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自由時報用「造假比殺人更可怕」控訴自己?
2013/10/28 11:56
瀏覽4,914
迴響0
推薦46
引用0

媒體一旦無血無淚、無同情心、無同理心之後,將靠什麼維持生計?觀察《自由時報》自6月迄今有關ECFA服貿協議的報導之後,終於有了領悟-原來似乎還可以靠當「黑心騙徒」來過日子,也讓人不由得覺得,其24日的社論<造假比殺人更可怕>是在控訴自己。

該媒體的立場就是反對ECFA,反對ECFA服貿協議,自6月至今,引用大量錯誤的資訊來誤導社會,由於其謬誤之處是罄竹難書,因此僅能信手挑些其所常用的招術舉證說明;如果這些招術不是在造假,什麼才算造假?

招術之一:不實誇大數據誤導人民

該媒體最常使用的招術就是引用不實、誇大的數據來恐嚇人民。

最近該媒體電子報的首頁每天刊著斗大的<服貿開大門 407萬人工作受衝擊>,並在今(102)715日以<你知道嗎?服貿協議將搶走你的工作!!>為標題的報導,試圖以誇大聳動的數據來恫嚇人民有關服貿協議的影響。 

在該報導中,該媒體以兩大版面統計服貿協議中我方對陸方所承諾開放的64項服務業的從業人員為407萬人,然後宣稱這407萬人的生計面臨威脅,簡直就是把全台灣人民當成愚民在看待!一來,開放市場並不等於對方就會來投資。事實上我政府早於民國986月就開始逐步開放陸資來台,在此次所簽的服貿協議中,我方所開放的64項產業其中有45項原已開放,此45項產業至今有陸資來投資的僅20項,占不到一半。

其次,開放陸資來台投資並不等於會威脅台灣人民的生計。依據該媒體所統計的數據計算,政府自98年今已開放的45項服務業其從業人員約達275萬人,占該媒體宣稱的「生計面臨威脅」的407萬人的67.5%,服貿協議簽署之前,根本未曾聽聞這些人的生計遭遇困難,也未曾看到該媒體關心過這些人之生計的報導,該媒體於此時突然拿出407萬人這等膨風的數據來嚇人,是否把自己當愚民看待?

招術二:拿神話故事來恐嚇人民

該媒體似乎還活在虛幻的古代,喜好拿神話來嚇台灣人民,其所常引用的神話之一就是荷馬的史詩「木馬屠城記」,一會兒說馬英九是木馬,忽而又說ECFA到服貿協議、貨品貿易協議是中國對台進行「木馬屠城記」的腳本,飄忽不定,一副似乎已經六神無主的樣子。

該媒體最早引用「木馬屠城記」的神話是借用美國資深眾議員蘿絲蕾婷娜的講話,把ECFA喻為木馬;其次是民國99824日前總統李登輝的說話,借「引清兵入關」來比喻聯共制台,其所謂的木馬指的是清兵、中國大陸。第三次則是民國100715日該媒體社論指稱:馬英九這隻「木馬」所扮演的角色。到了今年1014日該媒體社論又借用該神話來批判ECFA是中國大陸對台進行「木馬屠城記」的腳本。

由以上可知,該媒體若不是根本不知道荷馬史詩神話到底在講什麼,就是該媒體腦袋裡患了「恐木馬症」而拿神話來恐嚇人民。

招術三:子虛烏有的事卻騙得口沫橫飛

此次服貿協議仍有許多行業未列入我方開放陸資來台的項目,該媒體卻拿這些未被開放的產業項目來恐嚇產業界。例如:96日報導<中國侵門踏戶 汽修業將被通殺>、923日報導<服貿開放/冷凍空調業 憂中國低價掠奪市場>與<冷凍空調公會敲響鐘 中方藉港資侵台>等,上述報導之機車修理業、冷凍空調業等其實都未在開放的項目清單,該媒體卻硬是拿來湊數以激起人民反對服貿協議。

招術四:魚目混珠矇騙社會

服貿協議中我方對陸方開放的64項產業有45項是已經開放的項目,該媒體卻一再拿這些已開放的產業來渲染服貿協議的衝擊,證明該媒體過去若不是在睡覺,就是故意誇大對社會的恐嚇。

例如:該媒體於730日報導<陳吉仲:批發零售10萬人失業>、731日報導<開放中資/業者:服飾通路三年一片倒>、821日報導<服貿開放銀樓業 將陷不公平競爭>、827日報導<翻譯納服貿 學者擔心中國掌控詮釋權>等,以上所列行業政府都「已經」公告開放,未聞有產業反映有任何衝擊,該媒體卻似渾然不知,還在擔心「將來」服放會帶來衝擊,讓人不禁懷疑該媒體是否有專業能力。

招術五:膨風對產業的衝擊

除了弄不清楚哪些產業開放、哪些產業未開放之外,該媒體擅長的招術之一是誇大對產業的衝擊。例如在731日報導<開放中資/業者:服飾通路 三年一片倒>,其所指稱的服飾業早就於98630日公告開放陸資來台,至102年月底,四年來,陸資來台投資僅21件,投資金額僅545萬美元,哪裡來的「三年一片倒」?

案例二是828日該媒體報導<開放中資 食宿都棄守 立委批服貿逼餐飲業死光>。有關餐飲業,政府亦於986月就開放陸資來台投資,至1026月,核准陸資來台投資計16案,金額新台幣3.3億元,但只有10家資金到位,甚且已有2家歇業,顯示該媒體所言純屬膨風。

第三例是94日該媒體報導<服貿把餅做大?寢具業:唬人>指稱「估三年內本土業者被打趴」。事實是寢具業早於986月開放陸資來台,三年來,該產業產值從98年的12.9億元成長至101年的17.5億元,增幅達36%,哪裡來的被打趴?被打趴的可能就是該媒體的信譽!

招術六:報導不公不正 以偏概全

該媒體誤導社會的招術之一是對現場只作選擇性報導,立場偏頗。例如該媒體於104日以<學者警告:服貿就像與魔鬼交易>報導立法院舉行第五、六場服貿公聽會,一面倒的只報導與會者批判服貿協議。反觀《中時電子報》於同日同樣報導該等公聽會,則以<服貿開放金融 賺賠有歧見>平衡報導正、反兩方之意見,指稱「各方仍憂喜參半,但業界多支持,認為有助提升產業競爭力。」兩相比較之下,兩媒體格局之高低立判!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財經
自訂分類: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