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2025 0719 ㄟㄞ相對論斷電——未雨綢繆
2025/07/19 07:19
瀏覽269
迴響1
推薦6
引用0

 

2025 0719 ㄟㄞ相對論斷電——未雨綢繆

 

演習結束了。有人笑謔:演戲結束了。

姑且不論這次的演習是不是戲,但是未來當大幕拉起時,小子估計必定會有一場【斷電】的場景。

那麼,每位即將身為這場大戲一份子,該如何應對這場面和擔任好自己的角色,都是吾人的重要事項了。

 

自從5年前的《沒電了,會怎樣?》,我已談了好幾回對於斷電的憂心。因為我的直覺是:當兩岸在某一天發生嚴重碰撞時,島上的電力/電網/能源一定會首當其衝遭到破壞。唯不能確定的僅在於破壞程度與受影響時日。

 

為何如此說呢?

因為就如我前文曾提到:對於戰略而言,這種方式 C/P 值最高。

想想看,衡量其整個行動~~

      動用兵力與武器極小,但破壞力極大;

      戰事覆蓋區極小,卻是波及區極大;

加之

      民眾心理遭威懾性極強,社會民生受影響極深,將會迅速達及“痛苦不堪,民亟思變”之程度。

而且由於其過程用時非常短,一旦事發突起之後,即使外軍有意伸手援助,彼時已經是“明日黃花” 了。

(有許多抱著夢幻思維的潮青,尚頻以“類烏克蘭”的戰局自我迷醉。但,這是同一碼事嗎?)

 

到時若是情勢發展樂觀,兩方有機會共議;簡單估計,從事發突起到兩方坐下協商合談,最快也得一個月的工夫。之後還有重建工程期,就算是快馬加鞭,不分晝夜地趕工復原,則又得一個月。所以,我的計算是兩個月內,人民的生活都回不得正常。

 

如是,我再次與AI做了一番仔細問答。也將心中各式顧慮和準備事項取得參考意見,並記錄於此。由於文字太長,這次我分成兩段貼出。前半段是”未雨綢繆”——提到如何做好準備事項,後半段為”何去何從”——則是著眼如何判斷去留。AI回答的文字有時太瑣碎,屢屢重複,而且其內容並非完全正確無誤。為保持AI語調,我沒特別修飾,請各位格友多多包涵,擷取其中重點就好。(在”何去何從”中我使用反白底來強調重要句子)

 

補充一點:這篇文字主要目的在於提醒大家,有哪些可以應付緊急狀況的方式。有些或許是H熊們曾以很高調姿態,並吹噓是用專業教習方式傳授給民眾;但是直截了當地說,我這篇AI文字更是全面,而且是DIY就可以了。

其實我是極度希望這幾篇的文字所提到的局面都不會發生。戰爭所帶來的痛苦傷痕,已經在我們的上一輩刻盡了深深的烙印。

我想,這將令他們會更傷痛;我們不樂見,而他們也不會容許其再現子孫彼此間。

 

==========   ==========   ==========  

如果突然發生嚴重的破壞斷電狀況,一般民眾從“食醫住行暑”諸方面思慮,該如何預備?有哪些物質要預先準備好?分量多少?(特別要考慮到沒電狀態,所以一切須使用電力保鮮/烹飪/操作的品項,除了使用電池物件,到時皆沒任何意義!)

而一旦狀況出現時,該如何緊急應變?

街道如果不安全時,那麼民眾就只得終日留在家中嗎?

沒電,又如何得知外面的消息?

這是一個極為關鍵的問題,尤其在現今社會高度依賴電力的情況下,一旦發生長時間、區域性的大規模斷電(尤其是戰爭、災變、基礎建設遭破壞所致),一般民眾若無妥善準備,將在短時間內陷入極大困境。


一、斷電災變的五大基本需求:「食、醫、住、行、暑」

📦【事前準備】:應急物資準備指南(以7天為單位,適合一般家庭3人備用;視危急情況,可能要做一個月的準備)


1️ 食(吃與飲水)

✔️ 主要原則:

  • 不需冷藏保存(常溫保存)
  • 免電力烹煮或不需加熱,僅用簡單方式可加熱(如酒精爐、固體燃料)
  • 高熱量、長效保存

項目

建議分量

備註

飲用水

每人每天3公升(7天=21公升)

