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20100618~0702桂冠絲綢之路青海湖兵馬俑15天之旅(三)~敦煌莫高窟佛教壁畫塑像引人入勝.鳴沙山月牙泉湖面映照亭台樓閣景色秀麗.登上嘉峪關城樓體會地勢險要不愧為「天下第一雄關」
2025/06/14 15:21
瀏覽451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第六天(6/23),火車清晨駛抵柳園站,隨由遊覽車接送,迎向荒野、馳往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莫高鎮鳴沙山東麓斷崖上的敦煌莫高窟。到達現場所見的黃土洞窟、樹林芳草獨特景觀,好像能理解敦煌這樣子,猶如沙漠裡的綠洲,經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開拓而繁榮的原因,而莫高窟則因僧侶建洞修禪、過往旅人祈福之故,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畫佛塑像,經千年積累,遂演變成一座融繪畫、雕塑和建築藝術於一體,以壁畫為主、塑像為輔的大型石窟聚落,且因沙漠乾旱、人煙稀少,千年前的繪畫雕塑才得以保留下來。參觀石窟時,只見窟內壁畫繪於洞窟的四壁、窟頂和佛龕內,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跡、神怪、供養人、裝飾圖案等題材,或當時狩獵、耕作、紡織、婚喪嫁娶等社會生活方面的畫作,玲瑯滿目,看得眼花撩亂,但不得拍照,只能亦步亦趨、聽導覽解說,聽到窟外原有木造殿宇,並有走廊、棧道等相連,年代久遠現多已不存時,頗覺扼腕;提到近代以來的人為毀損傷害、文物大量流失,嚴重破壞其完整性時,則更覺痛心。最想拍照的不能拍,又不想留空白,只得退求戶外拍攝了,最大亮點非第96窟洞外附岩而建的九層遮檐莫屬,它是莫高窟的標誌性建築,高33公尺,正處在連綿崖窟的中段,土紅色木構檐牙高翹,與崖頂等高,巍峨壯觀,是遊客拍照的最具代表性景點。此外,景區規劃的整潔林蔭道井然有序、牌樓、飛天塑像,以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紀念碑等,當然是到此一遊時拍照不能錯過的地方

〈據悉: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前臨宕泉河,面向東,南北長1680公尺,高50公尺,現有洞窟735個,保存完好的洞窟492個,分布高低錯落、鱗次櫛比,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和雲岡石窟、龍門石窟並列為中國三大石窟。莫高窟佛龕始建於十六國前秦建元2年(366),原稱「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而改稱「莫高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現存洞窟內有壁畫和塑像的計492個,累計壁畫4.5萬平方公尺、泥質彩塑2415尊、唐宋木構崖檐5個,以及數千塊蓮花柱石、鋪地花磚等,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勝地。1961年3月經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12月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隨後轉往鄰近的鳴沙山月牙泉旅遊景區,月牙泉形似一彎新月處於鳴沙山的環抱之中,因沙動成響而得名,為敦煌八景之一。抵達時,見古樸大門牌樓上匾額的「秀水奇山」四字,已畫龍點睛,告知遊客旅遊重點了。入門領隊就要求整裝做好準備,套上橘色長筒鞋套、穿長袖衣服防曬、戴上頭巾帽子和墨鏡,然後騎上駱駝,向月牙泉進發,已有一列駝隊走在前頭了。過不久,遠處黃色沙丘環抱中,忽然出現一坨綠意,及至近處竟然出現鮮花似錦的樹林沼澤地帶,然後看到月牙泉湖面靜靜地映照著湖畔亭台樓閣、翠綠蘆葦,與周圍金煌鳴沙山相映成趣,景色秀麗,令人讚嘆。轉進古樸「月泉閣」,掛有多幅匾額如「山泉輝映」、「夕照」、「沙山風林遠 古泉月景近」與「鳴沙奇山 月牙古泉」等,寫景抒情,亦引人駐足吟詠。周遭植栽胡楊、旱柳(左公柳)多,幸有說明牌專文介紹這生長於西北地區的植物,得緣拜識沙漠奇木-胡楊。

