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自由時報將兩件事情交代清楚:
一、 為何要一路唱衰台灣、恐嚇台灣人民?
二、 為何口口聲聲「愛台灣」,當別人在侮辱我們的時候,你卻跑不見了?
唱衰台灣 恐嚇台灣人民
2011年5月及2012年5月,台灣分別與新加坡、紐西蘭展開洽簽經濟合作協定的談判。2013年5月30日經濟部對外說明,台灣與新加坡的經濟夥伴協議(ASTEP)已完成實質談判,很快就可簽署,只剩下文本的文字對照,另外,與紐西蘭的經濟合作協議談判已完成實質內容的協商,只剩一些「微小」細節還在進行磋商。換言之,台星、台紐的經濟合作協議談判已進入「收尾」階段,而從開始談判到今天,台星協議花了2年,台紐協議只花了1年,談判所費時間應屬合理,中國大陸與瑞士的自由貿易協定就進行了約3年時間的談判。
可是回顧過去,自由時報於2012 年2月12日刊出<駐星代表都要換人了/台星經濟協議快成馬的芭樂票>;2012年2月28日刊出<台星關係惡化 立委:戳破外交泡沫>,宣稱台星簽署FTA是遙遙無期;2012年3月2日刊出<FTA掛零 政院仍誇ECFA效益>,2012年5月18日刊出<FTA零進度,不要再騙下去了>…..。簡而言之,打從馬政府開始與新加坡、紐西蘭展開協議的談判工作,自由時報就一路唱衰相隨。而今,該兩協議已近簽署階段,不知該報紙能有何交代?
除了唱衰台灣,該報紙還不斷的在恐嚇人民。以5月31日的頭版頭條<美容美髮開放中資 衝擊30萬人>為例,該報宣稱開放中資進入台灣美容美髮市場,嚴重衝擊我國30萬美容美髮從業人員,實際的情形卻是我政府並未開放大陸勞工來台,中資進入台灣,仍是僱用台灣的從業人員,哪裡是會衝擊30萬人,真中有假、以假亂真,這難道是自由時報恐嚇台灣人民的一貫手法?
最會喊「愛台灣」的媒體跑不見了!
自2012年11月17日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刊出以<Ma the bumbler>為標題的文章之後,將「bumbler」一字用最難聽的翻譯,不斷重複的使用來諷刺馬總統的媒體就數自由時報為最。
可是同樣的經濟學人雜誌於2013年5月18日以<麻煩之海 (sea of troubles)>為題,批評台灣的漁船以「貪婪(voracious)」著稱(Taiwan’s fishing fleet has a reputation as voracious),並引用菲方的說辭,其公務船是為了反制非法補魚,其之所以開火,是在台灣漁船猛撞菲方巡邏船後為了破壞台灣漁船的動力系統(引擎)。
請教自由時報,既知引用經濟學人的「 bumbler」來侮辱國家元首,足見貴報一向重視經濟學人有關台灣的報導,但為何經濟學人侮辱台灣漁民時,你卻半句話都不吭?!你不是最愛台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