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坐飛機的人,對於機艙廣播一定滿腹感想。
這東西啊,說白了就是航空版的「早操口號」:誰都知道沒人真想聽,但偏偏它又是法令規定,航空公司不得不做。就像學校升旗時要唱國歌,參加婚禮要聽冗長的致詞一樣——這是一種「儀式」,沒有它總覺得不對勁,有了它卻巴不得快點結束。
航空公司之間呢?差別當然有,不在於內容,而在於誰來唸。
我們公司最近下了鐵令:所有廣播必須由客艙經理親自負責。這可好,理由一套一套:
熟能生巧:經理天天講,滾瓜爛熟,出錯機率低。
經驗老道:什麼時候插話、什麼時候閉嘴,拿捏比較準。
英文比較像樣:雖然腔調南腔北調,但至少人家聽得懂。
聽起來是不是很美?
錯!航空公司永遠高估自己制度的完美。這政策一出,抱怨聲音比737的引擎還吵。
經理的哀號:羅漢果不夠用了
客艙經理最慘。
從「歡迎登機」開始,到「免稅品促銷」、「即將下降」再到「轉機提醒」……全得一肩扛起。沒有預錄帶,沒有替身,沒有 understudy。
尤其短程航班,飛行時間只有30分鐘,廣播卻像自動步槍:
「嗒!歡迎登機」→「嗒!安全帶請繫好」→「嗒!免稅品有優惠」→「嗒!我們快降落了」……
等經理好不容易喘一口氣,飛機都快滑行進廊橋了。
現在 A320 機隊上線,一天飛四腿。小飛機人少,客艙經理又要巡艙、又要幫忙賣泡麵,還得像相聲演員一樣連珠炮廣播。等下班回到飯店,喉嚨比引擎還燙,羅漢果、川貝枇杷膏,通通無效。
乘客的抱怨:五花八門,無限循環
乘客呢?
他們的抱怨內容,足以寫一本《廣播抱怨大全》。舉幾個常見的:
·
「太快了!聽不清楚!」
·
·
「太慢了!煩死人!」
·
·
「講太多!」
·
·
「講太少!」
·
·
「太早了!我還在打瞌睡!」
·
·
「太晚了!都降落了才講!」
·
·
「英文腔調聽不懂!」
·
·
「阿拉伯語排在英文之後,不尊重!」
·
·
「機長廣播打斷我看電影!」
·
最後一句尤其經典:
很多乘客一邊抱怨機長講話,一邊又在網路上留言:「哇~今天的機長聲音好磁性,好有安全感❤」。
拜託!你們要嘛就專心嫌,要嘛就專心迷,不要既嫌棄又暗戀,搞得大家滿頭霧水。
機長的「無聊例行」:猴兒唸經
講到機長廣播,這裡我要替自己這個職業吐個槽。
老實說,連我自己搭飛機都不想聽機長廣播。
為什麼?
因為它總是符合以下四大「不耐聽」標準:
打斷行程:螢幕正演到精彩處,啪!畫面消失,換來一句「Ladies and gentlemen, this is your captain speaking…」。
咬字含糊:多數機長講話就像嘴裡含顆橄欖,所有單字黏成一團。聽者耳根發癢,卻什麼都沒聽懂。
內容乏味:不外乎「歡迎登機、飛行時間、天氣晴朗、溫度XX度」這些陳腔濫調。
無限循環:每天、每班、每段航程,講的永遠一模一樣。自己都膩了,更別說乘客。
所以問題來了:既然大家都嫌煩,公司幹嘛還要堅持?
管理階層的邏輯:內容正確,乘客隨意
原因很簡單:管理階層坐飛機少。
偶爾坐,還是督導巡查。聽廣播時,他們注意的是:
·
有沒有把公司名講對?
·
·
有沒有在正確的時機插話?
·
·
用詞符不符合民航局規範?
·
至於乘客要不要聽?他們才不管。
對管理層而言,廣播不是「服務」,是「合規」。一旦符合流程,乘客愛理不理,那是乘客的自由。
可是啊,乘客真正需要的資訊到底是什麼?飛行高度?不需要。巡航時間?Air Show 自己會顯示。沿途天氣?你以為乘客要帶雨傘下去嗎?
