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條路 (Two ways)
箴言14:12,有一條路人以為正,至終成為死亡之路。
馬太福音7:13-14,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
以賽亞書55:8-9,耶和華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
有一次我和師母及二女兒開車橫跨美國大陸,從紐約到舊金山。這是一個很難得的經驗。我們經過十幾個州,走過很多的道路。現代的科技,讓我們不再需要依靠地圖,只要把目的地的地址打進GPS,它就一路指引我們抵達目的地。我們一生不知走過多少路,不知抵達過多少目的地,但這些都是暫時的,是我們在世界生活的一部分。但聖經不斷的告訴我們,在永恆屬靈的領域裏,人只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世界的路或上帝的路。信仰的道路不需要GPS ,因為只有兩條路,我們需要的是上帝的話及聖靈的光照與引導。
今天我們讀的箴言14:12說,「有一條路人以為正,至終成為死亡之路。」箴言這本書常常被稱為智慧文學。很多人把箴言這本書當作一本獨立的書來讀,想要從其中得到一些智慧的哲理,以為這些哲理可以幫助他們過一個比較有意義的人生,能夠作一個比較成功的人(還有更誇張的,用箴言來作投資理財的指引)。沒錯,箴言裏有很多很好的格言。例如,23:5,「你豈要定睛在虛無的錢財上麼,因錢財必長翅膀,如鷹向天飛去。」(台語俗諺:人兩腳,錢四腳)又如4:23,「你要保守你的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還有很多人喜歡的,「喜樂的心是良藥。」如果我們只是這樣看待箴言,那麼它和世界上很多的智慧、格言就沒有不同,你的領受仍然停留在人的想法上面。但箴言是聖經的一部分,是上帝整個啟示的一部分。很多箴言裏的話,必須從聖經整體的教訓來明白。所以箴言一開始就說:「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知識)的開端。」你如果不認識上帝,你如何保守你的心?你如果沒有從耶和華來的喜樂,那如何是良藥?如果沒有清楚所領受的救恩,我們對錢財的定義不會有改變,還是和世人一樣。
箴言14:12這句話也是一樣,我們如何明白它呢?什麼是人「以為」正,至終卻是一條死亡之路?其實在我們的生活經驗裏也常常有這種現象。我過去常常買股票。很多時候我以為這個股票一定會漲,結果不但沒有漲,還跌得一踏糊塗。「我想」,「我以為」這是我們口裏常常說的話。我們用這個世界長久以來所加給我們的價值觀,生命觀,潮流等等作為我們衡量事情、判斷人、決定方向的標準。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自己統計過,你的「我想」,「我以為」,有多少比率end up是正確的,多少是錯誤的?對我自己來說,錯的時候好像多過對的時候。如果這些事是世界上的事,是日常生活中的事,那麼我所作錯誤的決定,影響再大也是有限,可以隨時修正。但如果這是關係到永恆的事,那麼我們的決定是何等重要,因為一旦我們離開世界,進入永恆時,後悔已經來不及了。(富人與拉撒路)
主耶穌在馬太福音7:13-14就對這節箴言作了更詳細的解釋和警告。這兩節聖經是耶穌登山寶訓結論的一部分。我們要從主耶穌所說的話,來明白箴言裏的這句話﹕「有一條路人以為正,至終成為死亡之路。」我們不能從世界的角度,從人的道德標準來思想這句話。以賽亞書55:8-9說,耶和華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世人所以為正的路,在上帝面朝都站不住腳。如果我們不離開人的道路,歸向耶和華的道路,不管我們以為多麼正的路,至終都要成為死亡之路。
