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出麻看診的記憶

入秋微涼,偶爾會想起這一段小時候的記憶,關於我母親悉心照顧我的一幕幕,至今仍歷歷在目,深深心懷感念,讓我想以文字好好記載。
人在嬰兒時期幾乎沒什麼記憶,一個人最幼小時發生過什麼事,好養或不好養?愛哭或不愛哭?必須由大人告知,長大之後的自己才會知曉。
我母親常常提起,我一出生就非常乖、很好養,餵飽奶就乖乖睡覺,不吵不鬧,不愛哭,也不怎麼發燒、生病,讓她少了很多育兒的麻煩。
每每談起這些往事,母親其實都在稱讚我,但我的腦袋中並沒有相關記憶,只能點頭表示原來如此。我自己聯想,或許如此平靜的嬰兒階段,從一開始就塑造出這個人沉穩不愛吵鬧的性格。
我母親也經常提起我小時候出麻疹的小小故事,大概在我幼稚園那時,媽媽帶著生病的我去醫院門診,看病的是馬偕醫院知名的兒科主治醫生。
主治醫生看了看只說:「大概就是小朋友感冒而已,開一些藥回家吃就好。」
媽媽望著主治醫生,小心問起:「我這小孩很少這樣哦,會不會是出麻了呢?」
主治醫生帶著懷疑的口氣:「會是這樣嗎?那好吧!我再仔細看一看他的喉嚨。來,小朋友嘴巴張開一點,啊……」知名主治大夫的權威豈能隨易挑戰!
這醫生大人用一根木片用力壓進我的喉頭深處,害小時候的我快吐了出來。
主治醫生看完,臉色一變,大讚:「啊?這位媽媽真有經驗,小孩真的出麻了,嘴巴旁邊有白白的斑點!幸好媽媽妳有提醒……」
上述醫生對話是我母親反覆談起這往事的口述內容,幾乎成了我母親單口相聲的段子,曾經讓知名的兒科主治醫生如此稱讚,媽媽一直感到相當得意,每每想起就講一次,越講越高興。
醫生看到「嘴巴旁邊有白白的斑點」即是所謂「柯氏斑點」,位於臼齒旁的口腔黏膜上,是麻疹患者的初期症狀,可用於臨床診斷。
若不是我母親當時出聲提醒,小時候的我或許會因麻疹而承受更多病痛折磨。
當時年紀太小,屬於我自己的記憶只有部分片段,模模糊糊,拼拼湊湊,試著將腦海中老舊的影像化為下述文字,也許混了別段的記憶:
出麻生病之前,我與幼稚園的小朋友在街邊轉角一處空地玩了一下午,我還記得灰濛濛的天空、傍晚吹來陰涼的微風,那空地大概只有沙子、石頭可以玩。
主治醫生看診的過程似乎殘留一些畫面,我坐在一張圓圓會旋轉的椅子,醫生用一根木片插我嘴內、喉嚨,我自己並沒有那時任何聲音或醫生說話的記憶。
有一段媽媽揹著我搭火車的記憶,火車座椅是墨綠色的,窗外已經天黑了,可能某次看完診回家的路上。有人讓座位給我們,還有人幫忙把車窗關小一點,別讓夜晚涼風吹壞了病懨懨的小朋友。媽媽揹著我走在路上的影像記得一些,或許是衍生之聯想,媽媽的鞋跟一步步踏在水泥地磚上,發出了答答答答的聲響。
一位媽媽揹著破病昏睡的小孩,走在夜晚歸路,無疑是辛苦而偉大的母愛,怎能不感念一生。
有一段影像是我在醫院的病床上醒來,門外有白日的亮光,似是某日午後,迷迷濛濛,我沒有不舒服的感覺,抬頭好像看到了點滴的玻璃瓶,但我並不清楚自己是不是打了點滴?正在住院或躺在急診室?
之所以稱為麻疹,正是發病之後會有出疹期,全身會出現皮疹,沒照料好或太癢一直抓,可能會在身上留下麻斑。媽媽可能根據古法,用了麥片水幫小孩洗澡,我腦中只殘餘一點點印象,白濁的麥片洗澡水淋在身上,沒特別的感覺,也不知究竟有沒有效果,但從小就一直記得曾經「用麥片洗澡」這種奇怪的事情。
醫生開的藥好樣有黃色的藥水,很大一瓶,甜甜的,很好喝。印象中,媽媽帶我去醫院領了兩次藥水,之後我就好了。小時候的我覺得有些可惜,那黃色的藥水真的非常好喝,讓小朋友念念不忘,想再出麻一次。
小時候比較嚴重的生病經歷就這一次,媽媽說:「人一生中只要得過一次麻疹,之後就不會再出麻了!真是神奇,幸好如此,我免再照顧出麻的你。」
因為這次出麻,我很小就知道了這件事,人類罹患過麻疹即獲得終身免疫力。
小時候的記憶片段烙印在一個人內心深處,悄悄影響著這個人一生。回想起自己生命中最脆弱的時候,那階段都順利度過了,人生還有什麼過不去的呢?
以此文紀念辛苦帶我長大的母親,這段記憶之中,媽媽的容貌,身形、衣著都是年輕的模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