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龍山時代文化的湖北石家河文化鏟形玉牌
2009/09/02 15:45
瀏覽4,629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

*

龍山時代文化的湖北石家河文化鏟形玉牌

 

  距今4600-4000年左右

*

上寬2.8公分*下寬3.2公分*5.5公分*0.6公分

30公克

*

*龍山文化晚期二里頭文化玉圭(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收藏)*

龍山文化晚期二里頭文化玉圭特寫(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收藏)

*

 

*龍山文化晚期二里頭文化玉圭(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收藏)

*

*龍山文化晚期二里頭文化玉圭特寫(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收藏

  這枚鏟型或圭型玉牌,擁有非常少見的秋葵色,通常稱:玉色泛秋葵色,至少在二千年以上。

  另就紋飾而言,與二里頭文化等龍山文化前、後期出土文物相較,則有著如下的非常神似,因而判定這塊鏟型或圭型玉牌屬於龍山時期文化的產物。

*

*

*

*

  我在十六年前初次見到它時,直覺的認定它-刀工樸拙,玉色少見,紋飾有些眼熟,似是曾經見過。直到數年後的有一天,在台北故宮博物院觀看玉器時,突然發現,原來曾經在龍山文化晚期的二里頭文化玉圭上看過類似的圖騰紋飾,後來在同屬龍山文化的湖北石家河文化中看到類似的器型,因此我判定它是「湖北石家河文化的鏟形(或圭型)玉牌」,距今已有46004000年之久,是殷商文化的前導,也是中原漢族文化起源,是值得探究的一塊玉,只是清代乾隆皇帝還無法辦識這類玉器的真實年代,直接在這類玉器的器面上鐫刻詩文與圖案,真令人徒嘆-煞風景,也破壞了文物的原是面貌。

*被乾隆皇帝鐫刻詩文與圖案的玉圭

*

*

*

※龍山時代文化的發現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屬銅石並用的時代文化。民國17年在國立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當研究生的吳金鼎,發現了山東歷城龍山鎮的城子崖遺址;民國19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李濟率隊正式發掘;民國23年,在山東東部沿海地區又發現多處龍山文化遺址;民國24年在日照兩城遺址進行試掘,試掘所得資料奠定了龍山文化研究的基礎。

  龍山文化因為首次發現於山東章丘龍山鎮而得名,距今約43503950年,分佈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是中國制陶史上的巔峰時期。

  自龍山遺址發現以來,考古學家分別在河南、陝西、山西、湖北等地發現了這一時期的文化遺存,但因其文化面貌不盡相同,所以又分別命名為河南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類型龍山文化,通稱之為龍山時代文化。

 

※龍山時代文化的內涵

  龍山文化處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這個時期陝西地區的農業和畜牧業有了很大的發展,生產工具的數量及種類均大為增長,快輪制陶技術比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占卜巫術活動亦較為盛行。從社會形態看,當時已經進入了父權制社會,私有財產已經出現。

  龍山文化除了陶器外,還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他們以農業為主而兼營狩獵、打魚、蓄養牲畜。且可能已經出現了銅器。歷史上的文化淵源,都可能與龍山文化有相當的聯繫。

  西元1949年以後,大量的發掘和研究表明,原先的所謂龍山文化,其文化系統和來源並不單一,不能把它視為只是一個考古學文化。因此考古專家根據幾個地區不同的文化面貌,分別給予文化名稱作為區別。一般分為:

  一、山東龍山文化,或稱典型龍山文化,即最初由龍山鎮命名的那種遺存,其分佈以山東地區為主,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續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為西元前2500年至西元前2000年。

  二、廟底溝二期文化,主要分佈在豫西地區,豫東地區也有分佈,由仰紹文化發展而來,屬於中原地區早期階段的龍山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為西元前2900年至西元前2800年。

  三、河南龍山文化,主要分佈在豫西豫北豫東一帶,上承廟底溝二期文化或相當這個時期的遺存,發展為中原地區中國文明初期的青銅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為西元前2600年至西元前2000年,一般還分為王灣三期、後岡二期和造律台三個類型。

  四、陝西龍山文化,或稱客省莊二期文化,主要分佈在陝西省涇河及渭河流域,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為西元前2300年至西元前2000年。

  五、龍山文化陶寺類型以新發現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為代表,主要分佈在晉西南地區,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為西元前2500年至西元前1900年。

  目前這些文化暫多冠省名加以區別,今後通過深入對比研究,有條件的當以代表性的遺址地名單獨定名。至於30年代所稱的杭州灣區龍山文化,已經另行命名為良渚文化

 

※龍山文化是殷商文化的直接前驅

  1931,梁思永在河南安陽後岡遺址,第一次發現了小屯(商代)、龍山、仰韶三種文化遺存上下依次堆積的三疊層,明確了三者的相對年代關係。在30年代,歸屬于龍山文化的遺址不僅有黃河中、下游的,還包括了杭州灣地區,當時根據地區差別,劃分為山東沿海、豫北和杭州灣三個區。又有人提出龍山文化是中國文明的史前期之一,並認為後岡的龍山文化是商文化的直接前驅。

 

※漢族主體皆是龍山人的後裔

  20075月,刊登在美國權威學術雜誌《humangenetic》上的一篇文章:《YchromosomesofprehistoricpeoplealongYangtzeRiver》,裏面有組資料是非常驚人的。

