朶禪的花》
二十多年前,當我開始翻譯鈴木大拙的一些禪書時,接觸到《景德傳燈錄》,這是「不立文字」的禪宗最重要的一本文字記錄。
這本書成於宋朝景德年間,收錄了大約一千人的言行,時間主要是梁武帝、整個唐朝,以及宋朝初年 (西元五二○至一○○○年)。這是一本豐富的典籍。但它的印刷、排版和標點的老舊,以及文字的濃縮,使現代人難以接近。所以我一直想用現代人可懂的白話文,重新說給現代人聽。
……
謝謝曹又方、簡志忠使本書得以出版;謝謝應桂華爲本書用心編輯;更要謝謝大畫家李義弘慨允為本書作畫,他是我喜歡的畫家。
最後想奉勸讀者諸君,不要被筆者騙了,以爲他旣然說得頭頭是道,其人一定高竿。
其實,他的人滿爛的。
各位如果不信,責任只有自負了。
——孟東籬,〈自序〉
孟祥森以《傳燈錄》為本,寫了260則禪話。其中不乏大家耳熟能詳的「銅鈴響或風響」、「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以下抄錄幾則個人覺得叫有意思的禪話,大家一起思考看看吧!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9%AF%E5%BE%B7%E5%82%B3%E7%87%88%E9%8C%84
傳燈錄,全稱景德傳燈錄,景德是北宋真宗年號,本書原題名為《佛祖同參集》,中國佛教禪宗史書。共30卷,宋景德元年(1004年)東吳僧道原撰,被收入《大正藏》。
「傳燈錄」只限於禪宗,屬記言體及按世次記載的譜錄體。《傳燈錄》載自過去七佛、第一祖摩訶迦葉、至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東土六祖,至法眼宗文益禪師法嗣的禪宗傳法世系,共1701人的機緣語句,載明各禪師之俗姓、籍貫、修行經歷、住地、示寂年代、世壽、法臘、諡號等。另附語錄951人。傳燈錄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並引出了禪宗一系列的燈錄著述,如:《天聖廣燈錄》、《續傳燈錄》。
在《寶林傳》、《祖堂集》尚未重新為世人發現之前,《景德傳燈錄》是禪宗最早的一部史書,位居「五燈」(即《傳燈錄》、《廣燈錄》、《續燈錄》、《聯燈會要》、《普燈錄》)之首,是研究禪宗史的重要資料。自上述二書(《寶林傳》、《祖堂集》)於二十世紀上半葉被發現後,得知本書曾受其影響,且多所取材。事實上,在本書完成前的唐末、五代時,已有多種禪宗史書出現。在內容上,《景德傳燈錄》是以這些史書為基礎,並進一步搜集資料,經篩選潤色而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198135
給你一朶禪的花
作者:孟東籬 (孟祥森)
出版社:圓神
出版日期:1997/02/15
語言:繁體中文
【Excerpt】
〈你的心是白的嗎〉
第三祖商那和修 (古譯為商那和脩) 年紀大了,想要找一個法嗣,不久就在利國找到了一個年輕人,名叫優波菊多 (古譯為優波毱多)。
商那和修說:「你幾歲了?」
優波菊多答道:「十七。」
商那和修問:「你是身體十七,還是本性十七?」
優波菊多回答:「老師,你的頭髮白了。是你的頭髮白,還是你的心白?」
商那和修說:「我只是頭髮白,而不是心白。」
優波菊多:「我是身體的年齡十七,而非本性十七。」
商那和修認為優波菊多是一個有慧根的人,很高興,便收他為弟子。
[原文]
