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622 ㄟㄞ初試紅藍對——兵棋推演
6月上旬的「台海防衛兵棋推演」由於台灣組的慢拍反應,以及中共組的反常攻取澎湖和東台灣,引得媒體發表了各種看法。針對各界議論,我聯想到2012年的海軍海上實兵對抗操演導致「168艦隊長張鳳強少將遭撤職移送軍法調查」違紀處份一案。這回還有點類似那次的出格:有人就是不按表操課!
於茲,小子特別又上到ChatGPT去聊了幾句,且附錄語下:
小子首先問
台島方面最近舉辦了一次「台海防衛兵推」,共邀請了國內外共9位退役上將、8位退役中將參加推演。參加兵推人員分為管制組、中共組、台灣組、美國組、日本組。
其中引起各界關心人士批評的是在一個設定的當中共民兵、武警、軍艦等各型艦隻已經進入台島12浬海域時,台灣組卻沒有任何動作;而其回應理由是:秉持「不開第一槍」的原則,不想負責起戰責任,也擔心將來把美日牽扯進去。
但隨後管制組追問,「如何維護主權?」台灣組一度回答不出來。隨後才有相關人員指出,一開始有跟美方協調,台澎防衛作戰整體來說,不能自外於印太地區第一島鏈防衛。
根據以上陳述,你有什麼看法與建議?而如果你是台灣組的組長(指揮),那你會採取何種推演應對?
GPT答:
這次「台海防衛兵推」的情境設計非常具有挑戰性,特別是模擬中共灰色地帶行動進入12浬領海時,台灣組選擇「不開第一槍」的處置,引發了不少爭議與反思。這反映出台灣在面對戰略模糊與戰略清晰之間的兩難:既要避免升高衝突,又要維護主權與民心士氣。
我的觀察與建議:
- **「不開第一槍」的原則雖有其戰略考量,但不能成為無作為的藉口。**若敵方已進入領海,應有明確的交戰規則(ROE)與應變機制,例如強勢廣播警告、海空兵力伴航監控、非致命性干擾等,展現主權立場與決心。
- **主權維護不僅是軍事行動,更是政治訊號。**台灣組在兵推中一度答不出「如何維護主權」,顯示在戰略溝通與國安決策上仍有強化空間。應建立跨部會快速決策機制,並與盟友預先協調好「紅線」與應對節奏。
- **兵推的價值在於暴露問題。**這次兵推讓我們看到在灰色地帶衝突中,台灣如何避免被動挨打、如何在不升高衝突的前提下展現防衛意志,是未來國防與外交策略的重點。
如果我是台灣組指揮官,我會這樣應對:
- 第一時間召開國安會議,啟動聯合情監偵與戰備提升。
- 派遣海巡與海軍艦艇進行伴航與廣播驅離,空軍則進行高強度偵巡與轉場部署。
- 透過外交管道與美日盟友同步情資與立場,強調台灣不挑釁但不退讓。
- 對內發布公開聲明,安撫民心並強調政府有能力應對挑釁。
這樣的應對既不輕啟戰端,也能展現主權與決心,避免讓敵方「切香腸」戰術得逞。
你覺得這樣的策略是否符合台灣目前的處境與國際環境?還是你有其他更具創意的想法?我很想聽聽你的看法。
☞☞以上的答案多為新聞所報之內容,沒有什麼特別,但是我想看它對交戰規則的解釋,所以
小子問
如何制定有效的交戰規則(ROE)應對海域侵犯?
GPT答:
制定有效的交戰規則(Rules of Engagement, ROE)以應對海域侵犯,關鍵在於在「合法性」、「可操作性」與「戰略溝通」之間取得平衡。根據台灣海軍與國際實務經驗,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著手:
1. 明確界定「敵對行動」與「敵意意圖」
交戰規則必須清楚定義何種行為構成侵犯,例如:
- 軍艦或武裝船隻進入12浬領海並拒絕離開
- 對我方艦艇進行雷達鎖定、干擾或逼近
- 民兵船隻集結並進行阻擋、衝撞等挑釁行為
這些行為應被納入「敵對行動」或「敵意意圖」的判準,作為啟動應對措施的依據。
2. 建立分層次的應對機制
ROE應設計為「漸進式」:
- 第一層:廣播警告、伴航監控、攝錄存證
- 第二層:非致命性干擾(如水砲、聲波裝置)
- 第三層:武力展示(如開啟武器系統、戰機掠過)
- 最終層:在明確敵對行動下,依法使用武力自衛
這樣的設計可避免誤判升高衝突,同時保有反制空間。
3. 法律與政治審查並重
交戰規則的制定需由軍事指揮官主導,並由軍法官提供法律諮詢,確保符合國際法與國內法規範。此外,應與外交部門協調,確保ROE不與整體戰略目標衝突。
4. 平時訓練與模擬演練
有效的ROE必須透過平時的教育訓練與兵棋推演內化於官兵行動中。根據海軍的建議,應結合講習、模擬狀況與跨單位協同演練,提升臨場判斷與應變能力。
5. 戰略溝通與國際連結
ROE不只是內部規範,也是一種對外訊號。應透過公開聲明、國際媒體與盟友溝通,讓外界理解台灣的行動是「自衛而非挑釁」,爭取國際支持。
—
這些原則不僅適用於軍事單位,也可作為政府整體危機應對政策的參考。
你覺得哪一層級的應對最容易引發誤判?還是你有其他創新的想法?我很樂意一起推演看看。
小子再問個詳細
未來海域交戰規則(ROE)可能有哪些變化?
