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驚夢(聯合報副刊繽紛版)【記憶藏寶圖】
2023/03/20 01:30
瀏覽3,788
迴響5
推薦103
引用0
微生物學家早在1965年就發現mRNA的冠狀病毒,雖然它很特別,但似乎只是會造成普通感冒的許多病原之一,早年很少引起大家研究它的興趣。
2019年底,突然在武漢出現一種新的呼吸道感染疫情,儘管網路上瘋傳的影片非常嚇人,最初的我和許多專家的想法相同,認為這個新的冠狀Covid-19病毒會像非典SARS和MERS一樣,來的快去的也快。
沒想到才過一個月,美國的第一個病例就在隔年1月18號出現,馬里蘭州在3月5號也傳出最早的三個病例,而且就在我居住的蒙郡,新聞說他們都是從埃及旅遊回來的臺灣人。隨後,馬州每天的新病例大幅增加,而紐約市的醫院早已人滿為患,死亡人數多到殯儀館都不夠用。一時之間風聲鶴唳,網路上謠言四起,令人感覺好像戶外的空氣都充滿病毒似的,我們只要出門就戴著口罩。
後知後覺的美國聯邦政府到了3月中才覺得事態嚴,宣佈全國進入緊急狀態,16日起只要能夠遠距上網工作的聯邦公務員,一律留在家工作,其它行業也一律比照。
由於美國有全世界最早的禁止蒙面法,九一一恐攻事件之後,成為防範恐怖份子蒙面犯罪的法源,所以明明知道預防呼吸道傳染病最好的方法就是戴口罩,當時從總統到疾管局長仍口口聲聲說不需要戴口罩,公衛及醫界專家集體消音,美國像是一個群體失智的社會。
就在16號當天,我接到一封電腦安全部門發來的電郵,因為電腦網路插卡即將到期,必須回到辦公室更換新卡,否則兩星期後將無法遠距上網。
隔天我就回辦公室辦新卡,在通過辦公室大門的柵欄時,警衛大聲嚴厲喝斥:「室內不准戴口罩。」我只好拿下口罩,在擠了十來個人的電腦安全室辦完一連串手續,三個月內還必須回去拿新卡。
大量新聞渲染的新冠病毒高感染及死亡率,讓我越想越不安,回到家家立刻發了一則電郵給總監,詳述在一個不大的密閉辦公室中,卻不准戴口罩的恐怖現象。總監很快就回覆,且命令所有的人暫時不准回去換新卡,讓他向上溝通,等室內可以戴口罩後再去。
我在大學時主修生物,在美國唸到微生物學碩士。曾在美國最早的基因工程材料公司LTI待了六年多,也曾經穿著兩層隔離衣在P3實驗室工作。從大二開始算起,整整十六年幾乎天天與細菌和病毒為伍。
1981年出版的英文微生物學教科書
當天回到家後,我將微生物教科書從書架上找出來,那是我轉行電腦科技二十年後,第一次翻開這本1981年出版的英文微生物學教科書,大本四開一千三百多頁比我的枕頭還厚。冠狀病毒章只佔其中三頁半,儘管只有四種與人共存的病毒株,但看到複雜怪異的結構,讓我越讀越心慌。
放下教科書後,我似乎陷入嚴重焦慮,每天惡夢連連疑神疑鬼,隨時量體溫,飯也吃不下,坐立不安,又開始嚴重失眠。新聞中強調感染新冠後最快五天最慢十四天甚至有人二十八天後才發病,到了第十四天,我開始咳嗽流鼻水,體重已經掉了五公斤,我真的懷疑中了新冠,於是打電話給家庭醫師線上看珍。
醫師在電話上問我的病情:「有沒有發燒?」
「沒有。」
「有沒有嗅覺失常?」
「沒有。」
「有沒有測血氧濃度?」
「有。」
「等一下⋯」幾秒鐘之後。
「你的症狀聽起來比較像是過敏,不像新冠。根據你的病歷,每年三四月,你會有花粉熱咳嗽流鼻水,不是嗎?」
我恍然大悟:「啊,好像是。」
醫師說:「聽起來你還有焦慮失眠的現象,我開第一代的抗過敏藥給你,它的副作用就是會讓你想睡覺,晚上睡覺前吃一顆就好。」
吃了抗過敏藥後不再咳嗽,也可以好好睡覺。
來到美國三十多年來,我的體重始終高居不下,曾經試過許多不同減肥方式,卻總是越減越肥,那三個星期卻意外減了七公斤。
到了4月3日美國疾管中心總算第一次公開建議,室內「最好」戴口罩,雖然沒有強制,至少戴口罩不會被警衛喝斥,終於可以放心回辦公室拿新卡。
那天在路上,平常天天堵車的華府環城高速公路上,偶爾才見到對面一輛車呼嘯而過。辦公大樓外的六層立體停車場也只停著五輛車,街旁的櫻花樹正在盛開,卻不見任何賞花人,安靜得彷彿地球停止了運轉。
其實,當時的美國社會已經有如熱鍋上的螞蟻亂成一團,華府市區和白宮前面還有成群不怕死的人,不戴口罩天天示威。雖然我們住在市郊,在家上網工作,外面再亂也與我無關,每每夜深人靜,不時傳來忽遠忽近的警笛聲,仍令人膽戰心驚。
儘管我們不但沒感染過新冠,至今連一次新冠檢測也沒有做過,而且後來又有了疫苗,但新冠幽靈的惡夢仍持續糾纏了兩年多。