第三祖商那和脩······化緣旣久,思付正法。尋於吒利國得優波毱多以為給侍。因問毱多曰:「汝年幾耶?」曰:我年十七。」師曰:「汝身十七?性十七耶?」答曰:「髮已白,爲髮白耶?心白耶?」師曰:「我但髮白,非心白耳。」多曰:「我身十七,非性十七。」和脩知是法器。
《傳燈錄》卷一,頁十九~二○
〈三歲就會說,八十歲却不會做〉
唐朝元和年間 (西元八○一~八二○年),大詩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太守,到山上去拜見道林禪師。見禪師住在樹上,便說:「住這裡很危險啊!」
道林禪師回答道:「太守,你更危險呢!」
白居易說:「我身為太守,鎭守江山,怎麽會有危險呢?」
道林說:「是用一般的眼光去辨識事物,就像把木柴放在火堆邊,怎麽會不危險呢!」
聰明的白居易應當是領略了道林的意思。便又問:「佛法的重點在裡?」
道林禪師說:「所有的惡事都不要做,任何的善事都盡量去行。」
白居易有點失望的說:「三歲小孩也會說這種話!」
道林禪師道:「三歲的小孩固然會說,八十歲的老人却仍舊不會做!」
白居易於是讚服了道林禪師,向他行禮。
[原文]
杭州鳥窠道林禪師……元和中,白居易出守茲郡,因入山禮謁。乃間師曰:「禪師住處甚危險!師曰:「太守危險尤甚!」曰:「弟子位鎭江山,何險之有!」師曰: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乎?」又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惡莫作,衆善奉行。」白曰:「三歲孩兒也解恁麽道。」師曰:「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白遂作禮。
《傳燈錄》卷四,頁六八
〈喧天動地〉
忻州 (現在山西省) 酈村的自滿禪師,有一天走上法堂對大衆說:「使宇宙之為宇宙,生命之為生命,心靈之為心靈的那個東西,是無古無今的。古時如此,現在依然,那是宇宙法則的本態。本態就是這樣了,更還有什麽別樣呢?更還有什麽可說呢?雖然如此,就是有許多人搞不清楚。」
有一個和尚說:「不要說古,也不要說今,請法師直說!」
自滿道:「什麼直說不直說!我剛剛就是直說。你們這批人就是常要別人不說古不道今,只要說永恆;就像叫人不說手心不說手背不說手指頭,却叫人說『手』。但手心手背和手指頭就是手哇!它們每個地方都是手的一部分,它們的本質都是手的本質。不說手心不說手背不說手指頭,哪來什麽手?過去、現在、未來,就是永恆;此時此地的現象,就是宇宙的實相;使此時此地的現象發生的,就是宇宙自古至今不變的法則。我就知道你們搞不清楚,果然!」
又有一次,自滿禪師對大衆說:「除了白天是白天,晚上是晚上,白天亮晚上黑以外,更有什麽好說的呢?你就是你,我就是我,雞就是雞,狗就是狗。好好去體會吧!」
那時,有個和尚問道:「什麽是和諧靜默?」
自滿禪師回答說:「喧天動地!」
這真是多麽透徹的回答!修行的人常要尋求靜默、無爭、不辯、和諧、沉靜。但是,宇宙的大法却色彩繽紛,震耳欲聾,隨時都在變動不居,隨時都在動用,展現活潑潑的生機。
對於那種拘謹的小沉小靜,禪宗是不放在眼裡的:禪宗永遠都是大海生波,御浪而行。
禪宗的安靜可以是火山爆發,雷霆萬鈞:禪宗的不辯可以是海浪激盪,裂石崩雲;禪宗的不爭可以是物競天擇,萬物相食。
禪宗體會天道,而與天道同行。
心是熱鬧的,因為生命熱鬧。
生命是熱鬧的,因為宇宙熱鬧。
宇宙是熱鬧的,因為那是宇宙的本然!
不然,便成了死寂的世界!