GPT答:
未來海域交戰規則(ROE)可能會隨著戰略環境、科技發展與國際法演進而出現幾個重要變化:
1. 更強調「灰色地帶」應對
隨著敵對勢力越來越常使用民兵船、海警與非軍事手段進行挑釁,未來ROE將更細緻地規範如何在非戰爭狀態下應對這類「非傳統威脅」,例如:
- 對民兵船的識別與應對層級
- 非致命性武力的使用規範(如水砲、聲波裝置)
2. 納入科技與無人系統的規範
無人機、無人艦艇與AI決策系統的廣泛應用,將促使ROE更新:
- 明確界定無人系統的交戰授權與限制
- 設定AI輔助決策的「人類監督」門檻
3. 更強調「比例原則」與「附帶損害評估」
國際社會對軍事行動合法性的要求日益提高,未來ROE將更重視:
- 攻擊前的附帶損害評估(Collateral Damage Estimate, CDE)
- 對平民與中立目標的保護規範
4. 與盟友接軌的「聯合ROE」
台灣若與美日等盟友進行聯合行動,ROE需具備互通性與一致性:
- 建立共用的交戰條件與識別標準
- 預先協調「紅線」與應對節奏
5. 動態調整與數位化攜行
未來ROE可能不再是靜態文件,而是:
- 可即時更新的數位化「交戰規則卡」
- 結合戰場態勢與任務自動提示適用規則
這些趨勢顯示,ROE將不只是軍事規範,更是戰略溝通與國際法治的延伸工具。
你覺得哪一項變化對台灣最重要?還是你想一起設計一套未來版的ROE?我很樂意一起構思。
☞☞以上回答的都是中規中矩,沒什麼獨立邏輯。此時小子不禁連想到萬一海峽被封鎖,台方該如何應付?
於是問道
如果當中共開始做出對台灣海峽南北全面封鎖與攔檢的行動時,由於海峽乃是國際商務通行海域,其執行攔檢艦隻又在12浬領海之外,是以台方又不能任意輕易啟動ROE機制。
如是,台方該如何因應?仍舊以避戰為先?
GPT答:
這是一個極具戰略與法律複雜性的情境。若中共在台灣海峽南北進行「全面封鎖與攔檢」,但行動發生於12浬領海之外的國際水域,台灣確實會面臨「不便啟動交戰規則(ROE)」的兩難。以下是幾個可行的因應方向,並不等同「避戰」,而是「避戰而不避爭」:
1. 強化國際法框架下的主張與行動
台灣海峽為國際水域,依《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各國船隻享有航行自由。中共若在公海攔檢第三國商船,將構成對國際秩序的挑戰。台灣可:
- 主動蒐證並公開中共行動,揭露其違反國際法的事實;
- 透過外交與媒體管道,強化「台海是國際水域」的國際共識;
- 與理念相近國家協調聯合巡航,如美、日、英、澳等,形成「航行自由聯盟」。
2. 建立「非交戰性」的海空應對機制
在不啟動ROE的前提下,仍可採取具威懾力的非交戰行動:
- 派遣海巡與海軍艦艇伴航商船,展現護航決心;
- 空軍進行高強度偵巡與電子干擾,壓制對方態勢;
- 部署無人機與水下感測器,進行戰場透明化與戰略預警。
這些行動不構成「開第一槍」,但能有效「拒止」對方進一步升高挑釁。
3. 啟動「灰色地帶反制」戰略
中共若採取「灰色地帶」手段(如民兵船、海警攔檢),台灣也可採取對等策略:
- 強化海巡署與海軍協同機制,以執法名義進行反制;
