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史上最大尺寸的元朝『至正之寶』古玉錢
和闐(或老岫玉)玉質,重58公克
高
*
*
*
*
*
玉質為和闐白玉,泛玻璃光皮殼,通體有土咬與土沁;玉錢一面浮雕『至正之寶』楷書,另一面陰刻兩條四爪龍與浮雕『當五十』幣值。
*
*
*
十多年前收到這枚元代『至正之寶』古玉錢之後,為了查知歷史上何時開始使用玉錢?翻閱了很多資料,只看到在唐朝的墓葬裡曾經出土過一枚和闐玉錢;之後,到明、清年間玉錢開始增多,但是,多半當作玩錢、花錢在使用。
*
*
*
另參酌元朝的幣制,這枚元代『至正之寶』玉錢,大約在元順帝至正十一年(西元1351年),發行“至正之寶”銅錢之後的數年間製造的,直徑與當時鑄造的五種權錢中的第四種-貳錢伍分的
*
*
*
玉錢上還有幣值『當五十』,這在玉錢上,幾乎是絕無僅有的,像是台北故宮博物館所藏的一枚清朝和闐玉方孔錢,上面就刻的是「天下太平」。因此歷代玉錢絕不可能當作通貨流通,多用在紀念、賞賜、避邪、祈福等用途,尤其,元朝還有“拜見錢”、“生日錢”、“追節錢”、“撒花錢”、“供養錢”、“寺廟錢”、“供佛錢”等諸多名目,因此,我認為這枚玉錢應該還是用在紀念、賞賜、避邪、祈福甚至禮佛的用途上。
*
※元朝的幣制
元朝一反宋朝,在流通的貨幣上以行鈔為主,相傳元世祖忽必烈建都上都城後,曾想倣效宋朝以銅錢為主要流通貨幣,但有大臣勸阻:“銅錢乃華夏陽明政權之用,我們起於北方草原地區,屬於幽陰之地,不能和華夏陽明之區相比,我國適用紙幣。”忽必烈認為有理,便決定用紙鈔而不用銅錢了。
元朝以紙鈔為主的幣制,因為可以廣泛、大量地發行,符合版圖遼闊的元朝,可輕易的攜之橫貫歐亞,這使當時的歐洲人覺得不可思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裏寫道:“紙幣流通於大汗所屬領域的各個地方,沒有人敢冒著生命危險拒絕支付使用,……用這些紙幣,可以買賣任何東西。同樣可以持紙幣換取金條。”他還驚奇地說:“可以確鑿斷言,大汗對財富的支配權,比
元朝紙幣的形狀為長方形,一般長25
元朝的紙幣流通主要經歷了中統鈔、至元鈔、至正鈔三個時期。這三個時期中幣值最穩定的是中統鈔,流通時間最長的是至元鈔,前後超過了36年。而發行量最多、貶值最嚴重的是元順帝至正十一年(西元1351年)時開始流通的至正鈔,這種新鈔一貫權銅錢1000枚,是以前的至元鈔的二倍。過去的交鈔或以絲為本,或以金銀為本,而這種至正交鈔是以紙為母(本),銅錢為子,本末倒置;同時間並發行“至正之寶”銅錢,來配合發行紙鈔,讓銅錢來代表紙鈔,目的是印製交鈔,以虛代實。大量印刷交鈔的結果是使物價上漲10餘倍,人民不願使用,以至於有人用紙幣糊牆鋪地者,交鈔最後形同廢紙。
※銅錢的“至正之寶"
至正之寶(權鈔錢),就是這個時期的元朝,為了恢復紙鈔的信用,由元順帝在至正十一年(西元1351年)下令鑄造、流通的“權鈔錢”,以錢權鈔,面文為“至正之寶”,錢文為楷書,順讀,錢背穿上有“吉”字(係江西吉安道監制),背穿右“權錢”二字作當銀鈔,穿左記幣值,分別有伍分、壹錢、壹錢五分、貳錢伍分、伍錢共五種;直徑依次為42、50、60、70、
在元朝鑄造發行的錢幣中,除了“至正之寶”權鈔錢與“至正通寶”中有幾種背文記值外,其餘銅錢都是背文無記值的。時至今日,除了“至正通寶”部分銅錢和至大通寶錢還可以看到一些,甚餘皆罕見。
元朝自世祖忽必烈以後的皇帝都是“敗家子”,他們驕奢淫逸,揮金如土,國家財政日漸不足,自元英宗以後的天子們更是變本加厲,揮霍無度,甚至公開賣官。當時的官場如市場,明碼標價,公開買賣,伸手要錢,名目繁多,見面要“拜見錢”,過生日要“生日錢”,逢年過節要“追節錢”,補得好職位叫“好窩窟”,連沒事白要曰“撒花錢”等等。寺院裏的僧侶們也有手段,他們巧用“供養錢”來掠奪財物。“供養錢”也稱“寺廟錢”、“供佛錢”,是寺廟裏專門用來放在佛像前供奉的錢幣,不是流通貨幣。但是,元朝的供養錢有別於其他朝代。由於元朝的喇嘛僧位為職官,且貪得無厭,經常以供養錢的名義勒索香客,於是乎供養錢就成了不是貨幣的貨幣了。
- 2樓. 網站的折扣更新非常快2025/03/10 12:16
我非常喜歡使用星惠折的優惠券,這個網站的折扣更新非常快,經常推出新的優惠。每次購物時都能找到驚喜,讓我感受到實實在在的省錢,真的很推薦給大家!
- 1樓. 折扣碼2024/06/25 17:31優惠券雙倍電電Pwsz折扣碼,可以雙倍省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