馬太福音裡的登山寶訓講的是天國的法則,它告訴我們天國國民的特質,天國公民的品格,天國的人在地上生活應該有的表現等等。在講完這些教訓之後,主耶穌要我們作決定。我們是要過這樣的生活來彰顯天父的榮耀,還是要繼續過世人的生活?我們不能停留在聽真理的階段;真理必須在生活中活出來。我們也不能只是覺得登山寶訓很好很寶貴,而必須有將它行出來的渴望。登山寶訓從世人的眼光來看很困難作到,但不是作不到,不是一個理想而已,不是神學理論,否則耶穌不必把它擺在我們面前浪費時間。不只登山寶訓,整本聖經的教訓都是如此。我們不是活在教條裏面,登山寶訓所教導的都是天國的兒女每日生活應該具備的特徵,是我們渴望達到的目標。
所以耶穌在講完登山寶訓的主要內容以後,祂就說,「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這不是一個邀請,而是對想要跟隨祂的人的命令。耶穌完全不給人用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覺,自己的以為來回應祂。
今天教會裏面太多用自己的想法來作基督徒(受洗)的人。我們仍然喜歡世界的想法勝於聖經的教訓。我們不把聖經裏所教導的永生當作一回事,我們最關心的仍然是身體的健康(養生食譜),銀行的存款,能夠讓我們在這個世界多活幾年。很多基督徒追求世界的福氣比不信的人有過之而無不及(往往從我們的禱告可以看出來)。我們喜歡世上的平安勝過在基督裡的平安。但耶穌要我們在聽完祂的登山寶訓後,必須作一個抉擇。祂說﹕你們要進窄門。。。
在這兩節聖經裏,耶穌針對人的選擇,用門、路、群眾、結局四方面來強調祂的要求﹕
1. 只有兩個門﹕窄的門和寬的門。(開大門走大路是我們一般人的想法,但耶穌好像反其道而行。耶穌當然不是否定我們行事為人必須光明磊落,而是在講論天國的事,進入天國的門,我們與上帝的關係。)寬的門很容易找,甚至連找都不必,你只要順著人潮就進去了。它也不限制你帶多少行李。你可以把你的罪、你的私慾、你的驕傲都一起帶進去。但是窄的門很難找,它又是在反人潮的方向。耶穌說,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耶穌曾經講了一個撒種的比喻。種子撒下去,落在四種不同的土地上。一種是撒在路邊,一下子就被鳥吃掉了;就是被人潮沖走了(被撒旦擄走)。第二種是落在石頭上,太陽一照就乾掉了;就是聽了道以後,立刻歡喜領受,他以為這樣就夠了,也不認真追求,因此他的信仰沒有根基,所以患難逼迫一來,他就轉進寬的門。第三種是落在荊蕀裏的種子,和第二種人一樣,信仰沒有根基,所以一下子又被世界的思慮、錢財的誘惑、和各樣的私慾擄去了。最後一種是落在好土裏的種子。就是人聽了道以後,不但領受,更不斷的尋求。這個人一定覺得上帝的道太高深,而自己懂得太少太少,所以他就認真的學道行道。這樣就結出30倍、60倍、100倍的果實,不斷的進步,結的果子越來越多。他把自己在世上的行李(阻礙進窄門的東西)一件一件的丟掉。這是一個窄門,只能一個一個進去。(救恩的個人性,甚至與父母分開)
2. 只有兩條路﹕大路和小路。從窄的門進去的是小路,從寬的門進去是大路。我們常常以為人有很多不同的信仰可以選擇。每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按照自己的需要選擇不同的信仰,條條道路通羅馬。但耶穌在這裏告訴人,不是這樣,只有兩條路讓我們選擇。相信祂是一條路,其他所有的各種宗教,包括沒有任何信仰的,加起來是另一條路。所以那是一條大路,而相信耶穌則是一條小路。大路易走,小路難行。一個真正的基督徒,他知道上帝的道路高過人的道路,就像登山寶訓所教訓的。如果我們真正認識上帝,知道祂的道路是那麼榮耀那麼美好,祂的標準是那麼崇高,因此它不可能是一條容易的路,為此我們感謝上帝。沒有所謂高標準又很容易的事,何況那是上帝的標準。今天很多基督徒把信耶穌當作在信一個教;作基督徒好像很容易(只有受洗就過關了)。耶穌的這兩節話是一個測驗﹕如果你覺得作基督徒很容易,你很可能仍然走在大路上。
小路的含義是什麼?
