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祝融
2014/02/12 20:24
瀏覽1,506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祝融

《史記》謂「火神為祝融,顓頊之子,名黎。」相傳祝融是軒轅黃帝的大臣,專門管火,故稱火神,後世便把「火災」又名為祝融。

  九份房屋依山建築、鱗次櫛比,加上山風強勁、水源不足,遇有火災時,勢必一發不可收拾。只是,印象中九份未曾有過祝融肆虐,當時的想法是九份多雨,即使有小型火災,也不至於釀成大禍。

  二十多年前,在九份極度蕭條的年代,從電視報導中得知,故鄉曾在一個寒冷的冬夜,一位老先生使用火籠(註一)不慎,棉被著火之後,燒毀半條街道,約從基山街50號至110號,房屋全被燒毀;所幸除該名老先生罹難外,無人傷亡。嗣經各界善心人士捐輸,以及地方政府的協助,重新改建,沒想到浴火重生(註二),目前該路段已成為九份最繁華的街道之一。

  年假期間,閱讀唐羽先生所著《基隆顏家發展史》,霍然發現一段記載,略以:明治34年(1901年)917日下午330分,由於兒童玩火發生一場開山以來最大火災,居民、苦力頭事務所、砂金業者小屋、雜貨店、飲食店等一發不可收拾。火警始起時,因地在高處,瑞芳支廳轄下金瓜石、仔寮、深澳坑俱可望見,卻至5時各地警部補、巡查、巡查補等始抵達現場搶救。但風由山上向下吹,助長火勢,時僅能藉洗砂金之水,以及藤田組精煉池之水灌救,至630分始獲鎮住;災後清理,計為火災燒去213戶房屋,內日籍人6戶、災民6名,台籍人房屋207戶、災民820名,房屋燒燬損失7,668圓,家具財貨8,651圓,合計損失16,319圓,幸而當日為休假,居民多外出,祇燒死災戶之幼嬰1……。瑞芳支廳在勘查火災後,認為:「火災之推延至如此之廣,罪在茅葺,瑞芳支廳長即諭……將來築屋,須蓋以鉛板、鐵皮,而牆壁須敷之以土。」後世看到之九份房屋,雖群聚而集中,其間均硬性規定須留防火巷,即由此一慘痛之經驗中,獲得居民之認同。

  這是發生在一百多年前的往事,已超過三代以上記憶,童年時未曾聽到父執輩提及,也不曾在九份的相關記事中閱及,覺得彌足珍貴,因此記在本人部落格內,以為流傳,讓大家知道百年前九份的祝融之災,也說明了何以九份巷弄特多的原由。

 

註一:火籠:用竹編,內置小火爐,燒木炭,作為取暖之用。冬天的九份多雨,加上強勁東北季風吹襲,顯得奇冷無比。以前,常看到老年人把火籠置於懷前保暖,甚至於將火籠放入被裡煖被,若有不慎,極容易引起火災。

註二:該段房屋原都為木造,災後改為鋼筋水泥,重建後正值九份轉型為觀光休閒勝地,該段街道處於基山街中段,是遊覽九份必經之地,假日經常人山人海,對照當年的火災慘狀,可謂「浴火重生」。據說,金瓜石街道也曾遭祝融肆虐,卻因此而沒落不起,九份人常將兩件火災相提並論,對九份災後重生,頗有一種慶幸的感慨。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檔案分享
自訂分類:九份的故事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