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被釘十字架的上帝 書籍評析
2024/03/09 15:32
瀏覽835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被釘十字架的上帝

莫爾特曼。被釘十字架的上帝。阮煒。香港:道風山,1994。

書籍評析

本書係作者莫爾特曼繼其在1964年發表「希望神學」著作八年之後,對十字架上的基督進一步地闡述。二書在思想上有一貫的承繼。「希望神學」是追憶在基督未來的希望中顯現的基督;「被釘十字架的上帝」則是在關注對基督之死的追憶中的希望。前者的主題是對賜福和希望中的上帝未來的期待;後者的主題則是透過基督的受難史,來理解上帝的未來在世界的受難中的道成肉身。本書的寫作基點在於面對現實的反思及檢討,並以基督教的信仰核心—十字架神學為出發點。而基督信仰、教會及神學與現存社會之間的關係,則是本書的中心論題。

人無法跳脫自我的生存經驗來認知自我及世界,包括神學家也很難跳脫自我的框架。作者雖生於美滿的家庭,但作者於年幼時曾加入納粹少年團(即希特勒少年團);二次大戰時被徵召入伍,經歷許多傷亡場面,在一次的轟炸中倖存,生平第一次呼喊上帝,思考為何自己沒被炸死,而別人卻死了;後來成為英軍的戰俘,受到友善的對待,並待在比利時戰俘營達半年之久。其後轉至倫敦戰俘營,透過一位美國士兵發放的聖經,由詩篇139篇得著安慰。後來讀到馬可福音中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呼喊:「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何離棄我?」時,真正覺得耶穌被上帝拋棄;然後忽然體會有一位真正瞭解我的,有一位是在我的身邊。這段經文使作者的內心平靜了不少,儘管當時的情況極為艱難,卻使作者得以重建內心世界。最後在戰俘營裏報考神學院,走向認識真理並找尋自我存在問題的解答。於學習過程中,對路德神學:「罪得赦免」、「十架神學」,深受感動,並且因此更堅定了信仰。這時期所學的論點也被作者歸納為八個重點列入本書「被釘十架的上帝」中。作者對巴特以及二次大戰後以追求基督、上帝的話語為中心的神學不甚滿意。進而藉著布洛赫的「盼望原理」,建構自己的神學體系。由以上作者的生平經歷,可幫助我們理解作者神學思想的形成及著重點。 

   本書內容分八大章:

第一章「基督信仰的身分和切實性」。內容主要論及當代基督徒面臨的雙重危機,即「切實性的危機」與「身分的危機」。作者在本章逼使讀者正視基督徒在今日所面臨的挑戰,包括基督徒如何確認自己是一位「真基督徒」,以及教會如何面對社會公義過於軟弱的實踐力。基督教在今日似乎已被社會各種力量所吞噬。作者引用路德的格言「十字架檢驗一切」,以十字架為檢驗一切被稱為基督教事物的標準。作者在此章的論述極為中肯並且實際。的確,如何讓基督徒在動盪多元的世紀中,能確認自己是「真基督徒」,並且讓基督的公義成為社會的公義?唯有回歸十字架,以十字架來檢證一切。 

   第二章「十字架抵制對它的解釋」提及耶穌是以一種被人視為極為羞恥的方式死去。在以色列人的理解中,一個人若是以這種方式被處以死刑,那麼他就會被同民族的人所遺棄,會在上帝的選民中受到律法的上帝的咒詛,不再受上帝與以色列人的盟約的保護,「凡被掛在木頭上的人都受上帝咒詛」。被釘十字架的基督與對基督的崇拜是極難堪之事。無疑地十字架事件意味一個苦難的事件,而這苦難也常被基督教使用作為安慰苦難中的人群。但作者指出,十字架事件不應只是意味苦難的表達,也意味對苦難的抗議。理由在於整個十字架事件中,耶穌並非逆來順受地受苦,而是積極、主動地走入苦難,然後在復活事件中表達對苦難的否定。不可否認地,十字架的確是一個羞恥的記號,在不信者看來,這十字架能成為榮耀的表徵是幾近難以理解的事。但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一章十八節提到「因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滅亡的人為愚拙.在我們得救的人卻為神的大能。」相信是對十字架事件的意義極佳的說明。所以耶穌在這十字架事件中是否主動且積極地表達對苦難的抗議,是很值得商榷的。最後,作者在本章末後提出對「十字架之言」的批判及反思,談到釘十字架的基督不只是十字架之言,也不僅僅是一個「語言事件」而已,所以應該將各各他的十字架與「十字架之言」有所區別,是頗值得讀者省思的。