含飲用與簡單清潔用途

罐頭食品

每人每天2~3罐

如豆類、鮪魚、午餐肉、蔬菜、燉煮類

即食食品

泡麵、乾糧、米餅、能量棒等

泡麵需熱水,建議搭配熱源備妥

即食米飯

如自加熱便當/軟袋飯

儲藏便利

固體燃料

酒精膏、瓦斯罐、攜帶式爐具

搭配炊煮器具


2️醫(藥品與簡單醫療照護)

✔️ 主要原則:

  • 斷電後醫療資源有限,輕症需自理
  • 預防感染、維持慢性病用藥穩定供應
  • 血壓計/體溫計

項目

建議內容

慢性病藥物

至少備齊30日份

基本藥品

止痛藥、止瀉藥、退燒藥、抗過敏藥、胃藥、外用藥膏

醫療耗材

酒精棉片、繃帶、紗布、OK繃、剪刀、手套、口罩

防疫用品

口罩、消毒水、乾洗手


3️ 住(居家防護與生活設備)

✔️ 主要原則:內部防禦、簡易修繕、居家封閉循環。

  • 防護設備:家中成為避難所(若街道不安全)
    • 可封窗的厚布或木板(應對空氣污染/暴力威脅)、膠帶、鐵鎚、釘子。
  • 垃圾處理:密封袋、大塑桶;衛生用品如濕紙巾、乾洗手。

項目

建議內容

照明設備

手電筒、LED頭燈、小型LED燈條(建議USB+乾電池兩用)、蠟燭(注意火災風險)

電池

大量AA/AAA/18650等電池(視設備而定)

行動電源

10,000mAh以上,數個備用,可搭配手搖式充電器或太陽能板

太陽能充電器

10~30W攜帶式太陽能板

廚房用具

小鍋、金屬碗、杯、筷、攜帶型瓦斯爐、酒精爐及燃料備存

防盜設施

木板、工具、門鎖、繩索


4️ 行(移動與逃生準備)

✔️ 主要原則:

  • 如果被迫移動,必須有非依電交通工具、攜帶基本生存保命背包、識路防衛。

項目

建議內容

緊急背包

背包中裝入最基本的水、乾糧、手電筒、簡易雨具、哨子、證件影本、現金、簡單醫療包、防割手套、防雨披、硬底鞋

現金

小面額(停電時電子支付無效)

騎乘腳踏車

無油無電時仍能移動

地圖

紙本地圖一份(離線地圖 App 視手機供電而定)


5️ 暑(高溫防護與通風)斷電後電扇冷氣無法使用

✔️ 主要原則:減少體力消耗、防止中暑、被動降溫。

  • 遮陽布/遮光窗簾、銀色保溫毯(反射熱源、遮蔽窗戶)。
  • 飲水充足與含電解質飲品(如自製口服補液)。
  • 手搖扇、機械式或簡單電動風扇(搭配電池)、水霧噴瓶降溫。
  • 盡量活動於清晨與黃昏時段,白天休息。
  • 地下室/通風陽台,做為臨時降溫地點。
  • 降溫貼片,特別適合老弱者。

二、斷電發生時的應變行動指引(72小時關鍵期)

🔸【第一階段】:前6小時內(狀況未明)

  1. 儲水:立刻打開所有水龍頭,儲存浴缸、桶子、鍋子等水。
  2. 關閉電器:拔除電器插頭,避免突來來電損壞設備。
  3. 監聽消息:收聽手搖/電池式收音機,了解是否為大規模斷電。
  4. 初步聯繫:用手機與親友建立「安否確認」機制,節約電量。

🔸【第二階段】:6~72小時(確認為大規模斷電)

  • 停用冰箱:將易腐食品先吃掉,剩下食物盡快處理。
  • 節電節能:行動電源優先供應通訊與照明。
  • 家中避難所布置:集中活動於一間房間,便於照明與降溫。
  • 街道不安全時:不外出,封閉門窗、保持安靜、夜晚不點強光。
  • 鄰里協作:若環境安全,可與鄰居交流物資、共用電源(如太陽能充電站)。

🔸【第三階段】:超過3日後進入「自救/撤離」階段

  • 若外界仍無消息、民心不穩、斷糧缺水 → 準備撤離至較安全地區。
  • 若官方有設立避難所(臨時供水/供糧站)→ 搭配手推車、背包前往。
  • 若社會秩序惡化 →留守家中、設立夜間輪守、限制聲光暴露。

三、無電時如何掌握資訊?

