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在比較偏僻的河畔野地,才發現市區較少見到的斑文鳥、梅花雀(橫斑、橙頰)及褐頭鷦鶯的蹤跡。
我們攝影者用鏡頭紀錄野外啄食野生稗長成穗實的鳥雀欣悅的活動,可以捕捉屬於自然的生態之美,但不必內疚於鳥雀正在破壞農作物,真是頗愉快的事。
野地結穗的稗草,引來許多橫斑梅花雀、橙頰梅花雀、斑文鳥來大快朵頤。
稗(學名:Echinochloa crusgalli),亦稱稗子、稗草,為禾本科植物。一年生草本。稈直立或基部傾斜,光滑。葉鞘無毛,缺葉舌和葉耳;線狀披針形葉片,上面粗糙。圓錐花序直立開展;小穗密集於穗軸一側,有硬刺毛;第一外稃有一粗芒。橢圓小穎果,平滑光亮,先端據小尖頭。
適應性強。有水稗和旱稗兩種。水稗,生於沼澤,為稻田主要雜草;旱稗,又名「光頭稗」,無芒,為旱地雜草。
稗草子粒可製飴糖、釀酒或作飼料。嫩莖、葉可作青飼料或乾草。本種變化大,變種多。(維基百科)
稗草與水稻幼苗時期不易辨識。(圖為台東伯朗大道旁稻田)
據務農的朋友說,稗草與水稻同屬「禾本科」植物,幼苗時期的模樣極為相像不易辨識,因此,農家要辨識稻與稗,除稗留稻,要有相當的功力,否則可能會誤殺不少小稻苗。
如何辨別稻與稗?網路文不少。
稻:葉片、葉脈均為綠色,葉片較粗糙,有葉舌、葉耳。
稗草:葉片綠色,較水稻深,葉脈呈白色,葉片較光,無葉舌、葉耳。
也有人說,稗草的根部有點紅紅的。長大之後,紅色就會褪去。稻苗則沒有這樣的特徵。所以如果要拔稗草的話,要趁它還小的時候。其次,稻苗葉柄的「胯襠」裡有長毛,而稗草則沒有那些長毛,或許這也是老手的分辨方式之一。
水稻+黑米稻+粉紅鸚嘴。(台北植物園)
種稻的過程,歷經種植綠肥厚植土壤、打田(翻土)放水、選種、育秧苗(買秧苗)、插秧、施肥、除草、防病蟲害、收割、曬穀送碾米場……約要半年的時間,雖然今日已有機械幫忙,但過程不只需要花費心力,更要專業及老天幫忙,才能順利得到美好的收穫。唐李紳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確實是點出了我們食用的米飯來之不易的傳神之作。
稻子被人們眷愛選作了餐桌上的糧食,同是禾本科的稗,雖然維基百科中說可製飴糖、釀酒,但在人類選種優勝劣敗的法則下被認為是不成材的雜草,命運大概就只能淪落為荒野中野鳥的飼料了。
華江雁鴨自然公園河畔大片綠地野草高長過膝夾雜稗草+白頭翁+斑文鳥。
華江雁鴨自然公園早一陣子河畔大片綠地上野草高長過膝,漫草中似甚多結穗的稗草,一時引來許多斑文鳥、梅花雀來大快朵頤,也同時吸引來賞鳥、拍鳥的同好們的目光和鏡頭。
《漢書·酈食其傳》:「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台語俗諺也說:「呷飯皇帝大」;人要食物存活,上天有好生之德,野外的雀鳥也需要靠野外漫生的稗草的穗實生存啊!或許因為野外可以找到生存的食物,因此也減少了這些鳥兒牠們去偷食農民們的莊稼,可減少農作的損失。
在都會,許多鳥雀也改變了過去印象中以農作物為食的印象,因為有許多都會人會以飼料、麵包屑或一些剩食提供鳥類的食物,當然公園綠地也會有蚯蚓、昆蟲等可以為食,因此,公園綠地常見覓食的鳥兒有:麻雀、鴿子、黑冠麻鷺、白尾八哥、家八哥、黑領椋鳥、喜鵲、白頭翁、樹鵲等;黃頭鷺、鵲鴝等也不時有機會碰上。想不到,在比較偏僻的河畔野地,才發現市區較少見到的斑文鳥、梅花雀(橫斑、橙頰)及褐頭鷦鶯的蹤跡。
河畔野地,才發現市區較少見到的橫斑梅花雀、橙頰梅花雀、斑文鳥及褐頭鷦鶯。
我們攝影者用鏡頭紀錄野外鳥雀啄食野生稗長成的穗實動態,可以捕捉屬於自然的生態之美,但不必內疚於鳥雀正在破壞農作物,真是頗愉快的事。
可惜,有關單位為了美觀或是基於有效管理給人們活動空間更方便吧,隔了不久,除草機開來,將野地大片高已過膝的野花草,統統削平成為高度緊貼地面的綠地了,那一陣子在稗草中可以待鳥來食的樂趣,自然也就灰飛煙滅了。
稗子是馬牛羊及鳥等的一種好的飼養原料。+梅花雀+斑文鳥。
附錄—稗草基本資料
‧英文名稱:barn grass、barnyard grass、bharti、dallis grass、jungle rice
‧學名:Echinochloa crusgalli (L.) Beauv.