[原文]
忻州酈村自滿禪師,上堂云:「古今不異,法爾如然。更復何也!雖然如此,這個事大有人罔措在!」時有僧問:「不落古今,請師直道。」師云:「情知汝罔措!」……師一日謂衆曰:「除日明夜暗,更說什麽?即得珍重!」時有僧問:「如何是無諍之句?」師云:「喧天動地!」
《傳燈錄》卷六,頁一一三
〈鼯鼠聲〉
有一次,一個和尚問大梅法常:「什麽是佛法大意?」
法常說:「蒲花,柳絮,竹針,麻線。」
有一天,他忽然對門徒說:「要來的,擋也搞不住;要去的,追也追不著。」
言談之間,正巧聽到鼯鼠的叫聲。他說:「就是這個,不是別的。你們好好的護持著,我現在要逝去了。」
說完就過世。
就是這個,不是別的!是心,是法,是人,是鼯鼠,是樹影,是世界,是宇宙。
[原文]
明州大梅山法常禪師……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云:「蒲花,柳絮,竹針,麻線。」……忽一日謂其徒曰:「來莫可拒,往莫可追。」從容間,復聞鼯鼠聲。師云:「即此物,非他物!汝等人善護持之!吾今逝矣!」言訖示滅。
《傳燈錄》卷七,頁一二五~一二六
〈如霜如雪,仍是污染〉
有一個人,問徑山洪諲禪師:「如霜如雪時怎麽樣?」
這意思是問,一個人修行到內心如霜如雪一樣冷凝潔白,是什麽段數?發問的人一定以為是再高竿不過,再純潔不過了。
但徑山答道:「仍舊是污染!」
如霜如雪,太乾淨了,而這種乾淨的本身,是不寬大的、不豐富的、不活潑的、不自然的。它是一種污染。
那人當然吃了一驚,便問:「什麽是不污染?」
徑山道:「色彩繽紛!」
徑山的話正表現了祖師禪的本色:而如霜如雪的「清一色」則是「如來禪」的玉潔冰清。
祖師禪是「世界」,如來禪是「人為」;祖師禪是領會,如來神是修行;祖師禪是無求,如來禪是有願。
祖師禪是「禪宗」,如來禪是佛教。
[原文]
杭州徑山洪諲禪師……問:「如霜如雪時如何?」師曰:「猶是污染!」曰:不污染時如何?」師曰:「不同色!」
《傳燈錄》卷十一,頁八~九
二十多年前,當我開始翻譯鈴木大拙的一些禪書時,接觸到《景德傳燈錄》,這是「不立文字」的禪宗最重要的一本文字記錄。
這本書成於宋朝景德年間,收錄了大約一千人的言行,時間主要是梁武帝、整個唐朝,以及宋朝初年 (西元五二○至一○○○年)。這是一本豐富的典籍。但它的印刷、排版和標點的老舊,以及文字的濃縮,使現代人難以接近。所以我一直想用現代人可懂的白話文,重新說給現代人聽。
……
謝謝曹又方、簡志忠使本書得以出版;謝謝應桂華爲本書用心編輯;更要謝謝大畫家李義弘慨允為本書作畫,他是我喜歡的畫家。
最後想奉勸讀者諸君,不要被筆者騙了,以爲他旣然說得頭頭是道,其人一定高竿。
其實,他的人滿爛的。
各位如果不信,責任只有自負了。
——孟東籬,〈自序〉
孟祥森以《傳燈錄》為本,寫了260則禪話。其中不乏大家耳熟能詳的「銅鈴響或風響」、「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以下抄錄幾則個人覺得叫有意思的禪話,大家一起思考看看吧!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9%AF%E5%BE%B7%E5%82%B3%E7%87%88%E9%8C%84
傳燈錄,全稱景德傳燈錄,景德是北宋真宗年號,本書原題名為《佛祖同參集》,中國佛教禪宗史書。共30卷,宋景德元年(1004年)東吳僧道原撰,被收入《大正藏》。