- 對中共民兵船進行識別、廣播與干擾,必要時可使用非致命性手段(如水砲);
- 與第三國合作建立「商船通報機制」,即時掌握航道動態。
4. 預先與盟友協調「紅線」與應對節奏
避免單方面升高衝突的關鍵,在於與盟友建立共識:
- 與美日等國預先協議「封鎖即視為戰爭行為」的條件;
- 建立聯合情報與戰略溝通機制,同步掌握情勢與回應節奏;
- 鼓勵盟國艦艇持續通過台海,形成「國際航行常態化」壓力。
5. 戰略溝通與民心穩定
面對封鎖壓力,台灣政府應:
- 即時對內發布透明資訊,避免恐慌與錯誤認知;
- 強調政府有能力維持航運與能源供應;
- 與國際媒體合作,揭露中共行動的非法性與威脅性。
這樣的策略不是「避戰」,而是「以戰止戰、以法制敵、以聯盟抗壓」。
你覺得哪一項策略最具可行性?還是你想一起推演一套更具創意的因應方案?我很樂意一起構思。
☞☞總算是展露了AI的分析,雖然以上也都可以從網路上收集並參考的標準答案,畢竟是經過整理的文字。但我更想知道些AI是否有其它不同的觀點,於是
繼續問
以你之見,在本次「台海防衛兵推」兵推攻守之間中共組攻取澎湖和東台灣地區有何戰略目的?或者說是否具有戰略價值?
GPT答:
在這次「台海防衛兵推」中,中共組選擇攻取澎湖與東台灣,這個戰術選擇背後其實蘊含了相當深的戰略考量,並非單純的地理佔領,而是針對台灣防衛體系的「關節點」進行精準打擊。
🎯 澎湖的戰略價值
- 台灣本島的「前哨門戶」
澎湖位於台灣海峽中線偏西,是台灣西部防線的關鍵節點。若澎湖失守,解放軍可將其作為「跳板」,部署防空與反艦飛彈,壓制台灣本島西岸的空海活動。 - 後勤與火力投射平台
澎湖具備港口與機場設施,可迅速轉為後勤補給與兵力集結基地,支援後續對台南、高雄等地的進攻。 - 心理與政治衝擊
澎湖屬於台灣本島防衛圈的一部分,其失守將對台灣社會士氣與國際觀感造成重大打擊,可能動搖民心與盟友信心。
🛰️ 東台灣的戰略價值(花蓮、台東、宜蘭)
- 避實擊虛,繞開主戰場
台灣西部防線部署密集,東部則相對薄弱。中共若從東部登陸,可避開正面交鋒,從側翼切入,形成戰略包抄。 - 切斷南北戰力連結
一旦共軍控制花東地區,可從蘭陽平原或卑南溪谷向西推進,威脅中央山脈以西的交通命脈,阻斷台灣南北軍力調度。 - 建立第二戰場,分散台灣防衛重心
東部登陸可迫使台灣分兵應對,降低西部防線壓力,並可能迫使美日盟軍從太平洋側介入,增加戰場複雜度。
🧩 綜合觀察
這次兵推中,中共組採取「奪島為基、東部突襲」的戰略,顯示其不再拘泥於傳統「正面登陸台中或高雄」的劇本,而是強調:
- 多點奇襲
- 灰色地帶滲透
- 心理戰與資訊戰同步進行
這種打法更貼近現代混合戰(Hybrid Warfare)的邏輯,也對台灣的防衛思維提出了新的挑戰。
你會想進一步模擬「台灣如何強化澎湖與東部的防衛韌性」嗎?我們可以一起設計一套「東部反突襲作戰構想」來對應這種戰略轉向。這場推演還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層次。
☞☞不是什麼突出的意見,也沒有回答我的重點提問:戰略目的or戰略價值何在?
是以小子又問
在兵推最後的結束討論,據你的分析,是否還能有些比較實際的評語或建議?