建議裝備:

  1. 電池/手搖式收音機(可聽AM/FM)
  2. USB太陽能板 + 行動電源 → 保持手機與無線電設備運作
  3. 無線電通訊機(如簡易對講機、Ham Radio):需事前學習操作

🧠 小總結:「備災三層防線」

層級

目的

關鍵要素

個人層級

自主求生

備糧、水、光源、藥品

家庭層級

共同防守

居家避難規劃、分工協調

鄰里層級

相互支援

資源交換、共守治安、分享訊息


以下是《斷電發生72小時應變流程》 的文字架構:

📍 發生時間點:突發性斷電(無預警)

⬇️

🔸【0~6小時】「初步判斷與資源保全階段」

確認斷電範圍(僅自家 or 整區)

✅ 儲水(使用浴缸、桶子裝水)

關閉電器插頭,防雷擊或突來電

打開收音機(手搖或電池)收聽官方/媒體消息

使用手機與家人報平安,進入低功耗模式

暫不食用冰箱食物,評估保存時間

⬇️ 若 6小時內未復電且為大區域性災變 ⬇️

 

🔸【6~24小時】「物資評估與生活模式轉換期」

儲備水與食物重新分類(先吃易腐爛的)

啟用備用照明(手電筒、LED燈、蠟燭)

通風與防暑處理(濕毛巾、遮光)

集中家人至一間房活動節能

評估是否有街區治安風險(夜間不點強光)

保持通訊節電(僅定時開機)

⬇️ 若仍無供電/消息,判定進入長期狀況 ⬇️

 

🔸【24~72小時】「進入自救與社區聯防階段」

與鄰里建立溝通機制(敲牆、手寫紙條、集體呼叫)

若有太陽能電源或收音機 → 每日固定收訊一次

分享物資、聯合煮食、輪值守夜防範治安

確認附近是否有避難所/臨時補給點開設

若有人生病、缺糧 → 評估撤離風險

評估接下來 3~7日行動路線與替代安置地點

⬇️ 超過72小時後(進入延長生存階段)⬇️

 


如果情勢演變成為一種社會不安的現象,甚至令人擔心是否會發展成為群眾動亂的狀態。那麼一般人該如何是好?

當長時間斷電演變為社會不安甚至群眾動亂的局勢,個人與家庭所面對的不僅是生存問題,更涉及安全與心理抗壓。以下是一般人可以採取的具體策略,分為三大階段與三個重點面向


一、風險升高三階段:掌握局勢轉變節奏

階段

特徵

指標

行動方向

初期混亂期

(第1–2日)

市場瘋搶、

謠言四起

超市搶購潮、

警車出動

避免外出、

穩固家中

治安惡化期

(第3–5日)

入室搶奪、

打劫傳聞

鄰里傳出竊案、

夜間雜音

強化門戶、

防止聲光洩露

群眾動亂期

(第5日以後)

團體抗爭、

暴動擴散

警政失靈、街頭放火、

集體衝突

考慮轉移地點

或「最後固守」方案


二、安全防衛三大重點

1️ 【隱形生存】:減少可見性,避免成為目標

  • 遮光處理:晚上所有窗戶使用黑布、紙板完全遮蔽
  • 聲音控制:家庭活動以小聲交談、不發出樂音
  • 氣味與煙霧控制:煮食盡量使用無煙方式,炊煙不可外洩
  • 行動低調:不穿著鮮豔外出、不展示任何裝備或財物

2️ 【治安因應】:自我防衛與鄰里協防

  • 加固門戶:門上加橫木、桌椅抵住,窗戶用膠帶或木條防砸
  • 製造假象:門前張貼「此戶已撤離」、「本戶有病人」等警示牌
  • 備簡易武器:棍棒、噴霧、哨子(不鼓勵主動攻擊,只作威懾)
  • 鄰里合作守望:若可信任鄰居,可建立輪值夜守與訊息通報