真要說,乘客最需要知道的大概只有兩件事:
這班機會不會準時到。
到了之後有沒有行李跟著出來。
其餘?純屬噪音。
直到某次「烏龍事件」
我也是這麼想,直到某次飛約翰尼斯堡。
那班機滿滿都是累到翻的轉機客,半夜登機,大家一屁股坐下就睡。
我也照例唸了一段「目的地、飛行時間、天氣預報」的廣播,本以為例行公事。結果沒想到——居然救了一條人命(至少救了一張無辜的臉)。
原來有個迷糊乘客,上錯飛機!
他既不去約翰尼斯堡,也不坐我們公司班機,半夢半醒就被地勤放了進來。要不是聽見我廣播裡提到「Johannesburg」,嚇得大喊「等一下!」,我們十幾分鐘後就要關門起飛。
想想看,如果飛到半路他才發現,說什麼也得跟著飛去南非。
還可能被當成可疑分子,到時候交給南非警方,「百口莫辯」不是形容詞,而是判決書。
雖然最後折騰一小時,延誤、卸行李、搜艙位,但至少沒出大禍。
從那以後我懂了——就算再無聊,廣播還是有存在意義的。
它就像安全帶:平常沒人覺得重要,但一旦需要,就是生死差別。
最驚悚的「祈禱廣播」
說到驚嚇廣播,我還遇過一次更奇妙的。
那是我去某公司面談時,拿著電子機票直接登機。飛機準備後推,正要播放安全示範影片。結果螢幕一黑,冒出一個低沉到發毛的男性嗓音,用我完全聽不懂的語言念經。
畫面上出現一段文字,看起來像是古老的經文。全機乘客面面相覷,臉上寫著同一個問號:「我們該不會誤上了某個秘密宗教航班吧?」
幸好數十秒後恢復正常,安全影片繼續。叫來空服員一問,才知道那是可蘭經祈禱文,祝福大家平安。
說真的,心意我是懂的,但操作方式實在詭異。那嗓音沉得像地獄使者,一點也不像祝福,倒像宣判。祈禱是美事,但若廣播搞成恐怖片開場,乘客心跳只會比亂流還快。
結語:廣播——雞肋還是保命符?
航空廣播這玩意兒,說它雞肋吧,九成九的時候確實雞肋;
說它保命符吧,偏偏關鍵時刻它又能救人。
乘客嫌它吵,空服員嫌它累,機長嫌它煩,公司嫌它形式化——
可就是因為這些嫌棄,它才能穩穩存在,像天花板上的氧氣面罩:最好一輩子用不到,但又不能缺。
所以,下次你搭機時聽到廣播,不管是客艙經理的磁性嗓音,還是機長那含橄欖般的絮語,請不要急著翻白眼。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哪一段「無聊至極」的廣播,會在最荒謬的一刻,突然變成你旅程中最重要的訊息。
至少,它能提醒你——別再睡迷糊了,上錯飛機可比行李丟失還要悲劇啊!
- 2樓. vivi 之東張西望2025/09/26 18:39
可愛的一篇永無寧日文。
性命交關的諄諄交待,在你的筆下,讓我們知道:
每次的化險為夷,是彼此最大的希望,卻常常只剩下不知感恩的抱怨,
是多麼的虧欠。
一份職業從事久了, 難免有些牢騷, 且姑妄聽之, 別太當真!
Jerry @ TPE 於 2025/09/26 21:08回覆 - 1樓. Olivia 隨心所欲2025/09/26 08:17
早安~
您說的對,乘客最關心的是會不會準時到
想請問兩個問題:
1.在大陸內陸的航班有時會早大約半個小時到(遇過幾次),當時聽到最高興的莫過於此了(我不喜歡搭飛機),只是心想,他們內陸班機像巴士一樣多,不可能抓不準飛航時間吧? (飛行時間只有2~3小時,還可以快半個小時,感覺有些誇張)
2.朋友搭歐洲航線,說班機延飛了30~60分鐘,但還是準時到,據她的說法是飛機為趕時間飛很快...可以這樣嗎? 難道天上沒有時速限制
?
如果我在機上聽到阿彌陀佛...,心想恐懼大於害怕(這有不一樣嗎?哈哈),是不是要XX.....還是機上有鬼
?
這兩個問題問得很好, 答案其實只一個; 航空公司的航班時刻表安排都會特意寬鬆一些, 留一點餘地, 真正的飛時沒那麼長。 Jerry @ TPE 於 2025/09/26 08:47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