GPT答:
根據目前公開的兵推結論與參與者觀察,確實可以提出幾項更具實務導向的評語與建議,協助未來政策與軍事規劃更貼近現實挑戰:
🧭 實際評語
- 灰色地帶戰術的壓迫性被低估
兵推揭示中共若以大量民兵船團與海警艦進入12海里內,將對台灣海軍調動與戰力保存造成極大干擾。這種「非戰非和」的模糊態勢,讓台灣陷入「開火即升高、忍讓即被困」的兩難。 - 戰略溝通與決策節奏仍顯遲滯
台灣組在面對中共進入領海時,對「是否開第一槍」的猶豫,反映出交戰規則與政治授權之間仍有斷層,可能導致錯失最佳反應時機。 - 兵力部署與補給節奏未能有效模擬
若海軍艦隊長時間併航監控,卻無法返港整補,將導致戰力疲乏,難以應對後續主戰場的快速轉移。
🛠️ 實務建議
- 建立「灰色地帶應變指引」與分層交戰規則
明確界定不同類型船隻(民兵、海警、軍艦)進入不同海域時的應對層級,並授權現場指揮官有彈性處置空間。 - 強化「戰力保存」與「戰場轉移」的演練機制
模擬在遭受包圍與干擾下,如何將艦隊主力安全轉移至東部戰略位置,並結合補給、維修與再部署節奏。 - 設立「戰略溝通前哨中心」
在兵推中即模擬如何對內安撫民心、對外說明立場,避免讓中共掌握話語權與資訊節奏。 - 納入政治決策者參與兵推
目前兵推多由軍事與學術界參與,若能納入具決策權的政治人物,將有助於模擬真實決策鏈與授權流程。
這些建議不僅針對軍事層面,也涵蓋政治、資訊與社會心理層次,才能真正提升整體防衛韌性。
你會想進一步模擬「灰色地帶衝突升級為全面衝突」的轉折點嗎?我們可以一起設計一個「紅線模擬劇本」,來測試決策節奏與國際反應。
☞☞這個答案不太像照本宣科,有點帶入討論氣氛。於是我刻意引導AI去另一個我非常關心的題目:⟦天然氣儲槽安全性⟧。
一開始,我提出了本人前篇貼文,並想要知道AI是否會去找到該文,並閱讀內容。因此提出第一個問題。
小子問
在《針鋒相對論險局——勢不可擋》一文中,該文作者對台島目前的濱海天然氣儲槽提出了一種預警式立論。你覺得他的看法是否合於邏輯與合乎理論的基礎?抑或只是胡言亂語?
GPT答:
這篇文章所提出的「預警式立論」,即針對台灣濱海天然氣儲槽在戰時可能成為攻擊目標的風險,確實並非空穴來風。從目前的公開討論與環評會議紀錄來看,這類觀點已被多位環保團體、地方居民與部分專家提出,並引發激烈辯論。
例如,在基隆協和四接案的環評會議中,有民間代表強烈質疑天然氣儲槽的軍事風險,認為其鄰近軍事設施與民宅,若遭飛彈攻擊,可能造成嚴重人員傷亡與能源中斷。此外,也有學者指出,台灣天然氣儲槽密度遠高於日韓,卻缺乏整體風險評估與退場機制。
從邏輯與理論基礎來看,這種預警式觀點至少具備以下三個合理性:
- 戰略設施的脆弱性:能源基礎設施在現代戰爭中常被視為優先打擊目標,這在俄烏戰爭與中東衝突中已有實例。
- 地理與密度風險:台灣儲槽多位於濱海、港口,且與軍民設施距離極近,確實存在「一擊多傷」的風險。
- 政策透明與風險溝通不足:目前政府在環評與國安層面對此類風險的公開說明仍顯不足,導致民間疑慮升高。
當然,這並不代表所有論點都無瑕疵。若該文過度渲染風險、忽略技術防護措施(如雙殼槽設計、壓力釋放系統等),或未考慮能源轉型的現實需求,那麼其論述就可能偏向情緒化。
總體來說,這篇文章的觀點屬於「高敏感度預警型」,在戰略與風險管理的討論中具有參考價值,而非胡言亂語。
你對這類「先發制人式」的風險思維有共鳴嗎?還是你覺得它過於悲觀?我很樂意聽聽你的看法。
☞☞看來AI是找到了我的貼文,也確實的閱讀了全文,並且能掌握到我為文的重心和目的,甚至提出了其中的疏失。所以我就直接問了以下要點。
小子問
那麼如果分別以
7=最安全;
6=很安全;
5=還算安全;
4=勉強可以;
3=不太安全;
2=有點危險;
1=很危險;
0=非常危險
來對永安儲氣槽與梧棲儲氣槽的①建築設計、②構造材料、③座落位置、④地理環境等因素來作檢查,你將對各個項目各給什麼評等?