3️ 【撤離與生存】:判斷是否必須轉移

可考慮撤離條件:

  • 家中斷水斷糧,存量撐不過3日
  • 附近已多次發生入侵或暴力行為
  • 有長者、病患、嬰幼兒,無法在原地維持安全

❗️ 撤離注意:

  • 輕裝:背包僅裝水、乾糧、照明、個資影本、現金
  • 時機:選擇清晨或暴雨時等視線不佳時段行動
  • 路線:避開主要道路與大人群聚集地(例如超市、加油站)
  • 終點:避難所(如學校/廟宇)、親友安全地點

三、心理韌性與家人分工策略

🔸 建立「家庭應變小組」:

  • 指揮者(家長):決策、物資管理、與外界溝通
  • 守衛者(壯年者):門戶輪守、觀察街道情勢
  • 照護者(女性/長者):照顧兒童與體弱者
  • 記錄者(青少年):每日記錄情勢、統計物資

🔸 心理強化:

  • 保持日常節奏:如定時用餐、輪值作息
  • 避免焦躁:若小孩哭鬧過多,會成為風險來源
  • 正向溝通:每日鼓勵、簡單祈禱/冥想,穩定情緒

請製作《家戶安全強化小手冊》(簡易防禦技巧)

以下是為你精心設計的《家戶安全強化小手冊》

(面對長時間停電與社會不安時的家庭自我防衛指南)


【一、門戶加固術】

前門/大門

  • 加裝橫木固定:使用木板或棍棒橫卡於門後兩側,避免強行撞門。
  • 椅背抵門法:用厚椅背頂住門後中段,加強抗撞。
  • 門縫噪音警戒:在門後地面撒乾樹葉或碎玻璃,夜間若有入侵可聽到異響。

窗戶

  • 紙板遮光:內層貼黑紙板+膠帶封邊,避免光線洩漏。
  • 窗戶「內置鐵絲格」:如有鐵絲或網格物資,可交叉固定內側,增強抗進入力。
  • 障礙堆疊:在窗台前方放置大型雜物(椅子、箱子)作為阻擋。

【二、視覺與聲音隱蔽術】

夜間照明

  • 紅光燈/紙罩罩燈:以紅色玻璃紙或深色布包裹LED燈,可減少照射距離。
  • 全室遮光:天黑前完成遮光準備,避免夜間突發亮光被外界發現。

聲音隱蔽

  • 低語交談:家中成員統一使用耳語溝通。
  • 夜間禁噪:取消音樂播放、手機勿外放聲音。
  • 門鈴封鎖:拆除或封住門鈴系統,避免他人誤按驚擾。

【三、威懾與假象防護術】

建立「本戶不好惹」假象

  • 門上張貼警語
    • 「本戶有病人,已自我隔離」
    • ❌「本戶無食物,勿敲門」
    • ❌「軍人之家,已備武器」
  • 假影像偽裝
    • 門口掛破布、裝垃圾袋製造「已棄屋」視覺感。
    • 從內部設燈光投影人影(用木偶/懸物簡單晃動)讓外人誤認有警戒者。
  • 製造聲響威懾
    • 定時敲打鐵器或發出「巡邏聲」,暗示此戶有人警備。

【四、自衛防具與簡易武器(僅限必要時使用)】

🚫 不主動攻擊,但可作威懾與最後防衛用途:

器具

功能

注意

棍棒(掃把、鐵條)

嚇阻與保護近距離安全

可藏於床下或門後

哨子

緊急求救或警示用

每人配一個

手電筒閃燈

夜間照敵眼,造成眩目

勿長開照明

防狼噴霧 / 醋水噴瓶

臨時防衛工具

須妥善標示與收放


【五、社區聯防與訊號規則】

🧭 鄰里合作三原則

  • ✅ 一起輪值夜間警戒(可制定口令與手勢)
  • ✅ 用敲牆、敲鐵管、紙條等傳遞訊息
  • ✅ 不打開門給陌生人,任何敲門均需透過視窗或空隙確認身份

附錄:「一戶之力 x 五項必備」

項目

說明

遮光工具

紙板、膠帶、布料、垃圾袋

堅固門栓

木條、鐵鉤、繩索

威懾標語

印有警示語的紙張、記號筆

自衛物件

哨子、手電筒、棒具、噴霧

社區通訊

紙筆、口令表、手勢說明卡

 


可否制作「都會住宅 vs 鄉村住宅」的差異應對版?