a. 我們必須把許多屬於世界的東西東西丟棄﹕生活方式,思想模式,生命觀,價值觀。成為基督徒是一件不平常的事,我們要與原來的世界切斷關係,和走在大路上(可能是我們的父母、兄弟、姐妹)的人分道揚鑣。我們必須曉得,十字架的道路是不受歡迎的。對世人來說,那是一條奇怪、可笑、甚至愚蠢的路(peer pressure)。對他們來說大路才是正路。但我們卻堅持走窄路;這是相信福音最困難的地方。我們必須放棄眾人「以為」正的路。所以當一個人成為基督徒後,他首先看見自己是一個從世界分離出來的人,從世界的人群中脫離出來(但不是離開人群,如從前的修道院)。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像一個人逆著人潮行走。因此很多人嘗試走了一小段就放棄了,有的則做了妥協,自以為仍然走在那條路上,其實已經離開了。
b. 那是一條難行的路。(It is too glorious and wonderful to be easy. )它的標準很難達到,為此我們感謝上帝。沒有所謂高標準又很容易的事。這是一條難行的路,走的人少。
c. 它是一條受苦的路。因為那是一條跟隨耶穌十字架捨己的路。當我們堅持遵行上帝的旨意時,很多時候我們的生活態度,生活方式,我們的想法(世界觀)都和走在大路上的人不一樣。我們會受到恥笑(大路不走,偏走小路),甚至受到排擠攻擊。捨己不是放棄自己的享受,自己的喜好;捨己是否定我們自己的義,自己的權力,將自己留在門外。(保羅: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著)。
d. 這是一條持續的窄路(不只門窄,路也小),不是先寬後窄,或先窄後寬。耶穌沒有說,這條小路會變成大路。我們不能把罪得赦免和基督徒的生命分開,那是異端。我們不能把窄門和小路分開。好像窄門之後是條寬闊的大路。今天很多人傳福音常常先給人一個印像﹕作基督徒是如何幸福,如何容易的事。真正的福音太過嚴肅而很難邀請人進來。很多人說,我們應該先讓人進來,再慢慢的教他。但是耶穌或是使徒們從來沒有建議我們用這樣的手段。
3. 只有兩個結局﹕永生或是滅亡。聖經從頭到尾就只有這兩種結局,沒有所謂的中間路線,或是第三種結局。有的人以為,人死了就完全消失,所以你在今生作什麼都無所謂;有的人以為,死後還有第二次機會悔改。有的人說,我先享受夠了,等到我臨終的前一刻再請牧師來給我受洗。這完全是自欺欺人的想法,甚至以上帝是可欺的對像。這些都是人的以為。我們讀申命記,讀詩篇,讀箴言,新約聖經都很清楚的看到,人只有兩種結局﹕而進入寬門走大路的結局是滅亡。滅亡不是消失,而是上帝公義的審判,面對永遠的刑罰。進入窄門走小路的結局則是永生,永遠與神同在的生命,享受神的榮耀。這個生命從進入窄門開始,並且在道路的終點得到完全。
4. 只有兩種人﹕進窄門走小路的人(這樣的人少)和進寬門走大路的人(這樣的人多)。沒有第三種人。我們不能說,我什麼門都不進去(你以為這是民意測驗嗎?有yes, no 和不知道?)。你不是進窄門就是進寬門。但耶穌這樣說,不是要我們去猜別人是否進窄門得救?也不是要我們去問到底有多少人進去?我們好像都很關心到底少是少到什麼程度。是不是太少了,我們就猶豫了?其實不是我們現在的人這樣好奇,耶穌當時的人也是一樣。在路加13:23就有人問耶穌﹕主阿,得救的人少嗎?耶穌怎麼回答?耶穌根本不回答他的問題,因為那不是重要的事。耶穌就對眾人說,你們要努力進窄門,我告訴你們,將來有許多人想要進去,卻是不能。我們常常把時間浪費在一些無意義的問題上面,而忘了自己可能還在門外徘徊。