  通過對山西陶寺文化(距今4500年)古人骨DNA的研究,目前已經可以肯定的是,龍山文化的居民,其Y染色體SNP單倍型是O3—M122,並且只含有O3和子類型O3e,沒有其他類型,和現代漢族的主體部分完全一致,也就是說,現在漢族的主體部分其父系遠祖完全是來自古代中原人,也就是龍山人。

  單獨看O3,各地漢族中至少60%-70%來自龍山文化,對比2004年的《evolutionandmigrationhistoryofchinesepopulationinferredfromchineseY-chromosomeevidence》一文的資料,我們可以肯定,今天的中國各地的漢族,從東北到廣東,從東南的客家到西北蘭州,其主體就和5000年的古代中原人無異,今天的漢族,就是古代中原人的直系後代,在漢族中父系的O3一直佔據絕對的主體地位,5000年一直沒有變化。

  龍山文化,尤其是廟底溝遺址,帶有漂亮的玫瑰花圖案的黑陶,被認為是和部落有關,而對光明的崇拜是這個部族的特徵,被認為是古代華夏族的祖先源頭。現在各個漢藏語支系中,一般“hu”“gu”“hua”“gua”“hao”等詞根都有光明的意思,比如苗語的gua,佘語的hu,漢語的hao(昊、皓),藏語的gu,無不具有光明、光華的含義,龍山文化,被認為是漢族人的祖先華夏族部落的文化,而對陶寺遺址的確認,也支持了這種說法。

  而當代漢族的其他血統,來源於同屬於我國境內的其他文化源頭;比如,長江流域的其他古代文化的居民對漢族的血統也不少,大溪文化、良渚文化、吳城文化等也是對漢族的血統也構成了重要的來源,大致在占了10%-35%比例,平均大致為20%,主要是對南部漢族的影響比較大,對北方漢族的影響相對要小很多;又比如,北方漢族的其他血統主要來源於紅山文化等北方文化的影響,而南方漢族受這些影響較少。

  大多數學者根據龍山文化存在的時間段,猜測傳說中的堯、舜、禹以及夏朝可能就處於龍山文化的範圍內。特別是山西襄汾陶寺遺址,該地域有的古書上稱為夏墟,相傳啟承大禹位後遷都於此。而古書上記載堯帝的部落也生活在這附近,堯帝稱為陶唐氏,而陶寺的名稱,是否幾千年來沒有變過,這讓人產生了許多聯想。

 

※石家河文化

  屬銅石並用時代文化,距今約46004000年。因發現於湖北省天門市石河鎮而得名。此地有一個規模很大的遺址群,多達五十餘處。該文化已經發現有銅塊、玉器和祭祀遺跡、類似於文字的刻劃符號和城址,表明它已經進入文明時代。陶器大部分為黑色,不過也有不少紅色的陶杯和陶塑,是該文化的一大特色。

  陶塑個體均很小,有獅、象、虎、雞、魚、龜,還有人像。這些小塑像集中出土於窖穴之中,有祭祀的味道。在埋小孩的甕棺中,往往出有不少玉器,造型豐富,有人面、飛鷹、豬龍、蟬、璜、管等,雕刻精細,工藝水準相當高。

  該文化出現如石家河遺址群那樣的中心聚落,由鄧家灣、土城、肖家屋脊等數十處遺址組成。當時的經濟生活以稻作農業為主。在鄧家灣遺址發現了銅塊和煉銅原料孔雀石,標誌著冶銅業的出現。琢玉工藝崛起,特色鮮明,玉器有人面雕像、獸面雕像、玉蟬、玉鳥、玦、璜形器等,都屬於小型玉器。鄧家灣遺址的個別地段,集中出土了大批小型陶塑,有的一座坑中竟達數千件之多。所塑有鳥、雞、豬、狗、羊、虎、象、猴、龜、鱉以及抱魚跪坐的人物等。這些陶塑可能供原始巫術、祭祀活動之用,鄧家灣似為專門產地,通過交換輸往各地。

  石家河文化晚期大小墓差別懸殊。肖家屋脊一座大型土坑墓長3多,隨葬品百餘件;另一座成人甕棺中有小型玉器56件,居該文化已發現的玉器墓之首。鐘祥六合大多數甕棺內隨葬玉石器及玉石料。這些表明人們以玉器為財富。一般認為,該文化已處於原始社會瓦解階段。

 

※江漢平原史前玉雕的最高水準-石家河文化的玉器

  位於長江中游、江漢平原的石家河文化距今4600-4000年左右,以出土小型精緻的玉件而倍受關注。玉人頭、玉鷹、玉虎頭和玉蟬屬於石家河文化玉器中的精華部分。這些玉器體積小、重量輕,紋飾簡潔,做工卻很精細。它們大多出土于成人甕棺之中,顯示石家河先民具有特殊的原始宗教信仰。

  石家河文化中的玉人頭基本都具有頭戴冠帽、菱形眼、寬鼻、戴耳環和表情莊重的特徵,但在造型上富於變化。這些玉制的人頭形像可能代表著石家河先民尊奉的神或巫師的形象。石家河文化的動物形玉器多為寫實造型:展翅飛翔的玉鷹生動逼真、惟妙惟肖;玉虎頭方頭卷耳,生氣勃勃;玉蟬寫實的形象,開創了商周時期玉蟬造型的先河。

  石家河文化的玉器代表了江漢平原史前玉雕的最高水準。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其他
自訂分類:古玉類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