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9/11),辭登封市,前往洛陽,遊覽洛陽市南郊龍門石窟、香山寺、白居易墓園後,參觀洛陽關林、麗景門,行程滿檔。洛陽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時最長的城市,曾是13個正統朝代的都城,為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是華夏文明和河洛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也是隋唐大運河的中心城市和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擁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四千多年建城史和一千五百多年建都史的歷史名城。龍門石窟就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郊約12公里處(洛陽市洛龍區龍門中街13號),是開鑿於伊水兩岸西山(龍門山)東山(香山)崖壁上的石窟,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崗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齊名的我國四大石窟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0年11月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迎著綿綿細雨,我們從停車場步行前往龍門石窟途中,沿伊水河畔,見黃濁水面靜靜流淌、三孔石拱龍門大橋矇矓在望,青翠綠柳夾道迎人,景色宜人。穿過大橋底下龍門圓拱洞,進入龍門景區,從西山石窟看起,導遊在景區圖示牌、佛教石窟寺簡史牌前介紹,說明此地東西兩山對峙山形,伊水流經其間,形如一座天然門闕,史稱「伊闕」,隋煬帝建都洛陽後,始改稱「龍門」;龍門石窟鑿於兩山崖壁,窟龕星羅密佈如蜂房,長達1公里,始鑿於北魏由平城遷都洛陽之際(西元493年,下同),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和北宋諸朝,開鑿營造時間長達4百餘年,至今東西兩山仍存有窟龕2300餘個,佛塔近80座,碑刻題記2800餘塊,造像近11萬尊,數量之多為中國各大石窟之首,這些窟龕造像大多分布在西山,東山造像則主要在唐武周時期,係中國古代佛教石窟藝術的珍貴寶庫,其中「龍門二十品」更是魏碑書法精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596~659)所書、位於賓陽南洞門外北側的「伊闕佛龕之碑」(刻於唐貞觀15 (641)年),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所謂石窟,是佛教自古印度東傳帶來的修行方式,其實就是模仿寺院建築、開鑿在岩山崖壁間的石窟寺,集結了建築、雕塑、繪畫等多種佛教藝術形式的佛教寺院,作為僧俗信徒禮拜、供奉、起居和修禪的場所,之所以石窟許多景點都以寺為稱呼。(請參閱:「20100618~0702桂冠絲綢之路青海湖兵馬俑15天之旅(三)~敦煌莫高窟佛教壁畫塑像引人入勝.鳴沙山月牙泉湖面映照亭台樓閣景色秀麗.登上嘉峪關城樓體會地勢險要不愧為天下第一雄關https://blog.udn.com/jkt19813/182741345、20100618~0702桂冠絲綢之路青海湖兵馬俑15天之旅(六)~登錄世界文化遺產的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能近距離觀賞微笑佛國令人衷心讚嘆https://blog.udn.com/jkt19813/183027717、20150901~12品山西古蹟文物 賞內蒙自然風光~4雲岡石窟.九龍壁https://blog.udn.com/jkt19813/32797179」)