「傳燈錄」只限於禪宗,屬記言體及按世次記載的譜錄體。《傳燈錄》載自過去七佛、第一祖摩訶迦葉、至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東土六祖,至法眼宗文益禪師法嗣的禪宗傳法世系,共1701人的機緣語句,載明各禪師之俗姓、籍貫、修行經歷、住地、示寂年代、世壽、法臘、諡號等。另附語錄951人。傳燈錄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並引出了禪宗一系列的燈錄著述,如:《天聖廣燈錄》、《續傳燈錄》。
在《寶林傳》、《祖堂集》尚未重新為世人發現之前,《景德傳燈錄》是禪宗最早的一部史書,位居「五燈」(即《傳燈錄》、《廣燈錄》、《續燈錄》、《聯燈會要》、《普燈錄》)之首,是研究禪宗史的重要資料。自上述二書(《寶林傳》、《祖堂集》)於二十世紀上半葉被發現後,得知本書曾受其影響,且多所取材。事實上,在本書完成前的唐末、五代時,已有多種禪宗史書出現。在內容上,《景德傳燈錄》是以這些史書為基礎,並進一步搜集資料,經篩選潤色而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198135
給你一朶禪的花
作者:孟東籬 (孟祥森)
出版社:圓神
出版日期:1997/02/15
語言:繁體中文
【Excerpt】
〈你的心是白的嗎〉
第三祖商那和修 (古譯為商那和脩) 年紀大了,想要找一個法嗣,不久就在利國找到了一個年輕人,名叫優波菊多 (古譯為優波毱多)。
商那和修說:「你幾歲了?」
優波菊多答道:「十七。」
商那和修問:「你是身體十七,還是本性十七?」
優波菊多回答:「老師,你的頭髮白了。是你的頭髮白,還是你的心白?」
商那和修說:「我只是頭髮白,而不是心白。」
優波菊多:「我是身體的年齡十七,而非本性十七。」
商那和修認為優波菊多是一個有慧根的人,很高興,便收他為弟子。
[原文]
第三祖商那和脩······化緣旣久,思付正法。尋於吒利國得優波毱多以為給侍。因問毱多曰:「汝年幾耶?」曰:我年十七。」師曰:「汝身十七?性十七耶?」答曰:「髮已白,爲髮白耶?心白耶?」師曰:「我但髮白,非心白耳。」多曰:「我身十七,非性十七。」和脩知是法器。
《傳燈錄》卷一,頁十九~二○
〈三歲就會說,八十歲却不會做〉
唐朝元和年間 (西元八○一~八二○年),大詩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太守,到山上去拜見道林禪師。見禪師住在樹上,便說:「住這裡很危險啊!」
道林禪師回答道:「太守,你更危險呢!」
白居易說:「我身為太守,鎭守江山,怎麽會有危險呢?」
道林說:「是用一般的眼光去辨識事物,就像把木柴放在火堆邊,怎麽會不危險呢!」
聰明的白居易應當是領略了道林的意思。便又問:「佛法的重點在裡?」
道林禪師說:「所有的惡事都不要做,任何的善事都盡量去行。」
白居易有點失望的說:「三歲小孩也會說這種話!」
道林禪師道:「三歲的小孩固然會說,八十歲的老人却仍舊不會做!」
白居易於是讚服了道林禪師,向他行禮。
[原文]
杭州鳥窠道林禪師……元和中,白居易出守茲郡,因入山禮謁。乃間師曰:「禪師住處甚危險!師曰:「太守危險尤甚!」曰:「弟子位鎭江山,何險之有!」師曰: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乎?」又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惡莫作,衆善奉行。」白曰:「三歲孩兒也解恁麽道。」師曰:「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白遂作禮。
《傳燈錄》卷四,頁六八
〈喧天動地〉