    月牙泉被稱為沙漠之泉,千百年來飽經無數次鳴沙山風沙侵襲,卻從未被風沙掩埋,至今雖仍保持著昔日的面貌,但近年湖泊水量逐漸減少,目前正努力控制在合理水位,未來將如何變化尚不得而知。自沙丘頂上划沙而下,需自行踩踏上山,估計約200公尺高,說是有危險性,採65歲一刀切,所以退休族被排除在外,只能遙望年輕朋友玩得興高采烈。

〈鳴沙山月牙泉風景名勝區(中國甘肅省酒泉市敦煌月牙泉鎮鳴山路)傳奇的沙漠山丘,因與古老的新月形湖泊和傳統風格的建築並存,泉水不枯,形如新月,風吹沙鳴而得名,譽為沙漠奇觀,自古即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地標,已列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以敦煌世界地質公園名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名錄。〉

    夜宿敦煌飛天大酒店(酒泉市敦煌鳴山北路2號),觀光夜市在不遠處,很多小吃攤、餐廳和禮品紀念物攤販,人來人往,熱鬧得很。

    第七天(6/24),遊覽車又經長途跋涉,抵酒泉賓館(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解放路33號)略事休息,續往嘉峪關前行。嘉峪關位居祁連山脈與河西走廊的交接地帶,是萬里長城西端起點,與天下第一關的山海關各據東西關隘,乃被稱爲天下第一雄關。車抵嘉峪關長城文化旅遊景區,先經過黑山石雕群,透過石雕展示嘉峪關的歷史文化。後由東閘門進入景區,嘉峪關分為內城、外城,有三個主要的大城樓,城牆上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樓等防禦性建築,城內建有游擊將軍府、井亭、文昌閣,東門外還建有關帝廟、牌樓、戲台等,匾額處處,古色古香,都各自顯示其歷史和特色。登上城樓,居高臨下,視野開闊,頓時體會其地勢險要、建築雄偉,不愧「天下第一雄關」之稱。城牆上通道寬敞,四通八達,該是古時便於防守人員彼此相互支援的設計。站上城牆遠眺,祁連山麓在遠方連綿,腳下是壯闊戈壁灘,彷彿時空倒流,不禁與古人同生壯懷激烈之感。我們還步出關門外,回首巍峨嘉峪關,以及和沙漠一體同色、連綿高聳的城牆,人好渺小,仰之彌高,古時若想從城外進攻,談何容易,此時腦海浮上「固若金湯」這句成語,嘉峪關固守西疆歷千百年,難怪贏得「天下第一雄關」稱號。參觀過程,在關帝君廟祈福,看見演武場的操練表演,有應景增色效果,至景區內賣書法字畫、民俗文物等小攤,不致喧賓奪主,尚不失色。

〈嘉峪關意為美好的山谷,南靠祁連山,北倚馬鬃山,東接酒泉盆地,西為平坦的戈壁沙漠,地處河西走廊西段最窄處,是歷史上絲路的重要孔道,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嘉峪關關隘修築於明朝(1372年),城關兩翼城牆橫穿戈壁,向北8公里連黑山懸壁長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據險扼守,主宰明代萬里長城西端鎖鑰,自古以來為河西第一隘口。〉

    最後,到嘉峪關長城博物館參觀。這是第一座全面、系統地展示介紹長城歷史文化的專題性博物館,連建築外形也仿烽火台,猶如烽燧相望、長城相連,古樸肅穆,風格獨特。館內設7個展廳,陳列主體為「偉大的長城」,匯集史學界、文物考古界多年來的長城研究成果於展廳空間中,從戰國直到明代,將上下三千年、縱橫十萬里的歷代長城構築史,以圖表模型、文字版面、彩色圖片濃縮等形式,使遊人在短時間內能瞭解長城在時間、空間上的演化,從詳列的春秋戰國長城、秦漢長城、北魏隋唐遼金長城、明長城等四段期間,如何夯築成城,逐漸形成5里一燧、10里一墩、30里一堡、百里一城的塞外邊防萬里長城;加上各時期的出土文物、古代兵器裝備和長城書畫作品等珍貴資料,配上先進的設備展示,讚譽為「偉大的長城」、「中華之魂」,當之無愧。

    夜宿酒泉賓館,一頓風味餐洗塵,正是時候。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