弟兄姐妹,只有兩條路、兩個門、兩種結局、兩種人。我們不是完全接受登山寶訓,完全接受耶穌和祂所說的話,完全接受耶穌完整的救恩,就是拒絕祂,拒絕祂所打開的窄門。我們不能說,我只要我認為可以接受的部分,登山寶訓太理想化了,根本作不到,聽聽就好。我們也不能說,我只要進窄門,但我不願意走那條小路,走小路太辛苦了(就像有些人只要罪得赦免,卻不要成聖,太辛苦了),那是說不通的,那你還是在走那條滅亡的大路(雖然你自以為得救)。
你們要進窄門﹕這不是邀請,而是一個要求(佈道會常常用這樣的話:耶穌邀請你。No!)。就像當初耶穌呼召馬太時一樣﹕來跟隨我。耶穌要我們作決定,並且委身。我是否將自己投入這個生命之道?這個生命之道是否成為主宰我生活裏的各種決定和行事的原則?我對自己說﹕我承認這是上帝的真理,這是主的呼召,我要將自己獻上,不管有什麼後果。我相信,我也要靠它行事,這將是我的生命。(就像一個人簽名加入軍隊)在約翰福音10:9耶穌說,「我就是門,凡從我進來的,必然得救。」我們要進這個窄門,就是要找到耶穌,祂是我的牧者,藉著祂,我們進入天國的門。我們不能把罪得赦免和基督徒的生命分開。那是異端。我們不能把窄門和前面的小路分開。好像窄門之後是條寬闊的大路。
耶穌不只是單救我們脫離罪的刑罰,祂要使我們成為聖潔。That’s a high calling.
其次﹕如果你還在外面,你要尋找這個窄門。耶穌說,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當人告訴你這個福音的窄門後,接下來是你的責任﹕尋找。你要對自己說,現在我該作什麼,使這個福音成就在我身上?這是尋找窄門的動作。這個尋找可能要花一段時間持續不停的努力,就像馬丁路德,衛斯理等人。他們一開始不知道如何找,他們有一些錯誤的想法。但藉著努力的尋找,他們最後都找到了窄門,並且進去了。我們也必須如此,不斷的尋找,直到你確定找到了,否則你的心裏不會安寧(這是聖靈在你心中的工作)。(7:7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開門。)
第三,既然進去了,我們要不斷的提醒自己,確定自己繼續走在這條小路上。這是一生不停的事。每天,我們要提醒自己說﹕我是上帝的兒女,屬於基督的人,與世人不同。。。(有一首歌:不是一條易路, 我們奔天堂旅途路上生長荊棘滿滿是)
耶穌並沒有只告訴我們進入窄門的好處﹕永生。祂也清楚警告我們,走另外一條路的結局﹕滅亡。但為什麼這麼多人偏偏要走那條路?為什麼他們要用自己的靈魂作賭注?因為這世界的人被這世界的神弄瞎了眼睛。他們看不見基督徒生命的榮耀與威嚴。如果他們知道的話。。。他們不願知道,不願去了解。一個真正看到福音真理的人,他不會願意回去從前的路(路得),即使這條路在人看來又窄又小。什麼人是愚蠢的人?就是不去思考結局的人(到底我現在的生活指向什麼結局?);就是一個把旅行(今生)當作結局的人。
進入窄門走小路就是跟隨基督的腳蹤。不要看所失去的,不要看所遭遇的患難和犧牲;不,我們沒有失去什麼;世界的東西都沒有永恆的價值。要將你的眼睛定盯在耶穌身上,他是道路、真理、生命。