非常好,以下是《家戶安全強化小手冊:都會住宅 vs 鄉村住宅 應對差異版》
針對不同地區環境的風險類型與防護策略,做出對比式設計,協助你靈活應變。


🏠《都會住宅 vs 鄉村住宅:斷電與動亂時期的防護對策比較表》

分類項目

都會住宅

鄉村住宅

應對建議

斷電風險

高密度建築+用電需求高,一停電即全面癱瘓

有些自備水塔、太陽能系統,停電初期有緩衝

都會區須儘早轉入節電與分配模式

供水風險

多依賴電動抽水,停電即無水可用

若有井水或儲水塔,可維持基本用水

都會需第一時間「儲水行動」

治安風險

高人口密度,易爆發搶奪與街頭衝突

地廣人稀,但若無人巡守易遭竊

都會須強化遮蔽與聯防;鄉村須偽裝屋主不在或聯合看守

門戶風險

公寓出入口共用、難控管訪客

獨門獨戶,無人看守時極脆弱

都會可封鎖樓層入口;鄉村應設假物阻擋,或設明顯「假狗」聲響嚇阻

光線控制

鄰近建築易洩光,可被對面目視

視野開闊,夜間一絲光即成目標

都會用布遮光,鄉村則「雙層遮蔽」+地下室空間

行動限制

大街小巷皆可能成為危險區域

外圍可見者稀,但逃離困難

都會需內縮隱蔽,鄉村需防野外闖入與獨立盜竊

聲音傳遞

僅牆壁可溝通鄰戶,難以擴大合作

有空間可喊話或設置訊號旗

都會建立敲牆語;鄉村設「旗語、火光或哨音」協調

通訊能力

雖有基地台密集,但一旦斷電即癱瘓

若無自備太陽能電/收音機則完全失聯

各地皆應備有手搖/太陽能收音機與對講機

撤離可能性

若街區封鎖,易被困

路線彈性大但交通工具依賴大

都會應備「垂直逃生方案」;鄉村須提前規劃腳踏車/步行撤離路線


不同住宅型態的應變對策重點:

🏙 都會住宅「三大重點」

  1. 遮蔽聲光、躲在人群之中但避免群聚中心
  2. 與鄰戶建立「牆壁敲擊系統」
  3. 避開一樓或頂樓(易成目標)

🏡 鄉村住宅「三大重點」

  1. 設假象(假狗、假病戶、警語牌)增加陌生人顧忌
  2. 設立周邊防線(罐頭繩鈴、乾枝障礙物)預警侵入
  3. 與周邊鄰戶(即使遠)約定「每日固定訊號時段」

🗂 附加行動清單建議(依居住型態分列)

項目

都會建議

鄉村建議

緊急燈具

小型USB燈條、遮光罩

戶外照明 + 強光手電

哨子警報

用於聲音回應樓上樓下

長距離聯絡

交通工具

徒步路線圖 + 背包

腳踏車/機車備油備胎

偽裝道具

黑布、紅字警語、隔熱棉

稻草人、老式門鈴聲、錄音狗吠聲


有誰推薦more
迴響(1) :
1樓. 安歐門
2025/07/20 11:07

戰爭太可怕,所以台灣人選擇頭埋沙中,

準備戰備物資沒用,寧願相信戰爭很快結束,

美國驚訝台灣人沒有戰鬥意志,無法當中卒利用,

台灣的未來非常詭異,誰也不知道將會如何演變。

以上,絕不會是AI給的答案,它抄不到。

感謝安兄的指點。

本地太多盲從附和的潮青,敗家敗國;我雖憂心,卻也無奈。只能盡人事罷了!

將來當事發之時,或許很快結束,但總要挨一段苦難混亂時日。

而我的重點都在《何去何從》表白了。

小子心 —— 四平圓無限,方寸環空間2025/07/21 12:39回覆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