隨後,導遊引領大家登上西山石窟參觀路線,不久就看見西山北端的第一個大窟、開鑿於唐高宗期間(655~661)的潛溪寺,前堂仿木構建築為北宋時所建,穹窿頂,窟內刻有一佛、左右為迦葉及阿難二弟子、南北兩壁各有一尊脅侍菩薩像及天王像等7尊大像,主佛阿彌陀佛,細節精緻、比例勻稱,和藹而柔美,是唐代較為典型的佛教「西方三聖」造像石窟。據現場觀察山形地勢,要在石窟內的石壁上雕刻佛像,絕不簡單,真是毅力和艱困工程的考驗,足以顯示北魏隋唐時代石刻技術已經十分純熟。導遊說,不是所有的窟龕都開放,礙於時間、想全部細看也不實際,他選擇幾個經典的窟龕,以欣賞龍門石窟的精隨,如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評價的,瞭解其所展現出來的唐代社會文化、高度文明的樣貌。接下來導引參觀了賓陽洞、萬佛洞、老龍洞、蓮花洞、古陽洞,以及標誌性的盧舍那大佛像龕,略述如下:
賓陽洞包括南洞、中洞和北洞,是北魏宣武帝為其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做功德所營造的洞窟之一,僅中洞開鑿就花了24年,富麗堂皇的景像是龍門眾多石窟之冠,後因北魏政治動盪,南、北兩洞一直到唐代才續建完工,是北魏與唐代承先啟後的經典作品。賓陽中洞(140號窟)建於北魏時期(500~523),主佛釋迦牟尼端坐中央,臉部修長清秀,面容和藹,胸前U字形衣襟,屬於漢式褒衣博帶袈裟,石刻藝術是反映孝文帝實行漢化政策,之後這種漢化的佛像風格風行,因此有「中原風格」之稱,然而頂部仍採用類蒙古包的穹窿頂,仍帶著鮮卑游牧民族的風貌;迦葉、阿難二弟子和文殊、普賢二菩薩侍立左右,栩栩如生,地面蓮花寶池,窟頂蓮花藻井,周圍繞著八身飛天,前壁刻有佛傳故事和皇帝、皇后禮佛圖。賓陽南洞(159號窟)據說是唐太宗長孫皇后過世時,四皇子李泰為了討好父親而建,洞內共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像,在雕刻細節上兼具北魏的剛健與唐代的活潑。賓陽北洞(104號窟)雖然一樣是由唐代續建,但具體建造時間不詳,洞內也一樣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像,但主佛阿彌陀佛身穿雙領下垂式袈裟,背後有巨大的尖拱形火焰紋龕楣,可惜隨時間風化,火紅顏色已經漸漸褪去,連佛陀的右手拇指也經風化消失,原本法印變成了時下流行的Ya手勢。
過了賓陽三洞,沿著楊柳堤岸續前行,到萬佛洞(543號窟)石窟群,據考證有多達一萬五千尊,體現大乘佛教「普渡眾生,萬眾成佛」的思想。中央窟內一樣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二獅子,不過兩隻獅子在上個世紀被盜,現存放美國波士頓博物館,只能遙想原貌;洞內主佛阿彌陀佛安詳端坐於雙層蓮花座上,面相豐滿圓潤,兩肩寬厚,手施無畏印,表示在天地之間無所畏懼,唯我獨尊。環繞蓮花周圍的一則碑刻題記:「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監姚神表,內道場運禪師,一萬五千尊像一龕」,說明該洞窟完工於唐高宗永隆元年(680)。石窟左外側那尊菩薩像,即便容貌上半已遭毀壞,但從殘餘的臉蛋、華麗衣著和S型窈窕身材,仍可感受其仙女般優美氣息,乃有「龍門石窟最美的菩薩」稱號。萬佛洞刻滿了大大小小佛像,還有眾多供養人像,從體型和樣貌可以看出唐朝人豐腴柔美的體態。蓮花洞(712號窟)因窟頂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蓮花而得名,大約開鑿於北魏年間,蓮子、蓮蓬和周圍的蓮花瓣呼之欲出,像這樣碩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蓮花,在龍門石窟也不多見。石窟中央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薩,是佛陀風塵僕僕帶著弟子外出說法的模樣。南壁上的小千佛高不盈寸,生動細緻。