基督徒會不會跌倒呢?當然會。你以為小路那麼好走嗎?你以為自己是完全了嗎?不是,但基督徒是定意走在小路的人。失敗不代表他們回去大路上。基督徒從失敗中得到教訓,從失敗中得到成長,他們認識上帝的應許,知道只要認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一1﹕9)。
最後,我要用林語堂信仰經歷的故事來結束。
林語堂大概是近代在西方世界最享盛名的中國文學作家。他的書如京華煙雲,吾國吾民,生活的藝術,在1930,40年代都上了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榜。他的綽號叫幽默大師。林語堂的父親是福建廈門的一個牧師。所以他從小就在基督教的環境裏成長。後來他進入上海聖約翰大學讀書。林語堂是一個好學的人。他的人生格言是﹕「腳踏東西兩船,學貫古今中外。」所以他一進入大學,就把自己埋在圖書管裏的書堆。四年下來,圖書管裏的書幾乎被他讀遍了(那時圖書館裡的書大概沒有今天那麼多)。他的英文好得不得了。他後來的書幾乎都是用英文寫作,連美國人都佩服。但是,讀這麼多書下來,也讓他決定離開從小接觸的基督教信仰。他想,我的人生、我的思想怎麼能夠單單被西方基督教的聖經限制住?那是太狹隘了。當他接觸到中國的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以後,林語堂以為這才是他所要的東西。他就專研這些中國思想,也藉著他的英文能力,把它們介紹給西方世界。這是林語堂在學術上很大的貢獻。
林語堂所「以為」的決定,使他不再讀聖經,不再想基督教的教義。他雖然偶而去作禮拜,但那是陪太太去的。對他來說,聽牧師講道是一件極其無聊的事。沒有一篇講道能打動他的心。這是在林太乙(他的女兒)所寫的「林語堂傳」一書裏所記的。但是上帝沒有放過他。到了50 幾歲,有一個禮拜天,他照樣陪太太到Manhattan的一個教會作禮拜。這天牧師的講道配合他的動作,特別引起林語堂的興趣。很多小時候的事開始回到他的腦裏。回到家,竟然把他已經被灰塵蓋住的聖經拿出來重讀。一個被儒家、道家、佛學深深洗禮過的大思想家,竟然一下子被耶穌的話吸引住。林語堂現在如何形容耶穌的話?他在重新返回基督教的信仰以後寫了一本書描述自己的信仰歷程﹕From Paganism to Christianity(我的信仰之旅)。他從自己小時候的信仰開始,講到他學儒、道、佛的心得。然後來到最後一章,一開始就寫道,太陽升起來了,這些蠟燭都可以熄滅了。耶穌基督就是這個太陽。在人認識耶穌以前,人在黑暗中,照著自己「以為正的路」尋找一條出路。但是當真光出現的時候,人就突然發現,人自己的尋求其實都是錯誤的。連集文學家、哲學家於一身的林語堂也不例外。林語堂發現,自己以前以為的窄路,其實才是正確的路。但有多少人執迷不悟?耶穌說,他們就在自己以為對的路上滅亡。
先知以賽亞也說同樣的話。(55:7-8)只是他清楚的用人的道路和神的道路取代大路和小路。耶穌在講完窄門小路的比喻後馬上警告說:凡稱呼為主阿主阿的人,不能都進天國。。。。
不是一條易路,我們奔天堂旅途路上生長荊棘滿滿是
不是一條易路,但有主與我同行,因他我們有平安喜樂。
不不不是一條易路,不不不是一條易路但耶穌伴我同行
光照我的旅途代負我身上的重擔。
不是一條易路,試探煩惱常遇見人生旅途是迷朦危險
但有耶穌膀臂牽我走平安大道,崎嶇不平唯主能修平。
不不不是一條易路,不不不是一條易路但耶穌伴我同行
光照我的旅途代負我身上的重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