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與「渡」之異同―
〈管蔡世家〉中的「度」與「渡」(⑿十三)
一、世家30卷―5〈管蔡世家〉
本篇講述了蔡國與曹國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約八百年間的歷史,敍述周武王之弟管叔、蔡叔的事蹟及蔡、曹二國的興滅歷程,兼及武王兄弟的概括介紹。
二、〈管蔡世家〉中的「度」與「渡」
⑴管叔鮮、蔡叔度者,周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長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發,次曰管叔鮮,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鐸,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處,次曰康叔封,次曰厓季載。厓季載最少。同母昆弟十人,唯發、旦賢,左右輔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發為太子。及文王崩而發立,是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
這是說明管叔、蔡叔是周文王子而順便介紹武王兄弟的情況。「太姒」是「文王正妃,周武王之母;《列女傳》『太姒者,武王之母,禹後有莘姒氏之女,仁而明道,文王嘉之,親迎於渭』」,「正妃」是「君主的嫡妻」,「長子」是「排行最大的兒子」,「伯邑考」是「姓姬,名考,周文王姬昌嫡長子,周武王姬發同母兄長,『伯』是其排行,『邑』是世子身份之稱,因早死未能繼位」,「文王舍伯邑考」是「說明伯邑考未能繼位,『舍』即『捨』,太史公對伯邑考未能繼位之原因有兩種說法,而且兩說並存,其一即『唯發、旦賢,左右輔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發為太子』,其二為『及文王崩而發立,是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本文採用第二說」,「卒」是「死亡,《禮記.曲禮下》『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整段話的意思是:管叔鮮和蔡叔度,都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武王一母同胞的兄弟共有十人。他們的母親名叫太姒,是文王的正妻。她的長子是伯邑考,以下依次是武王發、管叔鮮、周公旦、蔡叔振、曹叔振鐸、成叔武、霍叔處、康叔封,最小的是冉季載。一說:十兄弟中只有武王發和周公旦德重才高,是輔助文王的左膀右臂,所以文王不立伯邑考,而立次子發為太子。又說:文王死後,太子發即位,就是武王,這以前伯邑考已經死了。兩次「蔡叔度」的「度」都是「人名」,「蔡叔度」的性情、人品、事功都與「度」字無關,蓋取「度」音為「名」,純屬假借;假借義之「人名」讀作本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⑵武王已克殷紂,平天下,封功臣昆弟。於是封叔鮮於管,封叔度於蔡:二人相紂子武庚祿父,治殷遺民。
這是周武王十一年(1046B.C.)克殷紂之後分封功臣昆弟的紀錄。「克」是「戰勝、打敗」,「殷紂」是「帝辛(?—1046B.C.),子姓,名受,一名受德,即商朝末代君主紂王」,「平」是「平定」,「昆弟」是「兄弟」,「管」是「管國,位於河南省鄭州市一帶」,「蔡」是「蔡國,位於河南省新蔡、上蔡、汝南一帶」,「相」是「輔佐、幫助」,「武庚祿父」是「子姓,武氏,名庚,字祿父,商紂王帝辛之子」,「殷遺民」是「周人滅了商王朝後,商朝原來所統治的中原民眾」。整段話的意思是:武王戰勝商朝的紂王、平定天下以後,大封功臣和兄弟。於是把管地分封給叔鮮,把蔡地分封給叔度;並讓二人輔佐紂子武庚祿父,一起治理殷族遺民。「封叔度於蔡」的「度」是假借義「人名」,讀作本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⑶蔡叔度既遷而死。其子曰胡,胡乃改行,率德馴善。周公聞之,而舉胡以為魯卿士,魯國治。於是周公言於成王,復封胡於蔡,以奉蔡叔之祀,是為蔡仲。
這是周公伐武庚殺管叔而放蔡叔以後,蔡仲胡復受封的事情。「遷」是「變換地方,此指貶謫」,「改行」音「ㄍㄞˇㄒ〡ㄥˊgǎixíng」是「改變行為」,「率德」是「遵循前人之德」,「馴善」是「馴順善良」,「卿士」是「卿之執政者」,「治」是「太平安定」,「復封」是「再一次冊封」,「奉」是「供養」,「祀」是「祭祀」。整段話的意思是:蔡叔度流放後死去。其子名胡,胡一改其父舊行,遵循前人之德行,個性馴順善良。周公聽說後,舉薦他做魯國執政的卿士,魯國太平安定。周公向成王建議,又把胡封在蔡地,以奉行蔡叔的歲時祭祀之禮,這就是蔡仲。「蔡叔度」的「度」是假借義「人名」,讀作本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三、結論:
〈管蔡世家〉裡總共出現四次「度」字,其中三次作「蔡叔度」一次「封叔度於蔡」都是稱呼「蔡叔」的名字,是假借義「人名」,讀作本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沒有「渡」字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