    第三章「耶穌問題」、第四章「耶穌的歷史審判」和第五章「耶穌的末世論審判」係作者對十字架事件中耶穌其人其事的歷史方法論證。莫爾特曼的神學和他的歷史研究有密切的關係,他是推動「形式批判」的新約學者之一。布爾特曼認為我們關切福音書所描述耶穌生平的歷史性,無異為想藉善行得救的另一種表現。假使我們證實福音書內相關事件的歷史性,我們就能證明基督教的真實。但事實上,世上沒有一樣歷史性的資料可以證明耶穌就是教會所傳的那位已經復活的神子。當時許多親眼看見耶穌的人都不相信他,那麼我們又怎能以歷史證據使耶穌在今天比當他在世上的日子更為可信呢?所以我們必須重新檢討歷史的整個問題及其與基督教信仰的關係。真正的歷史並不只是客觀地描述一些過去所發生的事件,真正的歷史必須尋求事件的意義。基督教信仰並不把耶穌當作歷史上一個過去的事件。假使只是一個過去的事件,那麼耶穌只是一位殉道英雄。基督徒信仰所著重的是復活的基督,是賜給我們新生命的基督,今天藉著教會的講道和聖禮來與復活的主相見。所以,福音書的重要性不在於他告訴我們耶穌「從前是什麼樣子」。重要的是它指出耶穌對初代的信徒有何意義,今天對我們仍具有同樣的意義。總地來說,莫爾特曼強調「信仰的基督」的價值遠遠超過「歷史的耶穌」。對事件所彰顯的意義,更甚於事件本身的真實性。但須注意的是,若一件事件的本身不具真實性,那麼他如何能彰顯出他的意義呢?不過是憑空想像所建構的意義。而且「意義」的本身是可以被多方詮釋的,若不落實於事件的真實性,他所被詮釋的意義也可能漫無邊際。所以,事件本身的真實性是重要的,特別是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來到世上,係神活在人間,所以在強調事件的意義時,也不容忽視事件的真實性。 

   第六章「被釘十字架的上帝」主要論及十字架神學與二元論下的有神論及無神論的關係;並對三位一體的神與十字架事件的意義進行深入的詮釋。作者似乎否定除了十字架事件之外,神會有永恆的三一生命。主張十架並不在神本體之外,好像沒有十架神仍然能完全是神,毫不受影響;但其實,十架以三一的方式成為神的本體。「三一上帝」只是基督受苦事件的簡稱。透過十字架,神令自己在歷史裡成為三一上帝:「在十字架上發生的事,是神與神之間的事。在神自己裡面產生極深的分裂,亦即神離棄神,自我否定,而同時在神裡面又是合一的,亦即神與神一致。」莫爾特曼這樣的主張似乎徹底否定傳統教義之神的三一本體,亦即視神恆為在天上的完美三一上帝。強調被釘十字架的上帝,意味著上帝主動而積極地參與了世間的苦難;並且提供願意從完全虛無中再創造的保證,這種保證成為信仰的終極盼望,也成為效法十字架事件時,基督徒該有的社會實踐動力,強調需致力於恢復與重建一切破裂的關係,這關係包含人與神、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關係。這部份可說是本書的精華,但也是最易引起歧見的部份。特別是提到有關神的自我否認、自我分裂,這已經與神的完美屬性相互衝突,而且神是否需要以「自我分裂」的方式來成就救贖的美善,也是值得商榷的。同時耶穌被釘十架的事件是否就等同於「三一上帝」的本體,還是只是神用來成就救贖的方法,這也是作者較難被接受的觀點。 

   第七章「人的心理解放之路」、第八章「人的政治解放之路」可以說是在莫爾特曼的神學思考模式下所必然導出的結論。作者期待他的神學要達到「以聖經為根基,以末世為中心,以政治為應用」。他主張他對於教義的正確性不太在乎,卻在乎教義的具體性;不注重純理論,而注重實用理論。他認為神學任務主要不在解釋世界,而在改變世界,因為神最終將徹底改變世界。作者強調信仰的自由只有在政治自由中才能存在。教會就是要成為神的工具,藉著教會神才能使社會,使世界達到和平。並且主張民主象徵著人從暴力的惡性循環中獲得解放。教會需參加社會活動,有時甚至可用革命的方法來進行改革,但革命並不是唯一的方法,重點是我們所用的手段是否能配合我們的目的。莫爾特曼認為神的國度得以臨到是藉著政治與革命。然而依照使徒保羅的教訓,神的國度的臨到,是藉著宣揚耶穌基督的救恩大能,而且「民主」或「革命」是否能帶來真正的解放,還是只是更換一批新的統治階層而已,相信在墮落的大環境中,權力是會帶來腐化的。 

   總結:本書的許多觀點的確與傳統的基督教教義有不一致的部份,所以讀者在閱讀時應該有所分辨。但不可否認的是,作者所強調有關信仰的現世性及對時局敏銳觀察的洞見,以及對十字架的意義的堅持,加上作者能跳脫傳統歐洲神學家的窠臼,與拉丁美洲、非洲和亞洲的神學互動也極難能可貴。同時本書為既有的基督教思想帶來一些思考和啟發,的確是本書重要價值之所在。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