兩年後的2022年4月27號,白宮衛生顧問福奇博士宣佈新冠死亡率已低於流感,解除新冠大流行警報。9月20號,總統拜登也公開宣佈這個在美國造成超過一百萬人死亡的疫情結束。
10月底,華府輔大校友會邀請旅居德國的大作家陳思宏校友公開演講「這是什麼鬼地方」,介紹他的新書「鬼地方」在美國發行英譯本。
會後一位退休的生物系資深學姊趨前小聲告訴我:「馬州最早確診的三個人就包括我和我先生。」原來她就是新聞中的臺灣人,好在幸運康復了,但生死各有命,一位同遊埃及的確診同學在臺灣過世。
會後一位退休的生物系資深學姊趨前小聲告訴我:「馬州最早確診的三個人就包括我和我先生。」原來她就是新聞中的臺灣人,好在幸運康復了,但生死各有命,一位同遊埃及的確診同學在臺灣過世。
在家工作兩年半後,我們又必須回到辦公室上班,新冠惡夢漸漸甦醒,舊的惡夢卻又回來了,華府環城公路天天堵車,我的體重還是回到原點,似乎一切都沒變,地球也不曾停止運轉。
冠狀病毒突變快,根據演化論的原理,自然淘汰的結果,高傳染率的病毒最終會向低死亡率的感冒化方向演化。我猜想未來増訂版的微生物教科書,冠狀病毒章會多出好幾十頁,但仍然寫著「造成普通感冒」。
註1:這四種冠狀病毒主要可能引起令人不愉快的感冒,但通常被認為是輕度疾病。它們通常伴有咳嗽,打噴嚏,喉嚨痛和鼻塞等症狀。
註2:新聞稿 A timeline of the COVID-19 cases in Maryland
本文刊登在2023年3月18日聯合報副刊繽紛版【記憶藏寶圖】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5) :
- 5樓. jordan2023/04/25 13:36在聯合報讀過這篇,讚。謝謝鼓勵喔! 九里安西王(Julian) 於 2023/06/06 10:58回覆
- 4樓. 邀請2023/03/26 12:06
原來您是行家, 我今天貼的那些外行人的胡說八道叫您見笑了, 若有太離譜之處尚祈不吝指正.
哈⋯行家是三十年前的事,只會自己嚇自己! 九里安西王(Julian) 於 2023/04/03 10:52回覆 - 3樓. 向陽春2023/03/22 00:59人類的科技要用在民生福祉上
當年SARS在台灣發生過後,就曾有公衛專家預測以後將有比SARS更兇猛的病毒出現,不幸而言中,也因此台灣能循序漸進,控制住這場疫情,沒讓醫療系統崩潰,讓多數人仍過正常的生活。
不過我在想,以後可能會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比之前更兇猛的病毒出現,這將會形成一種常態,就像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就造成當時3/1人口確診,以及數千萬人的死亡;更成為以後的病毒之母,只是以前的間隔周期長,隨著人類的開發速度,與人際交流的日益頻繁,這種情勢已勢無可擋。
不過是否有可能以後藉著人類AI大數據的進化,發展出監測或發現病毒的儀器,這就不得而知了,願上蒼保佑啊!
真正的台獨,是思考、發現台灣人民與土地的永續發展關係。也唯有當妳(你)用心思考、發現這種關係之後才能明白:妳(你)的未來在哪裡。人類歷史中常有瘟疫,也就是傳染病死很多人,人體中最早發現的四種冠狀病毒,也很可能是以前大流行過,進化成與我們共存,至於未來會發生哪種疫情還很難說,沒人敢保證現代的醫學和科學能百分之百了解所有的病原。 九里安西王(Julian) 於 2023/03/22 10:35回覆 - 2樓. 夏爾克2023/03/20 12:50這病早就有不是那麼嚴重的徵兆了,我在台灣一切如常,疫情期間就帶口罩,但拒打疫苗,現在早就把口罩摘下,回復正常生活了。新冠就是加入了感冒的原因之ㄧ,感冒也可能死人,只是機會少很多。 九里安西王(Julian) 於 2023/03/22 10:13回覆
- 1樓. tzi2023/03/20 07:49ㄧ場 新冠病毒,真是嚇壞了許多人.
改變了世界,
外出 必消毒,沐浴 換衣服,
人人 戴上口罩😷⋯⋯
我們閉關在家, 三年多,
現在習慣,怕外出.😊
最討厭聽到老外 和 老台 說
- 武漢肺炎 -
雖然我不是對岸的中國人.
就怕老外 認不出來
誰是中國人? 誰是台灣人?
不都是亞裔面孔嗎?疫情三年如黃梁一夢,憑空少了三年而已。至於世界局勢,討厭的就是那幾個帶頭的人,倒霉的是我們小老百姓。 九里安西王(Julian) 於 2023/03/22 10:03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