‧科名:禾本科(Gramineae)
‧別名:芒早稗、水田草、水稗草
‧分佈:生長於全省溼地或水中,是溝渠和水田及其四週較常見的雜草。
‧特性:一年生叢生草本植物,桿直立,株高約50—130cm。由於稗草種子的成熟期早於稻子或與稻子同時成熟,使其常會雜在稻穀中。稗草一詞很早就出現於中國的詩經中,廣布全國各地。主要危害水稻、小麥、玉米、大豆、蔬菜、果樹等。
稗子與稻子共同吸收稻田裡養份,因此稗子是稻田裡的惡性雜草,敗家子中的“敗”就是稗子演變過來的。但同時也是馬牛羊及鳥等的一種好的飼養原料,營養價值也較高,根及幼苗可藥用,能止血,主治創傷出血。莖葉纖維可作造紙原料。稗子是稻子的祖先,經過人類的影響進化成了稻子。
(取材自莊溪<認識植物>)
常見的稗草有:光頭稗、長芒稗、稗草等。
又,有相關文獻指出全球稗屬已發現有50餘種(包括亞種和變種),其中伴隨水稻生長產生危害的有13種,中國有10種5變種。常見的稗草有:光頭稗、稗草、孔雀稗、無芒稗、西來稗、芒稷 (紅腳稗)、長芒稗等。
(本文圖原曾在天空部落格發表,因天空部落公告2021/12/31關閉,重新整理轉移UDN再發表。)
延伸閱讀
<都會賞鳥>台北秋冬來訪的鷸鳥-濱鷸(小)、田鷸、磯鷸、鷹斑鷸、青足鷸、赤足鷸、大杓鷸及彩鷸
https://blog.udn.com/jong2020/181881051
<旅遊花樹記事>台北花卉展與荒野芒草-童話、戲劇與人生(附賞芒詩)
https://blog.udn.com/jong2020/177665446
<旅遊花樹記事>麒麟花也叫霸王鞭虎刺梅 園區與蜂蝶鳥的際遇
http://blog.udn.com/jong2020/167124906
<旅遊花樹記事>狼尾草秋野伴鳥飾要角 紫葉狼尾草登園入食譜
http://blog.udn.com/jong2020/169068854
<旅遊花樹記事>蔓藤在野—小花蔓澤蘭、銳葉牽牛、黃藥子
http://blog.udn.com/jong2020/167746815
<旅遊見聞>台東走馬印象-依山傍海的「幽」勝美地(山線篇—布農部落、客家園區、伯朗大道、初鹿牧場等)
https://blog.udn.com/jong2020/182320861
<旅遊花樹記事>金剛纂 霸王鞭及三角霸王鞭與蜂蝶鳥的際遇
http://blog.udn.com/jong2020/161753071
<旅遊花樹記事>捕捉馬纓丹花與蜂蝶的精彩-兼談寶可夢(附詩)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