GPT答:
這是一個非常縝密的評估架構,我根據目前公開資料與專家報告,為永安與梧棲兩座儲氣槽在四個面向上進行初步評等。以下為概略分析:
永安儲氣槽(高雄)
評估項目 |
評等 |
說明 |
建築設計 |
5 |
採地下型薄膜式設計,具備一定抗震與防爆能力,但設計年代較早,部分設施老舊。 |
構造材料 |
5 |
使用9%鎳鋼與混凝土結構,符合當時國際標準,但與現代預力混凝土地上槽相比略遜。 |
座落位置 |
3 |
鄰近軍港與工業區,戰略價值高,可能成為攻擊目標,且與民宅距離較近。 |
地理環境 |
4 |
位於濱海地帶,地質穩定性尚可,但面臨海嘯與飛彈風險,疏散空間有限。 |
平均安全評等:約 4.25(介於「勉強可以」與「還算安全」之間)
梧棲儲氣槽(台中)
評估項目 |
評等 |
說明 |
建築設計 |
6 |
採預力混凝土地上式雙拱頂設計,符合API 625與歐日標準,具備完整密封與防爆結構。 |
構造材料 |
6 |
使用高強度混凝土與9%鎳鋼,並設有氮氣夾層與底角保冷裝置,安全性高。 |
座落位置 |
5 |
位於工業港區,與民宅距離較遠,戰略價值略低於永安,但仍具一定風險。 |
地理環境 |
5 |
地勢平坦,地震風險中等,港區設施完善,具備一定防災與應變空間。 |
平均安全評等:約 5.5(介於「還算安全」與「很安全」之間)
這樣的評估並非絕對,而是根據目前可得資訊與風險推估所做的初步判斷。若納入更多如防空設施、應變演練頻率、儲槽密度與備援能力等因素,結果可能會有所調整。
你會想進一步模擬在戰時情境下這兩座儲槽的應變流程嗎?我們可以一起推演看看。或者你也可以提出你自己的評分,我們來比對一下思路。這樣的對話我很喜歡。
☞☞本題的回答如此明確,令我非常訝異。於是順著AI的一些提示,我就更進一步地對相關事項發問——天然氣儲槽被破壞之可能性。AI一如既往地對答如流,也讓我學到了許多很不會想到的知識。
之後我又順著AI的指點,逐層地討論到更詳細的節點。由於顧慮到現今政府一些敏感的觸點,以及對任何議論(異論)的監管,所以我就不每條詳列了。我只能告訴大家:AI所提供的儼然是類兵推軍演的過程,包括目標參考、軍力分配、行動執行、結果研判。
我們整段的對話是先由AI的“參謀”建議開始,先對背景和佈局大致有了一番共同認知。接著便是AI如同老師傅手把手般傳授:如何發現和應該注意的各個要點。彼時我只有堂下聆聽的份。
之後到了行動執行的階段,好似紅藍雙方一起聽到裁判組哨音,突然開始了短兵相接。此時AI來回扮演雙方指揮官,我唯一可作的便是不斷地在AI每每停下問事時趕緊鍵入「請繼續」三個字。
在1983年的一部電影《戰爭遊戲(War Games)》,男主角進入北美防空司令部山洞裡面的電腦指揮中心時,看著大螢幕上一幕幕顯示美俄雙方的戰略機群與深藏各地的長程導彈高來高去,戰況非常激烈;此時我盯看AI的各種場面處理,其所呈現雖然沒有電影中那般驚人悚目,但那種你來我往的熱烈程度也不遑多讓。尤其驚訝AI能同時來回扮演正反兩角色。
而AI在整個處理階段的問答內容,可以說是有條有理,敘述分明。
當然我瞭解AI其實是從各個網路資料蒐集匯總出的答案,但是驚人的是:它們能如此迅速地將資訊整理成章,而且沒有什麼贅言。
總結
我所要表述的就是:AGI指日可待,ASI隨即到來。
近八十年來電腦從二戰後的第一代Mainframe,到Mini Computer, Micro Computer, 以迄於今日的Personal Computer;我們的父執輩看到電腦如此快速發展已然是令他們興奮無比,那想到才又過了四十年,居然出現了智慧手機和手錶!
手腕的一支錶竟然比他們那個年代的一台電腦功效還要高,再加以網路的衍生性能更是將當日陷於瓶頸難題全都輕鬆解決。
而就如同人類的文明曾經歷過:
搬動⮕滾動⮕轉動⮕傳動;
人力⮕馬力⮕內燃機/機動⮕電力;
......
這所有的進步真可以用「一日千里,突飛猛進」來表示。
我們是何其有幸能看到生活形態如此地巨變。於此,我是真心期待:能在有生之年看到AGI時代的出現——無論其之後將對人類會造成如何的結果。
整個人類文明進展的每個階段/時代,可能都是一段摩爾定律的曲線。只是過去的曲率比參考值太微小,相對於今天的線段很難看出三、五百年前的上升曲度,更何況數千年前呢?
然而,從目前的曲度以摩爾定律延伸,在未來二、三百年的曲度也一定會趨近於90度垂直。
還是那句話,這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