過了蓮花洞,循著木棧橋爬上平台,就看見九尊巍然大物的巨大石佛像,那就是龍門石窟最具代表性的盧舍那大像龕群像(1280號窟)了(或稱奉先寺),石像高度由外向內遞減,襯托出中央大佛像的唯我獨尊,遠遠望去饒富視覺的震撼感,站在佛像腳底下仰望,大佛法相莊嚴慈祥,神情體態兼具雍容與莊嚴,仰之彌高的感受極為強烈,不禁雙手合十,虔誠祝禱。巨大佛陀盤坐中間,左右分立弟子迦葉與阿難,往外各有文殊、普賢菩薩,再外側則有天王和力士,迦葉持重,阿難溫順,天王雄偉,力士勇猛,面相神情各異,特別是左右的神王和力士令人印象深刻,尤其北壁兩尊保存完好,怒目圓睜、虎背熊腰的姿態讓人肅然起敬,而銅鈴大眼、高鼻深目,一派胡人樣貌,正好說明了唐代民族多元的一面。大唐盛世的人物樣貌予人鮮明的印象,盧舍那大佛更有「東方蒙娜麗莎」的盛譽,其雕刻精湛,氣勢磅礡,規模宏偉,則是盛唐雕刻藝術的代表傑作。根據史料和佛座北側的碑文記載,奉先寺完工於唐高宗在位時期(675),皇后武則天捐助了脂粉錢兩萬貫。或許因為這個緣故,加上大佛擁有多處女性容貌形象,與記載武則天的相貌暗合,所以古往今來有關大佛係依據武則天容顏雕刻的傳聞不斷。(按:梵語「盧舍那」意為光明普照、光輝普遍,即佛的智慧光照一切。)
古陽洞(1443號窟)在西山南段,始鑿於北魏太和17年(493),是龍門石窟開鑿最早、佛教內容最豐富、書法藝術最高的洞窟,主佛釋迦摩尼略帶微笑,兩側二菩薩戴寶冠、莊嚴文靜;南北壁面的層層列龕多為追隨孝文帝遷都的王公貴族、高級官吏發願所造。魏碑體書法代表的「龍門二十品」中,有十九品書刻在此,是龍門石窟魏碑雕刻最豐富的洞窟。
西山石窟走到盡頭,再從石橋走往對岸東山石窟,石窟開放的較少,保存也沒有西山石窟完整,但從伊水東岸香山上遠眺西山石窟,滿滿是黑點,唯獨奉先寺大佛石像依舊鮮明,倒也是不錯的另一個欣賞角度。
〈按:龍門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規模宏大,氣勢非凡,尤其具有濃厚明顯的唐代皇家風範色彩,從而展現中國古代佛教雕刻藝術與文化的成就。其中,北魏時期的窟龕造像約占30%,唐代窟龕造像約占60%,而精華概座落西山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建於北魏時期的古陽洞(1443號窟)、賓陽三洞(中洞140號窟)、蓮花洞(712號窟)、藥方洞,及建於唐代的潛溪寺(20號窟)、萬佛洞(543號窟)、看經寺(2194號窟)、奉先寺(1280號窟)、大萬五佛洞(2055號窟)等。龍門石窟編號順序為:水平方向上西山石窟,按由北向南順序編號,東山石窟按由南向北順序編號,垂直方向上西山東山,皆以自下而上的順序編號,整體編號層次感較為清晰。此外,龍門石窟中很多碑刻題記,歷朝推崇,到清代中期,從中精選出二十塊有代表性的作品,成為「龍門二十品」,其中十九品在古陽洞中,是北魏時期書法藝術的精華之作,字型端正大方,上承漢隸,下開唐楷,在中國書法藝術上占有重要地位。〉
香山寺、白園與東山石窟一脈相連,並肩鄰立,便順道參觀。香山寺始建於北魏熙平元年(516),唐天授元年(690),武則天在洛陽稱帝,建立武周王朝,敕名香山寺,並予重修;香山寺雖經歷代多次重修,仍保有古色古香風味,多名人匾額對聯,尤其欣賞側門那對聯意境-「乾坤容我靜 名利他人忙」,以及門前一對長相特別的石獅子,且從寺院,看伊河和對岸西山石窟,景色秀麗壯觀,令人印象深刻。香山寺與唐代詩人白居易淵源極深,晚年自號香山居士,與香山寺如滿大師過從甚密,唐宣宗會昌6年(846)去世,遺命葬於香山寺如滿大師塔側。如今,唐少傅白公墓園裡墓塚古碑、唐代風格亭閣,肅穆典雅,墓木已拱,滿園蒼翠,意外看到多枚日、韓、新加坡人的紀念碑文,始知平易近人、通俗易懂、老嫗能解的唐代詩人影響力廣及海外。
- 20120909~19縱橫河南11天(一)~黃帝故里.春秋樓.曹丞相府.許昌三國文化人文景觀.嵩山少林寺禪味十足.我武唯揚.清涼夜空觀賞禪宗少林音樂大典
- 20100618~0702桂冠絲綢之路青海湖兵馬俑15天之旅(八)~登上西安古城牆長樂門驚嘆壯觀.秦兵馬俑展示兼併天下軍威.華清池貴妃出浴雕像醒目.五間廳西安事變改變近代史
- 20250626瑠公公園新德里花圃井然有序.聆聽國泰全球投資趨勢論壇參詳玄機.新店生活圈周遭讓人喜歡的咖啡店
- 20250711新店崇光社大歌唱班期末聚餐山東小館.輪番獻唱好歌於潤泰央北社區娛樂廳分享~2
- 20100618~0702桂冠絲綢之路青海湖兵馬俑15天之旅(五)~青海藏傳佛教黃教塔爾寺.中國最大內陸湖泊青海湖.乘坐羊皮筏子漂流滾滾黃河上
- 20250703老友同遊陽明山.吃幸福披薩.喝虹吸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