忻州 (現在山西省) 酈村的自滿禪師,有一天走上法堂對大衆說:「使宇宙之為宇宙,生命之為生命,心靈之為心靈的那個東西,是無古無今的。古時如此,現在依然,那是宇宙法則的本態。本態就是這樣了,更還有什麽別樣呢?更還有什麽可說呢?雖然如此,就是有許多人搞不清楚。」
有一個和尚說:「不要說古,也不要說今,請法師直說!」
自滿道:「什麼直說不直說!我剛剛就是直說。你們這批人就是常要別人不說古不道今,只要說永恆;就像叫人不說手心不說手背不說手指頭,却叫人說『手』。但手心手背和手指頭就是手哇!它們每個地方都是手的一部分,它們的本質都是手的本質。不說手心不說手背不說手指頭,哪來什麽手?過去、現在、未來,就是永恆;此時此地的現象,就是宇宙的實相;使此時此地的現象發生的,就是宇宙自古至今不變的法則。我就知道你們搞不清楚,果然!」
又有一次,自滿禪師對大衆說:「除了白天是白天,晚上是晚上,白天亮晚上黑以外,更有什麽好說的呢?你就是你,我就是我,雞就是雞,狗就是狗。好好去體會吧!」
那時,有個和尚問道:「什麽是和諧靜默?」
自滿禪師回答說:「喧天動地!」
這真是多麽透徹的回答!修行的人常要尋求靜默、無爭、不辯、和諧、沉靜。但是,宇宙的大法却色彩繽紛,震耳欲聾,隨時都在變動不居,隨時都在動用,展現活潑潑的生機。
對於那種拘謹的小沉小靜,禪宗是不放在眼裡的:禪宗永遠都是大海生波,御浪而行。
禪宗的安靜可以是火山爆發,雷霆萬鈞:禪宗的不辯可以是海浪激盪,裂石崩雲;禪宗的不爭可以是物競天擇,萬物相食。
禪宗體會天道,而與天道同行。
心是熱鬧的,因為生命熱鬧。
生命是熱鬧的,因為宇宙熱鬧。
宇宙是熱鬧的,因為那是宇宙的本然!
不然,便成了死寂的世界!
[原文]
忻州酈村自滿禪師,上堂云:「古今不異,法爾如然。更復何也!雖然如此,這個事大有人罔措在!」時有僧問:「不落古今,請師直道。」師云:「情知汝罔措!」……師一日謂衆曰:「除日明夜暗,更說什麽?即得珍重!」時有僧問:「如何是無諍之句?」師云:「喧天動地!」
《傳燈錄》卷六,頁一一三
〈鼯鼠聲〉
有一次,一個和尚問大梅法常:「什麽是佛法大意?」
法常說:「蒲花,柳絮,竹針,麻線。」
有一天,他忽然對門徒說:「要來的,擋也搞不住;要去的,追也追不著。」
言談之間,正巧聽到鼯鼠的叫聲。他說:「就是這個,不是別的。你們好好的護持著,我現在要逝去了。」
說完就過世。
就是這個,不是別的!是心,是法,是人,是鼯鼠,是樹影,是世界,是宇宙。
[原文]
明州大梅山法常禪師……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云:「蒲花,柳絮,竹針,麻線。」……忽一日謂其徒曰:「來莫可拒,往莫可追。」從容間,復聞鼯鼠聲。師云:「即此物,非他物!汝等人善護持之!吾今逝矣!」言訖示滅。
《傳燈錄》卷七,頁一二五~一二六
〈如霜如雪,仍是污染〉
有一個人,問徑山洪諲禪師:「如霜如雪時怎麽樣?」
這意思是問,一個人修行到內心如霜如雪一樣冷凝潔白,是什麽段數?發問的人一定以為是再高竿不過,再純潔不過了。
但徑山答道:「仍舊是污染!」
如霜如雪,太乾淨了,而這種乾淨的本身,是不寬大的、不豐富的、不活潑的、不自然的。它是一種污染。
那人當然吃了一驚,便問:「什麽是不污染?」
徑山道:「色彩繽紛!」
徑山的話正表現了祖師禪的本色:而如霜如雪的「清一色」則是「如來禪」的玉潔冰清。
祖師禪是「世界」,如來禪是「人為」;祖師禪是領會,如來神是修行;祖師禪是無求,如來禪是有願。
祖師禪是「禪宗」,如來禪是佛教。
[原文]
杭州徑山洪諲禪師……問:「如霜如雪時如何?」師曰:「猶是污染!」曰:不污染時如何?」師曰:「不同色!」
《傳燈錄》卷十一,頁八~九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